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基本上有這麼幾個版本,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還有一種說法是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最後還有種說法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不管怎麼變,唯獨有兩個人是雷打不動的,那就是曾國藩和左宗棠,之前我已經講過曾國藩了,今天就來說說左宗棠。
左宗棠生於1812年11月10日,字季高,號湘上農人,是湖南湘陰人,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1885年,也就是光緒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清朝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左宗棠這一輩子可以說是豐富多彩,人生跌宕起伏,最有名的就是抬棺出徵了,但是別看他這麼有名,但是他一開始的時候還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
在他二十歲的時候鄉試及第,可之後三次赴京考試,結果都已失敗告終,經過這三次失利之後,時年二十六歲的左宗棠終於悟出了一個真理,老子不考了!於是回家務農,這裡就要提到左宗棠他媳婦兒家,為什麼呢?因為左宗棠還是個「倒插門」的女婿。
左宗棠的媳婦兒叫周詒端,是湖南的一個富家女,她家祖上做到過戶部左侍郎,這官可就不小了,相當於現在的國家財政部副部長,而左宗棠他們家呢,他爹左觀瀾,因為是舉人才做了知縣,後來到了陝西,做了五郎廳通判,什麼叫通判,就是設立在邊陲地帶,用來彌補知府管轄不足之處的這麼一個官,所以跟人家周家簡直是沒法比,如果要不是左宗棠有真材實料,人家怎麼可能隨隨便便招這麼一個「倒插門」女婿?
所以我覺得應該是左宗棠家應該早就和人家訂了姻親,但是屢考不中,家裡的經濟出現了問題,結果才做了「倒插門」,不過,不過兩口子結婚後,左宗棠的丈母娘和老丈人對左宗棠都非常尊敬和客氣,這也能看出來,人家的確看中的是左宗棠的才氣。
有才氣的人一般就有脾氣,左宗棠就是這麼一位。
當他他任湖南巡撫駱秉章的幕僚的時候,總兵樊燮來訪,這個樊燮一看左宗棠沒有身份,壓根就沒把他放在眼裡,拒絕行禮,左宗棠一看,你小子這是看不起我啊,於是就上來責問,樊燮也是不給面子。
「沒有二品總兵向一位未仕舉人請安的例規。」
打人不打臉,說話不揭短,這一句話正戳到了左宗棠的痛處,氣的他舉腳便踢,還大罵樊燮。
「王八蛋,滾出去!」
樊燮氣瘋了,自己堂堂正二品總兵,被一個舉人身份的師爺踹了一腳,還挨句罵,能咽下這口氣麼,於是上本,向鹹豐彈劾左宗棠,結果呢弄的湖北巡撫胡林翼,湖南巡撫駱秉章,湘軍統帥曾國藩,軍機大臣肅順,聯名上書保左宗棠,就是因為這件事,引出了現在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這麼多朝廷大員去保他一個師爺,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左宗棠確實是有能力,讓這些人願意保留住這麼一個人才,我想如果是一個三青子,可能胡林翼,曾國藩他們應該不會管吧。
現在好多人都在極力推崇左宗棠,但是有的我看過之後,覺得說的挺好,但是是一個繡花枕頭,山中竹筍,下面我就說說我的看法。
左宗棠到底是什麼人?一塊寧折不彎的鋼,而這塊鋼被打成了一把屬於大清的鋒利的快刀,其實對於左宗棠來講,長毛、捻子、回匪、阿古柏沒有什麼差別,統統可以掃進一個筐裡,那就是賊。
說起左宗棠,最有名的莫過抬棺出徵,但是他為什麼要收復新疆。
作為清政府的中流砥柱,左宗棠在思考任何問題的時候,都是以清政府的根本利益為立場的,對於中原腹地的捻軍和南方的太平軍,那是腹心之疾,必須要加以鎮壓。
而面對沙俄和英國支持的阿古柏匪幫,左宗棠深知洪福汗國這幫烏茲別克武人完全沒有在新疆建立有效管制的能力,就是恣行暴政,胡作為非,而在軍事上也是戰五渣。但是有一點,他們又是英俄大博弈,深入蔥嶺以東的觸角和手套,如果真等到英俄積蓄起力量,從中亞開始向新疆投射,那麼到那時,新疆就是真的拿不回來了。
因此在戰略上必須求速,但是戰術上倒不必著急。
所以一切為了穩定,一切為了新疆,這才是左宗棠入陝西的目的,左宗棠每在玉門關以東遷延逗留一天,英俄的勢力就多深入新疆一分,新疆被從祖國分裂出去的危險就多一分。
所以左宗棠可以強壓著湘軍將士在太子寺大敗之後的復仇情緒,選擇招降馬佔鰲,事實證明,陝甘還沒定,白彥虎還在青海和青回勾結負隅頑抗,左宗棠就丟開軍務,把剩下的回匪扔給馬佔鰲、劉錦棠、董福祥和其他部將,開始在蘭州設立機器局,紡織局,大造槍炮,籌集軍需,訓練士卒。
左宗棠楚軍的前衛部隊幾乎就是追著白彥虎的屁股進的新疆,清軍每每收復一地,就在當地進行治理,不僅整頓軍紀不擾平民,還廢除安集延軍閥和維族土司的苛暴剝削,安撫百姓,籌措後勤,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百姓在經歷了貪暴兇殘的阿古柏匪幫與潰兵如狼的白彥虎部的殘害之後,紛紛簞食壺漿恭迎王師,而經過西式裝備武裝起來的新楚軍戰鬥力自然也完爆那幫安集延廢物,於是清軍穩紮穩打,每戰必勝,是為「緩進急戰」之策。
所以左宗棠收復新疆,是作為民族英雄的歷史功績,他所作的一切在客觀上維護了國家統一,也反擊了英俄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企圖。
有人說李鴻章是「東方俾斯麥」,不過我覺得如果要是來形容左宗棠可能更恰當一些。
首先來說,二人在青年時代均是懷才不遇之人。
俾斯麥年輕時幾度起落,直到36歲才作為邦聯會議大使在政壇上站穩,反觀左宗棠也是空負才名,直到40歲才找到正經差事。
其次,兩人在性情上都屬於桀驁不馴,敢想敢做之人。在歐洲,從拿破崙戰爭結束到一戰爆發,這一個世紀裡,俾斯麥和他的普魯士是最能搞事情的國家。普奧、普法戰爭,倘若處理不慎,很可能演變成多國聯合幹預的亂局,但俾斯麥敢做,而且做得很好。
在鴉片戰爭到清朝滅亡的這七十年裡,左宗棠和他的楚軍也屬於清朝內部各方勢力中最具活力的,以甘肅為基地,敢於拉著上千公裡的補給線去新疆,稍有閃失就會造成覆軍殺將,邊關門戶洞開的危局,而左宗棠也成功了。
最後,二者的成績也均屬「功在千秋」之列,俾斯麥統一德意志,左宗棠則為中華民族保存了新疆,保住了這塊資源寶地,也保證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戰略縱深。
大夥琢磨琢磨,這兩人是不是都是「膽、識」兼備的人才,在「古今未有之大變局」中弄潮掌舵人。加上在性情和人生軌跡上的相似,令狐以為比起李鴻章,左宗棠才是「東方俾斯麥」更合適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