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訊】原道歸途:彭本浩個展2017|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2021-12-20 彭畫廊 Pengs Gallery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兩千年前,在屈原的《九歌》中,荊楚之地是一個雲霧繚繞,桂棹蘭槳,有著河伯山鬼、湘君美人的鐘靈毓秀之地。然而光陰荏苒,今夕何夕,湘山楚水如今早已憑添高樓,遠古的浪漫神思又不知在這廣廈千萬中殘存幾許了。

 

而對於出生在湖北的藝術家彭本浩來說,水鄉故土維繫了他的情感與精神,是其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在彭本浩眼中,家園蘊含著巨大的力量,能夠讓心回歸自然,並勾連過往,自己的藝術也能因此變得豐富而有溫度。烏篷漁船、殘荷蘆葦這些逐漸被邊緣且消逝的景致是彭本浩鍾愛的母題,通過對兒時記憶的重構,和對古楚仙韻的神往,其筆下的水鄉也愈加煥發靈氣。

 

水墨是彭本浩近年潛心探索的語言形式。一方面得益於東方人對於水墨與生俱來的親後感;另一方面則來源於南京藝術學院油畫專業期間所鍛造的深厚功力和藝術修養,彭本浩的水墨創作同樣讓人驚歎且值得玩味,尤其是在用墨和位置的經營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描繪天水相接、氣蒸雲夢的畫面時,層層暈染和一蹴而就的技巧交替使用;水、墨、紙三者的融合形成了特殊的紋理;加之彭本浩瀟灑、飄逸的用筆,樸素的黑白二色竟營造出詭譎、瑰麗的色彩感,如同黎明破曉前的天光,竟能在洞庭微波的瀲灩中閃耀,與《楚辭——「東君」》中太陽神駕車欲出的意象不差分毫。

參軍時遊學,行走時寫生,彭本浩每一步的從藝歷程似乎都與土地息息相關。本次展覽亦展出他80年代的部分微型油畫作品,每幅不過名片般大小,卻飽含激情,色調濃鬱。這些完成在路途上的作品無一不透露著其對生活的熱愛與積澱,並滋養了藝術家當下的創作。

如今,彭本浩長居深圳,時而往來穿梭於隔海相望的香港。高度的城市化和快節奏讓彭本浩產生了強烈的異鄉疏離感,唯有藝術才能其讓心靈回到家鄉,彷佛一條遊入海水的湖魚尋求回溯的力量。其實,對每一個城市而言,高度密集意味著大量的異鄉人,香港亦是如此。「『畫』裡不知身是客」,願此次展覽的作品能承載每一個漂泊者的思鄉夢境,踏上歸途。

 早期油畫(1980s) 

《 1981.6 峨 眉 》 

7.9cmx10cm /紙面油畫/1981

《 清 風 》 

34cmx42.5cm /紙面油畫棒/1982

《 城 》 

34cmx42.5cm /紙面油畫/1982

《 村舍偶景1 》 

34cmx42.5cm /紙面油畫/1982

 油畫作品(2013-2015)

《 遠方是河岸上的濕氣 》 

80cm×100cm /布面油畫/2012 

《 紅色的河岸吟奏 》 

80cm×100cm /布面油畫/2011 

《 河的第三條岸 》 

80cm×100cm /布面油畫/2014

《 正午•蘆火 》 

80cm×60cm /布面油畫/2014

 水墨作品(2016-2017)

《 玉米地 》

70cmx130cm/紙本水墨/2016

《 桐湖秋韻 》

70cmx130cm/紙本水墨/2016

《 牧野歸鄉 》

70cmx70cm/紙本水墨/2016

《 藍苞谷 》

70cmx70cm/紙本水墨/2016

《 秋入嗅泥香 》

54cmx69cm/紙本水墨/2016

彭本浩

1949年出生於湖北荊州。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生活創作於廣州、深圳。

幼時自學繪制墻報大字報,19歲參軍入伍為美術員,在北京軍事科學院從事宣傳創作期間拜著名油畫家、吳作人弟子曹達立為師,周日假期常在頤和園、玉泉山、香山一帶寫生。1979年被選送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從師留蘇教授張華清先生門下深造油畫。1982年在南京舉辦個人首次油畫展。1984年轉業途經武漢時,經湖北美術學院劉依聞教授推薦,在該院展覽館舉行油畫內部觀摩展。其後二十年間輾轉於洪湖、洞庭湖及江漢平原壹帶從事採風寫生、版畫木刻創作。2005年起在廣州、深圳重新延續油畫表現系列及另闢水墨寫意創作至今。作品豐碩累累,數十次入選國內外藝術展項,廣為包括中國美術館在內的各重要美術館和海內外私人所收藏。


個展

1982  中國南京  建鄴文化館 《彭本浩油畫展》

1984  中國湖北  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 《彭本浩油畫觀摩展》

2001  中國深圳  關山月美術館 《彭本浩版畫展》

2001  中國廈門  廈門市圖書館 《彭本浩微型油畫展》

2014  中國深圳  EPC藝術中心 《彭本浩油畫展2011-2014》

2015  中國天津  空港文化中心 《彭本浩版畫回顧展》

2015  中國深圳  KF藝術空間 《彭本浩早期風景油畫作品展》

2016  中國深圳  深圳美術館《若有歸鄉—彭本浩水墨作品展》

2017  中國香港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原道歸途—彭本浩個展2017》



公共收藏

中國美術館 、關山月美術館、深圳美術館、武漢美術館、大芬美術館、北京魯迅博物館、四川神州版畫博物館、哈爾濱版畫博物館、香港水禾田畫廊、西南大學、奧林匹克美術大會、日中藝術交流中心、深圳EPC藝術中心、天津空港藝術中心、順德藝術展覽館、德國卡塞爾文化火車站、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日本財團法人三江會館、韓國全北道立美術館 等。

由昔日英軍營房「卡素樓」改建而成,是由香港政府專項文化基金贊助的香港專業藝術中心,設施一流,並可為國內外藝術家提供優質展覽及駐留工作計劃。

公開講座:

「對話藝術家:彭本浩」

10月05日下午五時(周四)

藝術家彭本浩、策展人王辛 及 深圳虎嚇藝術顧問機構創始人彭捷進行對談

展覽詳情:

10月05日至09日

星期一、三至日:上午10時至晚上9時

星期二休館

地址: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香港中環堅尼地道7A

關於我們

HUXIA PROJECTS 創始人

彭捷,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當代藝術批評史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黃專教授。本科就學於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油畫專業,學士學位。曾任職廣東美術館研究策展部助理研究館員(2005-2008年),深圳華·美術館策展研究部主任(2008-2012年)及成都知·美術館執行副館長(2013年)。

HUXIA PROJECTS 虎嚇藝術顧問機構

作為深圳重要的獨立專業藝術機構,HUXIA PROJECTS 虎嚇藝術顧問機構致力於國內外藝術展覽活動和跨界商業合作,並提供當代藝術品的收藏、諮詢和顧問服務。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Email: huxiaprojects@126.com

weibo: http://weibo.com/huxiaprojects

Add:深圳市大鵬新區葵鵬路106號 藝象iD TOWN國際藝術園區4號樓125-126 虎嚇藝術中心

▲ 更多詳情請掃二維碼關注HUXIA PROJECTS

相關焦點

  • 展訊|羅威個展將於8月16日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開幕!
    地  點|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香港中環堅尼地道7A合作機構|HUXIA PROJECTS 虎嚇藝術顧問機構協辦機構|上海杜若雲章畫廊、上海光大私人銀行藝術跨界|淚珠CIUCIU義大利有機酒莊「Power——羅威作品展」 將於 2017年8月16日下午4點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隆重舉行。
  • 香港世界畫廊 (Galerie du Monde) 吳季璁個展《憬》
    展訊吳季璁個展《憬》貴賓預展:2017年2月15日(星期三),晚上6時至8時30分展覽日期:2017
  • 【藝術展訊】《書寫.逸趣》黃進龍創作個展
    《書寫.逸趣》黃進龍創作個展Calligraphic Writing with Playful Serendipity: Chin-Lung Huang Solo Exhibition主辦: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展期:2017/12/9 ~ 2017/12/27地點:臺中市西區英才路600號,大墩藝廊(一)
  •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貴賓預展 - 3D22 吳季璁個展
    臺灣概念藝術家吳季璁在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展位3D22) 以傳統中國山水畫為基礎的個人實驗項目。
  • 松蔭藝術首屆公益慈善活動 x 徐芳薇個展《我 Me as I am》
    呼吸   布面壓克力顏料    30x20cm    2017 靜謐     布面壓克力顏料    30x20cm     2017 一個小請求     布面油畫顏料、Gel     33x24cm     2011松蔭藝術致力推廣文人藝術,除了永續經營也期許每年都能舉辦回饋社會的活動。
  • 罐 展覽|王小松的新浪漫普普 在臺北寶吉祥藝術中心
    「藝術是需要溝通的」。藝術家王小松在今(25)日於臺北寶吉祥藝術中心【新浪漫普普──德國造型大師王小松】個展發表時說到。這句話可說是上海與臺北寶吉祥藝術中心設立的精神核心,透過藝術家的作品來達到人與人間更密切的聯繫。在今天的發表中,與會的貴賓,不論是政界、博物館界、藝術界...;將寶吉祥臺北空間擠得毫無空隙,也為寶吉祥臺北空間個展發表寫下成功的開始。
  • 陳餘生個展《90後大師》
    開幕酒會     2017年7月21日(週五)下午6到8時
  • 大師軼事 | 陳福善的藝術創新和香港精神
    從英國的凾授教材學習,首要具備的條件是英語能力,而該課程編製本著訓練具象的、實用的描繪技巧,目標是訓練繪圖員或插圖師;藝術史和藝術理論等知識並不在教學範圍內。所以陳褔善具象描繪技巧十分扎實。而創作對他而言就是,顏色好了,還需要加工。有些加幾筆或簡單的構圖,平行構圖;有些塗上底色,突出某些色塊;有些用油壺、殺蟲水瓶載入顏料、濺幾點,豐富視覺效果;有些在雜誌裡剪取些圖案,貼在適當的地方,增添美感。
  • 蜉蝣-陳穎個展-臺北秋刀魚藝術中心
    >
  • 2019藝術臺北-光之再現:鍾耕略
    1962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附中,1972年移居香港;1977年定居美國紐約。他赴美前曾專攻中國書畫15年,居美後從事油畫及素描藝術創作40年,具有中西方文化藝術的宏觀視野。他在美國和中國(包括香港和臺灣)先後舉辦個展30餘次,曾獲俄亥俄州巴特勒美國藝術學院「第48屆國家年中展評審特別提名獎」、康乃狄克州俐卡美術館美國東方文化基金會「藝術評論榮譽獎」。作品為中、美各大美術館、商業機構和私人收藏。
  • 巴黎畫展:莊志輝的藝術心量
    早年他的藝術創作縱橫臺灣,個展經歷傲人,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美術館及美國文化中心等藝術重鎮個展,作品被國家美術館收購典藏。同時期,獲義大利文化部關注派員來臺記錄他的創作故事做為教材。莊志輝盡力舉辦個展,將潛藏多年的創作與大眾分享。今年莊志輝將從臺灣出發,在香港、美國、法國等地舉辦個展,朝自己的夢想一步一步前行。他曾在交大演講時說,「小時候想要成為世界上偉大的藝術家,當時並不了解偉大的意義是什麼,如今體會所謂偉大就是努力及擅用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賦,將之發揮到極至並與人分享。星星之火可以遼原,不要小看自己。」
  • 遊‧象 - 王璜生個展,開幕花絮
    2015年6月13日,中央美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接續今年度北京上海、倫敦等地個展後,於臺北大未來林舍畫廊發表個展「遊.象」,成為臺灣當代藝術最受注目的焦點。開幕當日星光熠熠,臺灣當代學術巨擘與知名藏家紛紛到場致意支持。
  • 展覽現場: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展位 E02 | 亞洲藝術中心
    2020年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並於畫廊精萃的E02展位,展出華人及印尼戰後抽象藝術、日本物派之複合媒材平面及裝置作品,及李真 (1963-)首次於藝博會展出的雕塑作品「凡夫系列-光纖之一」,此作為2017年臺北當代藝術館MOCATaipei 「『世』— 一場自願非願的遊浮」展覽中盛大發表的「凡夫」系列作品之一,探討人類於現代網路社會所面臨的問題與掙扎
  • 索卡藝術中心將於10月30日亮相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展位:B05
    ,長年寓居黃山,將文人精神與自然融於畫中,洪凌創作的山水意象風格獨具,奠定了其於當代藝術中無可撼動的地位。席時斌 Hsi Shih Pin|星之獅 Polyhedron Lion|不銹鋼、鈦金鍍膜 Stainless Steel and Titanium Plating|L108×W60×H227cm|2014 Ed.3/3
  • 藝術家徐永旭|南23度藝術森林聯展
    「南/23度──複數的林相 藝術森林聯展」邀集14位響應藝術森林計畫的藝術家聯合展出,其中「南」代表著南方的空間,是熱情豔陽的南臺灣人文風情,帶有深厚的臺南府城歷史發展意象。因此,在主視覺設計上,引用了被稱之「清代臺灣唯一的藝術家」的林朝英「閩習」風格書法,以狂野不羈的「南」字來象徵「藝術森林計畫」所在位置的文化與歷史厚度及強烈的地方色彩。
  • 馬玉江個展|夜未央|How Heavy is the Night
    2018年7月6日至8月5日香港 灣仔 富德樓Foo Tak Building, Wan Chai, Hong Kong在疏離與沉鬱之間思度夜的重量馬玉江個展「夜未央」夜闌人靜,但在城市的一些角落,苦難沒有平息
  • 【展訊】Art Central 2019 | 「春-唐華偉個展」
    展覽地點          香港中環龍和道
  • 博物館頭條整理: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博物館大全
    所擔當的角色包括:主辦及贊助視覺藝術、歷史、文化、考古及科技展覽,供市民欣賞;舉辦各種各式的博物館教育活動,並作出安排讓市民分享本地藝術家、學者和專家的經驗,藉以提高市民對視覺藝術、科技及香港歷史與文化的興趣和認識;支持及推廣當代香港藝術,並鼓勵藝術創作;支持有關本地歷史、視覺藝術及文化各範疇的研究;提供租用場地,以供舉辦展覽
  • 黃敏俊『光色合一再辯證』個展 耘非凡美術館發表
    展覽中呈現繪畫、雕塑、錄像、數位機械裝置、浮空投影等,以多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為理論提出實證,與臺南喜愛藝術的民眾分享。 策展人臺灣師範大學美系系主任白適銘教授表示,兩年前曾在耘非凡美術館舉辦水墨畫展,受臺南民眾的熱烈迴響;這次特別邀請黃俊敏,把30年創作成果個展獻給具濃厚文化藝術氣息的臺南,在500坪的耘非凡美術館展出140多件作品,黃俊敏以「新光色論」系列的光色合一作品為主軸,提出光的角度變化,自然的光亮畫面,比印象派更有亮度、更具真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