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拒絕參加馬蒂斯葬禮,但致敬偉大對手

2020-12-22 雅昌藝術網20201029

1954年11月3日,與病魔持續鬥爭十五年的亨利·馬蒂斯在他心愛的尼斯去世,他與畢卡索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對話也隨之終結。

馬蒂斯

馬蒂斯的家人首先通知的人就是畢卡索,得到的卻是一腔怒火和滿腦的問號。當時一位傭人接聽電話,等待了很長時間才得到一句「畢卡索正在吃午飯,不能被打擾」。幾個小時過去了,馬蒂斯家人以為畢卡索沒有聽到馬蒂斯去世的消息,便再次致電,依然沒有聯繫到畢卡索。當他們第三次打來電話時,卻被告知「畢卡索先生沒什麼可說的,因為馬蒂斯已經死了」。

畢卡索

畢卡索對於「馬蒂斯之死」真如傭人所言的那般冷漠無情嗎?

葛楚斯泰因(Gertrude Stein)

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1906年的巴黎,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的沙龍上。斯泰因(Gertrude Stein),美國著名文學家、收藏家、二十世紀巴黎藝文盛景的推手,直接啟發了海明威等「迷惘的一代」的誕生,從她沙龍裡走出了一批日後聲名卓著的藝術家,包括畢卡索、馬蒂斯。馬蒂斯比畢卡索大12歲,作為野獸派的創立者當時早已功成名就,而彼時畢卡索還在「洗衣坊」過著貧窮而浪漫的波希米亞生活。但斯泰因欣賞畢卡索的才華,她認為「畢卡索和馬蒂斯都有著一種屬於天才的雄性氣質」,於是引薦兩人相會。

畢卡索情人費爾南德奧利弗

畢卡索情人費爾南德奧利弗回憶起這次會面:「一派藝術大師的風度,相貌端正,生著茂密的紅色鬍子。同時,在他那副大眼鏡的後面,似乎隱藏著他的話語的確切含義。他開口講話時,總是要細心地選擇詞藻…那次會面時,他瀟灑自若,而畢卡索在這種場合總是有點沉悶拘束(剛到法國,法語不夠流暢)。馬蒂斯卻氣派十足。」我們可以想見,馬蒂斯給人留下了沉穩、內斂、思路清晰的良好印象。這讓好勝的畢卡索一直耿耿於懷。

兩人長達一生的「相愛相殺」就此開始,都把對方視為最大的批評者與崇拜者,正是在這種激烈的競爭關係和唯恐被超越產生的危機感中,他們的藝術獲得了長久的生命力。例如1907年,畢卡索因立體主義的開山之作《亞威農少女》名聲大噪,一向溫和的馬蒂斯表示出極度不屑,並指責這幅畫是對現代藝術的嘲弄褻瀆。

事實上,畢卡索這件名作是對馬蒂斯1906年《生命的歡樂》的回應。有意思的是,馬蒂斯後來還曾模仿過畢卡索創作中非洲面具元素的使用,這在他為自己妻子畫的畫像《Madame Amélie Matisse》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來。「應該把我和馬蒂斯在那個時代所完成的每幅畫放在一起審視。沒有人比我更仔細地研讀馬蒂斯的作品,也沒有人比馬蒂斯更深地了解我的作品。」 畢卡索說。

馬蒂斯在 1913 年創作的《Madame Amélie Matisse》,結合了畢卡索創作中的非洲面具元素

馬蒂斯晚年一直定居尼斯,半身癱瘓,行動受限。畢卡索只要來法國南方,總是去看望他。告別時,馬蒂斯總會喃喃自語:「希望你常來,我們應該在一起多聊聊。如果我們倆有一個死了,有些話,另一個人就再也沒法跟別人說了。」足見兩位藝術大師的精神相通。

對於這樣一個偉大對手的去世,畢卡索怎能不為之傷心難過呢?

我們可以大膽猜測:或許畢卡索無法接受馬蒂斯已經去世的消息,或許僅僅因為他無法原諒馬蒂斯的去世。因為馬蒂斯死後的兩周時間裡,畢卡索就沒有拿起過畫筆。幾周後,當一位客人提起馬蒂斯的事情時,畢卡索面帶哀思地望向窗外,喃喃自語:「馬蒂斯死了,馬蒂斯死了。」

對於畢卡索來說,向偉大對手最好的致敬方式就是:帶著他的夢想前進。

五周後,畢卡索開始解構馬蒂斯的宮女系列作品,借鑑德拉克洛瓦《阿爾及爾的女人》的構圖,重新呈現在自己的系列畫作《阿爾及爾的女人》。

畢卡索對德拉克洛瓦的著迷始於1946年。我們都知道畢卡索具有出色的視覺記憶能力,他對各種風格了如指掌,所以他參觀美術館是罕有的事情。1946年,畢卡索把一批畫作捐給了法國,畢卡索獲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機會,有幸在羅浮宮和前輩大師們的作品同臺展出,他有些焦慮和擔憂。這是他第一次把自己的作品掛在蘇巴朗、委拉斯開茲、莫裡略和戈雅這些西班牙黃金時代大師們的旁邊。「你看,它們是一樣的!」他如釋重負地說,「它們是一樣的!」

然後,畢卡索去了19世紀的法國展館,去看自己的作品與庫爾貝、德拉克洛瓦放在一起。畢卡索對德拉克洛瓦《阿爾及爾的女人》非常欣賞。不過他在博物館裡參觀的時候,對法國繪畫沒有做出任何評價。後來每隔幾個月,畢卡索便會帶著第六任情人弗朗索瓦·吉洛去羅浮宮研究原作,「我問他覺得德拉克洛瓦畫的怎麼樣,他眯起眼睛說:『那個混蛋,他真了不起』。」印象派大師雷諾瓦在臨摹完這幅畫之後,也有同感:「世界上再沒有一幅比《阿爾及爾的女人》更美麗的作品了。」

德拉克羅瓦《阿爾及爾的女人》1834年 羅浮宮

法國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的名作《阿爾及利亞女人》,有兩個版本,一個創作於1834年,現藏巴黎羅浮宮,另一個創作於1849年,現藏於蒙彼利埃法布爾博物館。關於畫作的創作靈感,不得不提1832年,德拉克羅瓦隨法國駐蘇丹大使摩納伯爵,造訪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他在朋友的幫助下,參觀了一位伊斯蘭教徒船長的家,甚至得以一窺隱秘的閨房:精緻的陳設、華麗的服飾、皮膚白皙、姿態慵懶的阿爾及爾婦人,如同一曲色彩交響曲,讓他激動不已,他憑著速寫和記憶完成了這兩幅帶有強烈異國情調的畫作。

德拉克羅瓦《阿爾及爾的女人》局部

這幅畫作不斷出現在畢卡索的記憶中,直到某個契機出現,那就是:野獸派大師馬蒂斯過世,畢卡索決定以自己最擅長的抽象畫來展現馬蒂斯畫中的宮女,相較於德拉克羅瓦、馬蒂斯較為保守的表現方式,這無疑是一種正面攻擊。

值得注意的是,1950年,畢卡索將庫爾貝《塞納河的少女》重畫了一遍,這開啟了晚年以前輩大師經典之作為對象的變奏系列。後來很長一段時間,畢卡索熱衷於名畫的在創作,比如重新創作了委拉斯貴支《宮女》(45幅)、馬奈《草地上的午餐》(27幅油畫和150多張素描)。在1954年冬天至1955年春天的四個月裡,畢卡索創作了十五幅《阿爾及爾的女人》,編號分別從A到O,還有其他許多素描和石版畫。

畢卡索投入很多精力重繪大師名作,實在讓人難以理解,以至於有評論者認為「畢卡索創作靈感枯竭,開始喪失藝術的原創能力」,事情真是這樣嗎?

第一版《阿爾及爾的女人》

第二版《阿爾及爾的女人》

在第一版、第二版中,畢卡索此時最感興趣的是怎麼安排原畫中的黑人女僕。因為這個女子的形象來自受到希臘化影響的古代羅馬的一幅壁畫的主題,即著名的「採花女子」。這是很漂亮的一個動作,腳底朝向觀眾,轉身離開。這個小小的動作很迷人,很優雅,畢卡索想來被這個形象吸引住了,所以他的前面幾張變體畫裡,探索的基本上是這個人的形象。

第三個版本《阿爾及爾的女人》

到了第三個版本,畢卡索開始做他最擅長的遊戲,「四肢異位、手腳交錯;五官互調、畫醜為美」。畫面越來越混亂、不協調,所以他就反覆經營,特別是反覆擺弄這個頭足倒立的人,考慮怎麼讓她躺得更舒服一點(第四個版本)。這個女的從頭部看是俯臥的,頭朝下,但是他卻明確地畫出了她的胸部和腹部,而這是仰臥的姿勢。這怎麼可能呢?一個人怎麼可能既是仰臥,又是俯臥的呢?這就是畢卡索要玩的遊戲,也是我們要關注的重點之一。

第四個版本裡還出現了一個相對而言十分優雅的坐姿,而這個人物形象來自馬蒂斯《坐著的宮女》。其實,畢卡索對馬蒂斯筆下那些生動的宮女形象異常羨慕嫉妒恨。有一回他曾對朋友說:「馬蒂斯死後,把他的宮女都留給了我,而且我也認為東方(北非)該是這樣的,雖然我並沒有去過!」而讓畢卡索更加嫉妒的是馬蒂斯的「野蠻派」時期為自己贏得自由的「粉色的藍色裸女」!畢卡索自然地將藍色裸女收入囊中。

到了第五版、第六版,畢卡索加入了早年的立體派手段,調整空間,裸體女人之間的關係。

第七個版本,顯然比前面的版本要完整得多。他解決這個裸女的辦法很巧妙,就是把她的頭部畫成一個圓圈。既像是後腦勺,又像是臉,反正隨你怎麼想像。而她的身體,一半是朝上的,一半是朝下的。這邊是一個仰臥的姿勢,因為只有仰臥你才能看到胸部和腹部。而他居然又畫出一條完整的脊椎線。這怎麼可能呢?他在繼續玩這個遊戲,而這一幅相對來說比前面的都要完整,已經接近於最後的版本了。

畢卡索繼續往前走,終於到了最後一個版本,他就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畫出一個女子的形象,她既像是俯臥的樣子,又像是仰臥的樣子。

有人曾問畢卡索,是否有意在這些大幅油畫中選一幅,根據整套畫的大意,再繼續多花點工夫去加工,他說:「我畫這麼多習作只是我工作方法的一部分。我常在幾天工夫畫出上百幅習作,而別的畫家則可能花去上百天時間畫一幅畫。我接下去工作時,就要把窗子打開。鑽到畫布背後,可能會有什麼發現。」

甘茲夫婦的書房,是專門陳列《阿爾及爾女郎》系列的地方

為了避免使人認為他畫畫時總想一鼓作氣達到十全十美的地步,畢卡索便進一步說:「繪畫的所謂結束,絕不意味忽然畫好了,可以籤上名裝入畫框了。一般是時間用完了,就停下不畫了,因為不知什麼事情會打斷它們的繼續進展呢。出現這種情況時,回過頭重新把它們做成雕塑,往往是很好的辦法。」 「總而言之,藝術品不是靠思想而是用雙手創作而成的。」

巴布羅·畢卡索(1881-1973)《阿爾及爾的女人(F版)》

油彩畫布,54 x 65 cm1955年1月17日作

估價:2500萬美元區間

佳士得「ONE:現當代全球聯合夜拍」將於2020年7月10日舉槌

相信大家都知道,目前畢卡索拍場上最貴的作品是2015年11月,佳士得紐約上以1.79億美元成交的《阿爾及爾女人(O版)》,當年收藏家甘茲夫婦買下這個系列的全部15幅畫作,才花了21.25萬美元。而畢卡索《阿爾及爾的女人》(F)版將於7月10日現身佳士得首次呈獻「ONE:現當代全球聯合夜拍」,估價2500萬美元,在當下環境這一估價是否偏高呢?近年來,亞洲藏家對畢卡索作品的需求有變化嗎?亞洲藏家偏愛收藏畢卡索哪一時期的作品呢?

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藝術部高級副總裁暨國際總監何杏淇對此表示:這件拍品有保證。畢卡索《阿爾及爾女人》系列共15件,其中5件收藏在重要的博物館,F版為首次登上拍場。F』版本是畢卡索《阿爾及爾的女人》系列創作進展到一半的一件,也是這一系列前半階段最具完成度的一張作品,同時也為接下來後半階段、更大尺幅的數張繪畫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該作品最初為維克多和莎莉·岡茨夫婦收藏,1957年被另一對收藏家賽登博格夫婦購藏。

根據我們的數據,畢卡索的全球藝術市場相當健康,藏家對畢卡索作品依然需求旺盛。越來越多的亞洲藏家涉足西方藝術品收藏,無論如何,畢卡索是每個藏家「必須擁有的」收藏。至於需求方面,畢卡索創作的作品如此多樣,藏家可以在佳士得官網上購藏幾千美元的畢卡索陶瓷作品開始。當然,價格取決於作品的質量和稀有程度,不同時期和不同收藏家喜歡不同系列的作品。

關於佳士得【ONE:現當代全球聯合夜拍】

7月10日,佳士得將呈獻 「ONE:現當代全球聯合夜拍」 ,這是一場前所未見、由四大城市接力舉槌的全球性二十世紀藝術拍賣。此場由多個部分組成的現場拍賣,將會以實時形式於不同時區的重要藝術拍場接力舉行:香港、巴黎、倫敦、紐約,全皆由佳士得各區首席拍賣官主持。

原文來源於藝術頭條APP

相關焦點

  • 畢卡索VS馬蒂斯:忘年交的相愛相殺
    初次見面,馬蒂斯滔滔不絕,畢卡索卻說不上什麼話,這讓要強的畢卡索一直耿耿於懷。畢卡索 Picasso - 亞威農少女年長一輪的馬蒂斯對畢卡索有著父親般深深的愛。他對畢卡索開創立體主義不無影響。話雖如此,但馬蒂斯對畢卡索立體主義的開山之作《亞威農少女》卻完全不屑,大罵這是對現代藝術的嘲弄與褻瀆,甚至揚言要「搞垮」畢卡索。
  • 馬蒂斯與畢卡索的惺惺相惜,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講述二人往事
    1906年,亨利·馬蒂斯與巴勃羅·畢卡索相遇,隨後半個世紀,兩人既是對手也是惺惺相惜的朋友。2019年12月13日,特展「馬蒂斯與畢卡索」在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正式開幕,這是澳大利亞首次以展覽形式講述兩位藝術大師的故事。
  • 畢卡索vs馬蒂斯:我們不被了解,我們被承認
    畢卡索:彈曼陀鈴的女孩|安布魯瓦茲 沃縱然如此,無法阻止偉大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是誰?非畢卡索、馬蒂斯莫屬。,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三次素描和色彩之爭,現在再看畢卡索和馬蒂斯又何嘗不是呢?藝術無論發展到任何階段,遇到任何問題,藝術家都會回到藝術最基礎的語言上來尋求解決辦法,那就是線條 、色彩和構圖。文藝復興如此、印象派如此,塞尚如此,畢卡索和馬蒂斯亦如此。
  • 從馬蒂斯和畢卡索看西方現代主義美術
    馬蒂斯比畢卡索大12歲,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歐洲藝術界的影響也比畢卡索早而且大。19世紀末,一批渴望改革的藝術家主張「繪畫不作自然的奴僕,要擺脫對宗教、文學、歷史的依賴,形成自身的獨立價值」等觀念。這時,現代藝術的理論已初步形成。
  • 莫奈、畢卡索、馬蒂斯西方「畫家天團」組隊來蓉
    據介紹,除了印象派大師莫奈的《睡蓮》,還有包括畢卡索、馬蒂斯、蘇拉熱等大師共51幅作品參展。屆時,從法國大革命後現實主義、印象主義、立體主義、野獸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十餘種藝術流派將華麗亮相,免費向公眾開放。
  • 馬蒂斯:割個闌尾炎弄出了個野獸派
    除了擁有因天賦和勤奮造就的偉大,馬蒂斯還和畢卡索有過一段始於「嘴仗」的偉大友誼。1907 年,畢卡索的立體主義開山之作《亞威農少女》橫空出世。在一片讚嘆聲之中,馬蒂斯的罵聲尤為突出,他說這是對現代藝術的嘲弄與褻瀆,甚至還揚言要「搞垮」畢卡索。
  • 百幅馬蒂斯與畢卡索作品被困在了澳大利亞
    澎湃新聞獲悉,百幅馬蒂斯與畢卡索作品近期因為疫情被困在了澳大利亞,這些畫作無法回到其原本到藝術機構。同樣的,澳大利亞的一些最有價值的藝術品也被困在了海外。這些著名的藝術品成為「人質」已不是第一次了。位於坎培拉的澳大利亞國家藝術館館長尼克·米茨維奇(Nick Mitzevich)表示,「我們有來自全球的23家藝術機構的借展作品,包括倫敦泰特美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巴黎畢卡索博物館的近100幅馬蒂斯與畢卡索作品。」在新冠疫情迫使藝術場所關閉大門前,坎培拉國家藝術館是展覽「馬蒂斯與畢卡索(Matisse&Picasso)」展示的地方。
  • 野獸大師馬蒂斯 喜歡的姑娘都像自己母親
    當時,36歲的馬蒂斯參加巴黎秋季沙龍美術作品展,一位名叫路易·沃塞爾的批評家被他那一幅幅用純色隨意塗抹成的油畫驚得目瞪口呆。室中間有一尊多那太羅(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的雕像,批評家指著雕像驚呼「多那太羅被野獸包圍了!」雖然來歷有些不懷好意,但是馬蒂斯和他所開創的「野獸派」卻因此聲名鵲起,蜚聲世界。為何在畫面中使用如此大膽的配色?馬蒂斯曾解釋說,「奴隸式地再現自然,對於我是不可能的事。
  • 在藝術圈,誰能啟發馬蒂斯和畢卡索?
    馬蒂斯《戴帽子的女人》,布面油畫,59.69×80.56cm,1905年,同年巴黎秋季沙龍參展作品 那天,以馬蒂斯(Henri Matisse
  • 讓藝術史「倒退」400年的畫家,卻被畢卡索、馬蒂斯奉為聖經_鳳凰網
    ——其中一位評論家寫道最偉大的肖像家被巴黎學院派排擠,安格爾決定遊歷異鄉,尋找容身之所。在羅馬,他漫步在古希臘羅馬的遺蹟中,在美第奇別墅中作畫,與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結為摯交。荷馬的禮讚/1827/安格爾在構圖和題材上參考,致敬拉斐爾的《雅典學院》他風光之下,亦不忘貶低對手,諷刺著浪漫主義推崇的魯本斯「就是一名屠夫,他筆下的肉體是鮮肉,畫面有如肉鋪。」
  • 馬蒂斯,與畢卡索平分秋色|《你好,藝術!》看正版名畫
    一系列共有13本,有我們所熟識的梵谷、莫奈、畢卡索,還有我們所熱切追逐的藝術家高更、盧梭等等。這些畫家,他們的生平,每個人的經歷都夠得上寫出一部精彩的傳記,然而,作者卻能夠抓住他們最主要的特點,來向大家介紹這些卓越的藝術家。
  • 重讀《競爭的藝術》馬蒂斯和畢卡索,解析職場中「敵人」的重要性
    法國老人,名叫馬蒂斯;西班牙老人,正是畢卡索。最近重刷了一次《競爭的藝術》一書,被藝術家馬蒂斯與畢卡索之間「半敵半友」的關系所震撼——若非他們有彼此這樣的「敵人」,或許20世紀的西方藝術史不會那般燦爛輝煌。
  • 畢卡索說:馬蒂斯死後,夏加爾是唯一理解色彩的藝術家
    夏加爾作品《白色十字架》(1938)夏加爾作品《藍翅膀的鐘》(1949)       戰後,夏加爾回到了法國南部,和馬蒂斯、畢卡索為鄰。他們惺惺相惜,同時保持著藝術家之間的競爭關係。根據畢卡索的情婦弗朗索瓦·吉洛的描述,畢卡索對夏加爾頗有敬意。「馬蒂斯死後,夏加爾是唯一理解色彩的藝術家。」
  • 馬蒂斯靜物作品集
    大膽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線條是馬蒂斯的獨特風格,風趣的結構、鮮明的色彩及輕鬆的主題令他的作品享譽世界,與畢卡索並稱為20世紀世界美術的兩座高峰。
  • 高更、馬蒂斯、畢卡索...他們都做過藝術書
    阿爾伯特·斯基拉(Albert Skira,Skira出版社創始人)出版了馬蒂斯的第一本藝術家書,以及馬拉美的《詩》(Poésies,1932),書中引誘的線性繪圖與馬拉美的詩作和諧交融在一起。更晚近一些,則有塔季揚娜·格羅斯曼(Tatyana Grosman)與美國藝術家一同合作的版式不同尋常的書籍,比如勞森伯格的《陰影》(Shades,1964)——一本印在樹脂玻璃板上的無字書。
  • 動動耳朵03-馬蒂斯找到了肚子裡那個太陽
    畢卡索看到馬蒂斯的畫掛在客廳裡面,受到刺激(或者說是激勵)。這一年是畢卡索創作的分水嶺。1906年之前,畢卡索的創作風格還未成熟,這一時期被稱為「藍色時期」。同期,馬蒂斯開創了野獸派風格。1905年,馬蒂斯的作品《戴帽子的女人》展出。斯坦因兄妹以500法郎買入《戴帽子的女人》,放在他們的公寓裡,前往觀看的人絡繹不絕。
  • 野獸派創始人、法國畫家馬蒂斯:每個情人都是母親的樣子
    馬蒂斯 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摩羯座) 法國畫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善於運用色彩的畫家
  • 馬拉度納葬禮細節!前妻主導,僅25名家屬,拒絕最後一任女友參加
    今天馬拉度納的葬禮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進行,球王將會和他的父母同葬在貝拉斯塔公墓。作為全世界公認的球王,馬拉度納在北京時間11月26日凌晨於家中去世,心臟驟停後搶救無效,誰都沒想到球王會在60歲離開我們,阿根廷舉國悲痛,世界各地的媒體和球迷們也紛紛致敬和緬懷馬拉度納,他在球場上取得的成就是無與倫比的,也是無數人的偶像。
  • 誰是馬蒂斯?牛人從來無懼流行【時髦人生】
    熟悉藝術史的粉絲應該知道,他前承印象派,後接現代派,從脈絡上梳理,是從莫奈、梵谷到畢卡索這些偉大名字之間非常重要的一個連結。連梵谷都曾說過,馬蒂斯的色彩,他望塵莫及。 |馬蒂斯距本人|﹀ 正是有了馬蒂斯的新開創,畢卡索和安迪·沃霍們才可以更自由的探索藝術更多樣的表現形式,才有了我們現在這個形態的世界。
  • 《忘情畢卡索》: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和幾個女人的故事
    時間越往後,電影導演更傾向於表現這些偉大的藝術家的普通角色。他們可能易怒易怒,小腹,輕浮和開玩笑,無事生非,自以為是。因此從的角度來看,代發行的《一曲難忘》中描繪的蕭邦顯然帶有「高大全」的標記。《莫扎特》則巧妙地將薩列裡安排為敘事人物,試圖從他者的角度去尋找表現莫扎特的人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