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十四五」規劃的政策信號

2020-12-17 和訊評論

  編者按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為此,本刊開設「聚焦『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專欄,約請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領導和業內專家,結合金融業和金融市場發展,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進行解讀,總結「十三五」金融發展成就,對「十四五」和2035年金融發展進行展望。

  作者|熊園「國盛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24期

  五年規劃是我國最為重要的中長期規劃,歷來備受關注,本次「十四五」規劃同樣如此。總體看,基於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2020年10月29日公布)、「十四五」規劃建議稿(2020年11月3日公布)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議稿的說明稿(2020年11月3日公布)三份文件,對比「十三五」規劃,「十四五」規劃在總體定位、時代特徵、目標設定、發展理念、重要戰略、改革思路、產業政策等核心內容上均有所不同,表現為:「十四五」期間我國內外部環境的關鍵詞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短期看疫情和中美關係是擾動因素;「十四五」規劃對GDP目標有所淡化,更注重美好生活、文化等軟性指標;「十四五」的核心發展理念是「雙循環」戰略,主要抓手是擴內需、促消費;「十四五」改革任務依舊繁重,已然步入「深水區」,重點是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十四五」的產業政策更突出創新、更突出科技自強、更突出提升產業鏈水平、更突出國家安全。

  「十四五」的關鍵詞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十四五」規劃既管5年還管15年。對比來看,「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十四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進入了發展新階段。此外,「十四五」規劃還制定了2035年的遠景目標,預示「十四五」規劃是立足5年、放眼15年的中長期規劃。

  「十四五」面臨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短期看疫情和中美關係是擾動因素。「十三五」期間「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到了「十四五」,變為「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而且關鍵詞轉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發揚鬥爭精神、善於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等,尤其是突出強調「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

  「十四五」規劃淡化GDP硬目標,更看重軟指標

  「十四五」規劃對GDP目標有所淡化,更注重美好生活、文化等軟性指標。對比看,「十四五」規劃沒有提出以前類似GDP翻番的目標,轉為要求「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相比「十三五」,「十四五」規劃新增「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等軟性目標。

  「十四五」期間的經濟增長目標仍是定性定量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說明稿中指出: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中長期規劃目標要更加注重經濟結構優化;黨中央的建議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戰略的,編制規劃《綱要》時可以在認真測算基礎上提出相應的量化目標。簡單測算,若「2035年GDP或人均收入要較2020年翻番」,未來15年平均增速要4.73%左右,這意味著中性條件下,「十四五」期間GDP增速可能要達到5%以上。由此看,未來數年我國經濟增速大概率仍會比較可觀。此外,說明稿還指出,2021年上半年黨中央將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系統評估和總結,然後正式宣布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十四五」的核心發展理念是「雙循環」戰略

  「十四五」規劃的基本原則新增了「堅持系統觀念」。「十四五」規劃延續了 「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等基本原則,新增了「堅持系統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在說明稿中也對「堅持系統觀念」做了單獨解釋,指出「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中矛盾錯綜複雜,必須從系統觀念出發加以謀劃和解決」。具體來看,建議稿提出的「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提高逆周期調節能力,促進經濟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內外均衡」等要求,體現的就是系統觀念。

  「十四五」的核心發展理念是「雙循環」戰略。「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即「雙循環」戰略,也有用「新發展格局」來簡稱),已被寫入「十四五」規劃。基於「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關係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等收入群體是消費的重要基礎」等總體要求,建議稿明確了「雙循環」戰略的主要抓手就是「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一些具體做法包括: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完善節假日制度;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明確基礎設施等九大補短板領域的投資,加大「兩新一重」投資;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提升出口質量,增加優質產品進口;等等。

  「十四五」的改革重點是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十四五」改革任務依舊繁重,已然步入「深水區」。綜合看,「十三五」規劃和「十四五」規劃基本延續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思路,涉及經濟制度、體制機制等諸多方面。從建議稿來看,「十四五」時期我國體制機制改革的總原則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旨在「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十四五」的改革重點是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具體做法包括: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提高逆周期調節能力;加強宏觀經濟治理資料庫等建設,提升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治理能力;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權與支出責任;深化稅收徵管制度改革;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等等。

  「十四五」的產業方向更突出創新、科技自強、安全

  「十四五」規劃更突出創新、更突出科技自強、更突出提升產業鏈水平。客觀看,2018年中美經貿摩擦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核心技術的短板,暴露出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存在不少風險隱患。由此也看到,對比「十三五」,「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旨在「保障我國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具體來看,「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網絡強國、大數據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製造強國、質量強國、人才強國、智慧財產權強國、文化強國、數字中國、健康中國、平安中國等戰略,「十四五」規劃總體予以了延續,其中,交通強國、科技強國、人口老齡化戰略等被額外提及。

  「十四五」規劃明確了八大前沿領域、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基建、能源革命、數字經濟等產業政策。具體做法包括: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瞄準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系統布局新基建,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等建設;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推進能源革命,加快油氣儲備設施建設,建設智慧能源(600869,股吧)系統;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全民數字技能。

  「十四五」更注重統籌發展與安全,著力實施國家安全戰略。「十四五」規劃設置了單章「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要求「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範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築牢國家安全屏障」;同時,「十四五」規劃還設置了單章「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明確要求「加快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並首次提及促進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和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據此不難判斷,「十四五」時期國防軍工將是重要的產業方向。■

  (責任編輯  賈瑛瑛)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雜誌。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

相關焦點

  • 華西策略:把握「十四五」規劃帶來的政策紅利
    從內部環境看,我國時處「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十四五」規劃既要鞏固建黨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果,也要為建國一百年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的基礎,具有繼往開來的裡程碑意義。 「十四五」規劃是邁進新時代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未來3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起點。
  • 朱民:中國「十四五」規劃保持開放政策促進全球治理共同繁榮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在論壇上發表以下觀點:「十四五」規劃對中國來講至關重要,同時也會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的影響。所以我將講三個主要領域。第一,理解或者是了解中國在目前的一些非常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
  • 多地「十四五」規劃建議出臺 環保行業將獲更多政策支持
    截至今天(14日),已經有多個省區市陸續公布了各自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十四五」規劃建議)。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這些規劃建議對於環保行業和產業的發展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指引和政策設計,「十四五」期間,各地環保產業和企業有望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增長空間有望進一步拓展。
  • 王戰:當前形勢與「十四五」規劃
    在全世界疫情大流行的情況下,我們國內控制得比較好,學生陸續複課,北京國際航班也開始逐步放開,這個信號很重要。如何利用好我們先行復工、復產、復學的優勢?在「十四五」中,我們應該在哪些產業、在什麼方面抓住機會?這一年的變化,對「十四五」會有階段性的影響。
  • 研究在銅有關國企及金融單位 「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
    1月7日,市長李智遠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在銅有關國企及金融單位「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郝光耀,副市長姜學武參加。 李智遠代表市委、市政府對各在銅國企及金融單位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中取得的成績和做出的貢獻表示肯定和感謝。
  • 海南「十四五」規劃建議發布:自貿港政策制度體系初成,GDP年均增長...
    明年開始,中國即將進入「十四五」時期,各地路線揭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面紗。海南在近日發布的《中共海南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表示,海南「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包括初步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制度體系、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等。
  • ...十四五」規劃下中國經濟的中長期邏輯——2021年宏觀經濟展望之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十四五」規劃下中國經濟的中長期邏輯 2020年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其背後有幾個值得關注的中長期邏輯:一是將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 銀行家論壇|黃劍輝:「十四五」規劃及銀行業改革發展方略
    「十四五」規劃建議基調已定,銀行業任重而道遠。商業銀行肩負著哪些時代使命,又將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都是值得討論的問題。為此,《銀行家》雜誌社於2020年11月15日舉辦了「銀行家月度論壇」,以「『十四五』規劃與銀行業發展」為主題,邀請業界精英匯聚一堂,就「十四五」規劃解讀、銀行業如何更好地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等話題奉獻精彩的觀點。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應邀出席會議並發言。
  • 專訪丨何德旭:「十四五」中國金融亟須完成三大重任
    ——訪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圖片來源/新華社■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範思立「隨著內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十四五』期間,我國金融應圍繞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未來我國金融須完成三大重要任務——支持創新、支持實體經濟、支持綠色發展。
  • 「十四五」時期中國城鎮化戰略與政策
    因此,本研究集成人口、經濟和社會服務等多要素間的複雜互動關係,通過構建中國城鎮化系統動力學模型,對一定GDP增長趨勢和計劃生育人口政策條件下的2025年中國城鎮化水平進行了情景預測。預測結果表明,「十四五」期間,中國城鎮化水平將年均提高約0.81個百分點左右,至2025年,中國城鎮化水平將達到65.5%左右。
  • 「十四五」中國金融亟須完成三大重任
    本報記者 範思立「隨著內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十四五』期間,我國金融應圍繞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做好服務。」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未來我國金融須完成三大重要任務——支持創新、支持實體經濟、支持綠色發展。未來我國金融須完成三大任務中國經濟時報:「十四五」期間,構建新發展格局更需要金融的支持,我國由「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邁進,需要完成的任務有哪些?
  • 「十四五」時期中國金融改革發展監管研究
    中國經濟是大國經濟,中國也必須構建與大國經濟規模、結構和特徵相匹配的大國金融。因此,中國金融應該是開放的,具有強大的基於市場的資源配置、財富管理和風險分散功能相統一的特徵。「十四五」規劃時期,中國金融面臨開放加速、金融科技實踐的衝擊,應延續市場化的方向進行結構性改革,順應技術性特徵和國際化趨勢,探索適合中國的大國金融模式。
  • (附下載)中國產業政策實踐及「十四五」預研白皮書全文
    (附下載)中國產業政策實踐及「十四五」預研白皮書全文 2020-07-27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政策力捧,獎勵扶持,「十四五」規劃助陣,鋼結構裝配式建築繼續引領...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我國裝配式建築在國家和地區政策的持續推動下,已形成蓬勃的發展態勢,為「十四五」建築業的持續改革拉開大幕。 3 各地「十四五」規劃:裝配式繼續高歌猛進,佔據建築技術應用新風口 不久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中,「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的發展目標為住建事業發展提供了大方向。
  • 學校辦「十四五」規劃編制輔導報告會
    為科學謀劃學校「十四五」發展,加強規劃編制的戰略性、前瞻性和科學性,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科大風格」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7月9日下午,學校在東區師生活動中心五樓報告廳舉辦「十四五」規劃編制輔導報告會。會議邀請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黃晨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光禮作戰略規劃專題報告。
  • 彭清華主持召開四川省「十四五」規劃編制專家座談會強調 
    他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黨中央關於「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重大判斷和部署要求,聚焦事關四川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堅持開門問策、集思廣益,高質量編制我省「十四五」規劃。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力出席座談會。
  • 專訪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李峰:上海「十四五」經濟...
    證券時報記者 張淑賢12月10日,《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建議》)全文公布。《建議》指出,上海要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引領城市,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標杆。
  • 海南「十四五」規劃建議:落實零關稅政策 適時啟動全島封關
    12月8日,《海南日報》刊登12月4日中共海南省第七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海南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海南將適時啟動全島封關運作。  建議提出,海南將落實「零關稅、低稅率」政策。實行部分進口商品零關稅政策,落地實施「一負三正」四張清單。
  • 科學編制「十四五」園區經濟發展規劃
    是「十四五」規劃編制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之一。就產業發展趨勢看,隨著國家對實體經濟、實體產業重視程度不斷加強、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加快向實體經濟流動將成為重要趨勢:一方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將加快,一方面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互動、融合發展也將成為重要方向。因此,在「十四五」園區發展規劃編制中,對未來發展趨勢研判是一個重要功能。
  • 王兆星:「十四五」期間如何提高金融的核心競爭力?
    王兆星:「十四五」期間如何提高金融的核心競爭力?所以我們要不斷完善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的政策體系和工具體系,對宏觀金融風險能夠早識別、早預警、早調控。  六,進一步加強科學統籌規劃與管理,加快提升金融科技與金融基礎設施的支撐能力  我們已經進入網絡化、信息化、數位化時代,提升金融功能和核心競爭力必須適應現代信息科技發展,用現代信息科技武裝自己,形成先進、高效、可靠的金融信息科技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