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林區伐木工人:林海雪原裡的駿馬

2021-02-08 呼倫貝爾人

他們是一個只能生活在森林中的人,森林就是他的莊稼,他愛他的莊稼。他有一個金袋,用來裝樹的種子,春天時帶著它去播種;他有一把金斧,當然是用來伐木的了;他還有一個金子做的心,用來愛他的森林,他的莊稼。他時常說,作為伐木人,不可以為了一棵樹木而放棄整個森林。

馬永順是兩個時代的英雄。從50年代開始,他就多次榮獲黑龍江省和全國的勞動模範,事跡被選入中、小學課本,家喻戶曉。退休後,又多次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十大綠化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全球五百佳」榮譽稱號。

中國著名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被稱作「綠色的寶庫」。其中由內蒙古森工集團經營的總面積達10.67萬平方公裡,佔整個大興安嶺面積的47%,有林地面積8.15萬平方公裡,活立木總蓄積7.14億立方米,經營面積、有林地面積和活立木蓄積均居國有林區之首,是中國最大的國有林區。這裡的木材資源曾經過伐木工人砍伐後,銷往全國乃至世界,供各個行業的生產、生活使用。

解放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寶貴的森林資源先後遭到沙俄、日本帝國主義瘋狂的掠奪式採伐,留下了累累傷痕,滿目創痍。抗日戰爭勝利後,黨和政府開始管理林區。1948年成立了內蒙古林務局,從此建立採伐基地,開始正規伐木。建國後,1952年內蒙古森林工業管理局成立,從此揭開了大興安嶺有計劃開發建設的序幕。

來自五湖四海的轉業軍人、農民、知識分子和本土的老伐木工組建了新的林區建設隊伍,開發建設的序曲由低向高開始奏響。這個時候,他們依然採取的是以前那種非常原始的作業方式,依然使用大肚子鋸和彎把子鋸採伐。集材則多採用冰溝集材。先挖一條半米寬的溝,兩邊陪上1尺厚的雪,然後澆水凍牢,使槽溝表面光滑而具有硬度。然後順冰道每人拽一根原木前行。後陸續使用鐵、木軌雙滑槓集材,人力串坡集材,人力拉爬犁集材,畜力集材等方式。集材時,人們往往根據山勢、地貌、坡度大小、集材距離遠近而靈活採用最適宜的方式。

將伐倒後的原木運到楞場後,把分散的原木按樹種、材長、粗細歸成若干個垛叫歸楞。歸楞全部靠人力作業,一般由4人或6人一組抬一根原木。遇到特大原木時,臨時組合為8人抬。使用的工具有肩槓、把門、卡鉤、扳鉤、壓角子等。當時,林區的道路很少,運材則多是採取水運和馬拉爬犁冰道運材等方式。

一棵20多米高的紅松,在林中倒下時雖然說不上驚心動魄,但是足以讓初見者膽戰心驚:從根部鋸斷之後,先是慢慢地傾倒,速度越來越快,然後呼呼作響、勢不可當地砸掉所有阻擋它倒下的物體,最後「轟」的一聲砸在林間雪地上,雪花四濺、斷枝橫飛、地面震動。砸下的力量有多大?先這樣說吧,直徑幾十公分、冬天凍得發脆的紅松,「順山倒」時有時可以摔斷成幾截。

更危險的是「打半子」、「座後炮」、「回頭棒」、「吊死鬼」,還有最危險的「摘掛」、「坐殿」。可是在我會用的「紫光」或是「智能ABC」輸入法中怎麼也找不到,就只好「半」下去,老師們莫笑。所謂「打半子」,在伐木時把樹的根部鋸到直徑的一半左右時,大樹突然劈裂傾倒,一半猛然翹起,就是在大樹倒下的過程中被其它的樹幹檔了一下,整棵樹被擋得突然向後彈跳,這也是只要被碰上就比感冒發熱厲害得多。「回頭棒」則是大樹倒下後被壓彎的小樹(多是白樺樹,很韌)突然又反彈回來,很容易打人個冷不防,好像是給你開個玩笑,不過你最好還是離得遠一些。

「吊死鬼」就兇險得多了。冬天的紅松樹枝很脆,大樹在倒下時樹枝與沒有倒的樹相撞,有些樹枝撞斷後就掛在了別的樹上隨風搖晃,像吊死鬼一樣,讓人防不勝防。一旦掉下來落到頭上、身上,然後一定非死即傷。有時候,被伐下的樹掛到別的樹上落不了地,這就叫「搭掛」,樹伐倒就叫「摘掛」。摘掛是伐木工最危險的活兒,特別是摘「連環掛」。「坐殿」的原因大概有三條:一是樹幹筆直、樹冠勻稱,二是樹幹比較粗大,三就是趕巧這時候沒有風。

遇到「坐殿」很麻煩,因為外力就可以破壞的平衡,使它可以隨時倒向任何方向,使人防不勝防。按照伐木工人多年流傳下來的說法或是規矩,遇見「坐殿」是不能跑的,跑動所帶動的氣流會使大樹倒向跑動的人;也是不能喊的,據說大樹專門倒向發出聲音的方向;這時候就要把帽子、衣服什麼使勁扔出去,據說帶起的空氣擾動可能就會使大樹歪倒。可見這份工作的危險性。

集材機、絞盤機歸楞、裝車。森鐵火車、汽車運輸等採、造、集、裝、運、歸的全新的工藝流程。林區已經形成了擁有營林生產,木材生產,多種經營,林產工業,建築建材,機械電力,進出口貿易,科技教育,新聞通訊等門類齊全的林業經濟體系。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也得到了全面發展。形成了從學前教育到中小學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網絡體系。

為了這個希望,林業工人開發森林,採伐樹木,支援國家建設,發展國民經濟。這是採伐工人的希望,讓森林合理開發,讓森林永續利用。他們喊著鏗鏘有力的工人長號,激情燃燒著青春歲月,為祖國建設輸送著大量的木材。採伐工人看到的是,一車車木材運往祖國各地,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他們心中驕傲,為自己豐碩的勞動成果而自豪。為了這個希望,林業工人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奉獻了青春獻子孫,卻默默無聞,從不計較。我讚美你們——偉大的林業工人!你們用聰明的智慧,你們用勤勞的雙手,描繪了一幅幅錦繡河山,譜寫了一曲曲壯麗詩篇。

轉載本文,請註明出處,謝謝您!

「呼倫貝爾人」,因為有湛藍的天空和絢美的興安杜鵑,

我們的形象才美麗溫馨;

「呼倫貝爾人」,因為有寬闊的草原和浩瀚的林海,

我們的稱謂才神聖高貴!

相關焦點

  • 伐木工人:林海雪原裡的駿馬
    他有一個金袋,用來裝樹的種子,春天時帶著它去播種;他有一把金斧,當然是用來伐木的了;他還有一個金子做的心,用來愛他的森林,他的莊稼。他時常說,作為伐木人,不可以為了一棵樹木而放棄整個森林。中國著名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被稱作「綠色的寶庫」。
  • 時代的記憶:最後的伐木工人(根河林業局薩吉氣林場901伐木工隊)
    內蒙古大興安嶺原始森林深處,王永山用油鋸放倒一棵興安落葉松。幹了三十多年伐木工人的他,過了這個冬季就面臨著轉崗再就業。根據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在2015年2月25日刊發於《人民日報》的署名文章,2015年,內蒙古國有林區將全部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大興安嶺的伐木工,作為一個工種,將會消失。
  • 周義哲代表:從伐木工人到護林員 樹粗了工資也多了
    會議前舉行今年人大會議的第二場「代表通道」採訪活動,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局北岸林場職工周義哲表示,從砍樹到護林變化非常大。」林區的樹越長越粗,生態變得越來越好,工資也增加了。「 周義哲口中的「林區」是他們在大興安嶺地區所管護的林區,是全中國最大、管護最好的原始林區。2015年4月1日,按國家要求停伐後,這批伐木工人變成了護林員。
  •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為生態文明建設造勢助力
    組織媒體深入林區採訪  劉磊 攝   徜徉綠色林海,什麼是你心中最美的風景?是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森工集團揭牌運營等重要節點的精彩瞬間?並藉助發布會重磅推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與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量為6160億元/年等一系列令人振奮的生態數據,使內蒙古大興安嶺成為生態保護的代名詞。   圍繞中國(內蒙古大興安嶺)系列森林旅遊節開展持續宣傳工作,連續三年對森林旅遊節系列活動進行全景式報導,在宣傳報導活動盛況的同時,有針對性地結合林區重點工作取得的新成效,策劃開展宣傳報導工作。
  • 大興安嶺上最後的伐木工!!!
    莫說砍伐的樹木向錯誤的方向倒下砸向伐木工人,哪怕就是一根長十釐米的枯樹枝受力反彈,一旦被砸到,後果也是不堪設想。901工隊的37位工人中,包括工隊長,沒有一人倖免於受傷。除了意外的傷害,伐木工人還會遭受例如風溼、關節炎等職業病帶來的痛苦。伐木工人一年只有等入冬地面的沼澤結冰封凍、野熊冬眠後,才會開始作業。冬季大興安嶺的積雪足以沒過膝蓋,有時甚至齊腰深。
  • 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發現原麝等大量珍稀野生動物
    圖為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森林管護局通過遠紅外線攝像器材獲取的珍稀動物視頻截圖。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森林管護局供圖中新網呼倫貝爾3月27日電 (李愛平 顧萬廷)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森林管護局27日披露,該局在北部原始林區生態功能區進行調查時,發現了原麝等大量珍稀野生動物,這意味著當地生態逐步好轉。圖為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森林管護局通過遠紅外線攝像器材獲取的珍稀動物視頻截圖。
  • 大興安嶺林區:一個小鎮十分之一居民當「網紅」 有人一冬天狂賺十...
    大興安嶺林區位於我國的北部邊陲,眼下,那裡的最低氣溫在零下五十攝氏度以下,可謂是滴水成冰,這種嚴寒的氣候,打造了大興安嶺獨特的北國風光。隨著商業採伐的停止,林區群眾的生活一度受到了較大影響。不過現在,在冰天雪地的林區出現了很多新鮮事兒,百姓們也多了不少增加收入的新門路。
  • 林海雪原威虎山
    踏著皚皚白雪,穿過「林海雪原」碑,便見高大巍峨的「威虎山城」城樓,城門匾額由當年東北黑河剿匪司令洪學智將軍題寫,「林海雪原,山高水遠,銜雄關險道;彪風虎膽,志壯謀深,撼惡匪頑雕。」兩側門聯道出了威虎山的險要地勢和剿匪英雄的虎膽雄心。登上這座青磚城樓,昔日林海山城風情盡收眼底,白雪覆蓋下的山城仿佛童話般的世界。
  • 小興安嶺 | 深入林海雪原的森林教育
    說到小興安嶺大多數人可能並不熟悉但提到林海雪原的故事你也會像我們一樣恍然大悟噢!原來就是這裡呀!林海雪原裡的小興安嶺楊子榮一路前行,他帶著獻給座山雕的見面禮,一匹青鬃馬一把上好寶刀,沿途他仔細在樹上做好特殊記號。
  • 最美護林員|大興安嶺王玉生:穿行在林海中的「活地圖」
    今天小編向您介紹人稱林海「活地圖」的大興安嶺罕諾河管護區護林員王玉生。圖片來源: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16年穿行在深山老林,每天早出晚歸,伴隨在身上的只有一個手繪地圖和GPS,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寂寞、艱難困苦,默默無聞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換來的是萬頃森林的平安,他就是被稱為「活地圖」的加林局罕諾河管護區生態護林員53歲的王玉生。
  • 阿爾山林區紀事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這是曲波寫的小說《林海雪原》中對森林小火車的一句描述。在「大木頭」年代,林區人是多麼牛氣和豪邁啊!森林小火車運木頭,一節臺車只能載三兩根。多了裝不下呀!沒辦法木頭太粗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早年間,林區吃的喝的用的都是小火車運木頭從山外換回來的。
  • 大興安嶺上的務林人
    大興安嶺同我們古老的祖國一起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但她卻經寒霜而不凋,歷風雪而蓊鬱,尤其是近百年來,大興安嶺歷盡滄桑,同時也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務林人。而且還可以任意開採成吉思汗——牙克石之間長達六百裡,寬六十裡鐵路兩側的林木,用於修路、出售、建房使用,致使砍伐森林而一發不可收,俄商謝夫謙克、拉木斯齊、沃倫錯夫先後在華建公司伐木。其中沃倫錯夫兄弟公司的財產直至1951年才由喜桂圖旗全部接收。   1932年,日本侵略者又將中東鐵路所屬公司林場的經營權轉移到自己的名下,將大興安嶺林區分為三滿、北倫、嫩江三個經營區、15個施業區。
  • 加格達奇:今日大興安嶺的真正「嶺頂」(圖)
    記者來到我國東北部內蒙古、黑龍江大興安嶺林海之後,又從北極漠河一夜馳騁450多公裡,在大興安嶺地區、行署所在地加格達奇落下腳來。此時,才感到用這兩句千古絕唱形容它,竟是那樣貼切——加格達奇:今日大興安嶺的真正「嶺頂」!  「嶺頂」,本是大興安嶺林海一個普通的地名或火車站名。
  • 最低票價1元,大興安嶺穿越林海的「慢火車」從未停歇
    最低票價1元,大興安嶺穿越林海的「慢火車」從未停歇 2020-08-27 20: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穿林海,跨雪原,奇駿上演新世紀「打虎上山」
    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抒豪情,寄壯志,面對群山。來到北緯47°的邊陲城市伊春,參加東風日產「X-TRAIL奇駿北緯47°穿越之旅」,面對小興安嶺的莽莽雪原林海,一曲《打虎上山》便油然在耳畔迴蕩……只是山上早無座山雕,唯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北國風光旖旎萬千;我亦不是楊子榮,卻依然對穿越這片林海雪原信心滿滿。
  • 大興安嶺上的防火瞭望員
    9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畢拉河林區四方山瞭望站護林員溫建民在瞭望山林。在內蒙古大興安嶺畢拉河林區,有一座巍峨的四方山。陡峭的山上建有兩座防火瞭望塔,用以監視預報森林火情。 57歲的溫建民從事了30餘年護林工作,在四方山瞭望臺一幹就是十年。
  • 沒去過大興安嶺,就不知道什麼叫「世間絕色」
    廣袤的原始林海,雄渾的崇山峻岭,奔湧的山川溪流,歡騰的麋鹿傻狍子丹頂鶴,挺立的白樺柳樹松樹,眼帘隨處一掃,都可以定格一幅舒緩有致的生態詩畫長卷。彼時,暖風徐徐,春回大地,大興安嶺萬物甦醒,俯瞰呼瑪河,映入眼帘的是隨風搖曳的紅毛柳。河水帶著冰茬緩慢的流淌,河邊的紅毛柳在消融的白雪地裡巍然矗立,悄然打開春日裡的第一抹紅。嫩葉開始吐綠,處處瀰漫著霧氣,紅紅綠綠、霧氣繚繞,拉遠一點看如綠野仙蹤裡的幻境。 夏 夏季,林海飛浪,綠滿山川,百花吐豔。
  •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金河林業局發生森林大火
    記者從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等多個部門獲得消息,18日15時50分許,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林區金河林業局金林林場發生森林大火。由於火場風力較大,加之林區地形情況複雜,大火撲救難度較大。> http://news.sohu.com/20160518/n450210228.shtml news.sohu.com true 新華網 http://news.sohu.com/20160518/n450210228.shtml report 100 記者從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等多個部門獲得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