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文脈深厚。
戲曲藝術是其中一枚重要符號。
中國戲曲分為四大聲腔,
有以京劇為代表的皮黃腔,
以崑曲為代表的崑腔,
流行於江南的高腔,而產生於北方地區的梆子聲腔,
則是其中劇種最多,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一支,
本期節目將圍繞梆子聲腔興起及發展,
沿著梆子聲腔傳播路線走訪十一個省份,
為您呈現跨越三百年的梆子戲的
雄渾與悲壯、蒼涼與輝煌。
在山西省萬榮縣榮河鎮的廟前村,
留存著一座歷經滄桑的后土祠。
時至如今,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八,
十裡八鄉的人都會來這裡趕會上香、祭神祭祖。
而在這座后土祠裡,
最具特點的是三座排列有序的古戲臺。
它們如同三個「口」字,
共同構成了一座罕見的「品字臺」。
如此巧妙的建築模式,在整個中國都是獨一無二。
每到這一天,三座戲臺,必有三場好戲上演,
而獻藝的劇種,演唱的方式更是別具特色。
東側臨近山西的戲臺上,請來的是蒲劇班子;
西側臨近陝西的戲臺,是河對岸的秦腔戲班開唱;
而位於中間臨近河南的臺子,
則是豫劇戲班登臺獻藝。
三個劇種,同唱三臺戲,
是何種原因促成這種罕見的風俗習慣呢?
環顧四周,答案似乎就在這一片河山之間。
在晉陝豫金三角地區,汾河與黃河兩相交匯,
華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彼此連接。
一旦有廟會,臨近的三省百姓都會蜂擁而至。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早在幾百年前,
這些劇種的共同母體「梆子腔」,
就是在這個黃河三角洲地帶,
不斷汲取養分,萌芽蛻變,最終破繭而生。
憑藉著便利的水陸交通條件,早在唐宋時期,
這一帶就成為了商業的繁榮地,
雲集了眾多的手工業者和四方商販。
位於黃河東岸的古蒲州,
是連接關中、河東、河南的重要通道,
也是當時的六大鹽市之一,
與平陽等相鄰地區同為古中國頗具規模工商業城市。
這一帶也是宋元諸宮調的發源地
和北曲雜劇的重要流行地區,
有著深厚的戲曲積澱。
當曾經盛行一時的元雜劇在北方逐漸開始衰微,
一種更貼近大眾的戲曲樣式變得尤為亟需。
中國梆子
在此基礎之上,
晉陝豫交界地的民間藝人將這一帶民歌小曲與
當地彈詞、道情、鼓詞等詩讚體的說唱藝術相結合,
逐漸形成了一種衝破曲牌聯套體舊有程式的新腔調,
走向了以節奏為主導的板式變化體。
經過無數次的碰撞與融會,
梆子腔終於激越登場,讓世人耳目為之一新。
清代戲曲理論家李調元,
在《劇話》一書中提到:
「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
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
梆子腔,
正是因為有梆子這種特色的伴奏樂器而得名。
相聲演員 郭德綱:
它一個是控制節奏,一個是在特定的唱腔的時候,他是能夠把觀眾的情緒完全帶動起來。
咣咣而響的梆子,
敲打出了強烈而鮮明的節奏,
也敲打出了一幕幕歷史悲歌和人生大戲。
梆子腔,如同誕生地那條奔流不息的黃河一般,
以蓬勃昂揚之姿態,
開始了它曲折壯麗的漫漫行程。
秦腔是梆子腔最早孵化出的地方劇種之一。
數百年來流傳至今,對於熱愛秦腔的西北人來說,
它早已和「西鳳」白酒、長線辣子、羊肉泡饃一樣,
成為了生活的基本要素。
著名作家賈平凹在《秦腔》一文中說到:
農民是世上最勞苦的人,尤其是在這塊平原上,
生時落草在黃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黃土堆下,
秦腔是他們大苦中的大樂。
作家 賈平凹:
我記得小時候吧,六十年代、五十年代,那時幾乎每一個縣都有秦腔團。幾乎每一個村裡都有秦腔班子。它幾乎成了陝西人的精神生活,它特別高亢、唱得尤其男聲特別激烈,好多人覺得秦腔基本上是吼出來的。
八百裡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
粗獷雄渾的秦腔,吼出的是秦人的灑脫豪邁,
唱出的是他們的喜怒哀樂。
也是秦地風情最直觀的寫照。
梆子腔在三角地帶孕育成型後,
於山西分化出了蒲州梆子,
在陝西則形成了同州梆子,
而後在陝西省內又發展成東西中南四路,
有著「老秦腔」「東路秦腔」之稱的同州梆子
是各路秦腔的濫觴。
作為梆子腔最早的劇種之一,
同州梆子至今還保留著原生態樂器「二股弦」,
二股弦是由古月琴家族的奚琴演變而來。
作為梆子腔最古老的主奏樂器,
它的聲音抑揚頓挫、連續自如,
能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
清朝末年,山陝梆子分化為多個劇種。
奚琴也按照不同地域、受眾的審美要求,
分化成同中有異的板胡大家族。
_
中
國
梆
子
_
對各類腔調、樂器的吸收改造,
讓梆子戲在音樂上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而在表演上梆子戲吸納了
民間雜戲、社火中的精彩表演,
擁有了諸多自成一派特色鮮明的「絕活」。
絕技一出、技驚四座,再配上熱耳酸心的唱腔,
一澆觀者胸中塊壘。
無巧不成技,無技不成藝,
就成為了梆子戲的表演特點。
也正是這來自於民間的審美需求和原生力量,
讓梆子戲成為了真正的「下裡巴人」式的平民藝術。
中國戲曲學院原院長 周育德:
戲無理不服人,你胡說八道大家看不服,你胡扯!戲無情不感人,你沒有感情,你怎麼能感動人呢?戲無技不驚人,你沒有驚人的技巧,那叫人給你鼓掌也難。
中國梆子,
至今已走過一段三百餘年波瀾壯闊的歷程。
從明末清初源起北方,
在華夏大地且行且歌直到今天,
當清代魏長生第一次將梆子腔帶進京城之後,
高亢激昂、腔高板急的梆子大戲,
便註定不會平凡。
忽聽一聲梆子響,從此為戲痴與狂。
這支令山陝豫、京津冀等地區人民
幾度痴迷的曲調,綿延不絕。
一部《中國梆子》不僅僅講述了
梆子聲腔的臺前幕後,前世今生,
更是透過梆子看到時代更迭,人物悲歡,
展現的是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
博大精深,綿延不絕!
鳳凰大視野
敬請收看
《中國梆子》
編輯:蘇珍妮、林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