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為此,本刊開設「聚焦『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專欄,約請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領導和業內專家,結合金融業和金融市場發展,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進行解讀,總結「十三五」金融發展成就,對「十四五」和2035年金融發展進行展望。
作者|熊園「國盛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24期
五年規劃是我國最為重要的中長期規劃,歷來備受關注,本次「十四五」規劃同樣如此。總體看,基於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2020年10月29日公布)、「十四五」規劃建議稿(2020年11月3日公布)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議稿的說明稿(2020年11月3日公布)三份文件,對比「十三五」規劃,「十四五」規劃在總體定位、時代特徵、目標設定、發展理念、重要戰略、改革思路、產業政策等核心內容上均有所不同,表現為:「十四五」期間我國內外部環境的關鍵詞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短期看疫情和中美關係是擾動因素;「十四五」規劃對GDP目標有所淡化,更注重美好生活、文化等軟性指標;「十四五」的核心發展理念是「雙循環」戰略,主要抓手是擴內需、促消費;「十四五」改革任務依舊繁重,已然步入「深水區」,重點是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十四五」的產業政策更突出創新、更突出科技自強、更突出提升產業鏈水平、更突出國家安全。
「十四五」的關鍵詞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十四五」規劃既管5年還管15年。對比來看,「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十四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進入了發展新階段。此外,「十四五」規劃還制定了2035年的遠景目標,預示「十四五」規劃是立足5年、放眼15年的中長期規劃。
「十四五」面臨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短期看疫情和中美關係是擾動因素。「十三五」期間「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到了「十四五」,變為「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而且關鍵詞轉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發揚鬥爭精神、善於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等,尤其是突出強調「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
「十四五」規劃淡化GDP硬目標,更看重軟指標
「十四五」規劃對GDP目標有所淡化,更注重美好生活、文化等軟性指標。對比看,「十四五」規劃沒有提出以前類似GDP翻番的目標,轉為要求「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相比「十三五」,「十四五」規劃新增「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等軟性目標。
「十四五」期間的經濟增長目標仍是定性定量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說明稿中指出: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中長期規劃目標要更加注重經濟結構優化;黨中央的建議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戰略的,編制規劃《綱要》時可以在認真測算基礎上提出相應的量化目標。簡單測算,若「2035年GDP或人均收入要較2020年翻番」,未來15年平均增速要4.73%左右,這意味著中性條件下,「十四五」期間GDP增速可能要達到5%以上。由此看,未來數年我國經濟增速大概率仍會比較可觀。此外,說明稿還指出,2021年上半年黨中央將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系統評估和總結,然後正式宣布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十四五」的核心發展理念是「雙循環」戰略
「十四五」規劃的基本原則新增了「堅持系統觀念」。「十四五」規劃延續了 「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等基本原則,新增了「堅持系統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在說明稿中也對「堅持系統觀念」做了單獨解釋,指出「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中矛盾錯綜複雜,必須從系統觀念出發加以謀劃和解決」。具體來看,建議稿提出的「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提高逆周期調節能力,促進經濟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內外均衡」等要求,體現的就是系統觀念。
「十四五」的核心發展理念是「雙循環」戰略。「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即「雙循環」戰略,也有用「新發展格局」來簡稱),已被寫入「十四五」規劃。基於「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關係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等收入群體是消費的重要基礎」等總體要求,建議稿明確了「雙循環」戰略的主要抓手就是「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一些具體做法包括: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完善節假日制度;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明確基礎設施等九大補短板領域的投資,加大「兩新一重」投資;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提升出口質量,增加優質產品進口;等等。
「十四五」的改革重點是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十四五」改革任務依舊繁重,已然步入「深水區」。綜合看,「十三五」規劃和「十四五」規劃基本延續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思路,涉及經濟制度、體制機制等諸多方面。從建議稿來看,「十四五」時期我國體制機制改革的總原則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旨在「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十四五」的改革重點是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具體做法包括: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提高逆周期調節能力;加強宏觀經濟治理資料庫等建設,提升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治理能力;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權與支出責任;深化稅收徵管制度改革;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等等。
「十四五」的產業方向更突出創新、科技自強、安全
「十四五」規劃更突出創新、更突出科技自強、更突出提升產業鏈水平。客觀看,2018年中美經貿摩擦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核心技術的短板,暴露出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存在不少風險隱患。由此也看到,對比「十三五」,「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旨在「保障我國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具體來看,「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網絡強國、大數據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製造強國、質量強國、人才強國、智慧財產權強國、文化強國、數字中國、健康中國、平安中國等戰略,「十四五」規劃總體予以了延續,其中,交通強國、科技強國、人口老齡化戰略等被額外提及。
「十四五」規劃明確了八大前沿領域、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基建、能源革命、數字經濟等產業政策。具體做法包括: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瞄準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系統布局新基建,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等建設;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推進能源革命,加快油氣儲備設施建設,建設智慧能源(600869,股吧)系統;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全民數字技能。
「十四五」更注重統籌發展與安全,著力實施國家安全戰略。「十四五」規劃設置了單章「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要求「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範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築牢國家安全屏障」;同時,「十四五」規劃還設置了單章「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明確要求「加快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並首次提及促進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和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據此不難判斷,「十四五」時期國防軍工將是重要的產業方向。■
(責任編輯 賈瑛瑛)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雜誌。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