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區域再定位:東北振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部現代化

2020-12-23 澎湃新聞

十四五時期,中國區域發展格局定了。

據新華社報導,《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文發布,透露了十四五時期中國的區域協調發展布局。

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推動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

可見,十四五時期,從東部到西部,從中部到東北,從長江經濟帶到黃河流域,從三大世界級城市群到雄安新區,都有戰略部署。

根據國家統計局劃分,內地31省市分屬於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區域。

東部:

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

中部: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

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

東北:

遼寧、吉林和黑龍江。

四大區域再定位,影響有多大?

01

西部地區的關鍵是「新格局」。

西部地區,多數處於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由於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限制,經濟發展水平不如東部,「東西差距」一度成為經濟焦點。

最近10年來,西部地區呈現崛起之勢。

貴州、雲南、西藏等地的經濟增速多年領跑全國,以重慶、成都、西安為代表的中心城市強勢崛起,西部地區一改軍事工業主導的局面,汽車、電子等行業迅速發展。

與此同時,北方多個省份經濟出現明顯失速,不少城市GDP幾年內都在原地踏步,

「南北差距」正在取代「東西差距」。

在此背景下,西部大開發被賦予新的重任:形成

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

的新格局。

這方面,相關國家戰略已經落地。

今年5月,《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印發,再次賦予西部地區一系列政策利好:

加快川藏鐵路、沿江高鐵、渝昆高鐵、西(寧)成(都)鐵路等重大工程規劃建設,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進一步向西部地區傾斜,積極參與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加大對西部地區的財稅、金融支持力度,提高西部地區直接融資比例,西部貧困地區企業IPO適用綠色通道政策,在西部地區布局建設一批應用型本科高校…………

同時,在對外開放方面,文件還提出:

鼓勵重慶、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提高昆明、南寧、烏魯木齊、蘭州、呼和浩特等省會(首府)城市面向毗鄰國家的次區域合作支撐能力……

可見,未來的西部大開發,不僅是經濟趕超,更要將西部內陸加速變身開放前沿,政策窪地扭轉為政策高地。

02

振興東北,落腳點在於「新突破」。

之所以說是「新突破」,原因很好理解。作為三大傳統國家戰略之一,西部大開發可謂碩果纍纍,中部崛起亦取得不錯的成績,只有振興東北難言令人滿意。

且不說「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廣為流傳,東北地區的確已經失去重工業時代的榮光,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人口增長,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

40多年前,東北還是中國經濟高地。

在1980年的GDP十強城市裡,東北有2個城市入圍:瀋陽、大連。

到了2019年,不僅GDP十強城市裡已經沒有東北城市的身影,連TOP20城市裡也不見東北城市,

東北城市全部跌到了25名開外。

東北三省的經濟增速徘徊在全國平均線以下,而佔全國的經濟比重從當初的10%以上,下滑到如今的6%左右。

東北確實在衰落,振興東北必須要有「新突破」。

無論是營商環境,還是產業結構,抑或城市發展模式,東北都需要一場革命性的變革。

國家將會怎樣的「戰略性舉措」,我們拭目以待。

03

中部地區,則是加快崛起。

中部地區包括六個省份:

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

。這是全國經濟增速最快的區域之一,也是萬億GDP俱樂部的重要來源地之一。

武漢GDP早已躋身全國十強,長沙、鄭州陸續進入萬億俱樂部,合肥帶著長三角的光環風馳電掣,南昌和太原在各自區域也在大展身手。

2019年,高層對中部地區發表重要講話指出:

中部地區崛起勢頭正勁,中部地區發展大有可為。要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乘勢而上,紮實工作,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再上新臺階。

可以說,中部地區正在崛起,未來需要的是「加快崛起」。

在區域發展方面,中部地區到底有哪些發展優勢?

其一,產業轉移機遇。

中部地區多是人口大省,仍舊擁有人口紅利。沿海地區正在進行產業轉移,中部地區是主要承接區域之一。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當屬富士康落地鄭州,富士康直接帶動了鄭州的電子信息產業和進出口規模,對於城市發展的作用不容小覷。

其二,人口回流。

過去是孔雀東南飛,如今隨著產業轉移和中部城市崛起,人口開始從東部向中西部地區回流。安徽常住人口已經連續多年正增長,河南湖北雖然還在淨流出,但流出規模越來越小。

其三,做大做強中心城市。

中部地區多數都擁有相對強大的中心城市,這些城市正在成為區域經濟的新增長極,無論在對國家重大戰略的爭取上,還是對重要產業的爭奪上,均擁有一定優勢。

04

東部地區,關鍵詞是「現代化」。

過去在定調區域發展戰略時,與東部地區相對應的是「率先發展」。

這一次,從「率先發展」變成「鼓勵加快推進現代化」,有什麼特殊含義?

所謂「現代化」,在2035遠景目標中有詳細描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外開放新格局、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等等。

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應該指的是東部地區在

科技、經濟、治理能力

等方面率先達到現代化水平。

這無疑是更高的定位。

東部地區本就是中國經濟增長極所在,也是中國區域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萬億GDP城市雲集,先進位造業集聚,發展水平遠遠領先於中西部和東北地區。

東部地區同樣也是戰略高地。

從最早的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到後來的計劃單列市,再到如今的進博會、科創板、先行示範區等

,東部地區仍是改革的試驗田和探索者。

未來,東部地區在經濟率先發展的基礎上,有必要承擔起科技創新領頭羊、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樣板的重任。

這方面,政策利好,還會源源不斷。

原標題:《最新定調!東北再振興,西部大開發,中部快崛起,東部現代化》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陳耀做客13期東北振興大講堂主講新時代——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特徵...
    東北振興大講堂將陸續邀請專家介紹改革開放中的區域發展經驗,包括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經驗,中部地區(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中心城市戰略和營商環境建設經驗,西部(貴州、重慶、四川等地)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東部地區(浙江、江蘇、廣東等)民營經濟發展和深度開放的經驗等,以便東北在實際工作中參考,突破東北振興的瓶頸束縛,找到符合東北現實情況的振興之路。
  • ...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 advance western development in new era
    5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新時代繼續做好西部大開發工作,對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 ...長三角珠三角成最大贏家,中部城市掉隊,西部雙雄崛起,南強北弱...
    京滬深三市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均超過13%,東部、中部和西部省會城市金融業GDP佔比分別為9.7%、8.7%和11.6%,中部省會城市金融業佔比最低。武漢、長沙的金融業GDP佔比均在省會城市中排名倒數。其三,中部中心城市資產證券化率整體較低。
  • ...珠三角成最大贏家,中部城市掉隊,西部雙雄崛起,南強北弱格局強化
    僅以省會城市來看,東部省會城市第三產業GDP佔比均值為65.2%,西部為62.9%,而中部省會城市僅有58.8%,長沙、鄭州兩大重要金融中心的第三產業佔比均不到60%。其二,中部中心城市金融業增加值偏低。京滬深三市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均超過13%,東部、中部和西部省會城市金融業GDP佔比分別為9.7%、8.7%和11.6%,中部省會城市金融業佔比最低。
  • 東北再振興,西部大開發,中部快崛起,東部現代化
    說不定是他們柳家崛起的機會。「不用了!」下一秒鐘,一個滄桑的聲音傳了過來。緊接著,人們就看到七八個黑衣大漢快速的站在大門兩側,一個年邁的老人緩緩踱步走了進來,他淡淡的說道,「我們鴻圖古董行接到一個委託,給你們柳家送一份大禮!」
  • 長春打造東北振興增長極 建設現代化都市圈
    長春從區域協調、生態環保、資源能源、基礎設施、綜合交通、產業發展、空間結構、城市特色、東北亞國際形勢等多個角度,強化城市資源整合和跨區域產業協作,構建核心引領、梯次推進、協調聯動的長春現代化都市圈,使其成為吉林轉型升級的動力源、東北振興的增長極。吉林省長春市的GDP佔全省40%以上,如何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
  • 我國9大城市群的18個城市,成十四五規劃重點,當區域經濟發動機
    西部地區進入大家的視野之中源自於2020年推出的西部大開發國家戰略,如今20年過去之後,包括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廣西等在內的12個省市區的經濟發展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尤其是重慶和四川,更是引領西部發展。
  • 找準發展定位 融入國家戰略 奮力推動海東在蘭西城市群中部崛起
    論壇中,海東市副市長馬傑以「找準發展定位,融入國家戰略,奮力推動海東在蘭西城市群中部崛起」為題,圍繞海東在蘭西城市群中扮演重要角色、海東積極融入蘭西城市群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切實承擔起海東在蘭西城市群中部崛起的歷史使命三個方面,作大會發言。
  • 我國四大地區中的「中部地區」,是由哪六個省級行政區來組成?
    四大地區中的「中部地區」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亞洲各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狀況差異巨大,根據區域劃分,我們通常把亞洲劃分成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等分區,我國位於東亞地區。我們國家也是一個國土面積十分巨大的國家,國土面積超過960萬平方千米,根據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發展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把全國劃分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等四大地區。
  • 中部崛起最離不開的三座城市,武漢、鄭州,還有哪座城市?
    說起中部崛起這個概念,一直與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些戰略備受關注,那麼我們中國的中部包括哪些地方呢? 那麼中部崛起最離不開的三座城市,首先第一座是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遊。
  • 未來,路北區東部、中部、西部這樣發展
    11月30日-12月2日,路北區主要領導深入到路北區東部、中部、西部片區召開現場會議,聽取相關單位2020年指標和重點工作完成情況,2021年和「十四五」項目謀劃情況匯報,並就下步工作進行安排部署。11月30日 東部片區(釣魚臺、龍東、河北路、缸窯、喬屯、東新村6個街道和東部園區)會議強調,全力以赴推進項目建設,促進東部「雙提」,實現產業、環境雙提升。一是深化「為什麼大抓項目」的認識。
  • 專訪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把區域發展差異當成...
    就區域而言,差距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馮奎:現在對中國區域發展的差異,有人認為就是南北發展的差異,這過於簡單化,也不準確。對中國區域發展差異的分析需要更加精確,我認為應該稱之為多方面分化。四大板塊(東部、中部、西部、東北)之間的分化非常明顯。比較突出的是中西部地區增速快於東部,南方快於北方。
  • 王洪章專欄(東北經濟系列第9期)|認真貫徹國家東北振興戰略,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下)
    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是實現東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土地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東北振興新的突破口。東北的人均耕地遠遠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黑龍江人均耕地是0.3公頃,吉林人均耕地是0.2公頃,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遼寧人均耕地是0.1公頃,與全國平均水平差不多。這麼多的土地,由於受土地制度的制約,東北土地的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
  • 從區域發展角度來看,「東北地區」的經濟在全國處在什麼水平?
    東北地區位置圖 東北地區位於我國的東北部,主要包括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等三個省份,以及內蒙古的東部地區,東北地區的總面積約為145萬平方千米
  • 自然資源部全力支持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實施
    記者日前從自然資源部獲悉,「十三五」期間,自然資源部主動作為,在做好用地保障服務、自然資源政策支持等方面助力國家重大區域戰略順利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出堅實步伐,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和生態環境汙染治理成效顯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政策體系不斷完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加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紮實起步。
  • 描繪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的壯美畫卷(一)
    發揮瀋陽市中心城市帶動作用,積極推進東北創新中心、東北區域金融中心、東北人才中心、東北亞物流中心建設,打造國際汽車產業基地,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鞍山、撫順、本溪、遼陽要結合自身優勢,加強產業協同、功能互補,加快形成新型產業體系。二是加快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協同發展。
  • 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時,殷殷囑託「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以此為遵循,提出打造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努力在中部地區崛起中走在前列,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這為我省主動對接融入國家區域戰略布局、更好實施「三高四新」戰略明晰了目標路徑,注入了強勁動力。
  • 濟南大步邁向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
    「十四五」時期,濟南將進入歷史最好發展時期,特別是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推進實施,把濟南首次放在國家戰略發展大局、生態文明建設全局、區域協調發展布局中高點定位,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明確提出實施強省會戰略,省市一體化推進濟南加快發展,為濟南市跨越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戰略機遇。
  • 中國趕超美國的秘密,藏在2020版西部大開發裡!考生速關注
    「西進」不只是中國的經濟戰略重心在內部挪移,更是把中國巨量的對外貿易,從過分倚重的東部沿海,轉移向內陸和歐亞大陸的連結。從東部到西部,從香港到海南,國家在為接下來的三十年,規劃一個巨型的Plan B。我們也沒有「上套」,反而相繼推出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等一系列看上去「並不經濟」的發展戰略。中國的崛起,伴隨著對內陸地區大規模的建設,對中高端產業的不懈攻克,對中國獨特政治體制的道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