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賈桂林
武承仁 俞利華合編
賈桂林參加勞動
小人書《王寶釧》前吳天鳳,後賈桂林 攝影顧棣
參加賈桂林舞臺生活活動,中為賈桂林
左為侯寶林右為吳曉鈴 王春林
後面戴眼鏡為武承仁
賈桂林青年時期
二十世紀以來,有三個戲劇藝術家團體產生了世界性影響,這就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為首的莫斯科藝術劇院、布萊希特領導的柏林劇團以及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京劇藝術家群體。他們自成一派,體現了現代三種不同的戲劇觀或戲劇美學思想。1956年梅蘭芳大師來山西演出,時任忻縣專區人民劇團第二分團副團長的賈桂林,榮幸地拜見了這位大師,並受到了梅派藝術精進精神的影響,相繼排演出北路梆子舞臺的「老三篇」:《金水橋》《王寶釧》和《血手印》。賈桂林說:「梅蘭芳大師對我的藝術影響是很大的。雖然我們只見過一次,可是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最多,也最重要。」這一資料,當代中國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賈桂林傳》做了比較詳盡的記載。
《賈桂林傳》是《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之一,賈桂林1916年生,1992年去世,撰稿由忻州市藝術研究院編劇俞立華組織編寫。整部傳記從講述「小電燈」初照大戲臺,到展現一個中國北部弱女子的民族氣節;從描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賈桂林這位北路梆子藝術大師,到集中記敘賈桂林傳幫帶的高尚情懷,把賈桂林的一生放到北路梆子這個劇種的發展沿革中去敘述,書後還附有北路梆子大事記。應該說,這是一種人物傳記的寫法創新,寫活了賈桂林這位北路梆子戲曲奇人。
一是奇在一個貧苦礦工家庭出生的弱女子能夠成長為一代北路梆子藝術大師。賈桂林初名賈攔弟,父親期望生個兒子,給她起名「賈攔弟」。對於這個礦工的生存狀態,傳紀用「山藥蛋」派的筆法,描述得非常形象:「當了一天馱炭『驢』,回到窩鋪棚,洗去渾身的煤屑與黑汙,坐上熱炕,喝上一碗熱得燙嘴的稀粥,就著脆生生的老鹹菜,啃上個金黃的窩窩頭或烤得『虎皮虎皮的山藥蛋』,終於能舒展身子,放平彎曲的脊梁,懷裡抱著那個並不鮮活且完整的女人,此時才成了真正的人——男人。」這種舊中國礦工的真實寫照,圈定了賈桂林兒時的生存環境:想上學,沒有錢;看梆子,迷上戲。這種看似簡單偶然的東西,其實潛藏著一種歷史的必然,一種個人對於社會命運的無奈,一種北路梆子劇種對於賈桂林的垂青。再從日本鬼子佔領中國北部後賈桂林離開舞臺當太太、當裁縫的境遇,以及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立新中國後賈桂林藝術生涯的重續,直至成為一代北路梆子藝術大師的歷程。
二是奇在賈桂林這個不甘向命運屈服的弱女子創造的人生輝煌。從這個意義上講,《賈桂林傳》是一部勵志書。不能上學的賈攔弟,7歲迷上北路梆子,開始了自己的追夢生涯:「我要唱戲!」7歲不顧世俗偏見,模仿北路梆子演員敲開冰河喊嗓子練功,感動了啟蒙老師程泰,感動了可憐的父母,一紙投師文約,開始了戲劇人生。賈攔弟的第二個師傅楊三娃,按照收徒藝名的程式,給了她新的名字賈桂林,從8歲開始,這個名字跟隨了她一生。堅忍不拔的追求,披星戴月的苦練,日夜兼顧的積累,13歲成就了「小電燈」美名;18歲有了自己的「賈家班」,收穫了第一次愛情;21歲經受了國破家亡的洗禮,悲愴地喊出「戲,不唱了,不唱了!」30歲學裁縫維持生計;37歲適逢新中國成立後對於藝術發展的重視,再返北路梆子演出舞臺,「小電燈」再次照亮人們的心靈;39歲走向大師,在北京匯演獲得一等獎,走進懷仁堂為開國領袖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以及一些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的領導人演出;63歲將北路梆子《金水橋》搬上銀幕,為一個地域性劇種留下不朽的經典;65歲擔任山西省忻縣地區戲曲學校校長,開始北路梆子藝術的傳幫帶。
三是奇在賈桂林這個弱女子不畏強暴的民族氣節。《賈桂林傳》淋漓盡致地展現出賈桂林的家國情懷。七七盧溝橋事變後,賈桂林積極為進入山西的抗日部隊演出。當代縣淪陷後,漢奸憲兵隊得知「小電燈」在當地,便逼迫她為日軍演出。賈桂林誓死不為日本鬼子唱戲,剝去金牙,抹黑面孔,扮成農婦,逃到張家口,哪怕是放棄她摯愛一生的北路梆子藝術,去做一個商人太太,也不為日寇演出。這種民族氣節,類似於梅蘭芳拒絕為日本鬼子唱戲而立志蓄鬍。
此外,《賈桂林傳》對北路梆子這一劇種沿革的歷史脈絡,用相當篇幅進行了梳理,是一種可貴的探索。一是對北路梆子形成的年代進行了考證,劃出時間框架:約在明代中末葉即16世紀後期不晚於清初;二是理清了北路梆子主要源於陝西同州梆子和山西蒲州梆子,又吸收了其他劇種的藝術營養,是一個多源劇種;三是查實了北路梆子滋生出的兩個流派:河北梆子和山西的中路梆子。應該說,這些梳理廣徵博引,頗有見地,展現出編著者們的求實風範。
一個劇種的存在與發展,名演員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沒有代表人物就沒有一個劇種的地位。北路梆子和賈桂林的關係,就是這樣一種密不可分、連為一體的情境:說起北路梆子,人們就一定會想到賈桂林;說起賈桂林,人們就一定會記起那昂揚激越的北路梆子。提起北路梆子的唱腔,人們總是把它同賈桂林的名字相聯繫,都為她的歌喉所嘆服。她的唱腔優美、寬亮、圓潤,每出戲的許多大段唱詞,她都能憑著多彩的唱腔變化激動觀眾,並形成戲劇高潮。
《賈桂林傳》用寫實的手法和詩意般的語言,第一次全景式展現出賈桂林創造優美、追求光明、大情大義賈桂林《李三娘》劇照(中排右一為賈桂林)。的戲曲人生傳奇,系統地回顧了北路梆子藝術的形成與發展,巧妙地再現了賈桂林在舞臺上塑造的精彩紛呈的各種藝術形象,讀來讓人盪氣迴腸,引發更多的人們關注和喜愛賈桂林,喜愛忻州北路梆子藝術。
武獻民(作者系省委宣傳部調研室幹部)
回復關鍵詞:
丁果仙 牛桂英 郭鳳英 冀美蓮 程玉英 張美琴 劉仙玲 馬秋仙 花豔君 喬玉仙 武蕙仙 王愛愛 馬玉樓 田桂蘭 李月仙 武忠 侯玉蘭 高翠英 範翠屏 蘆變嫦 王萬梅 王春林 郭彩萍 杜玉梅 宋轉轉 慄桂蓮 孫昌 謝濤 崔建華 史佳花 武凌雲 楊紅麗 張學愛 胡嫦娥 苗潔 王珍如 梁桂星 賈全康
王秀蘭 閻逢春 張慶奎 丁桂蘭 武俊英 任跟心 郭澤民 崔彩彩 景雪變 王藝華 吉有芳 孔向東 賈菊蘭 亓俊美 張秀芳 許愛英 潘國梁 閻慧芳
賈桂林 李萬林 孫一清 翟效安 楊仲義 成鳳英 賈粉桃 高玉貴 高三貴 劉寶山 水上漂 十六紅 二梅蘭 郝建東 詹麗華
吳國華 張愛珍 張保平 陳素琴 郭明娥 張建琴
郭少仙 韓子謙 王永年 劉柱 程汝椿 陳晉元 賈炳正 馮煊 王增福 許合智 嶽永明 閻太 李謙光 墨遺萍 王易風 郭士星 曲潤海 趙尚文 劉巨才 紀丁 李春芳 古戲臺 七月劇社 晉綏七月劇社
獲取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