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山關又名婁關、太平關,是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拔1576米,距離貴州省遵義市約50公裡。婁山關巍峨險峻、峭壁絕立,川黔公路盤旋而過,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自古被稱為黔北第一險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85年前,因紅軍長徵在這裡打響兩次戰鬥而彪炳史冊、蜚聲中外,成為人們嚮往的革命聖地。
10月27日上午 ,「智行新長徵 駿馳新時代」2020年重走長徵路公益行活動12名隊員,一行從遵義市區出發,驅車一個小時來到了位於匯川區板橋鎮的婁山關,探尋85年前,是什麼樣的意志,讓紅軍再克婁山、重佔遵義。
1
紅軍兩度攻克婁山關
1935年,紅軍在婁山關經歷了兩場戰鬥——
第一次是遵義會議之前,紅軍佔領遵義城後,貴州軍閥王家烈、侯之擔為保老巢,調兵遣將在婁山關一帶設置軍事防禦,紅四團耿彪、楊成武率部攻打佔領婁山關,並在此布防,確保了遵義會議順利召開。
第二次是二渡赤水後的婁山關大捷。1935年2月25日,夕陽西下,馬蹄聲碎。第二次渡過赤水河的中央紅軍,再次拿下這個「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的兵家必爭之地。五天之內,紅軍取桐梓、佔婁山關、再奪遵義,共擊潰和殲滅敵人兩個師又八個團,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長徵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蔣介石承認,這是「國軍追擊以來的奇恥大辱」。
婁山關大捷後,毛澤東策馬駐足,即興填詞,寫下了氣壯山河的《憶秦娥·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紅軍指戰員的革命熱情、壯志豪情躍然其中。
這首詩慷慨悲烈、雄沉壯闊,描寫了紅軍「風蕭蕭兮易水寒」般的鐵血長徵中,英勇鏖戰的壯烈情景,現以行草手書體放大鐫於高14米、寬25米的大理石碑上,益增雄關聲色。此外,1985年,為紀念遵義會議召開50周年,當地政府在婁山關東北側石巖上製作了大型摩巖石刻「婁山關」。「婁山關」三個字是中國著名書法家舒同所題。摩巖全長11米,字徑2.3米,雄渾遒勁,陰刻描紅,輝映於雄關青松間格外醒目。
踏著青石板山路,登上海拔1576米的觀景平臺,這裡是婁山關的主峰筍子山,也是觀賞毛主席詩詞《憶秦娥·婁山關》中「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最佳觀景地。
隨後,重走長徵路12名隊員一行穿過彎彎曲曲的石階小道,來到婁山關西側小尖山戰鬥遺址。青松翠柏間,聳立著婁山關紅軍戰鬥紀念碑。想當年,多少槍炮聲在此處轟鳴,多少軍號聲在此處奏響,多少年輕的生命在此消逝!
婁山關大捷,狠狠地打擊了敵人特別是蔣介石嫡系部隊的氣焰,戰士們的士氣備受鼓舞。作為紅軍在軍事上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點被後人銘記,婁山關又被稱為中國革命的轉運之關。
2
村民紛紛返鄉創新業
85年後的今天,婁山關已被打造成了國家4A級景區,並根據毛主席詩詞的意境,開發出了婁山關十景,即落虹梯霞、詞林碩望、長空雲揚、鳴雁塔影、婁山雄關、曉霧晨霜、光風霽月、西風懷古、觀海聽濤、殘陽夕照,吸引了全國各地遊客前來領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勝景。
如今的婁山關硝煙不再,但紅色情結早已根植於婁山關這片紅色土地和幹部群眾的心中。在景區停車場,記者採訪了在此開小賣部的楊朝順。楊朝順說,他原是遵義市匯川區板橋鎮下壩村的村民,之前和妻子長年在廣東務工。2016年婁山關風景區擴容開發,下壩村被併入景區,村民們實施了整體搬遷,住進寬敞明亮的安置房。村民如有意願,還可優先安排到景區上班。楊朝順便和妻子一同回到老家,在景區停車場開起了這家小賣部。楊朝順坦言,在廣東務工自己是領班,工資確比家裡要高,但家門口上班,既可照顧父母,又能陪伴小孩。
2017年《婁山關大捷》實景演出推出後,除了為婁山關景區添上濃墨重彩一筆,還讓不少村民實現了演員夢。家住板橋圩的楊朝彬便是其中之一。楊朝彬和妻子長年在浙江義烏務工,2018年,得知《婁山關大捷》實景演出招收群眾演員,他和妻子義務反顧回到家中。結束了近20年的務工生涯,而今,楊朝彬一家5口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他認為,這得感恩黨和政府的關愛,更應感謝80多年前的中國工農紅軍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獻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採訪中,記者得知,2017年婁山關開通了高鐵後,遊客越來越多,不少村民開起了農家樂,辦起了民宿,藉助紅色旅遊,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離開婁山關,重走長徵路車隊沿著紅軍當年的行進足跡,繼續北上。行車途中,國機智駿品牌高級經理明玉平感慨道:「藉助這次重走長徵路之機登臨婁山關,真切地感受到了毛主席筆下的『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雄偉壯觀之景。」
婁山關戰役的硝煙早已散盡,只有80多年前,紅軍戰鬥過的戰壕、留下的彈坑,仍舊在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
來源:贛南日報
作者:記者餘書福 陳地長
編輯:黃松林 校對:賴詠娟
值班主任:肖靜 編審:陳昱鑫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