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營鎮:種草養畜促增收

2020-12-16 亞魯紫雲

近年來,紫雲自治縣大營鎮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緊緊依託資源優勢,著力發展牛養殖和菌草種植產業,通過種草養牛,帶領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整合力量共發展

大營鎮山高坡陡平地少,土地破碎連片少,村與村之間的條件差異大。結合大營鎮實際,經過多方考察調研,該鎮選擇養牛產業進行發展。

7月21日,記者走進大營鎮大營村大坡組養牛場。該養牛場於2019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牛棚裡餵養有234頭黃牛,大牛毛重有1200斤,小一點的牛毛重也有800斤。

「聯八村受制於山高坡陡的地理環境,不適合修建大型養牛場,為此,聯八村與大營村採取抱團發展的方式,共同投資選址大坡組建成了400頭養殖規模的養牛場。目前,大坡組養牛場還在繼續補欄。」市政府辦人事科科長、派駐大營鎮第一書記張厚學說。

隨後,記者來到大營鎮芭茅村養牛場,該村牛棚裡餵養300多頭牛,管理員梁勇開著運料車正在給牛兒餵飼料。

工人用運料車給牛投餵飼料

芭茅村養牛場是與相鄰的龍屯村抱團發展所建,該養牛場今年初投產,預計今年10月可出欄一批。

妹場村養牛場是該鎮建成投產較早的養牛場,養殖規模400頭,該養牛場是妹場村與金龍村抱團發展所建。據悉,妹場村養牛場去年底出欄200頭牛,今年6月又出欄150頭牛,現正在陸續補欄。

「聯八村+大營村」「芭茅村+龍屯村」等各村抱團發展的模式,只是大營鎮養牛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大營鎮人大主席許川告訴記者,大營鎮的養牛產業全部由鎮級公司統籌,村與村合作,通過統一採購、統一銷售、統一管理、統一生產、效益統一分配等方式,整合各村資金、資源、資產共同發展。

合作養牛增效益

在大營鎮芭茅村養牛場精料加工坊裡,堆放著玉米,大豆等原料,幾位工人正在進行精飼料加工。

工人加工牛精料

許川告訴記者,全鎮6個養牛場,平均每天要用精飼料6噸,自己採購原料來加工精飼料,每噸成本2800元,與在外面直接購買精飼料相比每噸要節約800元。此外,自己配料加工精飼料,還可根據各個養牛場所養牛的實際情況來配料,既能讓牛長勢快,又能起到防疫等較好效果。

據悉,大營鎮牛精料的調配,原料的檢驗等均由與其合作的貴州省黃牛產業集團技術人員負責。為規避養牛風險,大營鎮以鎮級公司的名義與省黃牛產業集團合作,鎮級公司負責各個養牛場的基礎設施建設、運作資金籌集、組織勞動力、發動農戶種植菌草等工作;省黃牛產業集團負責提供技術指導、產銷對接、防疫、加工精飼料的原料比例調配、宰牛場的聯繫等,確保每頭牛出欄後,除去所有成本,純利潤在500元以上。

「與省黃牛產業集團合作發展養牛業,這讓我們有了技術支撐和產銷對接的優勢。」許川說,與省黃牛產業集團合作發展養牛產業,有效規避了疫病風險,如果所養的牛出現疫病,損失由省黃牛產業集團承擔,這確保扶貧產業有效益,無風險,讓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穩定脫貧。

「在利益分成上,每頭牛的存利潤超過500元的部分,按照3:7分成,即省黃牛產業集團佔比30%,鎮公司佔比70%。」許川算了一筆帳,每頭牛純利潤500元以上,賣瘦牛育肥牛,一年養出欄3批,6個養牛場平均每批共出欄1500頭,可實現利潤75萬元,全鎮每年在養牛產業上可實現200萬元利潤。

去年,是大營鎮規模化發展養牛業的第一年,全鎮鎮公司統籌的產業實現總產值750萬元,其中出欄牛實現的產值是800萬元。全鎮288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冬季每戶分紅600元,今年初每戶貧困戶分紅2000元(去年產業效益);今年夏季,每戶貧困戶又分紅1300元。

種養結合惠百姓

在推進養牛產業發展的同時,大營鎮積極發展菌草種植業。目前,全鎮共種植菌草6000畝,每畝每年收割5噸草,可收割3萬噸,每噸支付菌種種植戶450元。

大營鎮種植的菌草

在大營鎮大坡組,坡地上綠油油的菌草長勢較好,有村民在收割菌草,為方便搬運菌草,村民在路邊安裝了一個鋼絲索道,通過鋼絲索道把草從地裡搬運到路邊,方便車輛來拉運。

在大坡組養牛場青儲飼料加工坊,在此務工的星進村村民胡萬營告訴記者,她們5人一組,負責放草料、打包青儲飼料,每天最少加工青儲飼料12噸,村合作社給的加工費是每噸48元,一天576元,每人有100多元賺。

據介紹,大營村大坡組養牛場有固定工人7人,除養牛場場長每月3500元外,其餘每人月工資2500元。

工人加工青儲飼料

「計劃到明年全鎮菌草種植面積達1萬畝,群眾種植的菌草拉到養牛場青儲飼料加工坊,一律按照450元每噸收購。」許川說,全鎮6個養牛場,每個養牛場達到預定養殖規模,全鎮每批次可養牛2500頭牛以上,每頭牛一天需要草料70斤,6個養牛場每天需要近90噸草料。農戶可自己種植,沒有勞動力種草或外出務工的家庭,坡土每畝每年300元流轉費,田地每畝每年650元流轉費,由村合作社統一把土地流轉過來,再承包給願意種草的農戶種植。

「我家種植15畝菌草,巖山地區土層薄,一年只能收割兩季,每季每畝收割5000斤菌草不成問題,每畝一年最低收5噸菌草,賣給村合作社養牛,每噸450元,畝產值2250元。」芭茅村村民楊小香說,種草比種植玉米划算多,草種一年管幾年,管護上成本一年比一年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下一步,大營鎮將繼續建立健全牛產業全產業鏈,讓牛產業「牛」起來,讓老百姓日子越過越好。

來源:安順日報 姚福進

相關焦點

  • 旱地引水增收 荒山種草養畜
    ■在金陽縣依達鄉瓦伍村種草養畜產業園,貧困戶馬海拉博正在收割牧草。 項目2019年年初投入使用,效果立竿見影——漫山遍野的青花椒喝上了甘泉,按時發芽、按時掛果,畝產提升30%,而且顆粒大、品質好,成為帶動貧困戶增收的「搖錢樹」。 「今年受疫情影響,青花椒價格有所下降,但得益於這引水工程,產量增加了,所以總收入預計與去年持平,比前年大幅提高。」
  • 尉氏縣大營鎮:強化督導促成效 夯實責任美環境
    「今天你們村出動了幾輛機械,發動了多少群眾產業環境整治,村裡已經整治好了幾條街道……,」12月17日上午,在尉氏縣大營鎮丁香李村,該鎮環境整治督導組正在認真檢查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這是大營鎮著力強化督導促成效,夯實責任美環境的一個縮影。
  • 安徽肥西縣豐樂鎮:產業扶貧促增收
    本報記者 徐松林 通訊員 李慧 孫慧昕報導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豐樂鎮圍繞鎮情謀產業、創新思路促增收積極謀劃,開闢產業扶貧增收渠道。豐樂鎮現有脫貧戶444戶1065人。近年來,該鎮將產業作為扶貧工作主抓手之一,科學謀劃、周密部署、主動作為,以加快特色產業培育為主線,以發展產業助農增收為目標,強化「責任、政策、工作」落實,通過加強產業扶貧項目規劃,立足本地特色產業資源,搭建電商扶貧平臺,為脫貧戶插上收益的「翅膀」。
  • 尉氏縣大營鎮:「小酒坊」壯大村集體經濟 助力脫貧攻堅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鄭松波 實習生 陳尊孝 通訊員 張玉玲「自從村裡建了酒廠,俺在廠裡務工,離家近、工資穩定,俺種植的小麥、玉米等農作物還能賣個好價格,這幾年家裡經濟收入明顯提高了,真是感謝黨的好政策……,」7月21日上午,尉氏縣大營鎮三戶趙村貧困戶鍾根嶺高興的對記者說
  • 尉氏縣大營鎮:西蘭花成了村民「脫貧致富花」
    11月26日上午,在尉氏縣大營鎮玉陳村西蘭花種植基地裡,呈現出一派豐收的喜悅景象,村民們正在農田地裡來回地穿梭,忙碌地挑選和收割著符合尺寸要求的西蘭花,臉上洋溢著幸福燦爛的笑容。
  • 溫州市農業農村局:「內外」促增收 夯實共同富裕的發展基礎
    溫州市農業農村局:「內外」促增收 夯實共同富裕的發展基礎 2020/12/15 08:19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單暉 瀏覽:823
  • 屯昌:因地制宜謀發展 特色產業促增收
    方山 攝    原題:屯昌創建一批生態農業品牌,加大扶貧產業技能培訓力度    因地制宜謀發展 特色產業促增收    12月7日,在屯昌縣南坤鎮黃嶺村一養殖基地,林蔭下,脫貧村民李立豐剛來餵食,三五成群的五黑雞就蜂擁而至,爭食谷料。    「我養的雞很好吃。」
  • 【回顧乘風破浪的2020】大營鎮篇——人居環境美如畫 人民群眾笑開顏
    大營鎮今年以來,大營鎮始終以人民群眾幸福為出發點,以改善人居環境,方便群眾生活為落腳點,按照
  • 崇信錦屏鎮:設施蔬菜促增收
    崇信錦屏鎮:設施蔬菜促增收每日甘肅網12月11日訊(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白潤虎 薛婷婷)錦屏鎮搶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機遇,把發展蔬菜種植作為扶貧產業的突破口,通過組建蔬菜專業合作社、引進龍頭企業等方式
  • 現在流行種草啦,6種草比花還要美,只養一種就夠了
    花花每天都在給大家說關於養花文章,什麼三角梅啊、牡丹啊、茉莉花啊、梔子花等等,這些觀花的花卉估計花友們都看膩了~最近一段時間都開始流行種草了,有些草雖然沒有開花植物花朵嬌豔,但是看起來別有一番風味呢!今天花花就來給大家推薦幾種草,花友們可以在家養起來啦~1、粉黛亂子草粉黛亂子草是非常漂亮的一種禾本科植物,在植株的頂端會長出雲霧狀的花序,看起來非常漂亮,如果要是種上一大片的話,看起來又像是一片粉色的彩霞,它的花期一般在3個月左右,8月下旬開始開花,現在種到土裡面,等到3個月之後就卉變得非常仙氣了
  • 旬陽縣呂河鎮產業發展結碩果 消費扶貧促增收
    這天,呂河鎮迎「雙節」促消費扶貧農副產品展銷會在呂河鎮江店社區舉行,本次活動由鎮農業站主辦,鎮扶貧辦和市場監管所協辦,活動以「展銷扶貧農副產品、助力貧困群眾增收」為主題。要說展銷會的壓軸產品,還得說是剝鹿溝村的散養黑豬肉,土黑豬長得慢,肉質鮮嫩、肉香瘦肉多、脂肪含量低、營養豐富。剝鹿溝村離鎮上有13公裡遠,為了趕上展銷會,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把屠宰好的黑豬肉用車運到活動現場,豬肉一放到桌子上,瞬間被圍得水洩不通,問價的、買肉的、稱重的,現場人氣爆棚,為貧困戶劉禮均解了愁,6400餘元現金掙到手。
  • 邢臺市南和區鱸魚「得水」促增收
    摘要:今年以來,邢臺市南和區將加州鱸魚養殖作為推進「千斤糧、萬元錢」、促民增收工作的重要抓手,全區共規劃建設5個養殖基地,佔地1500畝,試養魚塘1個,佔地17畝。
  • 石橋鄉篇發展林下養鵝,增就業促增收
    位於石橋鄉的河南聖霖林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近年來,通過大力發展種養結合的『林下養鵝』新模式,在成功探索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的同時,也為石橋鄉的扶貧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統一銷售的方式帶動村集體和貧困戶發展林下養鵝。」據了解,聖霖林牧公司入駐石橋鄉以來,解決了周邊貧困戶和剩餘勞動力近100人的就業問題,成功帶動了附近村民增收致富,為石橋鄉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 勤政公心贏公信 發展產業促增收 —尼西鄉新陽村村主任上吹批
    不僅如此,上吹批還帶動全村上下實現了村莊亮化和綠化,建設了村民活動室,推動人畜分離工作,進行「廁所革命」……發展產業才能脫貧致富對上吹批來說,僅僅服務好群眾是不夠的,長久的發展之計才能讓大家真正脫貧致富。但推動群眾增收致富並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7年的時光裡上吹批深有體會。
  • 湖北省鄖陽區:以工代賑謀項目 產業發展促增收
    湖北省鄖陽區:以工代賑謀項目 產業發展促增收 2020-09-15 18: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西貴港市港南區 柑橘產業促增收
    原標題:廣西貴港市港南區 柑橘產業促增收   近日,在廣西貴港市子陽柑橘種植
  • 青田縣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改革促農增收成效顯著
    近年來,我縣緊扣「提升科技水平、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目標要求,圍繞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打造農業高端產業和延長農業產業鏈,鼓勵和引導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開展科技服務,促進科技資源向農村基層、農業一線集聚,通過強化三個保障、推進三個幫扶、完善三個體系,逐步構建以科技特派員為核心的農業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帶動農村居民創業創新,促農增收成效顯著
  • 陳文勝:圍繞痛點難點發力促農民增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將推動農民增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接連落地,推動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今年,我們要凝心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三農」領域本來就有不少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又遭遇疫情影響,做好「三農」工作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特別是推動農民持續增收的壓力加大。
  • 【農民日報】地椒羊肉如何串起增收產業鏈
    一方水土養一方羊。安塞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海拔適中,氧氣、光照充足,境內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坡度較緩,適合山羊攀登採食,造成肌肉中肌紅蛋白和肌白蛋白比例適中,顏色鮮紅有光澤,肌間脂肪含量較高,肌肉富有彈性,嫩度較好。同時,98.8%山地為黃綿山,土壤中錳、鋅、鐵、硼等微量元素含量豐富,所種植牧草微量元素高,羊子採食後肉品中微量元素高。
  • 新泰市西張莊鎮:「龍頭」引領強基礎 產業發展促增收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王雁彬 通訊員 陳曦 新泰報導新泰市西張莊鎮黨委深入貫徹落實泰安市發揮鄉鎮黨委「龍頭」作用、抓鄉促村推動鄉村振興工作會議精神,通過帶強「領頭雁」、列明「責任單」、鼓起「錢袋子」三項舉措,切實把鄉鎮黨委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