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村疫情防控對促進鄉村治理的思考與建議

2020-12-12 人民論壇網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各級各部門共同努力下,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堅持「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有效阻斷了疫情傳播,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安全支撐,也為城市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貢獻。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當前我市農村治理現狀和存在問題,探索新時期加強農村基層治理的方法路徑,以促進鄉村治理更加完善,治理效果更加有效。

泰州市農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主要做法

第一,各級黨委政府高效指揮、科學防控。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各級各部門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強化領導,統一思想,統籌推進,科學防控,形成了務實高效的指揮調度體系,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聯防聯控方面,海陵區罡楊鎮堅持全覆蓋排查,通過劃網格、組團隊、明要求、摸信息,確保人員排查一戶不落、一人不丟;堅持全方位管控,通過設立檢查點、建立出入登記制度,嚴控人員流動,嚴查外來車輛,有效防止疫情蔓延。對解除醫藥觀察人員,及時辦理交接手續,確保人員不失控;堅持全過程宣傳,通過線上線下,運用傳統和現代宣傳方式,引導群眾消除恐慌,科學防將,堅定防控信心。備戰春耕方面,靖江市加強農業生產指導,組建蔬菜植保技術專家諮詢團,24小時為農戶提供在線技術指導;加強運輸通行保障,幫助辦理農業生產物資運輸通行證,有效暢通了農業物資運輸渠道;加強春耕物資保障,加大貨源採購配送力度,確保農資供應量足價穩不脫銷,做到不誤農時。復工復產方面,興化市優先為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防疫物資,為部分復工經營主體免費發放防護用品;優先做好返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員工的檢查登記,協同做好隔離審核,督促返泰業主落實日常防控措施;優先推動農業龍頭企業復工復產,成立政策宣傳、技術指導、物資保障、質量監管和產銷對接等工作組,全力幫助龍頭企業解決融資、用工、運輸等實際困難。

第二,基層黨組織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農村疫情防控壓力大、任務重的實際,廣大黨員幹部充分發揚先鋒模範作用,以戰時狀態衝鋒在前,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堅不可擋的中流砥柱作用。村黨組織書記身先士卒,樹立了榜樣,作出了表率。靖江市西來鎮桐村村黨支部書記肖桂珍不顧腰椎病復發,每天在崗十幾個小時。姜堰區蔣垛鎮邱劉村黨總支書記尤慶根在嶽母去世後仍堅守防控一線,得知女兒班上有學生家長從武漢返鄉,為避免感染,他斷然拒絕女兒回家送葬的要求。高港區白馬鎮陳家村黨總支書記陳林堅持不下「火線」,挨家挨戶上門動員宣傳,自費籌集口罩等防護物資。在這些領頭雁帶領下,年輕幹部勇挑重擔,體現了責任與擔當。在這次疫情防控中,靖江市斜橋鎮、興化市昌榮鎮湧現出一批以退伍軍人、「紅馬甲」黨員志願者和入黨積極分子為主的年輕幹部,他們奮戰在入戶排查、宣傳引導、人員登記、卡口值守等工作一線,體現出年輕人的激情和韌勁,尤其是部分女同志更是巾幗不讓鬚眉,發揮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積極作用,成為疫情防控的生力軍。「新農人」心繫群眾,奉獻了智慧與力量。姜堰區淤溪鎮農技中心和獸醫站水利站農經站黨員成立復產護航隊,當好服務員和護航員,分片分塊包保指導,主動上門指導規範消毒、農資供應、農業生產,幫助外地承包戶落實代耕代種措施,幫助農場主解決燃眉之急,服務面積近萬畝。

第三,社會各界群眾風雨同舟,眾志成城。疫情防控離不開黨委政府,但更需要千家萬戶。為了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社會各行各業萬眾一心,出錢出力,形成了群眾廣泛參與、共同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廣大群眾主動參與爭當「主人翁」。姜堰區蔣垛村孟立軍向防控一線值守人員贈送4800隻口罩,馬賽村趙曉東將私家車停至卡口供執勤人員休息,璽潔家庭農場為人民醫院送去300 斤蔬菜。姜堰區甸河村 87 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遺孀劉桂英,向村裡捐出平時積攢的 2020.2 元。很多在讀大學生也志願參與疫情防控的各項工作。農業經營主體積極響應「送溫暖」。興化市桃源畜禽有限公司負責人戴紅友捐贈了價值 6000 多元的豬肉果蔬,同時出資幫助 15 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白馬鎮祥和農場蘇鳳祥連續一個月為 100 多名執勤人員無償贈送宵夜。千垛鎮12名家庭農場主為3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送上1萬多元捐款和2萬多元的物資。鄉賢能人慷慨解囊送來「及時雨」。興化市昌榮鎮在外能人鄒新木從韓國搶購了價值 6 萬多元的醫用口罩捐贈給家鄉。罡楊鎮博龍礦山設備公司捐款 5 萬元用於購買疫情防控應急物資。江蘇永泰建造工程有限公司奚友方、上海敬道電器有限公司王育華、興化市文正實驗學校夏鳳勤、合陳城建開發公司鄧愛全等踴躍捐資捐物,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

兩個多月的疫情防控,廣大黨員幹部不忘初心,全心全意服務群眾,共同戰勝了新冠肺炎疫情。在此過程中,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進一步增強,黨員幹部的初心使命得到進一步激發,黨群關係幹群關係得到進一步融洽,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縱深推進鄉村治理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疫情防控暴露的鄉村治理主要問題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火疫情,對現行鄉村治理體制機制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和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應急響應機制亟需健全。一方面,在日常治理過程中,存在著「上級向下」與「基層向上」決策鏈條過長、部門「條塊分割」、決策響應慢、信息不共享、物資調配不及時等問題;另一方面,鄉村治理處在「維持型」簡約治理層面,村民與村集體缺乏利益聯結機制,與政府和村集體的關係日漸疏遠。在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地方由於缺乏群眾支持,鄉鎮政府和村幹部甚至無法應對高飽和、高密度的治理任務和需求,無法迅速、高效啟動應急管理機制。

第二,村級事務權責邊界不清。作為基層自治組織,村居是個「筐」,事事往裡裝。村一級不僅承擔著基層黨建、發展集體經濟、就業保障、環境整治、衛生殘聯、精神文明等行政事務,有的村還有招商任務。雖然我市出臺了減負增效、政社互動等指導意見,制定了準入清單,但由於屬地管理,村一級在承擔大量行政工作的同時,自治功能逐步弱化。秸杆禁燒、疫情防控等不確定的支出事項,加重了村集體經濟負擔,尤其是在集體經濟較弱和剛摘帽不久的經濟薄弱村,可能會造成新的負債。

第三,鄉村治理力量有待加強。此次疫情防控雖然達到了預期效果,但依靠的主要還是基層幹部的無私奉獻與付出。從鄉村治理的角度來看,這種應急狀態無法持久,急需改變。一方面,基層人手不足,以我市為例,目前一個行政村「兩委」一般為6-10人,年齡結構老化,人少事多,待遇偏低,留不住人。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禁毒會、道德評議會屬於社會組織,並不直接參與村日常事務管理。大多數村缺乏志願者組織,即便有,也存在規模偏小、結構鬆散、服務手段滯後等問題;另一方面,基層普遍缺乏公共衛生防護知識技能及應急演練,面對重大疫情時,難免手忙腳亂、束手束腳。

做好新時期鄉村治理的對策建議

加強鄉村治理、促進治理有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前提,也是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源泉。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鄉村治理方面暴露出的短板和弱項,我們需要認真研究和思考,不斷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從而有效解決鄉村治理「最後一公裡」的問題。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加快構建鄉村治理現代化體系。一是加快推進鄉鎮服務能力建設。按照泰州市委辦、市政府辦《關於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實施方案》要求,進一步統籌鄉鎮黨政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加大對職能相近的黨政機關合併設立或合署辦公力度,變科層化為扁平化,突出農業經濟、民生保障、衛生計生、公共安全、生態環保等重點公共服務事項,逐步形成資源優化配置、管理扁平高效、人員編制精幹的基層政府架構。二是建立快速響應機制。堅持資源統籌,打破「部門壁壘」、覆蓋「管理盲區」、融通「信息孤島」,建立市、市(區)、鄉鎮、村四級快速響應指揮中心,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區域內各部門各單位不分行政隸屬關係,都接受屬地統一領導、統一指揮,聯防聯控,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逐步形成基層聯合執法鏈、管理鏈、服務鏈、發展鏈等綜合管理工作機制,並以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技術為依託,形成「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快速響應機制。三是推動基層力量有機融合。在不改變相關部門派駐人員身份性質的前提下,編制、人事關係仍在派出部門,將其工資待遇等關係轉到鄉鎮,同步將工資、獎金和享受鄉鎮待遇所需經費全部切塊調整歸鄉鎮調配,從根本上把過去派駐人員以部門為主的管理模式轉變為以鄉鎮管理為主。同時,建立鄉鎮與派駐部門溝通聯繫機制,保障屬地鄉鎮與派駐部門溝通順暢,會商協調在管理運行中遇到的新問題。

第二,不斷提高基層鄉村治理能力。一是提高基層黨組織書記履職能力。以村黨組織建設為抓手,制定村黨組織書記應急治理工作清單,為基層黨組織書記戰時履職提供基準操作指南。指導村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提高應急響應能力。著力構建「三聯」網格,實行村(居)幹部與網格長、網格黨支部書記(黨小組長)雙向兼任,推行「村居幹部聯網格、網格組織聯黨員、黨員結對聯群眾」網格治理模式,進一步增強基層治理能力。二是增強基層幹部綜合能力。加強業務知識培訓,提高村幹部引導村民自我決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定期對村幹部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培訓及演練,幫助他們掌握傷口包紮、常見病的簡單醫治、溺水救助,心肺復甦等醫療救護基本技能。同時,引導他們加強對村民衛生防病知識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常識的宣傳教育,提高群眾的風險防護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提升志願者服務能力。按照「村居吹哨、各方報到」原則,推行「讓志願者組織志願者」志願服務模式,建立健全組織動員體系,完善徵集需求、募集資源、精準調度、管理激勵等工作流程,推動各類志願組織根據應急需求即時響應,把資源投送到最需要的關鍵處。四是激發自治組織內生動力。引導教育村民爭當主人翁,實現由治理「對象」向治理「主體」的轉變。加強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培育,積極發展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激活社會組織在矛盾糾紛化解、公共服務、應急應變等方面的活力,形成自治合力。

第三,不斷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一是提升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保障水平。健全完善公共衛生服務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織密織牢第一道防線。優化醫療衛生資源投入結構,加強農村、社區等基層防控能力建設,大力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升工程,重點建設農村基層區域醫療衛生中心,提高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水平,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無縫銜接,健全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工作機制。推進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提檔升級,加大衛生服務中心信息化建設改造力度,實現遠程醫療覆蓋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二是全面實施衛生人才強基工程。加強包括公共衛生在內的基層衛生隊伍建設。按照每千常住人口基層衛生人員數達到3.5人以上要求,足額配備醫療衛生人員,健全執業人員培養、準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評價和激勵,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補助標準。三是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健全應急醫療救助機制,在突發疫情等緊急情況時,確保農村醫療機構對農民群眾實現先救治、後收費,並完善醫保異地即時結算制度。及時預付醫保基金,確保醫療機構不因醫保費用影響救治。臨時擴大醫保基金支付範圍,將國家規定的藥品和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確保患者既能得到及時救治,又不增加新的負擔。將口罩等防護物資納入醫保個人帳戶支付範圍,方便群眾能夠就近在醫保定點零售藥店購買。同時,探索建立特殊群體、特定疾病醫藥費豁免制度,有針對性免除醫保支付限額、用藥量等限制性條款,減輕困難群眾就醫就診的後顧之憂。

第四,大力推動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一是加快建設「智慧鄉村」。順應農村空心化、老齡化趨勢,加快「智慧鄉村」建設步伐,完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無線鄉村,優化4G網絡,提高信息傳播質量和覆蓋面,引導群眾增強風險防範意識,防患於未然。加強農村常住和外來人口統計,建立外來人員工作、健康和租住狀況基礎臺帳,統籌制訂應急防控預案。二是加大應急防護物資保障。優化重要農產品區域布局,加強農產品產地集配中心和田頭市場的倉儲、冷鏈設施建設,提升糧食蔬菜等重要農產品儲備效能,確保突發情況下糧食蔬菜有效供應。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合理規劃村莊遊園、廣場、百姓大舞臺等場所,為突發事件提供公共支撐空間。按照「平時服務、災時應急、採儲結合、節約高效」的原則,強化口罩、消毒水、滅火器、救生裝備等應急物資保障,推動農村應急物資供應保障網絡更加安全有效。三是加強貧困群眾救助幫扶。圍繞「吃不愁、穿不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切實做好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的生活保障,提高政策兜底保障水平。優先保障各類貧困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重點關注農村孤兒、五保戶、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重度殘疾人等低收入家庭,不斷促進扶貧幫困由階段性救濟向制度性安排轉變,確保相對貧困群體收入穩定增長、生活質量持續提升。

【本文作者分別為泰州市農業農村局綜合處副處長,泰州市興化市昌榮鎮黨委書記】

相關焦點

  • 關於生態環保助推鄉村振興的思考與建議
    【摘要】本文在準確把握當前生態環保助推鄉村振興新形勢的基礎上,對生態環保助推鄉村振興面臨的主要問題進 行分析,並從角色定位、工作目標、工作重心、工作方法以及政策制度等方面釐清了生態環境保護助推鄉村振興的 轉變思路,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 關於鄉村振興的幾點思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截至2019年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農村人口數量約為5.5億,隨著佔比接近四成,農村市場無疑具有巨大的消費潛力,鄉村振興作為聚焦農村地區發展的戰略部署,必然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
  • 農業農村部就「關於推進綠色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做出答覆
    原標題:農業農村部就「關於推進綠色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做出答覆   11月17日,農業農村部在官網發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
  • 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因地制宜在鄉村治理工作中推廣運用積分制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農業農村部關於在鄉村治理中推廣運用積分制有關工作的通知中農發〔2020〕11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農辦、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部署要求,各地大力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
  • 全國愛衛辦:愛國衛生運動融入基層治理 為疫情防控奠定良好基礎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中,很多地方都對如何讓愛國衛生運動融入基層治理工作開展了積極探索。河南省平頂山市除了組織村兩委幹部、機關幹部、黨員,還組建了志願者隊伍,織密疫情的防護網,推動愛國衛生運動在基層開展。武漢市江夏區的社區網格員與愛衛工作人員混合編隊,向居民講解滅鼠知識,引導居民自己動手,清除房屋前後的垃圾雜物,保持環境整潔。
  • 鄉村疫情防控的數位化助手
    本報記者 左瑋娜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在廣大鄉村,與各色各樣傳統大喇叭廣播相輝映的是,騰訊為村等現代化網際網路工具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傳播動員、粉碎謠言、就醫問診等方面一馬當先,越來越成為疫情防控的利器。
  • 【權威訪談】優先發展農業農村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做好「十四五」規劃編制  吐遜江 · 艾力說,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高度重視《自治區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編制工作,在統籌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規劃》編制各項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資料收集、專題調研、座談交流、建言獻策和階段性文稿完善工作,《規劃》編制工作整體進展順利。
  • 永平廠街:移風易俗與疫情防控「雙促進」
    「為了大家安全,更為了不給國家添亂,我女兒原定於正月舉行的婚禮延期舉行,待疫情結束後擇吉日再另行通知」「為響應國家號召,我倆決定推遲婚禮,待到春暖花開時,又請大家共同見證幸福」。每年春節前後都是農村宴席的高峰期,但今年在大理永平廠街鄉,準備辦喜宴的村民紛紛給親朋好友發去一條條這樣的信息。在這些的背後,凝聚著的則是當地縣鄉村三級幹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的耐心勸導,是移風易俗與疫情防控「雙促進」的結果。移風易俗遺體火化,沒有本村嗩吶隊、沒有宴請、沒有大堆人送行、沒有收禮金,只有至親參加喪儀。
  • 現代信息手段助力農村疫情防控
    農村疫情防控是難點,也是重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面對農村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充分發揮騰訊「為村」、中國電信「村村享」等現代化信息平臺的作用,豐富宣傳形式,加大宣傳頻率,開展網上防疫知識宣傳和疫情統計,擴大了疫情宣傳覆蓋面,大力推進了縣鄉村的聯防聯動和群防群控,提高了疫情防控效率和效果。
  • 畢志偉到馮卯鎮督導調研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畢志偉要求,村級班子要珍惜春季開工的好時節,全面啟動各項工作,要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積極發展「邊角經濟」,充分利用房前屋後閒散土地種植果樹和綠化樹種,把歐峪村建成一個大花園。要深化農村改革,充分挖掘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潛力,科學制定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把活力李莊建設的寶貴經驗推廣複製過來。
  • 疫情終有時,治理始終進行時
    &nbsp&nbsp&nbsp&nbsp本報訊(記者李宏鮑蔓華)&nbsp&nbsp&nbsp&nbsp4月25日,「總結應對疫情防控經驗和啟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強化農村公共安全、完善治理體系,建設美麗鄉村」「優化人居環境、完善基礎設施
  • 蘇長和:新冠疫情治理的國際政治思考
    這次疫情防控讓世人直觀地感受到各國治理能力的差異,尤其是歐美不少發達國家疫情上的失控讓不少人感到很意外,按照頗為流行的政治理論,疫情在這些國家出現以後是本不應該失控的。最近,有的歐美政治學者開始從國家能力和治理來反思自身疫情治理的不足,但是國家治理能力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 這個關於「疫情依法防控與社會矛盾化解」的線上研討會都討論了什麼?
    這個關於「疫情依法防控與社會矛盾化解」的線上研討會都討論了什麼?研討會上,閔行區信訪辦副主任周春根,上海師範大學行政管理系主任、應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容志,上海政法學院教授湯嘯天,及市律協社會責任促進委員會(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市律協社會矛盾化解業務研究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新閔律師事務所主任江淨分別作了題目為《廣泛徵集防控民間智慧推動社會矛盾源頭治理》、《重大突發疫情應急管理的反思》、《打贏疫情阻擊戰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和《
  • 農業農村部就關於全面推進十四五時期三農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做出答覆
    「時期」三農「高質量發展」的建議,農業農村部經商財政部做出答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十四五」農業農村相關規劃,也將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努力推動現代農業和鄉村基礎設施提擋升級,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農村面貌整體有個大的變化。  關於健全農村治理體系,答覆稱,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沒有鄉村的有效治理,就沒有鄉村的全面振興。
  • 淮安市清江浦區推進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和「三農」工作
    日前,淮安市清江浦區以電視電話會議形式召開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和「三農」工作推進會,對全區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和「三農」工作進行一次再謀劃、再部署、再推進。仲鳳筆說,要堅決貫徹中央和省市委新部署新要求,在毫不動搖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力抓好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和「三農」工作,切實把既定的目標實現好,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區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 山東榮成打造「志願+信用」鄉村治理新模式
    12月2日,農業農村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有關情況。會上,山東省榮成市委書記包希安回答記者提問,並介紹了榮成的「志願+信用」鄉村治理新模式。據包希安介紹,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榮成市按照農業農村部推進鄉村治理「積分制」的部署,積極探索了以信用為抓手的積分管理模式。目前已為790個村居黨組織、2.3萬名黨員幹部、28.6萬名農村群眾,全部建立信用檔案,制定了具體量化的激勵和約束辦法。對捐款捐物、志願服務等好人好事,以及參與村級事務等150多項行為給予信用加分;對不遵守村規民約、亂扔垃圾、不贍養老人等60多項不文明、不道德行為給予扣分。
  • 「一部手機治理通」助力雲南永仁疫情防控
    雲南網訊(記者 秦明豫)在永仁縣蓮池鄉查利麼村黨建引領「一部手機治理通」網格化服務管理站,網格員正在用自己的帳號登錄系統平臺,整理上報各類工作事項。疫情期間,永仁縣依託黨建引領「一部手機治理通」系統平臺,快速實現全縣疫情防控定人、定格、定責「一張網」,對疫情的精準防控發揮了積極作用。黨建引領「一部手機治理通」將黨建與網格化體系有機結合,目前永仁縣共發放網格員和黨員帳號9166個,登錄率達到85.24%。
  • 十二件重點建議交辦的背後
    市人大代工委會同相關專委會及市政府督查室共同研究,圍繞打贏「三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孝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遴選重點建議項目,最終確定5項12件代表建議作為今年重點處理建議。其中,關於支持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展建議2件、城市建設和治理建議4件、鄉村振興發展建議4件、生態環保建議1件、教育均衡發展建議1件。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法治建設問題的建議和思考
    運用法治宣傳各類平臺和渠道,讓人們在疫情防控期間學法用法守法。  一是著力做好宣傳發布。利用「三微一端、報、網、屏」、QQ群、官方網站、官方抖音等渠道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引導群眾科學認識疫情、依法應對疫情,在全社會營造依法防治疫情的濃厚氛圍。  二是著力開展法律答疑解釋。
  •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的政策思考及建議
    2017 年我國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 2035 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2020 年底我國脫貧攻堅任務將順利完成,鄉村振興已全面啟動,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將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階段。在這一新的階段,脫貧攻堅成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相對貧困仍將長期存在,鄉村振興基礎尚不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