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說:馬蒂斯死後,夏加爾是唯一理解色彩的藝術家

2021-01-10 澎湃新聞

       「它為人類興起了所能想像的最大希望,但是同時卻也摧毀了所有的幻想與理想。」美國音樂家梅紐因(Yehudi Menuhin)曾經如是總結已經成為歷史的20世紀。

       對於很多人來說,20世紀始於1914年奧匈帝國的王儲斐迪南大公被刺殺從而引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結於1991年蘇聯解體及與之伴隨的冷戰終結。

夏加爾作品《The Promenade》(1917)

       馬克·夏加爾(Marc Chagall)的藝術創作生涯幾乎與20世紀的歷史相互重疊,但在他的畫面中,只有飛翔的馬、綠色的牛、躺在紫丁香花叢中的愛侶、同時向左和向右的兩幅面孔、倒立或飛走的頭顱、中世紀的雕塑……這些充滿了青春歡樂氣息的作品是猶太人夏加爾對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也是後來的世界熱愛他的緣由。

馬克·夏加爾(1941)

       馬克·夏加爾的大型回顧展於即日起至2015年1月18日在義大利米蘭王宮舉行,15個展廳裡擺滿了220件作品,呈現了藝術家1908年至1985年的創作。

       對於夏加爾而言,他的俄羅斯猶太人文化,他的妻子貝拉,以及他的幻想,組成了他畢生創作的伊甸園。

夏加爾作品《我與村莊》(I and the Village,1911)

夏加爾作品《賣牛商人》(1912)

       1887年的夏天,馬克·夏加爾出生在俄羅斯維捷布斯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出生時的名字叫Moishe Segal。少年時代在故鄉的歲月此後成了夏加爾藝術的財富,他曾在自傳《我的一生》中細緻描繪了父親的房子、天真爛漫的姐妹,以及古怪的叔父。

夏加爾作品《窗外的巴黎》(1913)

       夏加爾於1910年別過未婚妻貝拉來到巴黎,住進左岸蒙帕納斯的「蜂房」公寓。「我的畫室中只有我一個人,面對一盞孤獨的油燈。」夏加爾在巴黎體會到思鄉之苦,同時也結識了大批先鋒派藝術家,其畫作中的色彩更為大膽而自由。

夏加爾作品《詩人,或下午三點》(1911)

       1914年,正在巴黎遊學的夏加爾前往柏林舉辦生平第一次畫展,順道回家探望他的家人及未婚妻。戰爭恰在此時爆發,使得夏加爾被困在了俄羅斯。十月革命爆發時,夏加爾已經頗有名氣,他受邀擔任當地美術官員。短暫的官宦生涯讓夏加爾充滿挫敗感,妻子貝拉早就看出夏加爾不適合涉足政治,他的丈夫是一個單純的人,只適合專注於藝術。

夏加爾作品《老維捷布斯克》(1914)

       《生日》(1915)或許是夏加爾最為人所知的一幅作品。畫作描繪了夏加爾生日那天,妻子貝拉手捧鮮花為他慶祝的場景,畫面上的二人幸福地飄在空中,夏加爾扭過頭去獻給妻子熱烈的一吻。在夏加爾自傳《我的生活》和貝拉散文集《點燃之光》中,都以各自視角講述了這幅畫背後的故事。

夏加爾作品《生日》(1915)

       夏加爾忘記了自己的生日,貝拉卻在那天清早去市郊採花。她換上過節的長裙,飛奔到夏加爾的住處,讓他聞聞泥土的芬芳。

       「只要一打開窗,她就出現在這兒,帶來了碧空、愛情與鮮花。從古老的時候起直至今日,她都穿一身白衣白裙或者黑衣黑裙,翱翔於我的畫中,照亮我的藝術道路。」

夏加爾作品《小鎮之上》(1918)

       當時,夏加爾和俄羅斯互不相容,藝術家最終於1923年選擇了攜家眷回到巴黎。「或許,我的俄羅斯會在歐洲之後愛上我。」

夏加爾作品《equestrienne》(1927)夏加爾作品《革命》

       好景不長,二戰時期,猶太人夏加爾被維希政府趕出法國。夏加爾一家前往美國躲避戰禍。不幸的是,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貝拉因肺病而去世,終年57歲。

       經歷了兩次大戰的夏加爾,懷著悲憫的心情,反覆描繪被遺棄在畫面角落的耶穌,天使在墜落,魚兒長出恐怖的翅膀,鐘擺躁動不寧地歪向一邊。動蕩不寧的時局仿佛定格在世人的生命中。

夏加爾作品《白色十字架》(1938)夏加爾作品《藍翅膀的鐘》(1949)

       戰後,夏加爾回到了法國南部,和馬蒂斯、畢卡索為鄰。他們惺惺相惜,同時保持著藝術家之間的競爭關係。根據畢卡索的情婦弗朗索瓦·吉洛的描述,畢卡索對夏加爾頗有敬意。「馬蒂斯死後,夏加爾是唯一理解色彩的藝術家。」畢卡索曾如是說。

夏加爾《自畫像》(1955)夏加爾給巴黎歌劇院畫的天頂畫

       在他生命的晚年,夏加爾不再專注於油畫創作,也開始嘗試雕塑、陶瓷,以及壁畫、彩繪玻璃、掛毯等大型作品。他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留下了玻璃作品《和平》,巴黎歌劇院的天頂畫同樣出自夏加爾手筆,畫上風姿輕盈飄逸的神與人,浮沉在半空中,既有童話的純真,又有天堂的神秘。

       「我對各種困難無所畏懼,因為我的內心始終懷著對人類的愛和守望。在我的生命中,恰如畫家的調色板一樣,有著對人生和藝術唯一的色彩,那就是愛的色彩。」1946年,夏加爾在芝加哥大學演講時如是說。

夏加爾作品《捧花的未婚妻》(1977)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愛的色彩」,淺聊現代繪畫史上的偉人夏加爾及其代表作《生日》
    畢卡索說:「馬蒂斯死後,夏加爾是唯一理解色彩的藝術家。」沒錯,馬克·夏加爾善於從自然界天真純樸的形象中尋找藝術的密碼,用他天馬行空的智慧和絢麗生機的顏色,創作出一幅幅讓人想像、讓人驚豔、讓人充滿幸福感的別具一格的作品。
  • 從著名畫家夏加爾的浪漫狂想,訴諸猶太文化中愛與美好的生活態度
    這個時候的夏加爾,已經接受了巴黎先進思潮的影響,吸收了畢卡索的「立體派」思想和馬蒂斯「野獸派」的顏色對比效果,在畫面中大膽使用立體主義的構圖風格和強烈的色彩對比,很好地村託出夏加爾「超現實主義」的幻想風格。
  • 畢卡索vs馬蒂斯:我們不被了解,我們被承認
    相反,我們就會含蓄地說「長得有點抽象」。「抽象」是很多人看到畢卡索作品時候的評價,抽象不僅僅是說一種表現形式,也帶有價值判斷,就是說他們不美。其實,不只是現在,不只是我們,在一百多年前,在藝術界,大家對此也並不總是能接受的,有調侃者給他們起了專門的名稱「野獸派」、「立體主義」以嘲諷他們。
  • 這真是頂級藝術家展覽了
    在去看展覽前先隨小印一起,來了解一下夏加爾在現代藝術史上的重要性吧~不肯被標籤的夏加爾如果評選20世紀最重要的幾個藝術家,那馬克·夏加爾必定會被提上榜單。畢卡索和馬蒂斯是野獸派的代表人物。畢卡索善於表現戰爭的猙獰和痛苦,馬蒂斯則更喜歡用明快的色彩讓人感受到《豪華、寧靜、歡樂》以及《生活的歡樂》。野獸主義繼續著後印象主義梵谷﹑高更﹑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為主觀和強烈的藝術表現。
  • 馬蒂斯與畢卡索的惺惺相惜,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講述二人往事
    1960年代,畢卡索說:「沒有人像我這樣徹徹底底地研究馬蒂斯的作品。他對我也是這樣。」亨利·馬蒂斯(1869-1954)巴勃羅·畢卡索(1881-1973)起初,馬蒂斯與畢卡索的畫風截然不同,直至1900年,畢卡索來到巴黎,一住四年,這位生於西班牙的畫家準備探索新的領域,直至發展出後來的立體派風格。
  • 畢卡索VS馬蒂斯:忘年交的相愛相殺
    而畢卡索也年少氣盛,同時又對這位比自己早成名的長輩心懷嫉妒,把他看作自己藝術上的勁敵,他曾說:「與我相比,馬蒂斯不過是個少婦。」而馬蒂斯也曾在給朋友的一封信 中寫道:「和畢卡索一起展出,就像和一名癲癇病人走在一起。」
  • 這真是頂級藝術家展覽了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去看展覽前先隨小印一起,來了解一下夏加爾在現代藝術史上的重要性吧~不肯被標籤的夏加爾如果評選20世紀最重要的幾個藝術家,那馬克·夏加爾必定會被提上榜單。畢卡索和馬蒂斯是野獸派的代表人物。畢卡索善於表現戰爭的猙獰和痛苦,馬蒂斯則更喜歡用明快的色彩讓人感受到《豪華、寧靜、歡樂》以及《生活的歡樂》。野獸主義繼續著後印象主義梵谷﹑高更﹑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為主觀和強烈的藝術表現。
  • 畢卡索:拒絕參加馬蒂斯葬禮,但致敬偉大對手
    幾個小時過去了,馬蒂斯家人以為畢卡索沒有聽到馬蒂斯去世的消息,便再次致電,依然沒有聯繫到畢卡索。當他們第三次打來電話時,卻被告知「畢卡索先生沒什麼可說的,因為馬蒂斯已經死了」。斯泰因(Gertrude Stein),美國著名文學家、收藏家、二十世紀巴黎藝文盛景的推手,直接啟發了海明威等「迷惘的一代」的誕生,從她沙龍裡走出了一批日後聲名卓著的藝術家,包括畢卡索、馬蒂斯。馬蒂斯比畢卡索大12歲,作為野獸派的創立者當時早已功成名就,而彼時畢卡索還在「洗衣坊」過著貧窮而浪漫的波希米亞生活。
  • 天馬行空的想像和跳躍的色彩,夏加爾中國首展詮釋「恆久的美好」
    游離於印象派、立體派、抽象表現主義等藝術流派,夏加爾在現代繪畫史上是一位足以媲美畢卡索和馬蒂斯的藝術奇才。「馬克·夏加爾」中國首展於10月10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廊坊館開幕。 愛情與鄉愁,是夏加爾藝術的基調。在展出的作品中,這位夢幻色彩的締造者,把強烈濃鬱的色彩融入到立體主義的空間構成中。他持續構築著其經典主題:愛的色彩、鄉愁的深沉、馬戲團的荒誕與歡樂……一個充滿夢幻和詩意的抒情世界。
  • 當西霞口邂逅夏加爾,一場點燃夢想的藝術之旅
    你可能還沒有發現藝術離你並不遙遠你比想像中更懂藝術比如旅遊這件事其實和藝術、和藝術家有特別多的相似之處>同時又是美麗的、天真的假如她遇到你那麼一定是滿心歡喜的藝術靈感的汲取不設邊界西霞口之旅可以賦予我們自由想像的空間而說到藝術創作
  • 馬蒂斯,與畢卡索平分秋色|《你好,藝術!》看正版名畫
    一系列共有13本,有我們所熟識的梵谷、莫奈、畢卡索,還有我們所熱切追逐的藝術家高更、盧梭等等。這些畫家,他們的生平,每個人的經歷都夠得上寫出一部精彩的傳記,然而,作者卻能夠抓住他們最主要的特點,來向大家介紹這些卓越的藝術家。
  • 從馬蒂斯和畢卡索看西方現代主義美術
    馬蒂斯比畢卡索大12歲,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歐洲藝術界的影響也比畢卡索早而且大。19世紀末,一批渴望改革的藝術家主張「繪畫不作自然的奴僕,要擺脫對宗教、文學、歷史的依賴,形成自身的獨立價值」等觀念。這時,現代藝術的理論已初步形成。
  • 在藝術圈,誰能啟發馬蒂斯和畢卡索?
    )為首的藝術家們帶著一堆筆觸粗野、色彩狂放的畫作登場,年僅25歲的安德烈·德朗就是其中之一。那時的馬蒂斯幾乎每天都和德朗強調色彩的重要性,德朗則一語道破夢中人:「色彩不應該只為服務畫面而存在,它更應該成為藝術家表達情感的力量。」二人一拍即合。
  • 帶著夢流浪的畫家:夏加爾
    此時夏加爾處在層層的限制當中,因為別人根本不準他學藝術。他爸爸是在菜市場賣魚為生的有九個小孩,可以想像夏加爾家裡其實是非常窮困的。 到他二十歲的時候已經是二十世紀初,當時法國出現了強調顏色強烈對比的馬蒂斯的野獸派,1907年畢卡索又演繹出了把人臉做很多分割的立體派。這些前衛運動都影響到了白俄羅斯。
  • 莫奈、畢卡索、馬蒂斯西方「畫家天團」組隊來蓉
    據介紹,除了印象派大師莫奈的《睡蓮》,還有包括畢卡索、馬蒂斯、蘇拉熱等大師共51幅作品參展。屆時,從法國大革命後現實主義、印象主義、立體主義、野獸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十餘種藝術流派將華麗亮相,免費向公眾開放。
  • 動動耳朵03-馬蒂斯找到了肚子裡那個太陽
    此畫被評論者稱作是「一堆潑向觀眾的色彩」批評馬蒂斯作品的人不在少數。《紐約時報》評價說:「他的畫是醜陋的。它們粗俗、貧乏,它們以非人性的特點令我們反感。」然而馬蒂斯的畫畢竟是一次不可否認的巨大創新。評論家塞巴斯蒂安·斯密說:「但凡在同行的創作中,發現一絲大膽的突破。
  • 馬蒂斯靜物作品集
    從這些作品的不同表現,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不斷提高的歷程。 大膽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線條是馬蒂斯的獨特風格,風趣的結構、鮮明的色彩及輕鬆的主題令他的作品享譽世界,與畢卡索並稱為20世紀世界美術的兩座高峰。
  • 百幅馬蒂斯與畢卡索作品被困在了澳大利亞
    澎湃新聞獲悉,百幅馬蒂斯與畢卡索作品近期因為疫情被困在了澳大利亞,這些畫作無法回到其原本到藝術機構。同樣的,澳大利亞的一些最有價值的藝術品也被困在了海外。這些著名的藝術品成為「人質」已不是第一次了。位於坎培拉的澳大利亞國家藝術館館長尼克·米茨維奇(Nick Mitzevich)表示,「我們有來自全球的23家藝術機構的借展作品,包括倫敦泰特美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巴黎畢卡索博物館的近100幅馬蒂斯與畢卡索作品。」在新冠疫情迫使藝術場所關閉大門前,坎培拉國家藝術館是展覽「馬蒂斯與畢卡索(Matisse&Picasso)」展示的地方。
  • 夏加爾中國首展:鋪開一個迷幻的詩意世界
    原標題:夏加爾中國首展:一個迷幻的詩意世界,在央美廊坊館鋪開「超現實派」畫家馬克·夏加爾的繪畫作品中充滿了夢幻與神秘:總是在半空中飛翔的或者倒立的人;頻繁出現的擁吻的年輕情侶;取材於猶太文化中的屋頂、綠色面孔的人以及驢子;童年經驗中的馬戲團、婚禮場景與念茲在茲的抽象化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