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作為國內的超大型城市,北京每天有400萬+輛機動車(保有量608萬)上路,每天6環內有3000萬+人次出行。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信號燈哪怕只是節省10秒鐘,都能讓北京的出行上升一個檔次。
一個趨勢是,讓全市的信號燈進行聯網,引入人工智慧技術,實現信號燈在運行過程中自動發現問題,實時進行調控,優化城市道路使用效率。讓信號燈不再傻亮,人車不再傻等。
歸權:從隸屬多門到集中公安交管
很難想像,遍布北京的信號燈在此前其產權竟然歸屬幾十個部門。並且每個部門採用的標準、產品型號各有不一。這讓進行全市一體化管控似乎陷入了僵局。僵局的問題在哪?請參考,撤掉省界收費站併網後的ETC。
跨部門意味著監管難統一、數據難統一、型號難統一、標準難統一,而這些都是併網一體化管理的難點。
1月11日,在北京「兩會」代表委員政務諮詢會上, 北京市交管局局長楊雄華表示,全北京的信號燈,在2020年將實現五個統一,即統一產權、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運維、統一聯網。
為實現上述目標,北京市城區和所有郊區的信號燈,要全部移交到公安交管部門。業內人士分析,基礎設施的統一是為下一步全市交通的智能化管理奠定基礎。但相關人士也指出,目前多品牌、多型號的信號燈是遺留的歷史性資產,其聯網後管理功能的實現將會大打折扣,獲將採取自然淘汰的方式,而新建信號燈將採用統一品牌、統一型號。
這也將意味著,從2020年開始,北京的市的信號燈政府集採將進入新一輪的換擋期。政府採購標準將更為嚴格、統一,品牌的集中度也會增加。
智腦:聯網、上雲、集中管控
公安交管部門的一個設想是,把全市的信號燈全部聯網、後臺上雲,利用大數據實現精準管控。
其實,這不是北京市第一次提出此類的設想。
去年7月,一套「會看人」的智能人行過街系統就已經部署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玉帶河大街北小園路口,這是北京首例「會看人」的信號燈系統。
它的實現機制是:行人檢測相機——識別待區行人數量——數據傳輸到交通信號控制機——算法在設定的參數內求算——算出機動車和行人均可接受的信號燈等待時間。
當然,這還只是個案。
如果再往前追溯一點,2018年年尾,百度地圖還為北京市交通局定製了城市燈控路口路況檢測平臺。
百度地圖高級產品經理何蕾介紹,平臺已經實現了地圖導航汽車位置大數據、信號燈報警數據和信號燈配時數據三者的互通。平臺已經覆蓋了北京二環線路。
兩個案例放在一起看,會涉及幾個關鍵數據,車輛位置數據、行人數據、信號燈數據。未來信號燈聯網後要求精準化管理,平臺則必將進入新一輪的數據接入期。而在統一的併網管理平臺下,相信還會有更多的合規社會數據接入。理論上,數據的顆粒度越精細,大數據管理的精度也就越準確。
寫在最後的一點,為什麼要歸權到公安交管,而不是交通部門?這裡並沒有權威的答案。
新知Vlog嘗試解釋一下:
未來智能交通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要滿足三個前提:一標準化的個體識別;二標準化的基礎設施;三標準化的後臺管理系統。就北京的的構建來看,在信號燈領域歸權公安交管部門,或許考慮的是未來電子車牌的試點。畢竟,在車輛身份識別和城市車倆監管上,電子車牌比ETC要有一定的優勢。電子車牌及其標準恰是由公安部交管部門管理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