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功鎮(1961年以前武功縣治所地)向西上一個黃土塬,再繼續向西南走6公裡左右,在洛陽村和羅家堡村之間有一座古墓, 墓冢為黃土堆砌的圓形土丘,高約5米,直徑10餘米,當地人稱「隋煬帝陵」。這座墓埋的是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煬帝楊廣嗎?
武功西塬上的「隋煬帝陵」
據說早期的「隋煬帝陵」陵冢高大、石雕林立,並建有享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到後來地面只剩下一座墳丘和一個保護碑,墳丘也只有10平方米左右、兩米來高。
近年來,武功縣政府對該墓做了些保護,封土加高到5米,在封土邊用紅磚砌了一圈高不到一米的圍牆,但不知何故,墓旁的「隋煬帝陵」省級文保碑被推到在草叢中。
明代嘉靖年間,武功人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前七子」之一的康海 (1475年—1540年)修編《武功縣誌》時,訂正《唐高祖本紀》,認定隋煬帝葬在陝西武功落楊村。
「隋煬帝墓在縣西原。武德五年八月辛亥,唐高祖葬帝於此。」
清乾隆時狀元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使、陝西巡撫畢沅,經過考證,認定該墓為「隋煬帝陵」, 並在乾隆42年(1777年)秋季拜謁隋文帝泰陵和「隋煬帝陵」時,為這兩座陵墓書寫了碑名。畢沅書寫的「隋煬帝之陵」石碑高2米多,現已不存。
1957年5月31日「隋煬帝陵」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樹立了保護標誌碑。
早年武功西塬上「隋煬帝陵」前的陝西省文物保護碑
1992年4月20日陝西省政府公布保護範圍:其重點保護區位陵冢周圍外延10米。但一般保護區外延是60米。
武功縣誌也記載:「隋煬帝楊廣,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被反賊宇文化及等縊弒於揚州。唐朝建立後,唐高祖李淵於武德 五年(公元622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 遷葬煬帝於此,與隋文帝 泰陵構成一脈之穴,遙遙相望。」
現在的百科資料中介紹武功縣的著名景點也有「隋煬帝之墓」,墓址位於武功西原。
關於「隋煬帝陵」遷葬武功西塬在當地民間還有一段傳說。
據傳,唐朝建立後,隋煬帝的表哥——唐高祖李淵 ,下令把隋煬帝陵從揚州雷塘遷往位於陝西的隋文帝泰陵 附近重葬。當靈柩行至南距隋泰陵10公裡左右的武功西塬上時,突然電閃雷鳴,大雨瓢潑,抬靈柩的杆子斷裂無法前行。有人認為這是文帝不希望敗家子楊廣與自己葬在一起,因此顯靈斷了繩索。抬靈柩的人也嫌要翻越深溝並要過小韋河才能到達泰陵附近,因此只能就地安葬,並在陵前列置了石人、石馬、石獅獸 等。隨行的隋煬帝的親屬和隨從在陵墓附近住下守陵,成了後來的「挪駕堡」村和「落煬」村,演變為現在的羅家堡村和洛陽村。
「隋煬帝陵」與眾不同的是,墓門和石刻是向北的。
據當地村民傳說,這是因為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無顏面對南邊一河之隔的父親——隋文帝楊堅,故背對泰陵。
2013年3月,考古部門在揚州市邗江區西湖鎮司徒村曹莊「中星海上紫郡」房地產建設項目工地發現兩座磚室墓,考古專家從墓室中出土的墓志銘和牙齒、骸骨以及大量的陪葬品等認定:
這兩座墓是隋煬帝楊廣與其皇后——蕭皇后之墓。
據史書記載:大業十四年三月(公元618年4月),司馬德 勘 、裴虔通、元禮等禁軍中下級軍官推貴族宇文化及 為首,發動「江都兵變」,叛將令狐行達縊殺50歲的隋煬帝 於江都宮西閣溫室中。楊廣 死後,隋煬帝 皇后——蕭後與宮人一起撤下紅漆床板,做了一個簡易的小棺材,將隋煬帝和兒子趙王杲草草葬於江都宮流珠堂下。
隋煬帝墓出土的兩顆牙齒經鑑定為50歲左右男性的牙齒宇文化及率叛軍離開江都5個月後,隋煬帝的舊臣、江都太守陳稜感念煬 帝舊恩,找到了隋煬帝的靈柩,粗備天子儀衛,奉梓宮於成象殿,集眾縞素,衰杖送喪,慟感行路,改葬於吳公臺下。
「隋江都太守陳稜求得煬帝之柩,取宇文化及所留輦輅鼓吹,粗備天子儀衛,改葬於江都宮西吳公臺下」。
——《資治通鑑·一百八十六卷》
唐平定江南後,武德五年( 622 年) ,唐高祖李淵下令將隋煬帝遷葬雷堂。
「上崩於溫室,時年五十。蕭後令宮人撤床簀為棺以埋之。化及發後,右御衛將軍陳稜奉梓宮於成象殿,葬吳公臺下。發斂之始,容貌若生,眾鹹異之。大唐平江南之後,改葬雷塘。」
——《隋書·煬帝紀》
滄海桑田,曾經的雷塘地址已不可考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隋煬帝死後,蕭皇后先是被宇文化及的叛軍帶到了北方,在後來的戰亂之中又被另一位反王竇建德所掠,此時,之前遠嫁突厥可汗和親的隋煬帝妹妹,也就是蕭皇后的小姑義成公主 ,終於打聽到了蕭皇后的下落,就派使者到樂壽迎接蕭皇后。竇建德不敢與突厥人正面對抗,只好把蕭皇后及族人交給使者。
貞觀四年,唐將李靖滅東突厥。由於蕭後的兩個弟弟都為當朝高官,且楊廣的一個女兒是當朝皇帝李世民的寵妃,蕭後等族人被唐軍帶回長安後,受到李世民的禮遇,居於長安城興道裡。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81歲的蕭皇后病死,這位出生於蕭梁國「婉順聰慧,知書達禮」的蘭陵公主結束了其跌宕坎坷的人生。唐太宗李世民命人將其屍骨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此時距隋煬帝楊廣被弒殺已過去整整30年。
據說,唐初這個隋煬帝墓還有人把守,但「安史之亂」後這裡便漸漸成為無人問津的荒冢。後來,滄海桑田,「雷塘」到底在哪兒也不可考了,隋煬帝墓更不知所蹤,一致後來出現了三個隋煬帝墓: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的隋煬帝 槐泗墓,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郭村東南之柏山(又名蕎麥仁山)的「楊廣墓」,陝西武功洛陽村的「隋煬帝陵」。
隋煬帝墓的發現,讓這三個墓都成了偽陵,那麼,武功的「隋煬帝陵」埋的又是誰呢?
從唐高祖李淵代隋自立,到哀帝李柷被權臣朱溫廢黜為止,唐朝立國289年,史書認可的皇帝(包括武則天)共21位。除唐末被朱溫控制到洛陽的唐昭宗李曄和後來的唐哀帝李柷葬在河南和山東外,其餘李家的19位皇帝均埋葬在關中唐十八帝陵(武則天與高宗李治合葬)。
但在唐朝21帝之外還確實存在過一位皇帝,這就是唐殤帝李重茂,又稱唐少帝。因李重茂在位時間極短,又是傀儡,且20歲就去世,未入皇陵,所以他在唐朝就不被史家承認皇帝身份。
自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紀傳體史書專門為皇帝創造了一個體例——《本紀》,但不管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都沒有將唐殤帝李重茂列入帝王本紀,只有在記述一般人物的《列傳》中寫了很短文字。一致人們普遍認為唐中宗李顯之後的皇帝就是唐睿宗李旦,而忽略了他們中間還有一個唐殤帝李重茂。
唐殤帝李重茂(695年-714年)是唐中宗李顯第四子,生母不詳。聖歷 三年(700年)冊封北海郡 王,神龍元年(705年)進封溫王且任右衛大將軍兼遙領并州大都督,但因年幼未出閣。
李重茂影視劇照
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結束了女皇武則天15 年的武周政權生涯,武則天的兒子李顯重歸皇位,是為唐中宗,李唐皇室復闢。
唐中宗復闢之後,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擅權,甚至有效仿武則天稱帝之意。
韋皇后影視劇照
景龍四年六月(710年7月3日),韋後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丈夫中宗皇帝,把不諳世事的16歲少年李重茂扶上皇位,改年號為「唐隆 」,韋後臨朝稱制 。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李重茂的堂兄——臨淄王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 」,誅殺韋後和安樂公主等,並將韋氏黨羽一網打盡。
「唐隆政變 」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人經過精心策劃,導演了一出堂弟李重茂把皇位「禪讓」給自己父親李旦的大戲。
唐隆元年六月甲辰日(710年7月24日),在太極殿上,太平公主首先提出禪讓議題:「皇帝欲以此位讓叔父,可乎!」 「唐隆政變」的大謀士劉幽求 馬上附和太平公主的提議:「國家多難,皇帝仁孝,追蹤堯、舜,誠合至公;相王代之任重,慈愛尤厚矣。」說李重茂為了穩定國家要學習堯、舜,把皇位禪讓給相王李旦 ,並拿出早就擬好的傳位詔書宣讀。
詔書宣讀完畢,李重茂還傻愣在哪裡,太平公主 到御座前對他說道:「天下之心已歸相王,此非兒座!」把李重茂拉下御座,又親手把李旦扶上皇位,下去率群臣三呼萬歲。就這樣,做了17天傀儡皇帝的李重茂被重新降封為溫王。景雲二年(711年)又改封襄王,「令中郎將率兵五百人守衛」。
李重茂被廢帝位後不久,其長兄譙王李重福 認為自己是中宗長子,理應即帝位,假傳聖旨到洛陽,自封為帝,改元「中元克復」。幾天後,洛陽留守官員自發挫敗李重福叛亂,李重福兵敗投水自盡。李重茂也因此受牽連被貶為房州 刺史。開元 二年(714年),卒於任上,時年20歲,諡號為殤。十一月葬於武功西塬長陵。
通過對揚州市邗江區西湖鎮司徒村曹莊隋煬帝墓的發掘,文物考古專家基本認定這就是隋煬帝楊廣之墓。但是,由於到目前為止,文物考古部門還沒有對武功西塬上的「隋煬帝陵」進行考古發掘,因此,仍然有人認為這是隋煬帝的衣冠冢或埋的是隋煬帝的骨骸。但這只是極個別人的推測,無任何依據,因此沒有信服力。
這座墓最有可能的是唐殤帝李重茂的長陵。
無論成書於後晉 開運二年(945年)由趙瑩 主持編修《舊唐書》,還是成書於北宋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由宋祁 、歐陽修 等完成的《新唐書》,都明確記載唐殤帝李重茂死後葬於武功西塬。
「(李重茂)開元二年,轉房州刺史。尋薨,時年十七,諡曰殤皇帝,葬於武功西原」。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諸子》。
「武功(西原),殤帝所葬」。
——《新唐書·地理志》
《舊唐書》和《新唐書》的修撰時間離唐朝 滅亡都不遠,特別是《舊唐書》編撰時距李重茂死亡只過去了大約200年,其史料價值更具可靠性。
北宋史地學家、藏書家宋敏求(1019年—1079年5月9日)著的《長安志》是地市志之宗,該書考訂詳備,是我國古代有關長安地誌的重要著作。《長安志》也明確記載:
「唐殤帝陵,在縣西原上」。
——宋敏求《長安志·武功》
既然從唐朝到北宋的史籍記載都很清楚,為什麼明清以後變成了「隋煬帝陵」呢?
唐以後的五代十國使中原被戰爭荼毒50餘年,特別是公元1126—1127年的「靖康之難」,北宋被金人滅國,大批漢人開始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衣冠南渡」,中原赤地千裡,荒無人煙,許多漢文化遺蹟被破壞或遺忘。
公元1141年,南宋和金國達成「紹興和議 」,宋、金雙方以淮河-大散關 為界,此後,黃——淮以北地區被金人統治百年有餘,再後來又是蒙古人近百年的統治。草原民族雖然建立了統治政權,但並沒有文物保護意識,文物繼續被大肆破壞,連在河南開封的北宋帝墓也幾乎被盜掘一空。
在這2、3百年的時間裡,由於戰亂、自然災害和人口遷移以及地形變化等因素,許多墓園的地面設施被損毀,有些甚至連墳丘都找不到了。到明朝時,有些墳墓已不知所蹤,有些則變成了「無主墓」。
據有關專家考證,從唐末到明朝建立時,關中人口下降超過70%。《明太祖實錄》記載,:「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墟」,「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長時間的人口斷層使民間口口相傳的文化傳承也出現斷層。
明清時,一些官員、學者出於對漢文化的熱愛,尋訪、考證古蹟,為漢文化的傳承做出了貢獻。但由於當時沒有考古勘探,只能依據史料和民間傳說來確定,因此,其結果只能是真實與謬誤並存。比如,被清朝大學士阮元考證認定並出資修建的揚州槐泗「隋煬帝陵」,後來就被證實是偽陵;人們世代祭祀、位於鹹陽塬上的周文王、周武王的「周陵」,經勘探是秦國君主之墓;位於藍田支家溝的荊軻墓經發掘是西漢鄂邑長公主之墓等等,不一為舉。
李重茂的長陵和其它被錯認的陵墓一樣,由於常年的戰亂導致人口斷層和地面遺存被毀,到明朝時已無人辨識。
由於長陵距隋文帝楊堅的泰陵只一河之隔,相距不到十公裡,民間才有「隋煬帝陵」和「挪駕堡」、「落煬」的附會和傳說。日久天長、滄海桑田、以訛傳訛,導致了康海和畢沅的誤考。這和阮元誤考揚州「隋煬帝陵」極為相似,只不過一個考錯了陵址,一個考錯了陵主。
「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半畝田」。歷史上的隋煬帝一直是荒淫無道、兇殘暴虐的典型,這裡固然有書寫《隋書》的李唐統治者為了表明自己奪權的合法性故意貶低隋煬帝之意,也有宋代以來民間文學作品的虛構和歪曲。
「沒有秦隋,何來漢唐」。歷史上真實的隋煬帝和秦始皇一樣,都是有著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們自命不凡、精力旺盛、事必躬親、殺伐果斷;他們具有戰略眼光,注重製度建設、積極大興土木、大力開疆拓土,這些都為中國千年封建王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他們都太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濫用民力,群兵黷武,把本該造福於民的德政工程,幹成了天怒人怨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最終導致天下大亂,人亡政息。這對我們今天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啟迪和警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