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在看刷了多遍的飯點劇《最完美的離婚》,瑛太和尾野真千子演的那個,這劇男女主住的附近一到春天就滿樹櫻花飛,拍攝地就是日本著名的賞櫻區之一目黑川。
日本人對櫻花的記錄不止在影視劇中,在一些和歌、俳句中也經常見到關於櫻花的描寫,比如:
人世皆攘攘
櫻花默然轉瞬逝
相對唯頃刻
日本這個國家有一別稱「櫻花之國」,每年三、四月櫻花盛開的時節,很多日本人就會走出家門去賞櫻,日本人對櫻花的喜愛可見一斑。
在日語中有個詞「櫻時」,意思就是「春天的時節」,原來的日本民間,每到春天櫻花盛開時節,用這個來判斷農耕時間,農民在櫻花樹下祭祀農神,盛開的櫻花則寓意這一年會風調雨順,一開始只是祭祀活動,後來才演化為賞櫻文化。
櫻花在日本存在有1000多年的歷史,要說賞櫻花文化開始,大概是在平安時代,其實在此之前日本社會最受歡迎的是梅花,這個很大程度是受大唐影響,日本平安時代到來後,嵯峨天皇非常喜歡櫻花,並且還把賞櫻搞得很儀式化,這一波操作,可以說間接影響了後來民間對櫻花的態度。
日本平安時代皇宮中會舉行櫻花宴,基本上赴宴的都是權貴,那會兒賞櫻是權貴的雅好,到了日本江戶時代,這種賞櫻逐漸發展成為民間活動,最終成為日本一種特有的文化。
我記得有一次看竇文濤主持的《鏘鏘三人行》,有一期講到日本的「物哀」文化,感興趣的可以看看《源氏物語》這本書,日本人對櫻花的喜愛跟這種「物哀」文化緊緊相關,櫻花盛開時間短暫,綻放以後,過不了幾天,花瓣會隨風飄落,短暫開放又離去,帶有一種悽美之感。
這種「物哀」文化,其實跟日本的神道教有點關係,神道教是日本的一種原始宗教,物哀的「物」,可以說很大程度上受了神道教的影響。
在這種認為萬物有靈,一花一草都可以被當作神來供奉的思想中,藉由草木去表達心情,有點像中國的借景抒情,借物言志,不過日本是借物言「美」,尤其是萬物生靈的瞬間美。
而這種瞬間之感的感嘆,很大程度上又是由於日本的地理環境造成的,資源貧乏且天災較多,讓日本人自帶一種隨時會和萬物告別的不安全感。
櫻花這種短暫開放的瞬間美,正好和日本人的這種對生命的態度,不謀而合。
日本江戶時代那時候的櫻花,就已經和日本武士道精神聯繫在一起了,在日本民間有一句諺語,「花則櫻花,人則武士」,意思就是做花就要做櫻花,做人就要做武士。
古代日本人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刻是凋零時,這就像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世界,追求生命的閃光瞬間,毫無留戀地選擇死亡。
這種武士道精神的加持,讓櫻花從物哀之美的代表升級到成為一種民族精神的代表。
人生短暫,要像櫻花短暫盛開,從容離去。
不過,普通人喜歡櫻花,也可能單純覺得好看,並沒有這些附加意義,短暫盛開的櫻花,更讓人聯想到短暫的生命,更加去珍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