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賈桂林評傳

2021-02-08 看戲聽曲


早期的賈桂林



武承仁 俞利華合編

賈桂林參加勞動

小人書《王寶釧》前吳天鳳,後賈桂林 攝影顧棣

參加賈桂林舞臺生活活動,中為賈桂林

左為侯寶林右為吳曉鈴 王春林

後面戴眼鏡為武承仁


賈桂林青年時期

二十世紀以來,有三個戲劇藝術家團體產生了世界性影響,這就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為首的莫斯科藝術劇院、布萊希特領導的柏林劇團以及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京劇藝術家群體。他們自成一派,體現了現代三種不同的戲劇觀或戲劇美學思想。1956年梅蘭芳大師來山西演出,時任忻縣專區人民劇團第二分團副團長的賈桂林,榮幸地拜見了這位大師,並受到了梅派藝術精進精神的影響,相繼排演出北路梆子舞臺的「老三篇」:《金水橋》《王寶釧》和《血手印》。賈桂林說:「梅蘭芳大師對我的藝術影響是很大的。雖然我們只見過一次,可是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最多,也最重要。」這一資料,當代中國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賈桂林傳》做了比較詳盡的記載。


《賈桂林傳》是《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之一,賈桂林1916年生,1992年去世,撰稿由忻州市藝術研究院編劇俞立華組織編寫。整部傳記從講述「小電燈」初照大戲臺,到展現一個中國北部弱女子的民族氣節;從描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賈桂林這位北路梆子藝術大師,到集中記敘賈桂林傳幫帶的高尚情懷,把賈桂林的一生放到北路梆子這個劇種的發展沿革中去敘述,書後還附有北路梆子大事記。應該說,這是一種人物傳記的寫法創新,寫活了賈桂林這位北路梆子戲曲奇人。
一是奇在一個貧苦礦工家庭出生的弱女子能夠成長為一代北路梆子藝術大師。賈桂林初名賈攔弟,父親期望生個兒子,給她起名「賈攔弟」。對於這個礦工的生存狀態,傳紀用「山藥蛋」派的筆法,描述得非常形象:「當了一天馱炭『驢』,回到窩鋪棚,洗去渾身的煤屑與黑汙,坐上熱炕,喝上一碗熱得燙嘴的稀粥,就著脆生生的老鹹菜,啃上個金黃的窩窩頭或烤得『虎皮虎皮的山藥蛋』,終於能舒展身子,放平彎曲的脊梁,懷裡抱著那個並不鮮活且完整的女人,此時才成了真正的人——男人。」這種舊中國礦工的真實寫照,圈定了賈桂林兒時的生存環境:想上學,沒有錢;看梆子,迷上戲。這種看似簡單偶然的東西,其實潛藏著一種歷史的必然,一種個人對於社會命運的無奈,一種北路梆子劇種對於賈桂林的垂青。再從日本鬼子佔領中國北部後賈桂林離開舞臺當太太、當裁縫的境遇,以及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立新中國後賈桂林藝術生涯的重續,直至成為一代北路梆子藝術大師的歷程。
二是奇在賈桂林這個不甘向命運屈服的弱女子創造的人生輝煌。從這個意義上講,《賈桂林傳》是一部勵志書。不能上學的賈攔弟,7歲迷上北路梆子,開始了自己的追夢生涯:「我要唱戲!」7歲不顧世俗偏見,模仿北路梆子演員敲開冰河喊嗓子練功,感動了啟蒙老師程泰,感動了可憐的父母,一紙投師文約,開始了戲劇人生。賈攔弟的第二個師傅楊三娃,按照收徒藝名的程式,給了她新的名字賈桂林,從8歲開始,這個名字跟隨了她一生。堅忍不拔的追求,披星戴月的苦練,日夜兼顧的積累,13歲成就了「小電燈」美名;18歲有了自己的「賈家班」,收穫了第一次愛情;21歲經受了國破家亡的洗禮,悲愴地喊出「戲,不唱了,不唱了!」30歲學裁縫維持生計;37歲適逢新中國成立後對於藝術發展的重視,再返北路梆子演出舞臺,「小電燈」再次照亮人們的心靈;39歲走向大師,在北京匯演獲得一等獎,走進懷仁堂為開國領袖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以及一些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的領導人演出;63歲將北路梆子《金水橋》搬上銀幕,為一個地域性劇種留下不朽的經典;65歲擔任山西省忻縣地區戲曲學校校長,開始北路梆子藝術的傳幫帶。
三是奇在賈桂林這個弱女子不畏強暴的民族氣節。《賈桂林傳》淋漓盡致地展現出賈桂林的家國情懷。七七盧溝橋事變後,賈桂林積極為進入山西的抗日部隊演出。當代縣淪陷後,漢奸憲兵隊得知「小電燈」在當地,便逼迫她為日軍演出。賈桂林誓死不為日本鬼子唱戲,剝去金牙,抹黑面孔,扮成農婦,逃到張家口,哪怕是放棄她摯愛一生的北路梆子藝術,去做一個商人太太,也不為日寇演出。這種民族氣節,類似於梅蘭芳拒絕為日本鬼子唱戲而立志蓄鬍。
此外,《賈桂林傳》對北路梆子這一劇種沿革的歷史脈絡,用相當篇幅進行了梳理,是一種可貴的探索。一是對北路梆子形成的年代進行了考證,劃出時間框架:約在明代中末葉即16世紀後期不晚於清初;二是理清了北路梆子主要源於陝西同州梆子和山西蒲州梆子,又吸收了其他劇種的藝術營養,是一個多源劇種;三是查實了北路梆子滋生出的兩個流派:河北梆子和山西的中路梆子。應該說,這些梳理廣徵博引,頗有見地,展現出編著者們的求實風範。
一個劇種的存在與發展,名演員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沒有代表人物就沒有一個劇種的地位。北路梆子和賈桂林的關係,就是這樣一種密不可分、連為一體的情境:說起北路梆子,人們就一定會想到賈桂林;說起賈桂林,人們就一定會記起那昂揚激越的北路梆子。提起北路梆子的唱腔,人們總是把它同賈桂林的名字相聯繫,都為她的歌喉所嘆服。她的唱腔優美、寬亮、圓潤,每出戲的許多大段唱詞,她都能憑著多彩的唱腔變化激動觀眾,並形成戲劇高潮。
《賈桂林傳》用寫實的手法和詩意般的語言,第一次全景式展現出賈桂林創造優美、追求光明、大情大義賈桂林《李三娘》劇照(中排右一為賈桂林)。的戲曲人生傳奇,系統地回顧了北路梆子藝術的形成與發展,巧妙地再現了賈桂林在舞臺上塑造的精彩紛呈的各種藝術形象,讀來讓人盪氣迴腸,引發更多的人們關注和喜愛賈桂林,喜愛忻州北路梆子藝術。
武獻民(作者系省委宣傳部調研室幹部)

回復關鍵詞:

丁果仙 牛桂英 郭鳳英 冀美蓮 程玉英 張美琴 劉仙玲 馬秋仙 花豔君 喬玉仙 武蕙仙 王愛愛 馬玉樓 田桂蘭 李月仙 武忠 侯玉蘭 高翠英 範翠屏 蘆變嫦 王萬梅 王春林 郭彩萍 杜玉梅 宋轉轉 慄桂蓮 孫昌 謝濤 崔建華 史佳花 武凌雲 楊紅麗 張學愛 胡嫦娥 苗潔 王珍如 梁桂星 賈全康

王秀蘭 閻逢春 張慶奎 丁桂蘭 武俊英 任跟心 郭澤民 崔彩彩 景雪變 王藝華 吉有芳 孔向東 賈菊蘭 亓俊美 張秀芳 許愛英 潘國梁 閻慧芳

賈桂林 李萬林 孫一清 翟效安 楊仲義 成鳳英 賈粉桃 高玉貴 高三貴 劉寶山 水上漂 十六紅 二梅蘭 郝建東 詹麗華

吳國華 張愛珍 張保平 陳素琴 郭明娥 張建琴

郭少仙 韓子謙 王永年 劉柱 程汝椿 陳晉元 賈炳正 馮煊 王增福 許合智 嶽永明 閻太 李謙光 墨遺萍 王易風 郭士星 曲潤海 趙尚文 劉巨才 紀丁 李春芳 古戲臺 七月劇社 晉綏七月劇社

獲取相關信息



相關焦點

  • 賈桂林的藝術生涯(一)
    因此演藝日趨成熟,被喜愛她的觀眾起了個「小電燈」的藝名,成為雁北一帶頗有名氣的北路梆子坤角。     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賈桂林因抗拒日偽和國民黨反動派惡勢力的迫害,從山西代縣逃往張家口,在那裡度過了11年漫長的隱居生活。
  • 紀念賈桂林誕辰一百周年
    今年5月17日(農曆四月二十二)是當代山西四大劇種之一的北路梆子一代宗師賈桂林(藝名小電燈)百年誕辰。賈桂林在千錘百鍊中,創作出北路梆子舞臺上的《王寶釧》《金水橋》《血手印》《李三娘》等優秀傳統戲和《江姐》《山鄉風雲》等革命現代戲,並成為她畢生的代表性經典劇目。為了傳播北路梆子藝術,根據省文化主管部門制定的規劃,除本地區演出外,她分階段赴全省各地市進行了文化藝術交流。
  • 賈桂林之女吳天鳳
    編者話:在山西,只要提起四大梆子,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賈桂林是個響噹噹的名字。吳天鳳,身為賈桂林的長女,師承母教,把賈桂林音高調絕、高低錯落、清亮悅耳、運腔婉轉多變的藝術特點,數十年刻苦砥礪,盡數傳出了下來。   在晉北地區,一說起北路梆子的「小電燈」賈桂林,真可謂家喻戶曉,要是再能看上「小電燈」的戲,聽上七十二個「嗨嗨嗨」,那可是極其自豪,向人炫耀的事。
  • 忻州發行北路梆子精粹音像製品
    本報忻州12月20日訊(記者暢雪)日前,忻州市北路梆子戲劇研究院推出的《北路梆子經典唱腔曲牌折子戲精粹》音像製品正式發行,為北路梆子在忻州的傳承發展開拓了新路。北路梆子於明末清初形成於晉北地區,也稱「梆子戲」「上路調」,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近年來,忻州市就北路梆子傳承保護做了多項工作,不僅出臺了相關政策,還通過開展「送戲下鄉」「周末大戲臺」等活動,進行戲曲普及。此次忻州市發行《北路梆子經典唱腔曲牌折子戲精粹》音像製品,是忻州開展北路梆子保護的又一實際舉措。
  • 忽聽一聲梆子響,從此為戲痴與狂……
    ,沿著梆子聲腔傳播路線走訪十一個省份,為您呈現跨越三百年的梆子戲的雄渾與悲壯、蒼涼與輝煌。這一帶也是宋元諸宮調的發源地和北曲雜劇的重要流行地區,有著深厚的戲曲積澱。當曾經盛行一時的元雜劇在北方逐漸開始衰微,一種更貼近大眾的戲曲樣式變得尤為亟需。
  • 《黎民偉評傳》:文史並重傳民偉
    《黎民偉評傳》:鳳 群著;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香港電影資料館曾多次舉辦了專門的紀念和研討活動,而廣東五邑大學教授鳳群新近出版的專著《黎民偉評傳》,則再次讓大家耳目一新。這部作品文史並重,標誌著兩地學界對黎民偉的研究又有了新的推進。以評傳的形式書寫黎民偉的一生,並且獲得具體性、生動性與較高的可讀性,是本書的首要特點。
  • 拾光|「老頑童」40年的梆子情緣
    文\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文進「三天三夜不睡覺,願聽新泰梆子調」,當地百姓對新泰梆子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據當地孫氏家譜記載,新泰梆子自十九世紀末傳承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新泰梆子紮根民間,吸取了山東梆子、河南梆子、萊蕪梆子及柳琴戲的精華,唱腔帶有地方方言,表演風格樸實自然、通俗易懂,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 當前,新泰梆子的靈魂人物是61歲的孫復常,他是新泰梆子第三代傳承人,百花梆子劇團團長。 12月28日,本報記者趕赴新泰大沙坡村,見到了正送戲下鄉的「老頑童」孫復常,與村民一起欣賞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新泰梆子《朱邁臣休妻》和《借表嫂》。
  • 晉城市上黨梆子《郝經》獲杏花獎新劇目獎
    晉城市上黨梆子新編大型歷史劇目《郝經》獲得第十六屆杏花獎「杏花新劇目獎」,《郝經》中賈似道的扮演者宋晉義獲得第十六屆杏花獎「戲劇表演獎」。  「能得獎我太開心了。」宋晉義獲獎後難掩激動之情。宋晉義是淨行,在上黨梆子中俗稱花臉。相對其他行當來說,淨行唱腔平實,不易出彩,行當中得獎演員更是屈指可數。宋晉義的這朵杏花摘得不易,這也是晉城市上黨梆子淨行摘得的首朵杏花。
  • 三代演員同演河北梆子《寶蓮燈》
    本報訊(記者 黃鎣)12月4日晚,河北梆子經典劇目《寶蓮燈》將在河北梆子劇場上演。屆時《寶蓮燈》第一代演員、老藝術家張志遠,第二代演員王雲菊、劉鳳嶺與第三代青年演員蘇娜、於靜、丁雲飛、白七橋、何紅樂等將同臺演出,再現經典。這也是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紀念《寶蓮燈》首演6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
  • 萊蕪梆子新編歷史劇《嘶馬河》賞析
    萊蕪梆子「掌上家鄉戲」 病毒無情,「文化」有愛!防疫期間,濟南市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以對廣大市民負責的態度,按照上級要求停止一切文化演出活動。
  • 天津河北梆子劇院:兩臺演出「雲上」高唱
    天津河北梆子劇院正在排練《金鈴記》。天津河北梆子劇院將在7月1日通過「方寸直播」雲端平臺,奉獻河北梆子名家名段演唱會現場直播以及河北梆子劇目《江姐》點映,共慶新時代美好生活。天津河北梆子劇院打破「傳統」的思路,給戲迷觀眾在雲端送上文化大餐。3月22日,劇院首場線上直播演唱會,觀眾來自30個省市自治區,觀看量達23041人次;而後的《王寶釧》《金鈴記》《梨園花開薪火相傳》等多場河北梆子演唱會,實現了「坐在家裡進劇場」,多機位多角度的觀劇體驗,留言區發表觀點暢所欲言的新玩法,讓越來越多的人愛上雲端觀劇的新模式。
  • 安徽著名梆子戲表演藝術家——朱琴簡介
    安徽著名梆子戲表演藝術家——朱琴朱琴女,1946出生,宿州碭山人,宿州市梆劇團一級演員,著名梆子戲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戲劇家協會分會理事,宿州市戲劇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安徽省梆子戲研究會會員,攻小生,唱腔圓潤,吐字清晰,扮相俊秀,表演細膩大方。她的代表作有《白蛇傳》、《何文秀私訪》、《蝶戀花》、《穆桂英下山》、《楚宮恨》、《杜鵑山》、《紅燈記》、《南陽關》、《三看御妹》、《重要一課》、《兩張發票》、《大樹參天》等。
  • 河北梆子現代戲《黨的女兒》發布會舉辦
    9月25日,河北梆子《黨的女兒》新聞發布會現場,專家學者舉行了河北梆子聲腔改革研討會。河北梆子《黨的女兒》是河北藝術職業學院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新創排的一部現代戲,旨在通過文藝作品回顧歷史,關注現實,展望未來。該劇的創排將與「京津冀河北梆子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能傳承班」有機結合,由學院戲劇系主任、第1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彭蕙蘅領銜,以名家傳戲、師生同臺演出等形式,培養河北梆子新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
  • 沸騰了我的梆子!秦腔《李十三》河北師大邂逅滿滿一屋90後
    火爆省城的全國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活動已近尾聲。昨晚,河北新聞網#90後眼中的梆子戲#第五季成功舉行,數百名90後的大學生,欣賞了由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帶來的秦腔碗碗腔《李十三》。「越過了一道道山高路險,頂風雪回到了渭河平原,看眼前雪皚皚一片……」伴隨著激越悲壯的秦腔腔調,這些90後的大學生,陶醉在傳統戲曲的視覺聽覺享受中。整場演出過程中,伴隨演員的精彩表現,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此起彼伏。
  • 天頤湖燈會籌備、舉辦期,景區道路-濱湖路封路公告
    因泰山天頤湖賀新春慶元宵花燈會籌備、舉辦需要,為確保行車安全,將於2019年1月16日至2月28日對天頤湖景區道路-濱湖路進行封閉
  • 2019年濟南市「文化藝術新秀」人才培養項目——萊蕪梆子大型傳統...
    5月19日,2019年濟南市「文化藝術新秀」人才培養項目——萊蕪梆子大型傳統劇目《回龍傳》之《王華下書》排練啟動儀式在萊蕪梆子演藝劇場隆重舉行。啟動儀式現場濟南市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為保證2019年度「文化藝術新秀」培養發展工作順利開展,加強對藝術人才培養,把「文化藝術新秀」培養工作列入到單位人才培養項目的重要工作之一,對「文化藝術新秀」人才實行重點培養,三年內,結合單位工作實際, 通過系列培訓、排戲將「文化藝術新秀」逐步打造成省內乃至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藝術人才
  • 涉及二印、梆子宿舍等百個小區
    樂居買房石家莊訊 8月5日,新浪樂居從石家莊市行政審批局官網獲悉,《橋西區2019年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施工(第一批)一標段至三十四標段招標公告》公布,本次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施工(第一批)工程涉及橋西區孔寨小區、東三教新區、二印、梆子宿舍、省供銷社宿舍等100個小區,計劃工期為60日曆天,總預算金額為47622026.62元(4762.202662萬元)。
  • 四代演員同臺演繹河北梆子《寶蓮燈》紀念經典首演60周年
    我欲乘風去,置身在人間,扶濟眾生困,神燈保平安」12月4日晚,作為紀念《寶蓮燈》首演6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河北梆子經典劇目《寶蓮燈》在河北梆子劇場精彩上演。《寶蓮燈》第一代演員、老藝術家張志遠,第二代演員王雲菊、劉鳳嶺與第三代青年演員蘇娜、於靜、丁雲飛、白七橋、何紅樂等,還有7名武戲小演員同臺演出這一經典劇目,精彩的演繹,為觀眾帶來一場戲曲盛宴。
  • 讀《袁崇煥評傳》,悟投資心得
    每日速讀,近日讀了袁崇煥評傳,略有所思。讀《袁崇煥評傳》1. 「氣數已盡」:至崇禎殺袁崇煥,覺明大勢已去。在京華看來氣數已盡非儘是算命家言,乃是洞燭幽微,明了趨勢。2.
  • 本周日天津河北梆子劇院《打金枝》雲端開唱!
    天津河北梆子劇院「雲上梆腔」 本周日繼續開唱! 膾炙人口的好戲《打金枝》 讓你過足戲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