在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軍事實力不斷增強的今天,我國已經躋身國際強國的隊列。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迄今為止我國已經有14億多的人口。龐大的人口基數,讓我國國籍看起來,似乎沒有那麼珍貴,其實不然。
一籍難求的中國
美國是大部分人移民的首選,原因正是它入籍條件相對比較寬容。平均每年美國接納的外國人員戶籍數,多達88.4萬。
而這個數據在中國是多少呢?截止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這個數字定格在1148。這個數字不是每年加入中國國籍的,而是截止到新中國成立60多年,一共只有這一千多人,拿到中國的國籍。除去90年代初期我國吸納的一批頂尖蘇聯專家,剩下的入籍的人,可謂寥寥無幾。
我們不難聽到娛樂圈裡有很多明星,他們拋棄了中國國籍,入了美籍或者新加坡的國籍。他們想改回中國國籍,已然不太不可能。
加入中國國籍的條件有多苛刻暫且不提,我們來說一個,為了中國國籍努力了十六年,最終得到中國國籍的一個美國老兵——沙博理。
美國大兵沙博理
沙博理出生在1915年的美國紐約。26歲的他大學畢業後,選擇成為了美國陸軍中的一員。恰逢美國需要培養一批語言人才,用於和各個國家溝通,沙博理很幸運地被選中了學習中文。
對於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沙博理很快沉迷了進去。戰爭結束後,他也沒有放棄對中國文化的研究。他拿著為數不多的津貼,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繼續學習,隨後又去了耶魯大學深造。經過十年如一日對中華文化的學習,沙博理對中華大地充滿了好奇。
抵達理想國度的美國大兵
終於,畢業後的他遠渡重洋,來到了他夢寐以求的中華大地。這時的中國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滿目瘡痍。他痛心極了,他印象中的中國,是神秘且富饒的,是一塊心靈的淨土。看著眼前人們對和平的渴望,沙博理暗自下定了決心。
他選擇留在中國,看看能不能為這片土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朋友的推薦下,他找到了《人世間》的主編封鳳子。他也在這片土地上,他找到了自己今生的摯愛,心靈的伴侶,人生的歸宿。
見到封鳳子的沙博理紅了臉,結結巴巴介紹過自己後,沙博理覺得自己傻透了。一番交談後,沙博理也給封鳳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封鳳子表示,沙博理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超乎她的想像。沙博理為了博得美人的芳心,在當地開了一家律師事務所。沙博理開始了對封鳳子的追求。兩人開始頻繁的約會,並於1948年踏入了幸福的婚姻生活。
封鳳子的真實身份
封鳳子並不是一名普通的演員。她本名封季壬,出生於1912年的廣西。她從小聰敏好學,加上家裡的培養,她從復旦大學畢業後成為了一名編輯。值得一提的封鳳子是曹禺的四部話劇大作的女主角,是一名極為出色的女演員。這樣一個才貌雙全的姑娘,在大學期間偶然間參與了紅色行動,並依靠出眾的天分成為了其中的骨幹人員。
婚後的沙博理,發現妻子是一名紅色革命工作者,一直為我黨貢獻力量。沙博理在震驚過後,馬上做出了決定,堅決擁護妻子,並成為了我黨的外圍人員。
沙博理利用他的律師事務所,加上他美國人的身份,極為便利地掩護了一批又一批地下工作者。沙博理甘之如飴,他結識了很多有理想且熱情的朋友們。我黨人員唇齒相依,不論生死的精神也打動了沙博理,讓他更加堅定地站在了妻子的身邊。
1949年的開國大典,沙博理跟隨妻子,來到了天安門廣場。在偉大領袖宣布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刻,封鳳子和很多人激動地流下了眼淚。參與鬥爭的人,知道那段日子有多麼艱辛,知道了大家這條道路上付諸了多少血淚。
找到人生新目標的沙博理
沙博理看著激動落淚的妻子,心中大有感觸。他決定開始動筆,翻譯《新中國兒女》。他想讓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這個偉大的民族,有多麼堅韌不拔。
《新中國兒女》一經翻譯,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沙博理覺得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新目標。到女兒出生,生活穩定幸福的沙博理開始了他的翻譯事業。
好景不長,和平的時局被打破了。兩國之間的對抗,讓作為美國人的沙博理,過的並不好。妻子作為堅決擁護者,也開始對沙博理冷眼相對。沙博理矛盾極了。一面是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另一個是自己的心靈淨土,最終歸宿。他看著妻子和小小的女兒,做出了決定。他敏感地身份,決定了他不能上戰場。他只得把中國的文化都翻譯出來,為文化傳播事業做貢獻。
得知這個消息,政府把沙博理安排到了《中國文學》英文版當編輯。在任期間,沙博理兢兢業業,每天都沉浸在文字的海洋裡。他不想同別人一樣逐字逐句地死板翻譯。他認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句子並不是表面所呈現的那樣。他翻閱大量書籍,主動和妻子同事溝通一些細節,力爭把那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清楚。
他的較真,也換來的豐碩的結果,他翻譯的大部分書籍,如今依舊是最準確最經典的譯本。封鳳子看到丈夫嘔心瀝血奮筆疾書的樣子,感受到了丈夫的決心,開始軟化,並主動要求參與到翻譯工作中去,給丈夫拿不準的地方,提供一些可行意見。一定程度上讓沙博理的翻譯帶有濃厚的中國色彩。
十幾年如一日,沙博理終於完成了四大名著中《水滸傳》的翻譯。《水滸傳》人物眾多,故事線冗長複雜,加上它特有的背景,要翻譯出來,並非易事。可沙博理花費數十年,完成了這部巨著的翻譯。
喜提中國國籍
新中國剛成立時,沙博理就想改為中國國籍。國際局勢下的他,並沒有達成這個目的。沙博理在抗戰時期受盡了鄙視,他內心特別想成為一名中國人。可他的國籍限制了他,讓他很是沮喪。
他在1963年的時候終於能驕傲地說出這句"我是中國人!",從總理手中接過批准書的沙博理激動地手舞足蹈。他直言自己的心已經永遠地留在了中國。他愛他的妻子兒女,更愛中國廣袤厚重的土地。
時代的特殊性,讓文化的傳播只能依靠書本讀物。沙博理注意到了這一點,他開始獨立的創作。有了中國國籍的他,生活在中國的感受,和之前是不同的。
在這片土地上,他終於有了腳踏實地的感覺。幾年後,他的原創作品《一個美國人在中國》成功出版,在美國廣為流傳。美國人包括世界驚異地發現,中國並不如他們想像的一般,它娓娓綻放地魅力,讓人沉迷其中。
沙博理筆下的中國,是一個正在長大的孩子,他具備著勇氣、智慧包括強大的力量。這個孩子是溫和的,他不知道怎麼運用自己強大的力量,甚至於不想去攻擊傷害別人。這就是沙博理眼中,最真實的中國。他和妻子就生活在這樣美滿幸福的中國大地上,一直和和美美地共赴白頭。
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值得
妻子封鳳子一直支持著丈夫的事業,直到1996年的冬天,封鳳子過世。失去了妻子的沙博理,經常抱著封鳳子的遺作,一看就是一個下午。他回憶起自己和妻子風風雨雨幾十年,感觸良多。他說他這輩子最愛的兩個人,一個叫"鳳"一個叫"龍。"
龍鳳在中國一直代表著祥瑞,代表著幸福美滿。他失去了"鳳,"將會用自己剩下的全部,去保護和愛"龍。"他也做到了。
十幾年後,蒼老的沙博理獲得了"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這是在國內含金量極高的榮譽。甚至於他在一年後,獲得了"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不用質疑,沙博理值得。
從上世紀40年代到獲得獎項的70年裡,沙博理翻譯了無數名著供世界翻閱。他們中夾雜著中國的智慧和無限的魅力,讓更多的人愛上了中國。沙博理是了不得的中華文化傳播大使,他的譯作,是我們的文化傳播的一張獨特的名片。
吾心安處即吾家。沒錯的,沙博理如此喜愛中國文化,讓他的根深深地扎在了我國的土地上,發芽開花結果。
這也側面證明了,我們的文化是多麼有魅力,多麼使人沉迷。沙博理做出如此大的貢獻,才獲得珍貴的中國國籍,有些國人說放棄就放棄了。如今看到日漸強盛的中華大地,他們一定追悔莫及。我們應當為我們的文化而自豪驕傲,它有著五千年的沉澱,溫和醇厚,讓人唇齒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