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早在2500年前,就已經洞悉世事,看透人生的老子,曾這樣告訴世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看似眼前吃虧,實則後福無窮,看似傻傻笨笨,實則聰明絕頂。
做人,太過聰明,是一場災難,留些傻氣,才會幸福。
太過聰明,是一場災難
國學大師曾仕強曾說過的:
「一個聰明人一旦開始炫耀自己的聰明,他就開始變得愚蠢。」
有著一些小聰明的人,做人做事總是習慣斤斤計較,唯恐自己的利益不能最大化,唯恐別人的所得超過自己。
英國作家王爾德寫過一則童話故事《巨人的花園》。
一個巨人,家裡有一座漂亮的花園,但看到有孩子會來自己的花園玩耍,便害怕被他們破壞,於是,他就在花園的周圍,修起了一座高高的圍牆。
從此,花園裡便再也沒有了往日的歡聲笑語和鳥語花香,隨之而來的,是漫長難熬的深冬。
終於有一天,巨人醒悟了,他拆除了圍牆,然後熱情地邀請孩子們重新來他的花園玩耍,結果,花園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與活力。
古語云: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
一個人一生中,生活的快樂還是憂愁,很多時候,都無關外面的世界。
而是源自於自己的內心和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態度。
心計較,自煩惱,心澄澈,自清明。
煩惱本無根,不想自然無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曾說:
「那些經常困於不安和焦慮的人,對未來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
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人便會有痛苦,而想太多的人,總是會被自己的欲望所裹挾加持,結果常常作繭自縛。
曾有個讀者給楊絳先生寫信,在那封信中,他向楊絳抱怨了很多,比如社會太浮躁,比如自己想要的太多,卻得到的太少,最後,他留下了一聲長嘆:面對這樣的社會,他根本無心上進。
對於這樣一個人,楊絳先生在回信中一語中的: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生活,就是這樣,它賜予你什麼,你便努力去擁抱什麼,不要總是把心思用在那些因為命運和際遇,自己無力掌控,也無法得到的事上。
結果,卻把自己陷入想而不得、愛而不得的泥潭,而無法自拔。
有句話說得好:
「有心者,有所累,無心者,無所謂。」
工於計較的人,總是想的太多,要的也太多,結果,在得與失的無限往復裡,卻常常丟失了最本真、最重要的東西。
而傻傻的人,卻常常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他們認為,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一路但行好事,而從不問前程,結果,卻總會收穫許多意外的驚喜。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人生,過得快不快樂,不在於任何別的東西,而是完全在於自己的內心,與其心有千千結,不如順其自然,學會接受。
傻人,有傻福
大智若愚這個詞,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我真正領會這個詞的深層含義,是從一個身邊人的故事。
老家的一個姑姑,因為腿有殘疾,快50歲了,也一直都沒有結婚。
但姑姑是個非常善良勤勞的人,靠著自己的一雙手,她攢下了幾十萬元,不僅給自己建了新房,還留夠了養老的錢。
眼看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她卻在一次外出的時候,撿回來了一個不僅腿有殘疾。
而且耳聾的女孩,村裡的人都說她傻,覺得她一定會被這個孩子拖垮。
但姑姑不信,因為自己也有腿疾,所以她對這個孩子的苦,更加感同身受,她決心一定要幫她,養活她。
她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去給這個孩子看病,又千方百計地努力賺錢,供她上學,結果,孩子的病好了許多,聽力也慢慢恢復了。
不僅考上了大學,在大城市紮下了根,還把姑姑也接了過去。
李嘉誠曾說:
「傻子往往比天才更容易成功。」
姑姑的人生,無疑是成功的,她的一生,雖然坎坷,卻不僅收穫了晚年的幸福,也收穫了內心的富足。
她看似傻笨,卻實則聰明,而她這樣的聰明,卻不是世人眼中的小聰明,而是至善之人心中的一種大德與大智。
所謂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抵便是如此。
餘生,做個傻人
《道德經》中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凡事想得越多,算計得越多,就越活得累,反之,想得越少,計較得越少,就越會收穫幸福。
想得太多,計較得太多,看似會漁利,但你為此所耗費的心力與失去的快樂,卻遠遠超過你所得到的利益。
有句話說得好:
「計較生白髮,寬心享安康。」
那些看起來傻傻的人,其實,都不是真的傻,而是看慣世事後的大徹大悟,是閱盡千帆後的平淡智慧。
傻傻的人,其實都心胸豁達,隨意灑脫,他們不會為了些許小事而斤斤計較,也不會為了一些虛無的東西,而徒增煩惱。
傻人,自有天佑,傻人,自有傻福。
人生,是一條漫長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你今天走過的低谷和泥濘,都是你未來康莊大道的墊腳石。
你今天吃過的虧,咽下的苦,都會變成照亮你前路的光束。
傻一點,才幸福,往後餘生,做個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