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庵、殿、堂、院、宮、觀、祠的詳細區別

2021-02-12 上海浦東小普陀寺

有句俗話叫: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其實這是錯誤的

和尚並不住在廟裡

在我們生活的城市裡

常常會看到寺、廟、祠、觀、庵等建築

有些人把這些建築統稱為宗教建築

也是錯誤的

那麼,寺、廟、祠、觀、庵有什麼區別呢?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廟,尊先祖皃(mao貌)也」。

中國習慣,一般祭祀神靈的場所統稱為「廟」。

佛教的廟宇,統稱為「寺院」。

道教的廟宇,統稱為「宮觀」。

僧人們住的地方叫寺、院、庵、堂。

道士們住的地方叫宮、觀、廟。

喇嘛們住的地方和僧人們住的地方的叫法一樣,因為喇嘛就是藏傳佛教對藏區僧人的尊稱。

以上的叫法只是人們習慣的叫法,也有不同的,院:有些地方道教也叫「院」,比如杭州西湖邊的「抱撲道院」就是為紀念葛洪而建的。

寺、廟、庵、殿、堂、院、宮、觀、祠 具體的區別如下:

《說文》裡解釋為「廷也」,即指宮廷的侍衛人員,後來,寺人的官署亦也稱之為「寺」,如:「大理寺」,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

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之「寺」,即所謂的「三府九寺」。

漢代,九卿中有鴻臚卿,其官署即「鴻臚寺」,大致相當於後來的禮賓司。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後來鴻臚寺改建,取名「白馬寺」,於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

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摩,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

《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

漢代以後,廟逐漸變成了神社(土地廟)。廟成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等。

現指小寺廟。多稱比丘尼居住處。

古時原是一種草名,叫做庵閭,老了之後可以蓋屋。中國僧人在靜僻處蓋屋時,也常用庵閭,成為一座小小茅棚,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日子久了,便稱這些小屋子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

漢以後建了一些專供佛徒比丘尼居住的庵堂,於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了。因此今日尼眾所住之處多稱『庵』,俗稱庵。

殿,堂之高大者也。——《說文古本考》。

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築所專用。堂、殿之稱均出現於周代。「殿」字出現較晚,原意是後部高起的物貌;用於建築物,表示其形體高大,地位顯著。

殿堂的名稱即依所安本尊及其用途而定。安置佛、菩薩像者,有大雄寶殿(一般稱為大殿)、毗盧殿、藥師殿、三聖殿、彌勒殿、觀音殿、韋馱殿、金剛殿、伽蘭殿等。安置遺骨及法寶者,有舍利殿、藏經樓(閣)、轉輪藏殿等。

主要殿堂,如佛殿、法堂、毗盧殿、天王殿、方丈等,一般建於寺院的南北中心線上,其餘齋堂、禪堂、伽蘭殿、祖師堂、觀音殿、藥師殿等,則作為配屋而建於正殿前後的兩側。

原指正房,高大的房子。

堂,殿也。——《說文》。段註:「古曰堂,漢以後曰殿。古上下皆稱堂,漢上下皆稱殿。至唐以後,人臣無有稱殿者矣。」建築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夾,室的兩旁有房、有廂。這樣的一組建築又統稱為堂,泛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居處建築。

「堂」字出現較早,原意是相對內室而言。

而在佛教建築中,殿堂是中國佛寺中重要屋宇的總稱。因這些屋宇或稱殿,或稱堂,故統名之為殿堂。殿是奉安佛菩薩像以供禮拜祈禱的處所,自漢代以後,寺觀中的次要建築也可稱堂。

堂是供僧眾說法行道等用的地方。安置祖師像者,有開山堂、祖師堂、影堂、羅漢堂等。供講經集會及修道等之用者,有法堂、禪堂、板堂、學戒堂、懺堂、念佛堂、雲水堂。其他供日常生活、接待用者,有齋堂(食堂)、客堂、寢堂(方丈)、茶堂(方丈應接室)、延壽堂(養老堂)等。

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其後建築規模較小的寺便叫作『院』。

佛教的廟宇,統稱為「寺院」。

宮原指有套間的房子,後來發展為指多間建築組成的建築群,最後專指皇帝的居室。

宮後也可指為寺廟,後專指道教的廟宇,如北京的蹯桃宮、萬壽宮、文昌宮等。

《釋名》云:「觀者,於上觀望也」。

觀就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臺」。

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後,建「觀」迎仙蔚然成風。

據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

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另一說,道教始祖老子曾在陝西盩厔樓觀臺講道,故後世將道教建築稱觀。

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當於紀念堂)。

如「武侯祠」,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

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據《漢書·循吏傳》記載,「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及時(指誕辰和忌日)祭禮不絕。」東漢末,社會上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甚至活人也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祠堂日漸增多。

文章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告知刪!

相關焦點

  • 【格物明道國學館】寺、廟、庵、殿、堂、院、宮、觀、祠的區別
    有句俗話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其實這是錯誤的,和尚並不住在廟裡。在我們生活的城市裡,常常會看到寺、廟、祠、觀、庵等建築。有些人把這些建築統稱為宗教建築,也是錯誤的。那麼,寺、廟、祠、觀、庵有什麼區別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廟,尊先祖皃(mao貌)也」。中國習慣,一般祭祀神靈的場所統稱為「廟」。佛教的廟宇,統稱為「寺院」。道教的廟宇,統稱為「宮觀」。僧人們住的地方叫寺、院、庵、堂。道士們住的地方叫宮、觀、廟。
  • 祠廟·宮觀·庵寺 的區別與建築特點
    觀,道教宮廟稱「觀」而不稱「寺」或者「廟」,與道教夜觀天象的傳統或許有最為直接的關聯。平順天台庵  庵,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宮」、「觀」合稱,唐以前係指「祠廟」,唐以後則特指道教的廟宇。佛寺與道觀,由來並稱。但二者各有所宗,一般是涇渭分明,不容混淆的。規模較小的道觀稱為「道院」,這都表明是屬於道教的事物。 隋唐以後,道士的修煉之處,稱為道院。道院有宮觀二等。由朝廷建置的稱為宮。
  • 寺,廟,宮,殿,觀,庵等建築有什麼本質區別
    其實寺廟這兩個字分開來說區別很大,古代人總是喜歡求神問佛,什麼事情都要祈禱一番。上到身體健康,下到姻緣事業。要做這些事就要到寺廟裡去拜一拜,添一點香火錢。那麼為什麼有的地方被稱為寺有的地方被稱為廟呢?寺其實最開始是法度的意思,是官舍立志的地方,我們常聽說的大理寺,太常寺。為什麼佛教也叫寺呢?因為在古代的官寺當中,有一個地方叫鴻臚寺,是主管外交的。
  • 明清傳統城市中的寺觀與祠廟
    在我國,寺觀祠廟的建築幾乎同歷史的發展一樣悠久,傳統的中國社會雖然不曾有過佔支配地位的宗教,但是帶有宗教性質的民間信仰卻是有史以來絕大多數人,特別是下層民眾的主要精神寄託。眾所周知,寺為佛家之地、觀為道家所居、而祠和廟則為人們崇祀的神祇的場所,此外還有稱「宮」、稱「庵」者。
  • 旅遊常去的地方,寺廟庵殿堂院宮觀祠的區別,一定要搞清楚!
    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後來鴻臚寺改建,取名「白馬寺」。於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摩,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後世佛教的廟宇因此也稱「寺「。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其後建築規模較小的寺便叫作『院』。
  • 廟為何叫廟,寺為何叫寺,廟和寺其實是有區別的,別再搞混了!
    由於廟的產生摻雜了宗教信仰、原始崇拜、社會風俗、先祖祭祀等多種因素,使得其名稱、性質尤其多變,甚至一間廟可以容納多個不同體系、不同宗教的神祗。其他表述名稱「觀」,多指道教徒的傳道起居場所。觀」原為王宮內天文官員觀測天象的高臺,自東漢以後,五鬥米教(道教的前身)興起,天文觀測多由道士、方士充任,「觀」則成為皇帝敕封道教傳道場所的固定名稱。除了「觀」以外,「宮」也是道教廟宇常見的名稱。古代只有皇室居住的地方才稱之為宮,明朝崇尚道教,「宮」也經常被用於敕封皇家廟宇。
  • 【每天讀盱眙】盱城古廟觀 ——盱眙傳聞的「九十九個半」廟
    1、舊志記載盱城古廟觀根據舊志記載以及舊志地圖上的標識,結合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老人座談,能夠說得上名字的祠、寺、廟、庵、觀、院共有92個半(見表),即93座寺廟庵祠,1座半邊廟。另有祭壇5座,總計99座。主要分布在慈氏山、天台山、象山、第一山等山上,也有少數坐落在市井街道之中。
  • 東海鎮宮廟文化之「過宮」
    寺廟分佛教:寺、院、庵、堂,寺和院是和尚道場
  • 珠城歷史篇—合浦曾有「一寺三庵七十二廟」之說,你可知道?
    因此,有「一寺三庵七十二廟」之說。、華光廟、地母廟、福壽庵、萬靈寺、普雲庵、三婆廟、真君廟、武聖宮、風神廟、惠洋廟、雷神廟、城隍廟、萬壽宮、學府聖廟、武廟、文昌宮、馬王廟、羅公祠、忠義祠、陳五公廟、節孝祠、賢良祠、昭忠祠、鰲魚寺、覺音庵、海寧寺、接龍庵、三聖宮、幹歲廟、新廟、地母廟、佛祖廟、豐隆寺、五穀廟等。
  • 薛城楊家龍王廟.....來看看高淳的寺、觀、廟、庵
    點擊藍字關注 回復「招聘」即可獲取高淳招聘會最新信息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 伍嶽峰:萬法皆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句話是錯的
    你熟悉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句話,其實是錯的。在大灣區行走,人們常常會看到寺、廟、祠、觀、庵等古建築;一般人會把這些建築物統稱為宗教建築。你可能不知道,廣東有句俗話: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其實這是錯的,因為和尚並不住在廟裡。從建築文化上考究,那麼,寺、廟、祠、觀、庵有什麼區異呢?
  • 寺為何叫寺?廟為何叫廟?寺和廟有什麼區別?
    >自然會以為和尚住在廟裡在古代,寺和廟是兩個概念,文化背景和用途上均有差異。最早的「寺」是官署,為官吏辦公的地方。如大理寺(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鴻肪寺(掌賓客及兇儀之事)、太常寺(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光祿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宮中膳羞的機構)等。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一直受歷代王朝統治者所重視,認為佛教的思想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對民眾有教化作用,遂興建了一些場所,供僧團教授佛法、居住、學習、修行所用,這類的建築場所就稱為「寺」。
  • 【盱眙老北頭】盱城古廟觀——盱眙傳聞的「九十九個半」廟
    1、舊志記載盱城古廟觀根據舊志記載以及舊志地圖上的標識,結合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老人座談,能夠說得上名字的祠、寺、廟、庵、觀、院共有92個半(見表),即93座寺廟庵祠,1座半邊廟。其中:坐落在第一山的有文廟(孔廟)、楚姑祠(廟)、龍山寺(龜山寺)、總管廟、無隱庵、瑞巖觀、奶奶廟、二郎廟、土地廟、凝翠閣(觀)、文昌閣、普濟院和半爿廟(石佛寺、西域寺);其中以位於第一山下的文廟最為壯觀,以龜山寺最為知名,以楚姑祠最為悠久,以半爿廟最為奇特,以「三步兩廟」(二郎廟、土地廟)最為傳奇。
  •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句話是錯誤的!
    在我們生活的城市裡,常常會看到寺、廟、祠、觀、庵等建築。有些人把這些建築統稱為宗教建築,這是錯誤的。那麼,寺、廟、祠、觀、庵有什麼區別呢?祠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當於紀念堂)。與廟有些相似,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場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東漢末年,興起建祠堂的風俗,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盛行。
  •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錯,和尚根本不在廟裡!
    人們常常會看到寺、廟、祠、觀、庵這些建築,有些人把這些建築物統稱為宗教建築,這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