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工人:林海雪原裡的駿馬

2021-02-08 林海日報

他是只能生活在森林中的人,森林就是他的莊稼,他愛他的莊稼。他有一個金袋,用來裝樹的種子,春天時帶著它去播種;他有一把金斧,當然是用來伐木的了;他還有一個金子做的心,用來愛他的森林,他的莊稼。他時常說,作為伐木人,不可以為了一棵樹木而放棄整個森林。

中國著名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被稱作「綠色的寶庫」。其中由內蒙古森工集團經營的總面積達10.67萬平方公裡,佔整個大興安嶺面積的47%,有林地面積8.15萬平方公裡,活立木總蓄積7.14億立方米,經營面積、有林地面積和活立木蓄積均居國有林區之首,是中國最大的國有林區。這裡的木材資源曾經過伐木工人砍伐後,銷往全國乃至世界,供各個行業的生產、生活使用。

解放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寶貴的森林資源先後遭到沙俄、日本帝國主義瘋狂的掠奪式採伐,留下了累累傷痕,滿目創痍。抗日戰爭勝利後,黨和政府開始管理林區。1948年成立了內蒙古林務局,從此建立採伐基地,開始正規伐木。建國後,1952年內蒙古森林工業管理局成立,從此揭開了大興安嶺有計劃開發建設的序幕。

來自五湖四海的轉業軍人、農民、知識分子和本土的老伐木工組建了新的林區建設隊伍,開發建設的序曲由低向高開始奏響。這個時候,他們依然採取的是以前那種非常原始的作業方式,依然使用大肚子鋸和彎把子鋸採伐。集材則多採用冰溝集材。先挖一條半米寬的溝,兩邊陪上1尺厚的雪,然後澆水凍牢,使槽溝表面光滑而具有硬度。然後順冰道每人拽一根原木前行。後陸續使用鐵、木軌雙滑槓集材,人力串坡集材,人力拉爬犁集材,畜力集材等方式。集材時,人們往往根據山勢、地貌、坡度大小、集材距離遠近而靈活採用最適宜的方式。

將伐倒後的原木運到楞場後,把分散的原木按樹種、材長、粗細歸成若干個垛叫歸楞。歸楞全部靠人力作業,一般由4人或6人一組抬一根原木。遇到特大原木時,臨時組合為8人抬。使用的工具有肩槓、把門、卡鉤、扳鉤、壓角子等。當時,林區的道路很少,運材則多是採取水運和馬拉爬犁冰道運材等方式。

一棵20多米高的紅松,在林中倒下時雖然說不上驚心動魄,但是足以讓初見者膽戰心驚:從根部鋸斷之後,先是慢慢地傾倒,速度越來越快,然後呼呼作響、勢不可當地砸掉所有阻擋它倒下的物體,最後「轟」的一聲砸在林間雪地上,雪花四濺、斷枝橫飛、地面震動。

更危險的是「打半子」、「座後炮」、「回頭棒」、「吊死鬼」,還有最危險的「摘掛」、「坐殿」。可是在我會用的「紫光」或是「智能ABC」輸入法中怎麼也找不到,就只好「半」下去,老師們莫笑。所謂「打半子」,在伐木時把樹的根部鋸到直徑的一半左右時,大樹突然劈裂傾倒,一半猛然翹起,就是在大樹倒下的過程中被其它的樹幹檔了一下,整棵樹被擋得突然向後彈跳,這也是只要被碰上就比感冒發熱厲害得多。「回頭棒」則是大樹倒下後被壓彎的小樹(多是白樺樹,很韌)突然又反彈回來,很容易打人個冷不防,好像是給你開個玩笑,不過你最好還是離得遠一些。

「吊死鬼」就兇險得多了。冬天的紅松樹枝很脆,大樹在倒下時樹枝與沒有倒的樹相撞,有些樹枝撞斷後就掛在了別的樹上隨風搖晃,像吊死鬼一樣,讓人防不勝防。一旦掉下來落到頭上、身上,然後一定非死即傷。有時候,被伐下的樹掛到別的樹上落不了地,這就叫「搭掛」,樹伐倒就叫「摘掛」。摘掛是伐木工最危險的活兒,特別是摘「連環掛」。「坐殿」的原因大概有三條:一是樹幹筆直、樹冠勻稱,二是樹幹比較粗大,三就是趕巧這時候沒有風。

遇到「坐殿」很麻煩,因為外力就可以破壞的平衡,使它可以隨時倒向任何方向,使人防不勝防。按照伐木工人多年流傳下來的說法或是規矩,遇見「坐殿」是不能跑的,跑動所帶動的氣流會使大樹倒向跑動的人;也是不能喊的,據說大樹專門倒向發出聲音的方向;這時候就要把帽子、衣服什麼使勁扔出去,據說帶起的空氣擾動可能就會使大樹歪倒。可見這份工作的危險性。

隨著社會的良好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林區的生產條件,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林業生產陸續有了機械化程度較高的油鋸採伐。拖拉機、集材機、絞盤機歸楞、裝車。森鐵火車、汽車運輸等採、造、集、裝、運、歸的全新的工藝流程。林區已經形成了擁有營林生產,木材生產,多種經營,林產工業,建築建材,機械電力,進出口貿易,科技教育,新聞通訊等門類齊全的林業經濟體系。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也得到了全面發展。形成了從學前教育到中小學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網絡體系。

為了這個希望,林業工人開發森林,採伐樹木,支援國家建設,發展國民經濟。這是採伐工人的希望,讓森林合理開發,讓森林永續利用。他們喊著鏗鏘有力的工人長號,激情燃燒著青春歲月,為祖國建設輸送著大量的木材。採伐工人看到的是,一車車木材運往祖國各地,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他們心中驕傲,為自己豐碩的勞動成果而自豪。為了這個希望,林業工人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奉獻了青春獻子孫,卻默默無聞,從不計較。我讚美你們——偉大的林業工人!你們用聰明的智慧,你們用勤勞的雙手,描繪了一幅幅錦繡河山,譜寫了一曲曲壯麗詩篇。

(來源:阿爾山天池旅行社)

相關焦點

  • 大興安嶺林區伐木工人:林海雪原裡的駿馬
    其中由內蒙古森工集團經營的總面積達10.67萬平方公裡,佔整個大興安嶺面積的47%,有林地面積8.15萬平方公裡,活立木總蓄積7.14億立方米,經營面積、有林地面積和活立木蓄積均居國有林區之首,是中國最大的國有林區。這裡的木材資源曾經過伐木工人砍伐後,銷往全國乃至世界,供各個行業的生產、生活使用。
  • 林海雪原威虎山
    踏著皚皚白雪,穿過「林海雪原」碑,便見高大巍峨的「威虎山城」城樓,城門匾額由當年東北黑河剿匪司令洪學智將軍題寫,「林海雪原,山高水遠,銜雄關險道;彪風虎膽,志壯謀深,撼惡匪頑雕。」兩側門聯道出了威虎山的險要地勢和剿匪英雄的虎膽雄心。登上這座青磚城樓,昔日林海山城風情盡收眼底,白雪覆蓋下的山城仿佛童話般的世界。
  • 小興安嶺 | 深入林海雪原的森林教育
    說到小興安嶺大多數人可能並不熟悉但提到林海雪原的故事你也會像我們一樣恍然大悟噢!原來就是這裡呀!林海雪原裡的小興安嶺楊子榮一路前行,他帶著獻給座山雕的見面禮,一匹青鬃馬一把上好寶刀,沿途他仔細在樹上做好特殊記號。
  • 穿林海跨雪原挑戰極限
    12月7日,由哈爾濱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秀山水國際旅行社等單位承辦的「智取之道·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冰雪徒步挑戰活動正式啟幕。來自全國各地包括戶外達人、徒步旅行愛好者和極限挑戰者在內的100多位冰雪勇士,將在4天時間裡,從哈爾濱啟程,自鳳凰山穿越雪谷直達雪鄉,一起穿林海、跨雪原。
  • 黑龍江海林:林海雪原 魅力山城!!!
    東北虎林園海林,一座英雄的城市,一部書《林海雪原》、一齣戲《智取威虎山》及同名3D電影,使海林家喻戶曉,聞名遐邇。海林,多民族的居住地,朝鮮、滿、回、蒙等21個少數民族共同居住在這裡,龍江歷史文化的多個亮點匯集在這片祥和的土地。
  • 穿林海跨雪原達雪鄉 冰雪勇士挑戰雪地徵途
    12月7日,「智取之道·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冰雪徒步挑戰活動正式啟幕。未來4天裡,來自全國各地包括戶外達人、徒步旅行愛好者和極限挑戰者在內的百餘位冰雪勇士,將從哈爾濱啟程,自鳳凰山穿越雪谷直達雪鄉,一起穿林海、跨雪原。
  • 穿林海跨雪原,激情狂歡!全國百名冰雪勇士穿越雪鄉,挑戰雪地徵途
    12月7日,農曆大雪節氣,由哈爾濱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秀山水國際旅行社等單位承辦的「智取之道· 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冰雪徒步挑戰活動正式啟幕。4天裡,來自全國各地包括戶外達人、徒步旅行愛好者和極限挑戰者在內的100多位冰雪勇士,從哈爾濱啟程,自鳳凰山穿越雪谷直達雪鄉,一起穿林海、跨雪原,神奇體驗、激情狂歡!
  • 中國最大森林公園,《林海雪原》發生地,被稱為「北國小九寨」
    《林海雪原》這部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它所講述的故事曾深深影響了幾代人,也讓更多人感受到我國人民軍隊的英雄故事。 當然還有一個震撼人們的地方,那便是的大東北「 林海雪原」的壯闊,浩渺無垠的雪地白茫茫一片, 令人驚詫。
  • 小人書《林海雪原》,你曾經嚮往的冬天童話般美妙世界都在這裡
    大家好,我是嘻嘻,今天小編我要來和大家介紹一個地方,有很多人的童年還是有著小人書的吧,那麼小人書的《林海雪原》你們還記得嗎?不記得也沒關係,吉林的這個地方可是有你曾經嚮往的冬天童話般美妙世界。在冬天,老裡克湖將像童話世界一樣美麗,萬物都被厚厚的積雪覆蓋,森林裡,除了我們踏在雪地上發出的咯吱聲,萬籟俱寂,顯得寧靜無比,這將是一種極好的感覺。但是必須提醒同行的夥伴們,一定一定要遠離那些積雪很厚的樹幹,甚至不要貿然進入森林中,因為積雪最深的地方竟然有三到五米深,可能稍不留神就會消失在雪地裡。
  • 《林海雪原》中的黑話對白
    近些年來有關於土匪的影視劇也是層出不窮,像什麼《烏龍山剿匪記》《大西南剿匪記》還有《林海雪原》等等。不論是東北的綹子、山東的響馬,還是西北的馬賊、西南的山賊,都有屬於自己的「企業文化」,也就是黑話。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東北土匪的黑話。(為什麼聊東北土匪的黑話呢?就是因為所有剿匪劇中看的最多的還是《林海雪原》)。
  • 「流動」在林海雪原上的「生命泉」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工人日報客戶端1月4日電 「兩節期間用水量大,咱得克服嚴寒天氣,把沿線水窖裝滿,不能讓老百姓沒水喝!」新年前後,位於長白山腳下的通化車務段泉陽車站內一派忙碌,幾名職工正圍著一輛黑色水槽車作業,有的在加固「人口蓋」,有的檢查下部水栓,有的在指揮機車準備掛車……45年來,這輛水槽車一直往返運行於長白山脈的林海雪原,為渾白線偏僻的火炬溝、影壁山、砬子河等17個工區、8個車站的500多名職工家屬,以及附近2100多戶居民運送生活用水,被當地百姓譽為「生命泉」。
  • 一般人真幹不了這活兒:1900年代,美國伐木工人是如何伐木的?
    伐木工人都是季節工,而且都是男人。▲【圖4】1907年8月,在美國紐約郊區,一群伐木工人站在一堆堆被砍倒的樹上。遠遠望去,就像一片木材海洋,場面頗為壯觀。伐木工人在伐木的過程中,通常會住在工棚或帳篷裡,所使用常見的設備包括斧頭和橫切鋸。
  • 穿林海,跨雪原,奇駿上演新世紀「打虎上山」
    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抒豪情,寄壯志,面對群山。來到北緯47°的邊陲城市伊春,參加東風日產「X-TRAIL奇駿北緯47°穿越之旅」,面對小興安嶺的莽莽雪原林海,一曲《打虎上山》便油然在耳畔迴蕩……只是山上早無座山雕,唯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北國風光旖旎萬千;我亦不是楊子榮,卻依然對穿越這片林海雪原信心滿滿。
  • 無聲手套手槍:《林海雪原》特務裝備溯源
    本文感謝新華博友「檸檬豆」提供     曲波的《林海雪原》,作為一部膾炙人口的紀實文學作品,在我國讀者中的魅力一直長盛不衰。至今,談起智取威虎山等經典段落來,依然有很多人能津津樂道。     不過,要是猛然問一句 -- 《林海雪原》裡土匪中級別最高的是哪個?     這可能就會讓讀者感到混亂了。
  • 徵服林海雪原 勇闖威虎山 冰雪試駕長安凱程F70
    同時,人們也了解到林海雪原中威虎山的地勢險惡、易守難攻。每到寒冬時節,位於黑龍江東南部的林海雪原威虎山銀裝素裹、滿山道路鋪滿冰雪,山上道路基本處於封閉狀態。但是,險惡的路面條件反而激起了一臺皮卡的鬥志,它想要憑藉著自己的實力與勇氣,衝破冰雪的阻撓、克服蜿蜒地勢的考驗,穿越林海雪原,勇闖威虎山!這輛「膽大包天」的皮卡來者何人?它就是——長安凱程F70。
  • 魔鬼周|「亮劍」林海雪原!
  • 【跟著作品遊煙臺】一部《林海雪原》一幅煙臺群英圖
    水母網5月13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劉晉通訊員 梁紅玉 )「以最深的敬意,獻給我英雄的戰友楊子榮、高波等同志」,這是著名作家曲波根據自己早年在東北的剿匪經歷創作的一部紀實性文學作品《林海雪原》中的第一句話,表達了作者懷念戰友的一顆赤誠之心。小說中,少劍波、楊子榮、高波等人物都有原型。一部好的作品之所以能長久流傳,一個重要因素就在於能給人帶來奮進的力量。
  • 我年輕時讀過的兩本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林海雪原》
    這時刻豈容我們喘氣,兩人氣喘籲籲跑進竹園裡,說是分勝利果實,其實是分贓。兩本連環畫一家一本,他看上我看下,輪著來。一本大書,卻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了都想得到它,我們誰也不相讓,爭論了半天,最後為了平均,我們一人一半,我們從中間把書撕開,我得上半,他得下半。儘管一本好書讓我們肢解了,但是,總比當成黑書堆在火裡燒了好!
  • 時代的記憶:最後的伐木工人(根河林業局薩吉氣林場901伐木工隊)
    幹了三十多年伐木工人的他,過了這個冬季就面臨著轉崗再就業。莫說砍伐的樹木向錯誤的方向倒下砸向伐木工人,哪怕就是一根長十釐米的枯樹枝受力反彈,一旦被砸到,後果也是不堪設想。901工隊的37位工人中,包括工隊長,沒有一人倖免於受傷。 除了意外的傷害,伐木工人還會遭受例如風溼、關節炎等職業病帶來的痛苦。伐木工人一年只有等入冬地面的沼澤結冰封凍、野熊冬眠後,才會開始作業。冬季大興安嶺的積雪足以沒過膝蓋,有時甚至齊腰深。
  • 茫茫林海雪原,壯麗千裡沃野……
    網上約定好的包車師傅帶我們進入漠河縣城以北的林海雪原,那裡廣袤純白的冰雪世界,很快便讓我們把天寒地凍拋在了腦後。 · 烏蘇里淺灘 · 越過額木爾河,我們一行人向中國地理最北點——烏蘇里淺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