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鋼:用「強力研讀」的方法讀書

2021-02-20 Kindle電子書庫

庫管:讀書本質上是一種認知上的「刻意練習」,「刻意練習」這個概念是由暢銷書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的。萬維鋼老師是最早翻譯並引入這個概念的人。不僅如此,萬維鋼老師在《萬萬沒想到》一書中,呼應「刻意練習」,提出了「強力研讀」的讀書方法。

在庫管看來,與各種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讀書套路不同,「強力研讀」的讀書方法是更接近事物底層邏輯的讀書方法。文章有點長,庫管建議大家耐心讀完;或者像庫管一樣,直接「send to kindle」,靜下心來,隻字不差的閱讀。

文 | 萬維鋼

俠小說常常把武林高手描寫成能夠以一當十甚至以一當百的人物,但事實是一個人再怎麼練武也不能變成坦克。在真實世界中,即使你武功再高,我擺個十人槍陣——不用機關槍,就是古代的那種三四米長的冷兵器長槍——也能輕易地把你殺死。但是一個人的見識卻可以達到以一當百或者更高的境界。

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他的「內力」之高,你上再多俗人也沒用。

跑步和練武對人身體素質的提高都非常有限,讀書卻可以極大幅度地提升人的思想內力。這種內力是對世界的理解和見識。

讀書的目的是獲得見識以及學習高水平的思維方法。

這個世界經常會發生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它們令很多人興奮,迷惑,或憤怒,而大多數人只會在新聞網頁的評論中發洩自己的情緒。如果你讀過這方面的書,也許就會指出:

即使不想當專欄作家,做一個有學問的人總是有用的。當沒學問的人大驚小怪的時候,有學問的人可以見怪不怪;當沒學問的人熟視無睹的時候,有學問的人卻可以見微知著。

從讀書的角度看,世界上有兩種人。

一種人讀書是為了掌握技能,通過各類考試,或者純粹是為了娛樂。

另一種人讀書卻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內力。這兩種人最初的「智力」水平未必有多大差別,但是假以時日,他們的「智慧」水平將會有天壤之別。

只有後一種人,才配被稱為「讀書人」。

這裡我想談談「讀書人」應該怎麼讀書。

我國最暢銷的圖書類型是各種教學參考書和考試輔導書,它們不算書。金庸、瓊瑤的小說當然得算書,但看這種書不值得講究什麼技術。我們專門研究怎麼讀那些看完之後能夠加深自己對某一領域的理解,能夠獲得一種智慧上升的感覺(哪怕是錯覺)的非小說類的書。

這種書有三個基本事實。

第一,大多數人不看這種書;他們不是讀書人。

第二,如果真看了的,其中大多數人沒有看完。在亞馬遜買Kindle版的電子書後,你可以看到別的讀者在書上畫的最流行的重點。Kindle允許你在讀書的時候在認為是重點的語句上畫線,而亞馬遜會把畫線比較多的語句在書中標記出來。我看了很多非小說類的書,其中的規律是絕大多數流行重點出現在前兩章。而書的四分之一以後,就基本上看不到重點標記了。

難道這些書的後面都沒有重點值得畫了嗎?答案顯然是大多數人對大多數書都只看了四分之一就不看了。最近華爾街日報上一篇文章使用統計kindle上重點句子的方法發現,大多數讀者讀《時間簡史》只讀到了6.6%,讀《思考,快與慢》只讀到了6.8%,而讀被視為近年來最重要經濟學著作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則只讀到2.4%,儘管這本是當前亞馬遜上最暢銷的書。愛買書的人不一定真讀書,很多人只不過是愛藏書而已。

第三,即使看完了的,其中大多數人沒有看懂。我就舉蒂姆·哈福德的成名作《臥底經濟學》(Undercover Economist)這本書做個例子。在我寫此文的最初版本時候,此書在豆瓣有三個頁面,其中只有中文版頁面有不算灌水的讀者書評。

在豆瓣上的6篇熱門評論中,最熱的一篇,「子不曰」的《撕開麵皮給你看》,談到了書中說的星巴克咖啡和超市搞亂價格現象;第二篇的題目就是此書的標題,內容不是讀書心得,而更像是給書做的廣告;第三篇《真實世界經濟學》,提到星巴克,然後不知為何開始談另一本講經濟學的書和自己讀經濟學讀物的過程;第四篇,談到星巴克、房價、超市定價和大學生的火車票。讀這些書評,似乎《臥底經濟學》是一本講述生活中的經濟小故事的漫談。

但這本書並不是純粹漫無邊際的瞎侃。它的觀點相當鮮明,主題很突出。此書反覆強調一個概念,「稀缺」。

第一章寫星巴克賣咖啡的例子,為的是指出沒有稀缺就不可能賺錢。

第二章寫有了稀缺你也未必能賺到很多錢:哪怕附近只有你一家超市,顧客也未必會在你這裡花很多錢買東西。你必須使用一系列的手段,甚至詭計,來讓人掏錢。最典型的辦法是對顧客實行區別定價。

第三章到第五章寫經濟學家為什麼喜歡市場,因為市場調節可以自動把稀缺的東西變得不那麼稀缺!然後談到市場為什麼有時候會失靈。政府的有些政策,表面上為了公平,但客觀上是促進了稀缺,比如說不讓優質小學的入學市場化。

第六章指出像亞馬遜這樣的公司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稀缺力量。第七章到第十章則是前面這些理論在當前熱點問題中的應用。

如果我們看完這本書只記住兩個字,這兩個字應該是「稀缺」。但是看看排在前四名的豆瓣書評,竟然沒有一篇提到「稀缺」這個詞!如果你只看這四篇書評,你記住的兩個字是「咖啡」。而星巴克怎麼賣咖啡,其實是該書前四頁說的事情。

用這種讀法就算再讀15本講經濟學的書也學不會用經濟學家的眼光去看世界,得到的只不過是一大堆飯桌上的小段子而已。等到下次聽專家說話,感覺還是似曾相識,自己又說不出來。

所以,讀書這件事沒那麼簡單,它也需要技術。有會讀的,有不會讀的,不是愛讀就行。



有很多人總結過讀書的技術。總結得最好的大概是名著《如何閱讀一本書》。現在在網上可以找到很多關於這本書中閱讀技巧的筆記總結。在我看來,此書最牛的地方並不在於任何特殊的技術,而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認為閱讀有三個檔次:

為了娛樂而讀,為了信息而讀和為了理解而讀。

首先,只有為了理解某個我們原來不懂的東西而讀書,才值得認真對待。其次,讀書應該以我為主,而不是以書為主。

此書作者說,世界上值得反覆閱讀的書不超過一百本(並在書後列舉了這一百本書),其他所有的書基本上讀完就可以扔了。凡是真能做到以這樣的精神去讀書的人都是真正的精神貴族,他們與那些藏書的書蟲完全不同。

《如何閱讀一本書》幾乎是手把手地教給讀者一套細緻的讀書方法,不厭其煩,以至於很多讀者迷失在這些方法的細節之中。然而有諷刺意味的是,我看了很多人們對《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做的筆記,這些筆記大都未能把握這種高級的閱讀精神。

強力研讀

本書在《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基礎上,提倡一種高強度的讀書方法,稱之為「強力研讀」。與《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按部就班的,煩瑣的固定套路不同,我們的「強力研讀」更像是一種態度和心法。

其實我很想給此文起一個英文標題,叫做 Deep Reading(深度閱讀),以與最近心理學家們談論的訓練天才的新成果,「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deeppractice),相呼應。

「強力研讀」並不是為了讀《廣義相對論》之類的專業著作,它面向的對象就是《臥底經濟學》之類寫給非專業讀者的非小說類書籍。

稱為「強力」,是因為它追求閱讀的深度和效率,力圖能在一本書中挖掘到最大限度的收穫。

我曾經聽過一個笑話,說我們是怎麼向別人學習的呢?我們就如同小偷一樣到別人家裡把除了廚房水槽之外的所有東西都搬走了——然後我們回過頭去把廚房水槽也搬走了。我們就要用這樣的精神去讀一本書!


第一,不好玩。世界冠軍培訓基地沒有「寓教於樂」這個概念。「強力研讀」不是為了娛樂和休息,而是用非常嚴肅認真的態度,非得把一本書融會貫通以至於「長」在自己的大腦裡不可。這種讀法相當累。我認為寫讀書筆記是一個非常正經的工作。

第二,用時少。就如同在那種專門培養天才的最好的音樂學校裡,孩子們每天真正練琴的時間絕對不超過2個小時一樣。沒人能長時間堅持那樣的強度,而沒有強度的訓練還不如不練。你可能每天花很多時間閱讀,但你很難做到用很多的時間強力研讀。要把精力充沛而又不受打擾的時間段留給最好的書。

第三,不追求快。很多讀書方法教人怎麼用最快的速度讀完一本書,而那些有必要快速讀完的書根本不配讓我們讀。讀書的一個關鍵技術在於對不同的讀物採取不同的閱讀速度。娛樂性的小說,純粹信息性的新聞,讀得越快越好。

而對於處在我們的「學習區」內的好書,則應該慢慢地仔細讀。把一本書快速讀完,就好像把一首曲子快速彈完一樣,這不是練琴,這是為了完成練琴任務。

讀書人的一個秘密就是,讀得慢,吸收知識和增長內力的效率會更高。據說失讀症患者之所以特別容易出人才就是因為他們讀得慢。

以下是強力研讀的具體做法,它的核心技術是讀書筆記。

一本書應該被讀兩遍,而且只讀兩遍。好書讀一遍你不可能掌握到精要,反過來說如果一遍就夠了,那這本書也不值得強力研讀。我們說的思想類書籍,不是什麼學術著作,所以再好也沒必要讀三遍。兩遍正好。而且最有效率的辦法是讀完一遍馬上再讀一遍。

第一遍是正常通讀,只要放鬆地欣賞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讀得快,值得時不時停下來思考一下的書才是好書。

在讀第二遍的同時寫下讀書筆記。這時候就不要每個字都讀了,書中作為例子的故事大可跳過,要專注於思想脈絡。讀一章,記一章筆記,直至讀完。然後這本書就可以束之高閣,甚至直接扔了。

什麼是好的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的一個重大作用是為自己日後以最快速度重溫這本書提供方便,直接看筆記就可以。還有別的好書等著我們去讀呢,所以筆記最好要寫到可以取代原書的程度。

我看過很多平庸的筆記,有些就如同小學生給課文概況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一樣。網上有很多人用畫「思維導圖」的方法來做讀書筆記,這種方法的意義也不大。流水帳式的讀書筆記就好像用胸圍、臀圍、腰圍這三個數字來描寫一名美女一樣無趣。

強力研讀要求讀書筆記必須包括四方面的內容:

清晰地表現每一章的邏輯脈絡;

帶走書中所有的亮點;

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發現這本書和以前讀過的其他書或文章的聯繫。

許多人的筆記只有摘要概括。能做到第一點,找到邏輯脈絡,就已經算是優秀筆記了。我只看到過極少的人偶爾在筆記中插入書中亮點。至於後面這兩點,能做到的更是鳳毛麟角。但是只有做到全部四點,你才能把一本書的效用發揮到最大。你會發現這個回報是巨大的。

我習慣完全按照原書的章節給讀書筆記劃分章節,甚至保留各章的標題。在每一章的開頭,用自己的話寫下這一章作者到底想說什麼,各章穿起來就形成了系統——不過,這種內容提要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一定要能看出作者的邏輯脈絡。大多數人之所以沒有真正地理解一本書,就是因為看不到這個脈絡。每一章的邏輯結構如果真寫出來也許只有幾句話,可是這幾句話卻常常是分布在好幾十頁之中。

善於寫書的作者往往會在書中收錄大量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包括科研案例、歷史典故和名人軼事),只有把這些小故事串起來我們才能明白作者到底在說什麼。

單獨看其中的一個故事,每個人都會對這個故事有不同的解讀。然而這個故事在書中的作用卻往往會被人忽略,最後只記住了小故事這棵樹木,而看不到它們組成的森林。

現代人喜歡小段子,往往能記住作者講的笑話而忘了作者的本意。在美國歷史上,沒有電視、沒有網絡、更沒有微博的「印刷機時代」,史蒂芬·道格拉斯(他曾經跟林肯競爭過美國總統,還競爭過老婆,最後都失敗了)曾經跟林肯有過連續7場的著名辯論。道格拉斯口才極好,常出妙語,但是他告誡聽眾不要為妙語鼓掌。《娛樂至死》這本書是這麼說的:

道格拉斯甚至批評他的聽眾,說他需要的是聽眾的理解而不是激情,說他的聽眾應該是沉思默想的讀者才好……

閱讀要求的是理性思考.一個好的讀者不會因為偶然發現了什麼警句妙語而欣喜若狂或情不自禁地鼓掌——一個忙於分析的讀者恐怕無暇顧及這些。


我們小時候學習的那些「中國古代寓言」,就是從古書中提出來的小故事,而我們對這些寓言的解讀往往背離古人寫書時的本意。我們記住了故事卻忘記了文章。

所以,讀書筆記的第一作用就是拋開故事記住文章。讓一本書從厚變薄,從具體的山川景色變成抽象的地圖。只有當你跳出字裡行間,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俯視全書,它的脈絡才能變得清晰。看清楚以後,不要抄作者的話,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脈絡寫出來,就好像畫地圖一樣。

但是如果一個小故事實在是很好,我們也得把它留下。好的讀書筆記是不均勻分布的。記筆記,是我聽說了一個想法之後很激動,必須把這個想法記下來據為己有的行為。

除了邏輯脈絡之外,如果發現真正好的小故事——我們稱之為「亮點」——那麼就把這個故事也給寫下來,甚至具體到細節。一方面,以後萬一要寫文章,從筆記裡翻出來就可以用。更重要的是,這些故事將會反覆地在我們的大腦中出現,它們用各種出其不意的方式左右我們的思想,直至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你不得不承認有些段子的生命力就是比其原來的文章更長,以至於最後成為典故。

我用 Kindle 看其他人對一本書劃的重點語句,發現這些語句大都是總結式的,就好像小學生在課文裡發現的重點句一樣,它們通常是段落的第一句或者最後一句。

真正的高手讀書不能用這種線性讀法,而應該是「一驚一乍」的。

作者的哪句話是令人拍案叫絕的?哪句話是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應該把這樣的東西突出記下來。我有時候聽鳳凰衛視的《開卷八分鐘》,這是一個向觀眾介紹書的電視欄目。

我發現其他幾個主持人往往傾向於在節目中系統地介紹一本書的內容框架,而梁文道則總能在一本書中找到幾個單獨的亮點,常常拿出一兩個意味深長的故事給觀眾,讓人能夠體會到原書作者的個性。

讀書筆記得有這個效果。讀書,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尋找能夠刺激自己思維的那些亮點。我們在分析脈絡的時候要忽略故事,分析完脈絡再把故事帶走。

「強力研讀」是一種主動的讀書方法。要在筆記中寫下自己對此書的評論,好像跟作者對話一樣。

我現在的統一做法是把自己的評論全部放在方括號「【】」中,將來翻閱的時候哪些是書裡的,哪些是自己的一目了然。

藏書人認為書的乾淨最重要,所以他們不看書;低水平的讀書人會在看完的書上畫滿了重點線;而高水平的讀書人會在看完的書上寫滿了批註。歷史上,牛人讀書都喜歡在書頁的空白處批註。據說人們一般不愛把書借給毛澤東看,因為他看完之後別人沒法看了,書上密密麻麻的全是他的批註。

你不可能對說得好的一段話無動於衷。你可以寫下自己對這件事的理解,你還可以寫下對作者的質疑或肯定。更高級的批註則是寫下自己因為看到這段文字而產生的靈感。

一本好書的每一章都能讓人迸發出十個以上的靈感。也許它突然就解決了你之前一直關注的問題——儘管這個問題看似與此書無關;也許你會想把作者的理論往前推一步。這些想法未必都有用,但是都非常寶貴,因為如果你不馬上記下來,它們很快就會被忘記。也許多年以後翻閱筆記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的心得靈感比原書更有價值。

當你讀過的書多到一定程度,你就會發現書與書之間是存在聯繫的。尤其是現代人寫的書,極少有一本書的思想完全獨立於世界,真正新的知識往往都是建立在舊的知識之上。這個問題別的書是怎麼說的?有沒有更新的證據支持或反對這個結論?要找到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一個真正善於主動讀書的人對這種聯繫是非常敏感的。我現在使用印象筆記(Ever-note)來整理讀書筆記,這個工具可以把每一份筆記都生成一個可供別的筆記直接點擊和引用的連結。我的筆記中經常出現這樣的連結,用於指出書與書之間的聯繫。

小時候,我們都曾經有一段時間對新詞彙非常敏感。比如你可能從電視上聽說一個成語,即使你不能確定這個成語的準確意思,但你還是覺得這個詞很好。結果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甚至幾天之中,你又多次遇到這個成語!你可能會奇怪怎麼以前沒注意到它,難道這個詞最近專門愛找你嗎?

一個讀書人對新的知識就能保持這樣的敏感。

你一旦發現一個有意思的新課題並且讀了這方面的書,你就會主動或者被動地多次與這個課題相遇。你剛放下這本書,一上網又看到一篇這方面的文章。過幾天你打開手機又發現微博上有人正在討論它。這時候你應該怎麼辦?打開印象筆記整理一份這方面的筆記!

如果你讀得足夠多,你會獲得一種更難得的經歷:

感受人類知識的進步。

你會發現一個問題在這本書裡是這個說法,而過了幾年之後有人另寫一本書,引用更有力的證據,把整個結論給改變了。有時候你會贊同這個新結論,有時候你會反對。有時候你必須從幾本書的幾個不同結論中判斷哪個才是最靠譜的。有時候你會覺得他們說的其實都不對,只有你知道正確答案。

到了這個層次,你已經跟書的作者完全平等了。你甚至可以俯視他們,評判他們之間的高下。這時候你又應該怎麼辦?寫篇文章發表出來!



好書之所以要讀兩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這些心得、靈感和聯繫。

對一本講我們不太熟悉的領域的書,在第一次讀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陷入作者的思想之中,我們大腦的全部帶寬都被用於理解作者的思想,而沒有更多的餘地去產生別的想法了。「幽默是智力過剩的體現」,想法也只在帶寬過剩的時候才會冒出來。只有當你讀第二遍的時候,你才能氣定神閒地發表意見。第一遍讀是為了陷進去,第二遍讀是為了跳出來。

記筆記是對一本好書最大的敬意。讀書筆記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寫作,是個人知識的延伸。它不是書評,它完全是寫給自己而不是為了公開發表的——可以完全專注於意思,而不必關心文筆。雖是這樣,閱讀別人寫得好的讀書筆記仍然是一種樂趣,而且直接讀筆記可以節省大量的閱讀時間(豆瓣網有個專門的系統讓讀者分享筆記)。

如果做不到強力研讀的筆記標準,隨便做個一般水平的讀書筆記對自己也有幫助,最起碼能加深記憶力。曾經有一個研究,讓受試者閱讀一篇科學類文章,然後分三組:

第一組多讀幾遍,第二組針對此文畫個「概念圖」,第三組用十分鐘時間寫篇相關文章。一周以後測試,結果發現:

寫文章的這組記憶的成果,甚至這時候再讓他們畫概念圖的成果,都勝過其他兩組。畫概念圖的效果甚至還不如多讀幾遍。所以「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這句話是對的,而且用思維導圖做筆記真的沒用。

電子書

我們前面說過,讀得慢,效果才好。慢不一定是主動的,如果閱讀介質有問題——比如字體的太小,有些字詞看不清或者不認識——它們將強迫你慢下來,就是這樣也有一樣的好效果。有實驗表明,當考試試卷印刷效果很差的時候,學生反而能更認真地對待試題而減少錯誤。

可能是因為更美觀,可能是因為拿在手裡感覺更莊重更正式,也可能是因為紙張的成本高造成文字價值也高的錯覺,一般人看紙質書的速度比看電子書慢。

Kindle、iPad和手機上的各種電子閱讀器,把閱讀體驗變得無比廉價和方便,簡直是鼓勵人們快讀。人們通常認為看紙質書比看電子書好。實際上,我們即使在網上看到好文章有時候也愛列印下來仔細研讀。修改自己寫的論文,更要進行多次列印。關鍵是印在紙上的實體文字似乎更能刺激大腦神經,讓我們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閱讀。

但電子書也有電子書的好處。對我來說電子閱讀器最重要的好處是可以自動抽取你的批註和你在書中畫的重點。Kindle、iBooks和Good Reader都有這樣的功能,抽取出來的內容可以直接存為一個文件,你只要直接對這個文件進行整理就得到了讀書筆記,而不必隨時翻書了。

讀電子書一定要多批註,不要浪費那無限的空白處。

如果費馬當初讀的是一本電子書,他大概就不會因為書的空白處太小寫不下而不給出費馬大定理的證明了吧。電子書發展的一個可能方向是把閱讀社會化,Kindle上現在可以顯示被讀者高亮最多的句子,也許將來可以顯示每句話上每個讀者的批註。


世界上有很多比讀書重要的事。在做事和讀書之間,做事優先。

但讀書是除實踐外迅速積累見識的最好辦法。在電視出現以前,人們無事可做的時候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讀書。現代人因為有洗衣機、洗碗機這些自動化設備,每天空閒時間比過去多得多,可是人們把大部分認知剩餘都奉獻給電視了。而電視這個東西從根本上就是面向儘可能多的大眾的,就如同廣場上的集體舞。

讀書人不屑於廣場舞,我們追求的是武功。

強力研讀要求慢讀,但是我們知道很多著名的讀書人的讀書速度卻都很快,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武功。他們讀得快,是因為對他們來說一般的書裡,新東西已經非常有限了。

我最佩服的讀書人是經濟學家泰勒·科文(Tyler Cowen)。科文是一位「著名」經濟學家,他在各大報刊發表對當前經濟問題的看法,寫過很多書。但更著名的也許是他讀書的速度!他一晚上能看好幾本書。親眼目睹他看書的人都會產生一種特別敬畏的情緒:

翻書速度非常快,他看一頁書的速度幾乎是別人看一個標題的速度。你可能會覺得這麼看肯定沒看進去什麼,但是我整天在看他的博客,我可以負責地說:他的確知道讀過的每本書的關鍵之處。

科文的秘密是什麼?他專門寫過一篇博客文章回答這個問題。他說:

The best way to read quickly is to read lots. And lots. And to have started a long time ago. Then maybe you know what is coming in the current book.

關鍵是你之前已經讀過很多,很多書。而且你必須很久以前就開始讀書了。這樣當你讀眼前這本新書的時候,你可以在相當的程度上預計作者在說什麼。

也許一個故事他剛開個頭你就知道結局,也許很多理論你早就知道而不必再聽作者講一遍。你可以快速跳過很多基本內容,直達作者的新思想。真正資深的讀者,讀同一領域內的書肯定是越讀越快。他們能夠一眼就發現新的東西,抓住重點,知道這本書在這一領域內是個什麼位置,做出了什麼新貢獻。

一般人都是讀小說比較快,讀非小說因為總要停下來所以讀得比較慢。但科文讀非小說的速度比讀小說快!因為非小說的內容可以跳,而小說情節沒法跳,跳過去就沒意思了。科文還傾向於看紙質的非小說,電子書閱讀器只用來讀小說:因為電子書翻頁不夠快!

我讀的書少,遠遠沒有達到這樣的功力。不過讀過若干本之後,我的讀書水平似乎也提高了一點。一個表現是現在對於技術含量不是很高的書我儘量採取聽有聲書的辦法「閱讀」。英文世界幾乎每一本達到一定銷量的書都有有聲版。我每天上下班分別要開半個小時的車,正好用來聽書。

我停車之後幾乎從不立即下車。我打開手機中的印象筆記應用,對著耳機線把剛剛聽過的這段書的筆記錄下來。找到時間,我再把這些錄音筆記錄整理成文字。

我只聽一遍。三十分鐘的書,我的錄音通常只有三分鐘到五分鐘。其中只有原書的精華才會被我複述在錄音之中,剩下的是我的心得和評論。

整天這麼讀書,豈不是成了「兩腳書櫥」了嗎?如果你認為我是「兩腳書櫥」,我會深感榮幸,但我認為遠遠不夠。微博有傳言說,2013年比爾·蓋茨一共讀了139本書,我沒有辦法證實這一點,但他的博客上的確談論了很多書,而且他讀的大部分是非小說

查理·芒格和沃倫·巴菲特都是手不釋卷的讀書人,巴菲特更號稱是醒著的時候有一半時間是在看書。芒格說:

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我的孩子們都笑話我。他們覺得我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 THE END —

本文節選自萬維鋼的《萬萬沒想到》一書中的「用強力研讀書」章節。原文連結: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376

#今日薦書#

1.比爾·蓋茨談讀書:如何從書本中獲得最大收益(附視頻)

2.為什麼說這個「高級」的讀書方法會讓我們成為「低品質讀書人」

3.如何讀書,才能避免成為誇誇其談的「知道分子」?

4.讀書不必追求數量,會選好書就行

5.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學不到什麼東西?

6.這4位大牛的閱讀方法,學會一種都夠受用終身了

7.大神30年經驗:晦澀難懂的國外小說,怎麼讀才能欲罷不能?

8.屏讀時代,英文原版書的最佳閱讀方法,你落伍了嗎?

9.他靠這4種「讀書興奮劑」,每年精讀100本書

10.3招教會你10分鐘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書

11.季羨林的讀書方法:看似平淡、實則最切實可行


「閱讀原文」,可查看作者原文。

相關焦點

  • 得到 | 萬維鋼 · 精英日課
    萬維鋼,網名「同人於野」,前物理學家,現科學作家,著有暢銷書《萬萬沒想到》、《智識分子》等,羅輯思維視頻節目策劃人。 精英日課並不是一門課,而是有精英頭腦的人聚在一起,要求每日必有一得。 英文世界的精英思想,經過傳統渠道的傳播、翻譯、出版再到你手中,至少需要一年時間。
  • NFL匹茲堡「鋼人」教你練體能(下)
    上回合,「鋼人」沃特為我們展示了如何用彈力帶動態激活身體,還有敏捷梯和負重雪橇的訓練方法。今天輪到正式訓練了,看看「鋼人」準備了哪些訓練內容吧!大家可不要小看實心球,覺得這麼個「小玩意兒」能有啥訓練用途。實則不然,實心球的訓練方法非常多樣化且有效。第一個動作是實心球砸地,這個動作很好的訓練手臂力量同時兼顧雙手接球的敏捷性練習。
  • NFL匹茲堡「鋼人」教你練體能(上)
    今天厲害了,為大家請來了SIXSTAR六星新晉品牌大使—美國NFL橄欖球聯盟的「鋼人」 T.J.Watt(沃特)。沃特現任美國橄欖球聯盟(NFL)匹茲堡鋼人隊(Pittsburgh Steelers)邊後衛。沃特身高193公分,體重114公斤,火車頭般的衝擊力讓他成為球隊的超級巨星。眾所周知,NFL橄欖球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沒人敢不服。
  • 「全民閱讀」聶震寧:不是為了什麼而讀書
    「全民閱讀」聶震寧:不是為了什麼而讀書 2019-09-15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讀版聖經新譯本_簡介
    我們願意秉承他當年的心志,繼續為這一代和下一代提供「忠於原文、易讀易懂、信仰純正、高舉基督」的中文聖經,包括這本《研讀版聖經──新譯本》。我們衷心祈求,追隨基督的人會發現 Spirit of theReformation Study Bible 是有用的工具書。我們把注釋和信仰宣言等文獻一同編修於書內,是為了方便研讀,而不是要把聖經和人的理解等量齊觀,或是將它們混為一談。唯獨聖經內那 66卷書才配得我們無條件地接納,因為只有它們才是「神所默示的」(提後3:16)。
  • Pokemon GO:火鋼神獸「席多藍恩」降臨五星團戰!有色違!
    」上場,同時有機會捕捉到異色版本✨,這只是目前唯一擁有火與鋼屬性的寶可夢。有色違✨  代抓  ■ 工作室微信:Ethans1988席多藍恩擁有結實的鋼鐵身軀和如熔巖般滾燙的血液,這隻火山口寶可夢想必能成為你對戰小隊中的火屬性及鋼屬性的重炮攻擊手吧。「席多藍恩」色違「席多藍恩」
  • Pokemon GO:火鋼神獸「席多藍恩」返場五星團戰!有色違!
    有色違✨  代抓  ■ 工作室微信:Ethans1988席多藍恩擁有結實的鋼鐵身軀和如熔巖般滾燙的血液,這隻火山口寶可夢想必能成為你對戰小隊中的火屬性及鋼屬性的重炮攻擊手吧。「席多藍恩」色違「席多藍恩」
  • 崑崙很萬維
    在6月份周亞輝辭去崑崙萬維總經理職務之後,崑崙萬維副總經理陳芳也遞上了辭職信。陳芳是崑崙萬維旗下崑崙遊戲的CEO,他曾任盛大遊戲副總裁,在四年前加入了崑崙萬維。在盛大的12年之間,陳芳曾運作包括《永恆之塔》、《龍之谷》、《魔界2》、《星辰變》等遊戲上市項目,而在崑崙遊戲期間,他則為崑崙遊戲完成了從代理發行到研運一體的業務轉型。
  • 1938:紀念英國準許民間研讀聖經400年
    當基督教傳播到歐洲和亞洲的時候,基督徒給人們的教訓,是以他們時常使用的《聖經》為根基,而且他們用抄寫的方法加添《聖經》的數目,以供應各地基督徒有研讀《聖經》的機會。在基督教傳佈全歐的時候,這類抄本日見加多,直到各國學者以及能讀書的人,都有抄本可供研讀。論到基督教的傳播開來,就是因為有宣教士進到各階層中傳福音的緣故。
  • 「剽悍讀書營」2年攢了4年的閱歷
    這和她所相信的不一樣,當初媽媽可是用「砸鍋賣鐵」也要送她讀書的決心,激勵著她好好學習,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只有學習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媽媽對她的言傳身教。在小遇的生命中,影響最深刻的人毋庸置疑,是媽媽。
  • 「ほか」「他」「外」使用方法區分
    「(ほか)に意見はありませんか?」2.「思いの(ほか)困難な仕事でした」3.「山田様(ほか)3名」在寫上面這3個句子的時候ほか這個單詞要怎麼寫呢?是「他」?還是「外」?或者直接用平假名寫「ほか」?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ほか」、「他(ほか)」、「外(ほか)」的使用方法區分。在大辭林的第三版中,「ほか」有3種解釋。
  • 人氣作品「鋼之鍊金術師」女性角色的cosplay特集!
    人氣作品「鋼之鍊金術師」女性角色的cosplay特集!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05-31 14:01:18 荒川弘老師的漫畫作品「鋼之鍊金術師
  • 「好書推薦」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讀賈平凹散文集《自在...
    更多精彩請點擊 「新書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00905期幹部學習新書書單「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經典篇) 「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熱門篇) 長安街直播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
  • 「鋼之鍊金術師FULLMETAL ALCHEMIST」愛德華兄弟模型登場
    「鋼之鍊金術師FULLMETAL ALCHEMIST」愛德華兄弟模型登場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 「鋼之鍊金術師」的愛德華•艾爾利克手辦開啟預購
    「鋼之鍊金術師」的愛德華•艾爾利克手辦開啟預購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 「鋼之鍊金術師 FULLMETAL ALCHEMIST」羅伊·馬斯坦上校手辦登場!
    「鋼之鍊金術師 FULLMETAL ALCHEMIST」羅伊·馬斯坦上校手辦登場!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07-11 14:25:57  「鋼之鍊金術師
  • 什麼是書本的「冗餘」?怎樣讀書才高效
    這是單華偉的第一百八十三篇原創文章(短篇)所謂『 書本的冗餘 』,是筆者自己生造的一個名詞,筆者用它來代指我們在使用語言文字,組織邏輯表達思想時為了說理順暢,必須加入的多餘信息。舉個例子,我們先來看一段筆者在《如何做好知識管理》這篇文章當中寫的幾段文字:問題導向工具,筆者曾在《如何研讀一本書》一文「提問式閱讀」中詳細講解過,這個工具主要是用在研讀中的,操作起來比較繁瑣,如果用在知識密度不是那麼大的書本的閱讀中,沒有太大價值。
  • 沈清松教授的「遺囑」
    原本是為臺灣大學「教科書系列」專門撰述的這本著作,因「體例」原因,在先生去世之後,轉為「臺大哲學叢書」予以出版。笛卡爾以降,以「知識論」取代「形上學」的西方哲學傳統,引致哲學界迷思在「實體論」上面,至今依然在「轉圈圈」。因此,沈教授試圖從詮釋學、對比研究法,以及想像的普化法三個方面重構「形上學」,藉此「能下學而上達,從經驗中的諸存有者出發,達到存有的開顯,或由器中之道出發,達到道本身。」(第28頁)
  • 《神魔之塔》宣布《鋼之鍊金術師》聯動「妮娜」取消練技素材設定
    Madhead旗下智慧型手機遊戲《神魔之塔》日前宣布18.4版本將與《鋼之錬金術師BROTHERHOOD》展開合作,並公開諸多情報。而官方昨(6)日則是在社群網站上宣布,關於《鋼之錬金術師BROTHERHOOD》合作角色「妮娜」將取消作為『真理追尋者』系列練技素材的設定。
  • 強力研讀:怎麼才算把書讀進去了?
    現在你知道你是處在讀書中,還是處在被書讀了嗎?07《系統之美》這本書已經讀了一半,堂主說學一份用一分。今天我就活學活用一下,用系統思維拆解一下我們讀書會系統。反饋迴路:當讀書會的學員在讀書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和疑惑,通過這些反饋到堂主那裡,堂主再用執行系統來對大家進行解答。學員們通過堂主給的方式方法運用到自己的讀書中去,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反饋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