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俾斯麥的決鬥生涯

2021-02-18 陸大鵬Hans

1852年3月25日晨8時,柏林東郊,特格爾湖畔。前幾日下了大雪,但這一天陽光明媚。[1]七位普魯士貴族聚到這個偏僻地點。兩位政客,奧託·馮·俾斯麥男爵(後來的帝國首相)和格奧爾格·馮·芬克(Georg von Vincke)將在這裡進行生死決鬥。

按照規矩,在正式開始之前,中間人路德維希·馮·博德爾施文格(Ludwig von Bodelschwingh,1811—1879,曾任普魯士王國的黑森-拿騷省省長)最後一次勸說雙方冰釋前嫌、避免流血,兩人都拒絕了。博德爾施文格提出,兩人之間的仇恨並沒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建議決鬥的形式是每人僅放一槍。雙方同意。芬克的助手問,假如俾斯麥道歉,芬克是否願意取消決鬥。俾斯麥拒絕道歉。手槍出了點問題,等到決鬥正式開始的時候,差不多已經10點了。

路德維希•馮•博德爾施文格

博德爾施文格對決鬥過程描述道:「我給兩支手槍裝填好子彈,讓兩位決鬥者站好位置,告訴他們:聽我喊一,兩人就掏槍;我喊二,兩人瞄準;在我喊三之前,就可以開槍。我會在二和三之前留出充足時間。我喊二的幾秒鐘之後,兩人都開了槍,幾乎同時。至少我判斷不了誰先開槍。兩人都沒打中。馮·俾斯麥先生立刻走過去,向馮·芬克先生伸出手。在決鬥現場,兩人握手言和。」[2]

但俾斯麥後來如此描述這場決鬥:「兩人都安然無恙,我立刻明白這是上帝的恩典。如果我看不到這一點,就罪孽深重了。但我不能否認,透過煙霧看到對手安然屹立時,我沒有辦法像其他人那樣歡呼雀躍。博德爾施文格激動得流下了眼淚。決鬥的條件被規定得很溫和,這讓我不開心。我很願意繼續打下去。但因為我不是受辱的一方,所以我只能一言不發。決鬥結束了,大家互相握手。」[3]

俾斯麥完全有可能死在這場決鬥中。那樣的話,就不會有鐵血首相了,德意志是否能在普魯士領導下統一就要存疑,德國的歷史軌跡也很可能大不相同。那麼,是什麼驅使三十七歲的外交官和議員俾斯麥男爵視死如歸呢?

俾斯麥,1847年

 

格奧爾格•馮•芬克,1848年

俾斯麥與芬克反目成仇

芬克和俾斯麥其實有很多共同點,都是血統古老的貴族地主,都是忠君愛國的普魯士人,都是哥廷根大學的校友,都是新教徒和法學家,都是議員,都脾氣火爆,都有極強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他倆畢生的奮鬥目標也相同:保衛普魯士國家,保衛霍亨索倫君主。

但兩人的政治立場不同。芬克傾向於自由主義,更關注德意志統一而不單單是普魯士的利益,比俾斯麥更擅長演講也更文雅,但沒有俾斯麥那種孜孜不倦的鬥爭精神和雄心壯志。俾斯麥是堅定的保守派,有自己的明確圈子;而芬克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常和各種政治派系打交道,所以也沒有固定的盟友。

俾斯麥和芬克起初的關係不錯,互相尊重。但他們畢竟不是一路人,在議會和政壇不斷摩擦。1847年的普魯士地方議會裡,兩人都是議員。芬克提出效仿英國建立君主立憲制,逐漸改良從而取得社會進步。俾斯麥則捍衛普魯士的君權神授,說德意志人反對拿破崙是為了趕走異族統治者,不是為了憲政。[4]芬克說,未來德意志的憲政不可能通過軍事暴力來獲得,因為那樣會損害德意志的和睦。俾斯麥則認為,當前德意志的問題需要「鐵和血」來解決,而不是演講和多數表決。這句話是俾斯麥的名言,後來為他贏得「鐵血首相」的綽號。兩人的針鋒相對在普魯士議會引發了騷動。

1848年,革命風暴席捲歐洲。各國的專制君主都受到挑戰,革命者呼籲憲政和民主。3月,柏林也發生了動亂。18日,柏林街頭爆發街壘戰,軍隊與革命者發生血腥衝突。芬克力勸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威廉四世不要動用武力鎮壓革命者。[5]國王對他頗為信任,請他出任大臣,但芬克覺得自己不適合這樣的職位。有人提議讓俾斯麥在這個多事之秋當大臣,但國王堅決拒絕,因為國王覺得俾斯麥是「嗜血的反動分子,以後才能用他」,但「只有刺刀恣意主宰局勢的時候才能用他」[6]。換言之,國王認為俾斯麥是保守派的極端分子。

形勢危急,普魯士國王的寶座搖搖欲墜。芬克主張只有國王退位,才能挽回局面、撫慰革命者並保全君主制。弗裡德裡希·威廉四世沒有子女,他的弟弟威廉是繼承人,因主張強硬鎮壓革命而獲得「霰彈王子」的惡名,成為柏林城裡最受憎恨的人物。[7]他逃到了英國,太子妃奧古斯塔還在波茨坦。芬克希望不受自由派歡迎的威廉也放棄王位,並請俾斯麥幫忙勸說。3月23日,俾斯麥拜訪了奧古斯塔,但這次會談的過程如何已經是羅生門,各執一詞,後人無法知道真相。俾斯麥後來說,奧古斯塔告訴他,威廉太子已經去了英國(這讓俾斯麥大吃一驚),她打算扶持她與威廉的長子為普魯士國王。俾斯麥堅決拒絕,說這是叛國。奧古斯塔(也就是後來的皇后)對此次會談的描述卻完全不同。她說,當時俾斯麥代表普魯士王子卡爾(弗裡德裡希·威廉四世和威廉太子的三弟)來找她,請求她允許他們用威廉及其長子的名義發動反革命,撤銷國王已經做出的對革命者的讓步(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實施憲政)等。她拒絕了。

俾斯麥和奧古斯塔究竟談了什麼,芬克是唯一知情人。後來俾斯麥說此事是他與芬克決鬥的理由之一。歷史學家埃裡希·艾克(Erich Eyck)說,如果真相是俾斯麥說的那樣,那麼這不足以成為他與芬克決鬥的理由;而如果真相是奧古斯塔說的那樣,那麼俾斯麥就有理由怨恨芬克了,因為芬克是唯一知道他在奧古斯塔面前失敗丟臉的人。[8]

1848年革命期間,芬克加入了自由主義者組成的法蘭克福國民議會,主張德意志各邦通過協商而統一,並宣揚人民主權。這些都是身為保守派的俾斯麥堅決抵制的理念。並且在隨後的危機中,俾斯麥寧願普魯士屈服於奧地利,也不願意屈服於自由主義。

1848年革命被鎮壓下去之後,歐洲處於君主力量回潮的「反動年代」。德意志各邦恢復了「德意志邦聯」,以奧地利為領導者,這讓普魯士不滿。新任普魯士派駐德意志邦聯的公使俾斯麥的使命就是儘可能破壞德意志邦聯的聲望,也就是打擊奧地利的聲望。也就是在俾斯麥擔任該職務期間,發生了著名的「燃燒雪茄」傳奇。這個傳奇很可能是俾斯麥自己炮製並傳播的,真實性可疑。大致的情節是這樣的:奧地利在德意志邦聯議會中佔主導地位,奧地利公使擔任主席;只有主席有權在會議室抽菸;俾斯麥拒絕接受奧地利獨享特權,就故意也點起雪茄來抽。在俾斯麥帶領下,巴伐利亞公使也抽起煙來。最後就連平時不抽菸的其他邦國公使為了自己國家的尊嚴,也不得不抽菸。在普魯士國內,大家覺得這是針對奧地利的一次外交勝利。

1852年3月,在普魯士議會上,俾斯麥與芬克等自由派政治家唇槍舌劍,發生言語衝突。俾斯麥表示,普魯士軍人和大部分民眾是忠誠的,只有大城市裡的民主派對國王的忠誠度可疑。這句話被各大報紙炒得火熱,引發了種種挖苦和抨擊。芬克對俾斯麥的外交成績冷嘲熱諷,提起了「燃燒雪茄」的故事。媒體對俾斯麥的話也有曲解,比如說俾斯麥的意思是政府不信任甚至敵視民眾,俾斯麥想要消滅大城市等等。

當時諷刺俾斯麥想要消滅大城市的漫畫

議會的另一個議題是,是否為修復霍亨索倫城堡的工程撥款10萬塔勒。芬克指出,這座城堡的駐防人員僅150人,軍事意義不大。他懷疑該項目僅僅是霍亨索倫王室為了光宗耀祖,修繕祖先的城堡的面子工程而已,這筆錢不如用到修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上。芬克還對俾斯麥預測六個月內可能發生戰爭的話大加挖苦。一時間自由派輿論對俾斯麥十分不利,把他描繪成好戰、嗜血、說話不靠譜、自吹自擂的可笑人物。俾斯麥對芬克的攻擊十分憤怒,尤其是芬克與他屬於同一階級,身份類似,居然如此不講情面。俾斯麥對芬克的反擊就是,芬克沒有教養,配不上自己的貴族身份。

    這下子惹惱了芬克,他通過中間人向俾斯麥發起了決鬥挑戰,要捍衛自己的榮譽、人格與地位。俾斯麥也承認自己的話對芬克是侮辱。當然雙方的矛盾由來已久,不僅僅是因為近期的爭吵,也不僅僅是個人侮辱的問題,而是關係到政治立場。雙方通過中間人緊鑼密鼓地準備決鬥。俾斯麥原希望用軍刀(Säbel)決鬥,因為雙方都曾是大學生兄弟會成員,都劍術高超。俾斯麥自己在大學期間參加過25次鬥劍決鬥,只輸了一次;而他對手槍決鬥沒有經驗。芬克也是鬥劍的老手,1833年為此受過要塞監禁。但最後還是約定用手槍。於是有了本章開始的那一幕。

 

什麼是決鬥?

俾斯麥後來成為偉人,芬克則被淹沒在歷史長河裡。很多俾斯麥傳記,比如西德歷史學家洛塔爾·加爾(Lothar Gall,1936— )和東德歷史學家恩斯特·恩格爾貝格(Ernst Engelberg,1919—2010)的俾斯麥傳記,甚至提都不提這次決鬥。

1865年6月2日,一場充滿火藥味的普魯士地方議會辯論之後,時任普魯士首相的俾斯麥當著眾多議員的面,向他的另一位政敵,著名的醫生、病理學家、大學教授和自由派議員魯道夫·菲爾紹(Rudolf Virchow,1821—1902)發起了決鬥挑戰。菲爾紹思想進步,支持社會福利、少數民族權益,反對擴大軍備、反對戰爭,與俾斯麥的政治衝突已經有有一段時間了。此時正直普魯士的「憲法危機」,國王、俾斯麥和保守派希望為陸軍大幅度撥款,需要議會通過,但議會裡的自由派認為這麼一筆巨款最好用在國內基礎設施建設。菲爾紹在議會嚴厲批評了俾斯麥,讓首相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菲爾紹拒絕了決鬥,說這不是符合時代精神的解決爭議的方式。[9]的確,在這樣一位出身資產階級的高級知識分子眼中,帶著封建時代貴族氣的決鬥的確與時代格格不入。而俾斯麥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位老派的貴族,所以熱衷於決鬥。此事在德國引起軒然大波,雙方都有很多擁護者。很多保守派認為,菲爾紹的確不能接受決鬥,因為他身為資產階級,沒有「榮譽」可言。

決鬥不是專屬於貴族的,但在德意志歷史上與貴族緊密聯繫在一起。這裡說的決鬥不是戰場上的單挑,比如《舊約》裡少年大衛擊殺非利士巨人歌利亞,或者特洛伊戰爭裡帕裡斯與墨涅拉俄斯為了爭奪海倫而一對一對抗;也不是中世紀用來判定某人有罪還是無辜的決鬥審判;而是社會生活中為了榮譽、臉面而進行的武力衝突,古時用劍,近現代用手槍,雙方預先約定好時間地點和規矩(用什麼武器?如何操作?),在助手和醫生陪同下,來一場你死我活,或者刀尖舔血,體驗超凡的刺激。

在16和17世紀的法國、義大利與德意志,決鬥都相當常見,甚至是一種時尚。法國的弗朗索瓦·德·蒙莫朗西(François de Montmorency)伯爵是臭名昭著的決鬥狂熱愛好者,據說一年就殺死了22名決鬥對手(也有說法是超過40人),最後路易十三政府不能容忍他的兇殘和目無朝廷,將他處決。當然也是因為現代專制國家需要壟斷暴力和司法權,不能接受哪怕是貴族擅自動用暴力「私了」或自設法庭。

1874年,法國布洛涅森林的一次鬥劍決鬥

決鬥的規則非常複雜,有成文的規則供人學習可參看。比如奧匈帝國軍官弗朗茨·馮·博爾加爾(Franz von Bolgár,1851—1923)編寫的《決鬥規則》(Die Regeln des Duells,1880年首版於布達佩斯)和另一位奧地利軍官古斯塔夫·赫爾格澤爾(GustavHergsell)於1891年發表的《決鬥法則》(Duell-Codex)[10]。

不是人人都有資格決鬥。起初只有那些可以合法攜帶武器的人,也就是貴族、軍官和大學生,有資格決鬥。當然到了19世紀,市民階層的人,只要出身體面並且願意服從規矩,也可以參加決鬥。所以,即便決鬥不再是貴族壟斷的領域,也仍然是一種上層社會的行為。下層人民是沒有資格決鬥的,他們之間的暴力衝突只能是鬥毆,不是決鬥。

1837年哥廷根大學的學生用劍決鬥

決鬥的目的不是殺死對方,而是為自己受到的侮辱(言語攻擊、辱罵、含沙射影,以及自己的妻子、姐妹、未婚妻等女性親友受到侮辱乃至性侵犯)得到「滿足」(Satisfaktion)。;所謂的侮辱可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第二帝國時期著名的卡爾·菲靈(Carl Vering)與愛德華·薩洛蒙(Eduard Salomon)決鬥的起因是,一群大學生因為一位女歌手發生爭吵,菲靈罵另外一位大學生是「猶太小子」,薩洛蒙誤以為是罵自己。

雙方為了捍衛自己的「榮譽」願意冒負傷甚至喪命的危險,不管決鬥的結果如何,雙方都可以「滿足」,也就恢復了榮譽。這裡的榮譽不止是個人榮譽,也是整個階層(貴族、軍官、大學生)的榮譽。為了榮譽挺身而出,是屬於該階層的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逃避決鬥責任,就喪失了榮譽,會遭到同階層夥伴的唾棄。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和奧匈帝國,軍官階層為貴族所主宰,「榮譽」感特別強。受到別人挑戰而拒絕應戰的軍官不僅喪失榮譽,甚至可能因此丟掉軍職,因為軍方高層會覺得他沒有軍人所需的榮譽感,不配當軍官。

侮辱榮譽的行為發生後,受辱一方可以在24小時之後通過中間人(Kartellträger)向對方發起挑戰。如果是軍官或大學生,同伴們要組成榮譽法庭來裁決是否允許決鬥,決鬥的方式又是什麼。不經過榮譽法庭的磋商,決鬥不能進行。通風報信的中間人可能會在實際決鬥期間擔任助手。確定要決鬥之後,中間人負責安排時間地點和其他細節。決鬥武器一般是軍刀或手槍,如果要用其他武器,需要事先談好。因為政府禁止決鬥,所以商談儘量秘密進行。決鬥一般選在清晨,在偏僻地點進行,以掩人耳目。雙方助手和醫生會在場,可能還會請中立的第三方監督。雙方武器必須完全相同,19世紀常見的選擇是12mm至17mm口徑的前裝滑膛手槍。這種槍的精度不高,但口徑大、威力大,傷者往往會在幾天後死亡。決鬥條件的危險程度取決於侮辱的嚴重程度。如果用手槍決鬥,一般互相輪流射擊一到三次,雙方間隔的距離是事先規定好的,可能在15到100步之間。最恐怖的一種方式是,雙方各揪著同一張手絹的對角線兩角,在這麼近的距離同時開槍,但只有一支手槍有子彈。根據一項統計,手槍決鬥造成的死亡率是29%。[11]

如果用軍刀決鬥,有的是打到第一次出血為止,有的是打到不能繼續為止。1830年,哥廷根大學的法律系大學生威廉·埃馬努埃爾·馮·凱特勒男爵(Wilhelm Emmanuel von Ketteler,1811—1877)與同學弗裡德裡希·威廉·特奧多爾·洛曼(Friedrich Wilhelm Theodor Lohmann)用劍決鬥,洛曼的劍將凱特勒的鼻尖削到只剩一點點皮肉還連著,於是中間人宣布決鬥結束。凱特勒自己把無法治癒的鼻尖撕掉了,後來做了假的鼻尖。他後來成為天主教的主教和帝國議會議員。這是有史可查的唯一一起有(未來的)主教參與的決鬥。

凱特勒主教,1865年

到了近代,無論在哪個國家,參與和協助決鬥都是違法的。德意志也是這樣。從1882年到1912年的30年裡,第二帝國的刑事檔案記載了2111起針對決鬥者的司法程序。沒有鬧到公堂的決鬥肯定還有很多。[12]但在鼓勵貴族風格「榮譽感」的第二帝國,對決鬥的懲罰非常輕。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刑法》規定,以致命武器決鬥者,將被處以三個月到五年的「要塞監禁」。所謂要塞監禁,是一種不損榮譽的徒刑,犯人享有相當多的自由。希特勒在啤酒館政變之後就被判處要塞監禁,在此期間可以著書立說,可以相對自由地接待訪客。並且在實踐中,政府和軍事法庭甚至更為寬大,連這麼輕的刑罰都不一定施加到決鬥者身上。被判刑的決鬥者有很大機會得到赦免和減刑。申請寬大處理的決鬥者當中有60%最終得到了赦免或減刑。[13]

因為決鬥的目的不是殺人,而是捍衛榮譽,所以一般來講,只要走完整個決鬥程序,雙方的面子就保全了。所以雙方可以預先商量好,各自手下留情,不要取對方的性命;甚至約定只打非要害的部分,或者乾脆約定都故意打不準。

 

決鬥在德意志

決鬥一直遭到社會各方面的抨擊。因為它和舊的等級社會與貴族統治緊密聯繫在一起,19世紀後半期的自由派和社會主義者經常批評它,天主教會也譴責決鬥。19世紀90年代,連續發生多起著名的決鬥事件,相關的爭吵一直鬧到帝國議會,但最後也沒什麼結果。這裡介紹幾起在德國特別有名的決鬥。

比如在第二帝國鬧得沸沸揚揚的考策醜聞。萊貝雷希特·馮·考策(Leberecht von Kotze,1850—1920)是帝國宮廷禮儀總管。19世紀末柏林上流社會和皇室成員收到了很多匿名信,揭露許多高級貴族(甚至皇帝本人)的放蕩風流事,包括性派對和同性戀行為,信中還附有照片。這嚴重損害了皇室的聲譽。因為其中的細節是只有宮廷內部的高層人員才知道的,很多人懷疑是考策幹的。調查無法證明考策有罪,但宮廷官員卡爾·馮·施拉德爾(Karl von Schrader,1848—1896)等人仍然糾纏考策,譴責他給宮廷抹黑。尤其施拉德爾及其妻子也在匿名信揭露的放蕩貴族之列。考策忍無可忍,與施拉德爾決鬥,將其打死。考策被判兩年三個月的要塞監禁,但很快得到皇帝赦免。不過,因為醜聞太大,考策的婚姻破裂。[14]究竟誰是色情書信的始作俑者,至今不明,但肯定不是考策。

考策,約1895年

考策案件中帶色情圖片的書信

帝國海軍少尉漢斯·馮·克特爾霍特(Hans vonKetelhodt)男爵(1871—1948)給律師岑克爾(Zenker)戴了綠帽,遭到對方的挑戰,在決鬥中打死了岑克爾。這件事引起了特別大的轟動,漢諾瓦省省長魯道夫·馮·本尼格森因為此事大力譴責決鬥,說通過這種方式能否捍衛榮譽是值得懷疑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不久之後的1902年,本尼格森自己的兒子,地方長官阿道夫·馮·本尼格森因為妻子與別的男人的關係說不清,於1902年死於決鬥。[15]舉國譁然,組建了「反決鬥聯盟」。

大學生時代的阿道夫·馮•本尼格森

從此之後,儘管德國軍官和貴族固守決鬥的理念,但實際發生的決鬥越來越少。德國高級貴族參與的最後一次決鬥可能要數1908年卡爾·波爾文·祖·梅克倫堡公爵(Karl Borwin zuMecklenburg,1888—1908)在埃爾薩斯-洛林決鬥身死。他是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大公阿道夫·弗裡德裡希五世的次子。卡爾·波爾文的姐姐瑪麗下嫁給一個法國伯爵(並且其家族是前不久剛獲得貴族身份的銀行家與藥廠老闆),這對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國(第二帝國的聯邦成員國之一)來說是貴賤通婚,已經損害了家族的榮譽。不料法國伯爵又與別的女人有染,這對瑪麗和整個大公家族來說是更大的恥辱。十九歲的卡爾·波爾文為了捍衛姐姐和家族的面子,向法國伯爵發起決鬥挑戰,不幸喪命。他的哥哥阿道夫·弗裡德裡希六世就是最後一位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大公。

卡爾•波爾文•祖•梅克倫堡公爵,1908年之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人如果有了決鬥的由頭,一般約定推遲至戰爭結束。1917年11月4日,奧匈帝國皇帝卡爾明文禁止軍人決鬥。一戰結束後,帝制滅亡,社會動蕩,貴族喪失了曾經的主宰地位,決鬥也更加罕見。魏瑪共和國的法律禁止決鬥。納粹上臺後放鬆了相關的禁令。希姆萊在黨衛軍框架內允許決鬥,但必須遵照他制定的規則。

1937年10月22日,德國著名的戰地記者和黨衛軍成員羅蘭·施特龍克(Roland Strunk)與希特勒青年團官員霍斯特·克魯特西納(Horst Krutschinna,帝國青年領袖巴爾杜爾·馮·席拉赫的副官)用手槍決鬥,起因是施特龍克懷疑克魯特西納與自己的妻子有染。施特龍克是享有國際聲譽的傳奇人物,一戰期間是奧地利軍官,曾在俄國敵後執行秘密任務,戰後成為記者,報導了凱末爾抵抗希臘的軍事行動、日軍侵佔中國東三省、墨索裡尼侵略埃塞爾比亞、佛朗哥進攻馬德裡等戰事,成為納粹黨報《人民觀察家報》的戰地記者,頗得希特勒器重。此次決鬥中施特龍克喪命,希特勒因為失去了對黨的宣傳工作特別重要的國際知名記者而大為震怒,在全德範圍嚴令禁止決鬥。希特勒和席拉赫都給施特龍克的葬禮送了花圈,克魯特西納則丟掉了在青年團的工作。

   真正意義上的決鬥在德國的歷史到此為止。當然德國大學生兄弟會的鬥劍(Mensur)傳統延續至今,不過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這不是為了榮譽而廝殺的決鬥,而是大學生培養自己品格的一種手段。

延伸閱讀

如果您對「德意志貴族」的話題感興趣,還可以點擊本公號主界面下方的子菜單「幾個系列」,看裡面的「德國貴族」。

[1] Bismarck im Brief an seine Schwiegermutter vom 4. April 1852,Herbert von Bismarck (Hg): Fürst Bismarcks Briefe an seine Braut und Gattin. J.G. Cotta'sche Buchhandlung Nachfolger, 1906, S. 328.

[2] Luda, Manfred: Zur Geburtsstunde des Parlamentarismus. Abgeordneteaus der Grafschaft Mark in stürmischer Zeit (1848–1849). Mönnig, Iserlohn 1998,S. 202.

[3] Bismarck im Brief an seine Schwiegermutter vom 4. April 1852,Herbert von Bismarck (Hg): Fürst Bismarcks Briefe an seine Braut und Gattin. J.G. Cotta'sche Buchhandlung Nachfolger, 1906, S. 328–329.

[4] Engelberg, Ernst: Bismarck. Urpreuße und Reichsgründer. Siedler,Berlin 1985 .S. 246.

[5] Crankshaw, Edward. Bismarck. Eine Biographie. List, München 1983. S.66.

[6] Bismarck, Otto von: Gedanken und Erinnerungen. Zweites Kapitel: DasJahr 1848. IV. J. G. Cotta'sche Buchhandlung Nachfolger, S.50.

[7] Clark, Christopher. Iron Kingdom: The Rise and Downfall ofPrussia, 1600-1947. Penguin, 2007, p. 475.

[8] http://www.spiegel.de/spiegel/print/d-43064928.html

[9] Lennig, Petra: Das verweigerte Duell: Bismarck gegen Virchow. URL:http://www.dhm.de/archiv/ausstellungen/gruenderzeit/exposes/Lennig%20-%20Das%20verweigerte%20Duell%20-%20Bismarck%20gegen%20Virchow.pdf

[10] http://phaidra.univie.ac.at/o:6550

[11] Aschmann, Birgit (Hrsg.): Gefühl und Kalkül. Der Einfluss vonEmotionen auf die Politik des 19. und 20. Jahrhunderts (= HistorischeMitteilungen. Beiheft 62). Steiner, Stuttgart 2005, S. 155.

[12] Frevert, Ute: Ehrenmänner. Das Duell in der bürgerlichen Gesellschaft.Beck, München 1991. S. 15.

[13] Dieners, Peter: Das Duell und die Sonderrolle des Militärs. Zurpreußisch-deutschen Entwicklung von Militär- und Zivilgewalt im 19. Jahrhundert.Berlin 1992, S. 81.

[14] http://www.treskowpage.com/04_personen/04_personen_14.html

[15] Kater, Herbert: Das Duell zwischen dem Landrat Adolf von Bennigsenund dem Domänenpächter Oswald Falkenhagen im Saupark/Springe 1902. In: Einstund Jetzt Band 37 (1992), S. 215–227 (S. 222ff.)

熱愛一切long ago和far away的東西

我的新浪微博、豆瓣:陸大鵬Hans

微信公號:掃描下圖,

或搜索: ldphans

點擊「閱讀原文」,看陸大鵬的全部譯作清單和介紹 

相關焦點

  • 青年俾斯麥的決鬥生涯:這種「不理智」的對戰是如何產生的?
    手槍出了點問題,等到決鬥正式開始的時候,差不多已經10點了。博德爾施文格對決鬥過程描述道:「我給兩支手槍裝填好子彈,讓兩位決鬥者站好位置,告訴他們:聽我喊一,兩人就掏槍;我喊二,兩人瞄準;在我喊三之前,就可以開槍。我會在二和三之前留出充足時間。我喊二的幾秒鐘之後,兩人都開了槍,幾乎同時。至少我判斷不了誰先開槍。兩人都沒打中。馮·俾斯麥先生立刻走過去,向馮·芬克先生伸出手。
  • 鐵血俾斯麥的陰陽臉
    俾斯麥對母親的痛恨只表現在思想上,而不是行動上。他母親一度受「七月革命」的影響,從俾斯麥那裡奪走了祖先的一幅肖像,以使他擺脫貴族的傲慢習氣。這兩種傾向相互矛盾,使得俾斯麥的性格過於神經質。俾斯麥勇敢善戰,在晚年還接受過決鬥。不過他又易於意志消沉,憂鬱寡歡。與此同時,他長期患有疑心病,當他煩躁惱怒時,會不斷大聲喊叫,打碎瓶瓶罐罐。
  • 歷史上的今天丨李鴻章被稱作「東方俾斯麥」,真正的俾斯麥到底有什麼厲害之處?
    俾斯麥父親,斐迪南·馮·俾斯麥(Ferdinand von Bismarck)是一位地主和退休軍官,終日只與友人打獵,並以35歲之齡娶了17歲的妻子,即俾斯麥的母親。俾斯麥的母親與其父親的出生背景大為不同,自小生活在資產階級的家庭,並且長居市區,因而有著較為開放、先進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舊。俾斯麥有一個比他年長5歲的哥哥及一個妹妹。
  • 俾斯麥下的大棋為什麼贏不了? | 青年維也納
    俾斯麥的外交大棋一向受到各路鍵政大師的讚譽。七個水晶球不落地,三皇同盟、三國同盟、德俄再保險條約,複雜的條款,有了這張紙俄國就不會進攻德國,德國就不會被迫兩線作戰。聽起來好酷炫啊。老厲害啦!但是如果你把俾斯麥這套話原封不動地說給1851年剛剛榮升駐德意志邦聯代表時代的俾斯麥先生,他會怎麼評論呢?那時候俾斯麥正是春風得意,準備大展拳腳。
  • 德國人物 「鐵血宰相」俾斯麥是如何煉成的
    多語天才在他12歲時,他進入了腓特烈·威廉文科中學,但仍然受到同學排擠。在學習古希臘文和拉丁文時古希臘史和古羅馬史文獻就是他們的範文、教材;學習德意志史時他覺得輕鬆愉快,他覺得很多歷史人物和事件就是兒時在克尼普霍夫莊園聽老牛倌布朗德講過的有趣故事;英國歷史是一些和德國歷史不同的有趣故事。放蕩的大學生涯俾斯麥未滿17歲時,便入讀了哥廷根大學。
  • 俾斯麥-比永博|Bismack Biyombo|俾斯麥-比永博視頻|圖片|數據資料...
    NBA比賽中心> NBA球員> 俾斯麥-比永博俾斯麥-比永博(Bismack Biyombo)根據球員場比賽計算得到排名
  • 俾斯麥、東洋俾斯麥與冒牌東方俾斯麥、全人類偉人
    俾斯麥的功勞雖然眾所周知,但咱們也要簡要地介紹一下,畢竟不是所有讀者都知曉。俾斯麥最大的功勞是將普魯士統一成為德國,並帶領德國打敗世界第二大大強國法國,成為當時世界各列強無敢小視的強國。從1870年起到現在,德國都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玩家。可以說:沒有俾斯麥就沒有近現代的德國。
  • 俾斯麥統一了德意志嗎?
    文章來源: 如果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俾斯麥的貢獻究竟如何。德意志的統一和德意志國家的誕生並不以俾斯麥為前提。但德意志國家以德意志帝國這樣一個畸形的方式誕生確實以俾斯麥為前提。無論是通過革命建立一個民主的德意志國家,還是統一義大利戰爭式的強行吞併的方式建立一個德意志王國,德意志國家最終誕生的方式都會健康得多。但正
  • 追擊,圍殲俾斯麥號
    年底俾斯麥號返回漢堡進行最後的棲裝修整。1941年1月俾斯麥號準備出徵,卻被一艘在基爾運河沉沒的商船給堵到了3月初。胡德號被擊沉的噩耗傳回,但這還不是悲痛的時候,邱吉爾命令該地區所有軍艦參加對俾斯麥的追擊。包括6艘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2艘航空母艦,13艘巡洋艦,21艘驅逐艦和其他輔助艦船加入到追擊隊伍。威爾斯親王號則帶傷和2艘重巡洋艦繼續尾隨跟蹤著俾斯麥號,並在次日再和俾斯麥號交火,這次短暫交鋒雙方都沒命中。歐根親王號趁機成功擺脫英國軍艦的跟蹤和俾斯麥號分道揚鑣。
  • 東方俾斯麥、天朝塔列朗……哪個才是真正的李鴻章?
    無獨有偶,李鴻章最著名的綽號,大抵便是「東方俾斯麥」。 那麼,這個綽號是否名實相副呢,李鴻章能否媲美俾斯麥?首先,李鴻章被稱作「東方俾斯麥」,俾斯麥卻不曾被稱作「西方李鴻章」,二人之間,高下立判,更強的那個人,才有資格被借重、作參照。
  • 「鐵血宰相」俾斯麥:德國的「秦始皇」,卻因馬克思主義黯然落幕
    俾斯麥出生在普魯士布蘭登堡省的一個傳統地主家庭,家裡擁有很多土地及莊園。他的父親是一位退伍軍人,母親則是資產階級的大家閨秀。據說,父親希望俾斯麥成為一名出色的軍人,母親則期望俾斯麥能夠成為傑出的政治家。從俾斯麥後來的人生路徑來看,俾斯麥同時達成了父母的期待。具有良好的家世,受過良好的教育,1847年,僅32歲的俾斯麥成功當選柏林州的議員,成功邁入政壇。
  • SCP基金會:收容戰艦俾斯麥
    戰艦匹斯麥俾斯麥(SCP-4217)為沉沒於1941年5月24日的異常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下稱俾斯麥戰艦),和一個大型頭足綱生物(下稱SCP-4217-B)融合生成了一個新的收容物。SCP-4217-B擁有一對從俾斯麥戰艦的上層建築中伸出來的章魚眼,和12條從船尾開口伸出,長約100-200米的附肢。
  • 拿破崙和俾斯麥誰更優秀?一個是軍事天才,一個是政治老手
    俾斯麥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而拿破崙則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兩個人雖然都是帝國的主要領導者,可是涉獵的專長其實是不一樣的。拿破崙憑藉自身軍事上的特長,徵服了大片歐洲的領土,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法蘭西帝國。而俾斯麥則是依靠鐵血政策,自上而下一統德國的普魯士宰相。
  • 真正的「東方俾斯麥」左宗棠
    有人說李鴻章是「東方俾斯麥」,不過我覺得如果要是來形容左宗棠可能更恰當一些。 首先來說,二人在青年時代均是懷才不遇之人。 俾斯麥年輕時幾度起落,直到36歲才作為邦聯會議大使在政壇上站穩,反觀左宗棠也是空負才名,直到40歲才找到正經差事。 其次,兩人在性情上都屬於桀驁不馴,敢想敢做之人。
  • 非洲小山俾斯麥·比永博還能再拿溢價合同嗎?
    俾斯麥·比永博擁有肉眼可見的驚人臂展和優秀的運動天賦,防守能力十分出色,他橫移速度很快,爆發力也強,蓋帽能力十分出眾,在防守端震懾力十足。從上圖比永博生涯數據變化趨勢就能看出他其實整體表現十分穩定,生涯至今沒有大起大落。但這也是一種缺陷,進攻能力嚴重不足,導致上場時間沒有保證,防守又吃身體素質,隨著年齡逐年增大,這對比永博而言無疑是一種惡性循環。
  • 決鬥喬丹,一代傳奇加裡佩頓的傳奇生涯!
    決鬥喬丹,一代傳奇加裡佩頓的傳奇生涯!
  • 德國「獸艦」俾斯麥號,世紀海戰以一敵四十
    在其服役生涯中多次作為展示英國國威的禮儀艦巡遊世界各國,胡德號戰列巡洋艦1916年9月1日在約翰·布朗造船公司動工,1918年8月22日下水,1920年5月15日服役。霍蘭命令向德軍領頭艦歐根親王號開火,因為英國人誤將歐根親王號當成了俾斯麥號。胡德號主炮搶先開火,威爾斯親王號隨後也向歐根親王號開火。直到打了2輪齊射後,霍蘭才發現攻擊的目標是錯誤的,立刻命令將火力轉向俾斯麥號,但已浪費了很多時間,都說英國人精明,你看一著急就糊塗了。
  • 德國有一個半戰略家,俾斯麥是一個,而希特勒只能算半個
    在俾斯麥進入中學就讀時,俾斯麥才12歲,在當時由於在俾斯麥周圍的小孩沒有一個跟俾斯麥一樣出生於容克貴族家庭,所以這些小孩刻意排擠俾斯麥,認為俾斯麥和他們不是同一個圈子的。 試想一下,在一群談論股票、投資、鐵路的家長中突然出現了一個鄉下農民,張口閉口就是怎麼抓野雞野兔,那場面該有多麼不對勁。
  • 鐵血首相俾斯麥的私人管家,唯一受頒鐵十字勳章的猶太人
    節儉的容克貴族莫特利和俾斯麥在大學裡一起念過書,奧託·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名字裡的「馮」是天生自帶的,標明了他古老、顯赫的容克身份,論起家族歷史比普魯士王室還要悠久。即便在保守派裡面,俾斯麥也算得上異常反動。1848年革命中,國王都已經鹹與維新,頒布憲法,俾斯麥還興致高昂地謀劃反革命政變,剿滅亂黨。
  • 俾斯麥下的大棋為什麼贏不了?
    俾斯麥下的大棋為什麼贏不了作者:克羅採和春天(高林)「它如果對我們有利,它就是個條約。如果它對我們不利,它就是張廢紙而已!」俾斯麥的外交大棋一向受到各路鍵政大師的讚譽。七個水晶球不落地,三皇同盟、三國同盟、德俄再保險條約,複雜的條款,有了這張紙俄國就不會進攻德國,德國就不會被迫兩線作戰。聽起來好酷炫啊。老厲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