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家對高超聲速武器及平臺關鍵問題的觀點

2020-12-17 騰訊網

中國航空報訊:美國正在開展高超聲速助推滑翔飛彈和巡航飛彈研發,預計未來幾年內就可以投入戰場。但圍繞尺寸更大的、定位於打擊與偵察/高速民用和軍用運輸/甚至多級入軌等任務的高超聲速飛行平臺,目前仍有大量科研工作需要做。

美國此前開展的高超聲速助推滑翔飛行器和吸氣式超燃衝壓驗證飛行器等科研項目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美國防部國防現代化研究與工程局局長馬克·劉易斯表示,「我們可以確信,設計研製能夠產生正推力的超燃衝壓發動機已不存在技術障礙。但從一次性使用的助推滑翔飛行器和巡航飛行器跨越到可重複使用的高超聲速飛機,這中間還要做大量的工作。如發動機與機體的一體化,特別是推進系統的模態轉換問題。我們需要一個可以從馬赫數0加速到馬赫數5或6、然後再減速到馬赫數0的推進系統,我們正在開展這項研究。但問題是,這應該是一臺組合發動機還是多臺發動機的組合?能夠直接從渦輪轉到亞燃衝壓/超燃衝壓發動機嗎?是否需要做一些中間過渡措施?」

儘管超燃衝壓發動機已經有幾十年的研究經驗了,但各種有競爭力的推進概念仍在不斷湧現。因此,超燃衝壓發動機還是正確的答案嗎?劉易斯表示,「我個人認為不一定。我們應該儘量放開思想,認真思考是否還有其他的高速推進選項。我不想現在就收斂我們的技術路線。」

推進系統的潛在可選方案

除了渦輪基衝壓組合發動機以外,目前正在研究的多類推進方案都有作為馬赫數0~6+高超聲速飛行器動力的潛力。一類是採用液氫作為熱沉和燃料的動力,包括日本航宇研發機構(JAXA)研究的ATREX空氣渦輪衝壓膨脹循環發動機、俄羅斯研究的ATRDC深度預冷空氣渦輪火箭發動機、綜合了深度預冷渦輪與液體火箭的KLIN發動機以及吸氣式火箭發動機等。一類是正在興起的旋轉和脈衝爆震發動機以及磁流體/磁-等離子體發動機,其中有研究認為,將脈衝爆震火箭發動機與引射衝壓、亞燃衝壓、超燃衝壓和火箭等模態組合起來,可用於實現太空進入。另外還有一個備選方案就是英國反作用發動機公司(REL)正在研製的「佩刀」協同吸氣式火箭發動機,研發團隊在2019年10月完成了預冷卻器樣機在馬赫數5條件下的地面考核試驗。

劉易斯認為,「液態空氣循環發動機和深度預冷循環發動機的整個理念都極具發展前景。我不知道它們最終是否能夠成功研製出來,但它們看上去都有獨到的優勢。我真正關心的是我們必須保持充分多樣化的研發路線,確保給各類概念都留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機體/推進一體化

隨著速度和高度增加,吸氣式飛行器都必須滿足一個相對較小的飛行包線的約束。碳氫燃料超燃衝壓發動機需要從馬赫數3 開始啟動,燃料熱值限制了它最多只能飛到馬赫數7.5,而氫燃料則可以將這個速度極限擴展到馬赫數14。從飛行高度來看,大多數雙模態超燃衝壓發動機飛行包線的上邊界都限定在500磅力/平方英尺(psf,約合24千帕,24kPa),即從,馬赫數5/高度30千米到馬赫數15/高度45千米的動壓線;下邊界一般受結構強度限制,限定在2000磅力/平方英尺(psf,約合98千帕,98kPa),即從馬赫數2.5/高度12千米到馬赫數14/高度33千米的動壓線。

此外,需要面臨的挑戰還有:設計條件隨著馬赫數變化帶來的氣動特性變化而更加複雜;優化機翼面積來適應多種飛行模態;高載油係數的飛行器布局設計;以及設計恰當的進氣道和尾噴管尺寸,這兩個部件的最優外形設計理論上會緊密隨著馬赫數變化而顯著變化。

劉易斯表示,「我們知道怎麼設計一個好的進氣道,但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進氣道設計。這裡面仍然有大量的研發和優化工作需要做。」高推阻比對於快速加速到馬赫數5+至關重要。研究人員發現進氣流量與發動機推力必須高度匹配才能在各速度段都獲得2以上的推阻比。與此同時,為了使飛行器能夠順利跨過馬赫數1附近的跨聲速段,一方面進氣道既要足夠大以便捕獲足夠多的空氣來獲得足夠的推力,另一方面進氣道和尾噴管又要足夠小以便減小飛行器的阻力。

波音公司高超聲速首席科學家鮑卡特表示,「設計進氣道要面臨方方面面的挑戰,要兼容大範圍變化的空氣流量捕獲要求和收縮比要求(實現高壓比和來流穩定性),還要確保進氣畸變足夠低和溢流阻力足夠小。而以上每個參數的具體要求都會隨著馬赫數、高度和攻角等飛行參數的大範圍變化而變化。」劉易斯也認為,「過去這麼多年,我接觸了非常多的高超聲速飛行器概念設計,決定它們最終氣動外形方案的往往都不是它們的高超聲速性能要求,而是跨聲速性能要求。你可以設計出一個在馬赫數5、6、7或8有良好性能的氣動外形,但它們都沒法跨過馬赫數1。推阻平衡在跨聲速段總是無法接續上。我們在設計飛彈的時候,總是用火箭來快速跨過馬赫數1,因此也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但低馬赫數段的性能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機體與推進緊密耦合以後又帶來了對飛行器內部機載系統重量、功率、尺寸等最小化的要求,這使得問題進一步複雜化。劉易斯認為,通過多學科優化等方法實現高度一體化的飛行器架構「絕對是一個關鍵技術問題。我們35年前就明白了高超聲速飛行器必須是一個高度一體化的系統,今天我們對這一點更加深信不疑。」

尺寸與流動問題

尺寸放大會帶來諸多問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防空反導部門負責人大衛·萬·懷爾(David Van Wie)表示,「隨著飛行器尺寸增加,其他問題又會耦合進來,比如結構彎曲與屈伸。飛行器不可能都是剛體。飛行載荷將深入影響到發動機乃至推進系統。而尺寸越大,這種耦合影響就越顯著和複雜。」

尺寸小了也會有問題。雖然剛度變好了,但又會面臨容量和熱管理等難題。萬·懷爾表示,「NASA很早以前就研究指出,越細長的飛行器升阻比越高。但如果飛行器尺寸太小的話,就沒法做到細長,因為那樣的話機體內部容量就不夠了。這裡面需要各方權衡。」

外形尺寸需要考慮的另一個問題涉及到邊界層,這是一個影響高超聲速飛行器設計的核心問題。高超聲速邊界層的特性往往會與激波耦合在一起。激波與邊界層耦合會產生額外的摩擦阻力,並且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使氣動加熱比在層流條件下增加8倍。隨著激波位置變化,兩者的耦合區域也會變化。鮑卡特指出,「因此,氣動加熱加劇現象會在飛行器各處遊走,這樣就會顯著增加飛行器需要進行熱防護或熱管理的面積(導致重量和成本增加)。邊界層精確預測和邊界層轉捩推遲就變得非常重要。」

劉易斯認為,「我們現在還無法精確預測高超聲速邊界層轉捩,我們只能大概地進行預測,並不斷提高預測精度。」劉易斯作為學生參與美國國家空天飛機計劃(NASP)項目時曾有一位非常資深的老師告訴他,如果飛行器的邊界層都是湍流而不是層流,那它永遠沒法飛行。「我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如果我們的飛行器設計得這麼敏感,那它肯定沒法飛行,我們必須要設計出足夠魯棒的氣動布局。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萬·懷爾同意這個觀點,「不斷提高我們的飛行器設計能力,使它在空中飛行時具有足夠的操縱魯棒性,是當前面臨的一個更大的問題。你肯定不希望這個飛行器只能按照特定的剖面來飛行。我希望它可以像其他飛行器一樣自由飛行。」

更耐高溫的材料

儘管過去幾十年在太空飛行器、彈道飛彈和超聲速飛機等飛行器上積累了大量熱防護材料技術成果,但這些都無法解決大氣層內高超聲速飛行面臨的高熱問題。當速度達到馬赫數6及以上時,飛行器前緣的溫度可以達到1600~2200℃,這比鈦合金熔點高300℃,比鋼的熔點高600℃。巨大的熱流密度會在很小的區域內造成非常大的熱衝壓和熱梯度。

萬·懷爾認為,「前緣越尖銳,溫度就越高。問題是你想設計成多尖銳,這本質上可轉換成前緣結構材料能夠耐受多高的溫度。這對於可重複使用飛行器和一次性使用飛行器來說有很大差異。材料耐高溫性能越好,你就可以設計越尖銳的前緣,就可以獲得更高的升阻比,更好的性能。這個領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飛行器尺寸變化也會對熱環境產生影響。劉易斯解釋認為,「人們一般不理解尺寸變化的影響。比如,如果把一個特定的高超聲速飛行器進行等比例縮小,它的前緣一定會變得更加尖銳(前緣半徑減小),這就導致溫度更高。因此,我必須增加前緣半徑使它變更鈍,而這又反過來增加了氣動阻力,從而進一步影響氣動性能。這樣的情況遇到多了以後,我們意識到我們必須對尺寸的問題高度謹慎。飛行器能夠在某個特定外形尺寸下滿足要求,不代表我們可以將它放大或縮小仍然能夠滿足要求。」

當飛行器速度超過馬赫數5以後,飛行器表面的空氣本身也在發生變化。嚴重的氣動加熱將會使氧氣和氮氣發生離解,使得空氣組分和特性發生變化,進而影響飛行器表面流場特性。更高馬赫數引起的空氣電離還會對高超聲速飛行器的通信和制導導航與控制產生影響。

洛馬飛彈與火控公司技術負責人大衛·亨恩(David Hunn)認為,材料是成功研製一型高超聲速飛行器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我不得不基於材料限制來調整我的飛行軌跡和性能設計。我們過去在這個領域探索得比較少。這裡面又涉及到主動冷卻結構、採用各種主被動熱防護的防隔熱結構等。但總體上來說,輻射冷卻/熱結構是一種更好的方式。原因很簡單,它不涉及活動部件,而且空間、重量和功率需求更小。」

塗層問題

金屬材料一般很難承受這麼高的熱流和溫度,目前一般都會採用碳纖維和碳基複合材料以及陶瓷基複合材料。大衛·亨恩提到,「這類材料雖然能夠承受高溫,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抗氧化。因此需要靠表面塗層來解決這個問題。能夠在1700℃以上工作的塗層包括碳化鉿和碳化鉭以及硼化鉿和硼化鋯等。這些陶瓷基材料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特性,因此大量研究工作都在研究採用這類塗層來作為實現當前高超聲速機體結構的近期解決方案。但從遠期來看,我們還需要開展更多自然科學研究工作,來找出更適合的材料。大學和研究實驗室正在開展相關基礎研究,希望能夠採用計算材料學和元素周期律等方法理論來實現某種更加適合高超聲速飛行的新型材料。」

工業能力就緒度問題

建立一套能夠支撐研製生產計劃的工業基礎能力是最末端且更加緊迫的一項挑戰。今年上半年,美國防部採辦系統的領導層組建成立了一個國防部層面的「指揮部」,評估工業供應鏈存在的強弱項。

航空噴氣-洛克達因公司防務板塊高級副總裁泰勒·埃文斯(Tyler Evans)表示,「X-51A是一架推進技術飛行驗證機,已證明了我們掌握了超聲速燃燒的科學機理。如今10年過去了,我們應聚焦於使超燃衝壓發動機可實戰使用、可重複使用和經濟上可承受。」洛克達因採購了一家專攻增材製造技術的公司,以便能夠降低其固體火箭、液體火箭以及超燃衝壓發動機的生產成本。「我們已經把增材製造技術深度融入到了設計工作中。」

相關焦點

  • 高超聲速武器:用實力詮釋「唯快不破」
    近年來,高超聲速武器已經成為世界各大國軍事戰略及裝備發展博弈的焦點之一。這種以快見長的「革命性武器」,被諸多軍事專家認為將從一定程度上改變未來戰爭模式。目前所說的高超聲速武器,是指以高超聲速飛行技術為基礎、飛行速度超過5倍聲速的武器。除各種飛彈外,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它還包括高超聲速制導炮彈、轟炸機、偵察機等。
  • 日本加速研發高超聲速武器 專家:以「離島防禦」之名提高進攻能力
    據報導,日本計劃實施高超聲速巡航飛彈和高超聲速助推滑翔飛彈並行發展的策略。軍事觀察員邵永靈介紹,與俄羅斯已經服役的高超聲速武器相比,日本的高超聲速飛彈在技術上差別不大,但飛行距離和速度受限。邵永靈:高超聲速武器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高超聲速巡航飛彈,與超音速巡航飛彈相比速度更快,能達到6個馬赫,目前一般的攔截系統基本上攔不住。第二種就是高超聲速助推滑翔飛行器,主要是通過火箭,類似於彈道飛彈發射一樣將它打到一定的高度,然後進行無動力滑翔。
  • 美國空軍高超聲速飛彈準備首次試射
    這次測試驗證了B-52發射平臺與整個飛彈和地面系統的聯合行動能力,該飛彈將在今年年底前進行首次飛行試驗。B-52轟炸機攜帶AGM-183A進行飛行測試美國空軍武器項目執行辦公室的柯林斯準將表示:「這是一個裡程碑性的事件,對於這個項目,我們的團隊,以及整個空軍來說都是如此。ARRW是美軍獲得高超聲速能力的第一步。」
  • 印度宣布成功進行高超技術測試,可用於研發高超聲速飛彈
    「從公布的照片可以看出,『高超聲速技術驗證飛行器』(HSTDV)由一枚固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飛行器橫截面扁平八角形,機體中部設置了一對短翼,前方設置了一個進氣道。」軍事專家韓東分析介紹說。上個月,美國空軍和洛·馬公司聯合完成了AGM-183A高超聲速飛彈的首次飛行試驗。該飛彈是一種空射型高超聲速飛彈,主要裝備於B-52H、B-1B等戰略轟炸機,預計在明年投入現役,成為美軍裝備首款裝備的高超聲速飛彈。「高超聲速武器主要可以分為滑翔類和巡航類兩種,這兩種各有各的優勢。」
  • 一份複合材料合同,暴露出美國高超聲速飛彈研製可能遇到了挫折
    碳-碳複合材料是人們所熟悉的宇航防熱材料,而熱防護系統是航空宇航領域中當仁不讓的關鍵技術之一,特別是到了高超聲速階段。世界上沒有多少材料可以耐受高超聲速武器飛行時產生的氣動加熱,而不變形、燒蝕乃至解體。無論太空梭還是X-37B,用的都是碳-碳複合材料隔熱瓦。美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獵戶座」也打算採用同樣的防熱材料。
  • 高超聲速被趕超,美航母被當「活靶子」,美國卻真要感謝俄羅斯
    根據海外相關網站4月18日的報導,美軍高超聲速武器的負責人說,要加快高超聲速武器的試驗步伐,預計將會在2023年研製成功。並且表示這是在2019年年底受俄羅斯部署高超聲速武器的刺激,才讓他們走得更快。據悉,美國陸軍此次研究的高超飛彈叫做通用高超聲速滑翔體,叫做「通用」是因為它將用美國陸軍飛彈和海軍潛射飛彈發射。而這種彈頭在過去的九年內僅僅只飛行了四次,按照美軍負責人的說法,下一次將在2021年第三季度飛行以及2022年第一季度,每次的試驗都將提高精度,可以讓飛彈能適應更加嚴酷的環境。
  • 美國將於2021年開始高超聲速飛彈生產
    據defenseworld網站2020年12月17日報導,美國空軍負責採購、技術與後勤的部長助理威爾·羅珀(WillRoper)12月14日在首屆杜利特爾領導人中心論壇上表示,美國空軍將在本月進行首次高超聲速飛彈助推測試,
  • 美海軍「俄亥俄」級巡航飛彈潛艇將獲新型高超聲速武器
    美國海軍的4艘「俄亥俄」級巡航飛彈潛艇預計將在2025年裝備新型高超聲速飛彈,大大增強其打擊能力。
  • 中國第6次試飛高超聲速飛彈 或2020年部署
    這是中國第六次進行高超聲速滑翔器飛行試驗,美國稱中國的高超聲速滑翔試驗目的在於研製可突破反導系統的新一代洲際或中程飛彈。高超聲速滑翔器(示意圖)《華盛頓自由燈塔》報導稱,國防部官員稱,這次試驗中代號為DF-ZF的高超聲速滑翔器被安裝在彈道飛彈頭部,從山西五寨飛彈實驗中心發射。
  • 美國一邊發展核彈頭高超聲速飛彈 一邊造六代機攔截
    美國海軍中將沃爾夫表示,美國的海軍戰略系統正在計劃研製一種潛射型的高超聲速飛彈。與此前要求的不同,這款飛彈可能將同時具備從水面艦艇和潛艇發射的能力。此前,美國曾公布過多種高超聲速武器的研製計劃。儘管目前俄羅斯早就高調宣布自己已經開始批量製造高超飛彈,但從美國的實際研發情況來看,美國的高超飛彈不會晚於2020年服役。早在2014年8月,美國發布的《高超聲速飛行器技術成熟度的報告》中就提出,美國的戰術高超聲速武器將在2020年技術成熟度達6級,已經能達到實用水平。
  • 俄頂級飛彈專家叛變!高超音速武器機密洩露,英媒:損失難以估量
    俄頂級飛彈專家叛變,高超音速武器機密被洩露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消息,近期,俄羅斯頂級飛彈專家安納託裡·據悉,古巴諾夫是超音速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權威專家,主要負責研發「前沿領域的新型飛彈」,他出生於俄羅斯著名的「科學世家」,家族很多人都是在從事科學研究,其嶽父萊昂尼德·斯卡多夫更是蘇聯時期頂級的航空設計師,萬萬沒想到,名聲在外的他竟然選擇了背叛國家,將高超音速武器的突破性技術透露給了「敵人」。
  • 印軍專家:高超音速武器將成對抗中國航母力量倍增器,應加快發展
    美國預計將在2020年代部署高超音速武器,到2030年代部署高超音速無人機,到2040年代部署可回收的高超音速無人機。中國已經測試了自己的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HGV)。它在建國70周年閱兵式上展示了東風17(DF-17)高超音速飛彈。美國官員已經在討論在衛星上放置傳感器,以更早地探測超音速武器。隨著俄羅斯,中國和美國對高超音速飛彈的成功測試,關於航空母艦能否倖免於高音速武器的爭論再次展開。
  • 我國高超聲速技術獲得突破,運轉速度遠超美近3倍,美國無力追趕
    在這其中高超聲速技術成為航空領域的最新熱點,也成為了現在各國發展軍事力量的主要目標。而靠這項技術所研製的武器也會擁有強大的穿透力和超強打擊能力,這或許能夠改變未來戰爭的規則。其實發展高超聲速武器非常困難,因為要擁有在高速下依舊可以正常工作的制導系統、能夠承載巨大熱量的材料以及具有大推力的發動機。而這幾項的嚴格要求,也讓很多國家望而卻步。
  • 美高超音速武器試射失敗,俄專家一語道破:錯在拔苗助長狂追中國
    據俄羅斯《消息報》12月24日報導,近日美軍"B-52發射高超聲速飛彈"的試驗,由於原型機沒有從B-52H機體成功分離,不幸以失敗告終,打亂了美軍的全盤計劃。俄媒分析稱,美國人對高超音速武器急於求成的心態,註定了這次的失敗結局。
  • 「星空2號」:第二代高超聲速飛行器的啼聲
    另一種,則是「唱衰」——在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中,聲稱「美國8年前就發射過X-51飛行器,名字就叫『乘波者』,所以中國在這方面遠遠落後美國」……一篇被迅速刪除的「唱衰」文章,但其中觀點很有迷惑性之前筆者寫了篇微信公號,批評了第一種觀點。大致來說是這樣:「星空2號」只是我國諸多高超聲速試驗飛行器中,第一個被大尺度公開的罷了。
  • 印度首發高超聲速飛彈,速度6馬赫,號稱全球第四,將來專打航母
    報導稱,這種國產高超音速技術將為印度研發6馬赫的高超音速飛彈鋪平道路,印度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之後,第4個成功測試高超音速技術的國家,加入了「高超音速飛彈俱樂部」。 與此同時,印度媒體開始熱切地討論在飛彈驅逐艦上部署這種高超聲速飛彈的能力,以獲得對對手艦隊的絕對優勢。
  • 號召「全國協作搞高超武器對抗中俄」的公司,如願贏得了大生意!
    美國《圖森報》網站報導,由於俄羅斯和中國先後推出高超聲速武器,導致了新的軍備競賽,美國投入大量資金來研發此類速度超快的武器。總部位於圖森的雷聲飛彈系統是美國高超聲速武器的領先企業之一,已經拿到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研發合同。
  • 美國被小看了,高超音速飛彈布局曝光,原來謀劃了幾十年
    正如媒體所解釋的那樣,這對美國海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為增加的戰鬥力和破壞範圍解決了「使中國在該地區保持距離的問題」。美國媒體的解釋指出,很顯然這種針對性來自於亞太。 楊斌國評論:根據專業期刊報導《飛航飛彈》指出,近年來,隨著主要對手反介入/區域拒止( A2/ AD) 能力的提升,尤其是俄羅斯等國家在高超聲速 武器技術領域的快速進展,美國開始擔心在該領域 會落後於競爭對手。
  • Hermeus公司高超聲速飛機研發進展/前景及挑戰
    中國航空報訊:2020年3月,美國初創公司Hermeus完成了高超聲速飛機渦輪基衝壓組合發動機(TBCC)縮比驗證機靜態和高速(達到了馬赫數5)試驗,並計劃在近期完成模態轉換試驗。公司目前把推進系統作為其高超聲速飛機事業的率先突破口,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取得了系列進展,但後續資金、人才和技術攻關才是真正考驗研發團隊的系列難題。
  • 僅中國掌握的高超音速武器,印度完成試驗,宣稱5年造出,靠譜嗎
    高超音速飛行器主要包括3類:高超音速巡航飛彈、高超音速飛機以及太空梭。其中,高超音速飛彈巡航飛彈與亞聲速巡航飛彈相比,在快速反應、突防、打擊加固目標的能力上有明顯優勢。現役亞聲速巡航飛彈打擊1000千米遠的目標需要1個多小時,而高超聲速巡航飛彈只要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