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只能生活在森林中的人,森林就是他的莊稼,他愛他的莊稼。他有一個金袋,用來裝樹的種子,春天時帶著它去播種;他有一把金斧,當然是用來伐木的了;他還有一個金子做的心,用來愛他的森林,他的莊稼。他時常說,作為伐木人,不可以為了一棵樹木而放棄整個森林。
中國著名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被稱作「綠色的寶庫」。其中由內蒙古森工集團經營的總面積達10.67萬平方公裡,佔整個大興安嶺面積的47%,有林地面積8.15萬平方公裡,活立木總蓄積7.14億立方米,經營面積、有林地面積和活立木蓄積均居國有林區之首,是中國最大的國有林區。這裡的木材資源曾經過伐木工人砍伐後,銷往全國乃至世界,供各個行業的生產、生活使用。
解放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寶貴的森林資源先後遭到沙俄、日本帝國主義瘋狂的掠奪式採伐,留下了累累傷痕,滿目創痍。抗日戰爭勝利後,黨和政府開始管理林區。1948年成立了內蒙古林務局,從此建立採伐基地,開始正規伐木。建國後,1952年內蒙古森林工業管理局成立,從此揭開了大興安嶺有計劃開發建設的序幕。
來自五湖四海的轉業軍人、農民、知識分子和本土的老伐木工組建了新的林區建設隊伍,開發建設的序曲由低向高開始奏響。這個時候,他們依然採取的是以前那種非常原始的作業方式,依然使用大肚子鋸和彎把子鋸採伐。集材則多採用冰溝集材。先挖一條半米寬的溝,兩邊陪上1尺厚的雪,然後澆水凍牢,使槽溝表面光滑而具有硬度。然後順冰道每人拽一根原木前行。後陸續使用鐵、木軌雙滑槓集材,人力串坡集材,人力拉爬犁集材,畜力集材等方式。集材時,人們往往根據山勢、地貌、坡度大小、集材距離遠近而靈活採用最適宜的方式。
將伐倒後的原木運到楞場後,把分散的原木按樹種、材長、粗細歸成若干個垛叫歸楞。歸楞全部靠人力作業,一般由4人或6人一組抬一根原木。遇到特大原木時,臨時組合為8人抬。使用的工具有肩槓、把門、卡鉤、扳鉤、壓角子等。當時,林區的道路很少,運材則多是採取水運和馬拉爬犁冰道運材等方式。
一棵20多米高的紅松,在林中倒下時雖然說不上驚心動魄,但是足以讓初見者膽戰心驚:從根部鋸斷之後,先是慢慢地傾倒,速度越來越快,然後呼呼作響、勢不可當地砸掉所有阻擋它倒下的物體,最後「轟」的一聲砸在林間雪地上,雪花四濺、斷枝橫飛、地面震動。
更危險的是「打半子」、「座後炮」、「回頭棒」、「吊死鬼」,還有最危險的「摘掛」、「坐殿」。可是在我會用的「紫光」或是「智能ABC」輸入法中怎麼也找不到,就只好「半」下去,老師們莫笑。所謂「打半子」,在伐木時把樹的根部鋸到直徑的一半左右時,大樹突然劈裂傾倒,一半猛然翹起,就是在大樹倒下的過程中被其它的樹幹檔了一下,整棵樹被擋得突然向後彈跳,這也是只要被碰上就比感冒發熱厲害得多。「回頭棒」則是大樹倒下後被壓彎的小樹(多是白樺樹,很韌)突然又反彈回來,很容易打人個冷不防,好像是給你開個玩笑,不過你最好還是離得遠一些。
「吊死鬼」就兇險得多了。冬天的紅松樹枝很脆,大樹在倒下時樹枝與沒有倒的樹相撞,有些樹枝撞斷後就掛在了別的樹上隨風搖晃,像吊死鬼一樣,讓人防不勝防。一旦掉下來落到頭上、身上,然後一定非死即傷。有時候,被伐下的樹掛到別的樹上落不了地,這就叫「搭掛」,樹伐倒就叫「摘掛」。摘掛是伐木工最危險的活兒,特別是摘「連環掛」。「坐殿」的原因大概有三條:一是樹幹筆直、樹冠勻稱,二是樹幹比較粗大,三就是趕巧這時候沒有風。
遇到「坐殿」很麻煩,因為外力就可以破壞的平衡,使它可以隨時倒向任何方向,使人防不勝防。按照伐木工人多年流傳下來的說法或是規矩,遇見「坐殿」是不能跑的,跑動所帶動的氣流會使大樹倒向跑動的人;也是不能喊的,據說大樹專門倒向發出聲音的方向;這時候就要把帽子、衣服什麼使勁扔出去,據說帶起的空氣擾動可能就會使大樹歪倒。可見這份工作的危險性。
隨著社會的良好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林區的生產條件,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林業生產陸續有了機械化程度較高的油鋸採伐。拖拉機、集材機、絞盤機歸楞、裝車。森鐵火車、汽車運輸等採、造、集、裝、運、歸的全新的工藝流程。林區已經形成了擁有營林生產,木材生產,多種經營,林產工業,建築建材,機械電力,進出口貿易,科技教育,新聞通訊等門類齊全的林業經濟體系。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也得到了全面發展。形成了從學前教育到中小學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網絡體系。
為了這個希望,林業工人開發森林,採伐樹木,支援國家建設,發展國民經濟。這是採伐工人的希望,讓森林合理開發,讓森林永續利用。他們喊著鏗鏘有力的工人長號,激情燃燒著青春歲月,為祖國建設輸送著大量的木材。採伐工人看到的是,一車車木材運往祖國各地,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他們心中驕傲,為自己豐碩的勞動成果而自豪。為了這個希望,林業工人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奉獻了青春獻子孫,卻默默無聞,從不計較。我讚美你們——偉大的林業工人!你們用聰明的智慧,你們用勤勞的雙手,描繪了一幅幅錦繡河山,譜寫了一曲曲壯麗詩篇。
(來源:阿爾山天池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