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西安,跟當地的朋友說,「走,帶我去吃泡饃」,那他或許會回問你一句「撒泡饃?」,那麼你肯定會疑惑,泡饃也分類?
對的,在西安人眼裡,泡饃可以分很多種,每一種滋味都不一樣。歷史悠久的地方,好吃的就一定不會少。
泡饃是陝西地區最知名的美食,泡饃裡的饃不是傳統的發麵饃,而是未經發酵的飥飥饃,是穆斯林在阿拉伯大餅、胡餅的基礎上,採用傳統烤餅工藝烤烙的一種白面小餅。
做饃時面是半死面的,三成和面,七成死面,和好的面醒一下,做成圓餅狀,無油鏊子裡烙幾下,至八九成熟。也可以放入烤箱烤至八分熟。做出的饃有筋勁,掰碎後入鍋煮製而不粘不散,久煮不爛。
烙制飥飥饃有兩個基本功:一是揉功,二是火功。面不能太軟,揉成團至筋韌光滑,擀成小圓餅。鏊燒熱,餅入鏊兩翻後,改中火,再改文火。六翻後,饃餅發輕,摁有彈力,勁道無比。
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是所有泡饃中最為人熟知的香味沁人、在冬天吃一碗,暖胃解饞。傳說當年大宋皇帝趙匡胤稱帝前受困於長安,終日過著忍飢挨餓的生活。一日,他窮困到懷裡只剩下一個幹饃,飢腸轆轆的他,在路過一家買牛羊肉的小店時,掌柜的見其可憐,遂將他的幹饃掰碎後用一勺羊肉湯在火上煮透與之充飢。
餓壞了的他狼吞虎咽,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趙匡胤黃袍加身後,一日出巡長安,同文武大臣專程來到這家小店,讓店主再做一碗羊肉泡饃。出了宮的他仍感到其味鮮美無比,於是龍心大悅,當即賞銀百兩。此事很快傳遍長安,羊肉泡從此譽滿古都。
葫蘆頭泡饃
葫蘆頭類似於老北京的滷煮,基本食材是豬大腸和豬肚。因為大腸形似葫蘆,所以取其形,命名葫蘆頭。吃葫蘆頭泡饃時,先把饃掰成指甲蓋大小的塊,加上粉絲,再把滷好的豬大腸和豬肚等放在碎饃上,用煮沸的骨頭湯頭衝泡幾次,再佐以糖蒜、辣醬等。鮮香滑嫩,肥而不膩。
豬大腸特殊的味道,很多人難以接受,在唐代長安,孫思邈懸壺濟世,經常拄著一個龍頭拐杖,上面懸掛著一個藥葫蘆。在他的住宅旁,有一家經營「玉腸湯」的小飯館,有一次出診回來,便來這家店吃飯,看老闆生意清淡,就詢問原因,掌柜的嘆了一口氣:「顧客都嫌腥味大,油膩啊!」而後,孫思邈走進後廚,看了做法,然後解下拐杖上的藥葫蘆,往鍋裡加了一些中藥,並向掌柜的叮囑了一番,臨走時,還把藥葫蘆掛在店前。
經這一調配,玉腸湯不僅去了腥味,除了膩,而且香飄四溢,掌柜的為了感謝孫思邈,便將玉腸湯改名為「葫蘆頭」。
粉湯羊血泡饃
西北人喜歡吃羊,也會吃羊,連羊血都可以做成泡饃的美食。一般是將羊血製成羊血糕片切成絲,加入粉絲,滾上多種香料和豬油等煮成湯油汁,羊血鮮嫩,粉絲光滑筋軟、香辣撲鼻。泡上掰好的饃,香辣發汗,很適合秋冬來吃。
胡辣湯泡饃
肉丸胡辣湯源自西安,用牛羊骨熬湯,下牛肉製成的丸子,然後加入土豆塊、包菜、胡蘿蔔、芹菜等配菜,有點像燴菜,最後勾芡而成。將掰好的饃放入碗中,澆上胡辣湯,再加一點紅豔豔的辣椒油,胡辣湯中的胡椒粉比較多一些,吃完微微冒汗、渾身舒坦。
小炒泡饃
小炒泡饃在西安簡稱小炒,不同於以上幾種泡饃的做法,口感偏幹,湯汁被收進饃裡和牛肉裡,饃吸收了調料的味道,鮮香入味,綿軟有嚼勁,酸辣可口。
豆花泡饃
豆花泡饃是西府地區特有的地區名小吃,配上寶雞特有的油潑辣子,也別具一番風味,不同於以上泡饃的顆粒狀,以片狀呈現出來的泡饃,豆花和饃攪拌在一起,配上煮到軟爛的麻花,每一種食材一個口感,但搭配在一起又沒有違和感。
西安作為秦、西漢、隋、唐等13朝古都,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是一座很有歷史底蘊的城市。
美食經過歷代相傳,經歷了無數廚師之手的改良,現今,西安美食已經和它的歷史文化相輔相成,形成了獨特的老陝味道!
全文完,感謝閱讀!廚藝有限,請多多指教!歡迎轉發+關注!
Jessica的美食每刻,美食專欄作者、美食撰稿人,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記得關注、轉發、點讚!期待與你分享我多年來的美食心得。我們與食物的美好關係,不應被罪惡感替代,好好生活,享受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