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最後的日子(寧欣)

2021-02-21 亞洲考古

揚州市發現兩座殘存的隋末唐初磚室墓,其中西側墓中因出土了帶有「隋故煬帝墓誌」 銘文的墓誌以及鎏金銅輔首、金鑲玉腰帶等文物,故被考古專家初步認定為隋煬帝之墓,而該墓規模較小、帝陵是否應有墓志銘等問題也引起一些專家的質疑。力挺與質疑的討論和爭鳴引發了學界內外的廣泛關注,加之近期一些有關隋唐歷史的影視作品正在熱播,使不少讀者對這段歷史也產生了濃厚興趣。隋唐史專家寧欣的一篇文章,對隋煬帝最後的歲月、生前身後的評說以及學界相關研究情況等進行了全面介紹,以期對讀者的關注有所回應。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於今腐草無螢火, 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隋宮》)這是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有感於隋煬帝下江都(今揚州)、建離宮、開運河、造龍舟,耽於淫樂,虛擬了他與同為亡國之君的南朝末代皇帝陳後主(叔寶)在地下相見時的情景。歷史上的陳後主才情過人,卻因荒淫喪國;隋煬帝雄才大略,卻由貪暴失位。兩位亡國之君,不僅政權易手,離世之地和葬所也進行了南北易位。以西北關中之地為立國根本的隋煬帝,離世和葬所都在風月無邊的揚州;沉湎於江南溫柔之鄉的陳後主,卻長眠於荒冢漫坡的洛陽邙山。

隋煬帝,姓楊名廣,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的次子,在弒父殺兄的疑雲中,登上帝位。在位時,修馳道、掘長塹,四方巡遊,宣揚國威,加強統一;為更有效地控制關東和江南地區,營建東都洛陽;開鑿運河,打通南北水路交通,順應並推進了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大趨勢;積極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創設和改革,尤其是科舉制的確立,不僅適應了當時社會階層變動的需要,也奠定了選拔人才的基本標準,影響了一千多年的歷史。隋煬帝繼承其父文帝楊堅家業,積聚了大量財富,隋亡時,「天下儲積,可支五十年」,正如宋人所云:「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同時,也因三徵高麗、三遊江都、屢起興造、徵伐不已、不恤民力而引發內叛外亂,在席捲全國的農民起義和各地貴族軍閥群起割據的夾擊中,他即位短短十四年,盛極一時的隋王朝便土崩瓦解, 隋煬帝本人也命喪江都。晚唐詩人羅隱的「君王忍把平陳業,只博雷塘數畝田」(《煬帝陵》),流露出詩人對煬帝生前赫赫偉績與悽涼結局而生出的無限感慨之情。當然,詩人不會想到,時隔一千三百九十五年後的今天,又因新發現的隋煬帝墓誌而引發新的風波。

隋煬帝於公元 618  年亡於江都(揚州),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但隋朝盛極而衰的轉折點應該追溯到大業十年(614 年)。此時,隋煬帝剛剛平定開國功臣大貴族楊素之子楊玄感聯合眾多貴族功臣子弟的反叛,統治集團四分五裂、各懷異心,全國各地「盜賊」蜂起,他仍不顧群臣的反對,興起第三次徵高麗戰役,兩敗俱傷,無功而返。

大業十一年(615年),又匆忙第三次北巡,以鎮撫雄踞北方、屢為邊患的突厥。不料,早已覬覦中原的突厥始畢可汗率數十萬騎兵突襲,將隋煬帝圍困在雁門,幸虧遠嫁始畢可汗的義成公主出手援救,謊稱「北邊有急」,始畢可汗撤圍,隋煬帝才逃過一劫。脫險後,他從太原回到東都洛陽,面對中原狼煙四起的嚴峻局勢, 卻下詔建造數千艘龍舟,準備三下江南。大業十二年(616 年),各路農民起義軍中勢力最強的瓦崗軍在河南連戰連捷,先後攻破金緹關,佔領滎陽諸縣,消滅隋軍悍將張須陀,聲勢大振,中原局勢已經失去控制。隋煬帝沒有選擇堅守洛陽,也沒有聽從臣屬「百姓疲勞,府藏空竭,盜賊蜂起」,應及早返回京師長安的勸諫,反而喪失了重振河山的雄心,惶恐不寧,寢食難安,甚至夜晚都需要數名宮人拍撫才能入睡。他整日沉湎於肆意遊樂,流連於西苑,令人捉了數斛螢火蟲,夜出遊山,光照山谷。同時繼續為南遊做準備,徵集江南十郡兵數萬人,建造毗陵(今江蘇常州) 宮苑,周圍十二裡,其中有離宮十六所,另建涼殿四所,仿東都西苑之制,「奇麗過之」。於是後人有「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隱《隋宮》,一作《隋堤》)的詩句以諷喻他為南遊而勞民傷財。七月,隋煬帝迫不及待地乘坐造好的龍舟三下江都,並賦詩云:「我夢江都好,徵遼亦偶然。」似乎打高麗只是權宜之策,而江南才是他魂牽夢繞的歸宿。他前後殺掉了勸阻南行的數名官吏,踏上了從逃亡最終走向覆亡的不歸之旅。

正應了當時上書勸諫之人所言:「陛下若遂幸江都,天下非陛下所有。」大業十三年(617 年),隋煬帝離開東都洛陽後,中原局勢發生了巨變。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匯聚多支義軍,攻佔隋朝第一糧倉興洛倉,開倉賑濟,迅速聚集數十萬民眾,發布討隋檄文,全力進攻東都,徹底斷絕了隋煬帝返回東都之路。臨危受命鎮壓農民軍的王世充抵擋不住只能退保洛陽;李淵從晉陽直入關中, 另立楊侑為恭帝,遙尊煬帝為太上皇,明顯有取而代之的意圖;全國各地義軍蜂起,連江南也有杜伏威、輔公祏義軍如火如荼。618年,是隋煬帝在世的最後年頭,這時的隋煬帝似乎已經陷入精神全面崩潰的狀態,有時覺得自己性命難保,照著鏡子對蕭後說:「好頭頸,誰當斫之?」有時又對自己未來的命運存有一絲幻想,對蕭後說:「外間大有人圖儂,然儂不失為長城公(陳後主),卿不失為沈後(陳後主妻)」,並自嘲說:「貴賤苦樂,更迭為之」。如此境遇,他依然不忘享樂,廣選江南美女充斥後宮,宮中設百房,每房有眾多美女輪流作東設宴,整日酒杯不離手, 晝夜狂飲。

隨駕南下的十多萬侍衛驍果將士,大多是關中人,「見帝無西意,謀欲叛歸」。為了安撫思歸的將士,隋煬帝將江都一帶的寡婦、未嫁之女強行配予將士。但這些敷衍舉措並不能平息驍果衛士憤懣的情緒,統領驍果的虎賁郎將司馬德戡等,推關隴貴族時任右屯衛將軍的宇文化及為首, 聯絡宮內外各關鍵部門人員,並放出謠言「陛下聞說驍果欲叛,多釀毒酒,因享會盡鴆殺之,獨與南人留此」,迫使驍果將士「謀叛愈急」。三月十日晚,數萬驍果將士舉火起事,內外呼應,迅速攻入宮中。面對叛軍,隋煬帝質問:「我何罪至此?」叛軍首領之一馬文舉歷數煬帝十大罪狀 「違棄宗廟,巡遊不息,外勤徵討,內極奢淫,使丁壯盡於矢刀,女弱填於溝壑,四民喪業,盜賊蜂起,專任佞諛,飾非拒諫」。煬帝不得不承認「我實負百姓」,但卻不理解反叛將領「榮祿兼極」,為何還要造反。叛軍首領司馬德戡的回答是:「溥天同怨,何止一人!」

深知這一天遲早會來的隋煬帝早就準備好毒藥令所幸諸姬隨身攜帶,但此時親隨皆四散逃亡,為維持君主尊嚴,他不希望受鋒刃之辱,於是自解練巾,被縊殺而亡。蕭後與宮人撤漆床板為小棺,將其草草葬於西院流珠堂。8月,江都太守陳稜得到唐高祖李淵的允許,將煬帝改葬於吳公臺下。唐武德二年(619 年),再次改葬於揚州雷塘。

隋煬帝生前身後,惡評如潮。大業九年(613 年)楊玄感起兵,宣稱:「為天下解倒懸之急,救黎民之命」,「廢昏立明」;出自瓦崗軍祖君彥之手的討隋檄文,痛斥隋煬帝的「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唐高祖李淵,取「好內遠禮煬,去禮遠眾煬」,追諡他為「煬帝」;主修《隋書》的魏徵引用了《尚書》中的「自作孽,不可逭(逃避)」作為評價之辭;《資治通鑑》則詳細描述了隋煬帝退困江都後「隋失其鹿、豪傑競逐之」的末世光景,「人情洶洶」、眾叛親離的窘迫處境以及隋煬帝瀕死欲生的尷尬心態。

歷史上,民間廣泛流傳著多部與隋煬帝有關的傳奇與野史小說,如《南部煙花錄》(亦名《大業拾遺記》)、《煬帝開河記》、《隋史遺文》、《隋唐志傳》、《隋煬帝豔史》,清人褚人獲集大成為《隋唐演義》等,分別揭露了修鑿大運河民工的悲慘境遇,煬帝驕奢淫逸的生活,生動描繪了瓦崗軍為首的「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等反隋英雄的生動故事。從唐到清,歷時一千多年,主流社會與民間野史異口同聲,痛斥其「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事不息」,隋煬帝遂成為暴虐同於秦始皇、荒淫過於陳後主的一代暴君、昏君。

當代歷史學家對隋煬帝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上世紀 50 年代到七十年代末,大部分人持不須爭論的態度,延續此前歷代朝野的惡評。而在為曹操翻案展開大討論的背景下,1959年,萬繩楠發出不同聲音,認為隋煬帝是有作為的君主, 功大於過,但很快遭到反駁。此後,爭論沉寂了二十多年。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上半期,史學研究逐步走向正軌,海外的評論也從多渠道湧入。如美國學者芮沃壽、《劍橋隋唐史》作者杜希德、日本學者布目潮渢、臺灣學者黃仁宇、香港學者楊永泉、大陸學者高敏等,都紛紛發表評論,認為不能以「末代昏君」論定隋煬帝,也不能以勝敗定功過。

九十年代後半期至今,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了討論,舉辦了多場專門的研討會,上百篇論文, 十幾部專著,長篇歷史小說、影視文學作品迭出,異彩紛呈。有學者疾呼「願天下人還他個公道」,希望更多從正面、積極的角度重新評價隋煬帝。如果說八十年代以前的討論可以分為:功微罪重派、功過比較派、功大於過派,隨著時代的變遷,回歸學術的本義,對歷史人物認識的深化,以及對隋唐歷史的深入探討,學界對隋煬帝的評價,脫離了非此即彼、功過分成、暴君明君之爭的固定模式,更加理性、更加客觀和科學,涉及的領域也更廣泛。諸如隋煬帝的歷史作用和歷史功績,隋煬帝的民族政策與周邊民族關係、文化策略等,隋煬帝的官制改革,巡遊的目的,三徵高麗的背景,三下江都的原因,當時中日關係的發展,隋朝滅亡原因與隋煬帝的關係,隋煬帝的才能、性格特點與缺陷等問題都得到了更深入的討論。

隋煬帝創造了豐功偉績,也因暴虐、奢侈、荒淫及個人性格缺陷給廣大民眾帶來深重苦難, 並導致盛極一時的隋朝眾叛親離、迅速崩潰,他以一句「我實負百姓」為自己做了總結。身後可謂:墓草無人隨意綠,空梁何處落燕泥,成為一個悲劇性的歷史人物。這種巨大的反差,不僅今人糾結,也同樣困擾著古人。正如晚唐詩人皮日休《汴河懷古》詩所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如何客觀、立體、多元地評價包括隋煬帝在內的歷史人物,這首詩或許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 完-

亞洲考古發布(Asian archaeology)

綜合整理出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來源 丨光明日報2013-05-09

 以上圖文版權均歸作者所有,本文僅用作學習之用,如有侵權,即作刪除處理,特此聲明。

◆ ◆ ◆

相關焦點

  • 探索 隋煬帝墓之謎
    在近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古城揚州從未正式做過都城,但是,文獻記載,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而又頗具爭議的帝王——隋煬帝楊廣卻葬在了這裡。
  • 乖順了一生,最後被隋煬帝逼嫁的蘭陵公主!
    第一侯選人即是南朝後裔、門第清貴的蕭瑒,也是隋煬帝楊廣的小舅子。但在快要定下婚事時,蕭巋駕崩,身為兒子的蕭瑒因要守孝,與蘭陵公主的婚事被擱置。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隋文帝統一南北時,蘭陵公主的婚事再次被提上日程,不知隋煬帝出於什麼考慮,河東柳氏家族的柳述成為駙馬第二侯選人。兩位都身出名門,也都人青年才俊,隋文帝詢問著名相士韋鼎的意見。
  • 隋煬帝之孫,齊王楊暕公的遺腹子-楊政道
    當他到出生前的一段日子裡,隋煬帝的大兒子的分別在長安,洛陽兒子當時都被李淵和王世充先後立為傀儡皇帝,但都在619年先後被廢殺,最長的年僅 15歲,沒有血親後代;而竇健德打敗並殺死了宇文化及,將煬帝的蕭皇后和楊政道接來並被護送到突厥 頡利可汗的王妃 義安公主處撫養,到630年,頡利可汗被打敗後,蕭後與政道被送到長安,但李世民沒有殺害 楊政道 ,並封他官爵。
  • 寧欣// 永遠的「213」 ——深切緬懷王永興先生
    首師大中國古代經濟研究中心在昨天和今天分別推出郝春文教授和寧欣教授的回憶文章,以紀念先生。王永興先生2006年於香山植物園「213」是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一個很普通的房間,但卻成為我大學最後兩年和研究生三年學習生活中最重要的場所。這個房間也正是我的碩士導師王永興先生作為創辦人之一的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和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的「養成」之所。
  • 考古記憶:發現隋煬帝墓
    飲水思源,揚州能有此宿命,皆因為隋煬帝對揚州的偏愛。他對揚州的經營給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可以說他就是揚州城的真正締造者。當然對於一位皇帝而言,他心繫的應當是整個天下而不應為個人喜好而偏愛。也正因為他對揚州的溺愛而不惜大費周章的南下,最後遭遇宮變,客死揚州。草草入土後葬所又幾經輾轉,使得他的葬地成為一個歷史之謎。也讓清代大學者阮元的考據成為一紙笑談。
  • 隋煬帝手下一個神箭手,是隋朝最後救命稻草,他不死唐朝很難建立
    千百年來,隋煬帝一直被視為商紂王一樣的昏暴之君,很多人印象中,正是隋煬帝的橫徵暴斂和殘暴不仁,才導致成立僅僅38年的隋朝短命而亡。但近年來隨著史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史學界對隋煬帝的認知有了很大分歧。有一種看法認為,隋煬帝一生應當一分為二來看待,不能把對他的歷史評價簡單化、臉譜化。具體而言,隋煬帝一生可謂功罪分明。他確實有好大喜功、不愛惜民力的缺陷,但另一方面,隋煬帝也並非毫無可取之處,最起碼他修建溝通中國南北的大運河,就是一件功在千秋、福澤後世的大好事。
  • 武功西塬上的「隋煬帝」墓埋的是隋煬帝嗎?
    楊廣 死後,隋煬帝 皇后——蕭後與宮人一起撤下紅漆床板,做了一個簡易的小棺材,將隋煬帝和兒子趙王杲草草葬於江都宮流珠堂下。隋煬帝墓出土的兩顆牙齒經鑑定為50歲左右男性的牙齒宇文化及率叛軍離開江都5個月後,隋煬帝的舊臣、江都太守陳稜感念煬 帝舊恩,找到了隋煬帝的靈柩,粗備天子儀衛,奉梓宮於成象殿,集眾縞素,衰杖送喪,慟感行路,改葬於吳公臺下。
  • 隋煬帝為何執意三下江都?
    楊廣也不例外,晉王所在的江東一帶是陳朝故地,也是全國最後一個被統一的地方。三百年的分裂導致南北有很大的隔閡,因而江東的失意士人也是最多的。作為滅陳統帥,滅陳之後,楊廣處置得當,「天下稱賢」,因而江南人士對他沒有惡意,願意與他合作。
  • 隋煬帝死後,隋朝還有4個鮮為人知的皇帝,最後1個熬死李世民
    大多人都只知道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甚至很多人把楊廣當成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楊廣死後,其實還有4位隋朝皇帝。公元617年,李淵以「匡復隋室」的名義進軍關中,佔領長安。同年,李淵尊隋煬帝為太上皇,立12歲的小孩子楊侑為「隋恭帝」。楊侑名為皇帝,實際卻是個傀儡。
  • 隋煬帝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楊侗是隋煬帝的孫子。隋朝皇帝,在位一年。楊侗儀表漂亮,生性寬厚。初封越王,隋煬帝每次出巡,楊侗常留守東都洛陽。大業十三年(617年),隋煬帝巡幸江都,楊侗與段達、元文都、皇甫無逸等,總管留守後方的事宜。皇泰元年(618年),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元文都等人共同擁立楊侗為帝,改元皇泰,史稱皇泰主或皇泰帝。皇泰二年(619年),楊侗被迫禪位給王世充,並被幽禁在含涼殿。
  • 隋煬帝眾叛親離,為何王義卻甘心殉主?
    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聽到消息後,除了仍然醉死夢生外,也毫無辦法。一天酒後照鏡時,隋煬帝自言自語道:"好頭顱,誰來斬?"把身邊的蕭皇后嚇了一跳,忙問:"皇上何出此言?"隋煬帝苦笑著說:"貴賤苦樂,循環相尋,沒什麼可怕的。就是我了失天下,仍不失去做一個長城公,眼下與卿只管行樂吧!"
  • 楊凌隋文帝陵墓和武功鎮隋煬帝墓塚的傳說
    武功洛陽村諧音「落煬村」  據了解,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揚州),被部下宇文化及縊死。隋煬帝死後連個像樣的棺木都沒有,由蕭後和宮人拆床板做了一個小棺材,偷偷下葬。史書記載,唐高祖武德五年,被遷葬於武功西塬上,與其父楊堅之泰陵隔河相望。這也是我省武功縣隋煬帝陵的來歷。
  • 隋末風雲:隋煬帝楊廣之死
    他離開東都的第二年,李密率領的瓦崗軍包圍了東都洛陽,並發布檄文聲討隋煬帝,歷數隋煬帝十大罪狀。接著隋煬帝的表兄弟李淵也在晉陽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長安,擁立楊侑為皇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隋煬帝這時候才嘗到了眾叛親離滋。但是他繼續採取鴕鳥政策,一頭鑽進沙坑裡,只管沉迷在酒色中自欺欺人。他命王世充挑選江淮民間美女充實後宮,每日酒色取樂,自我麻痺瘋。
  • 隋煬帝死後隋朝並沒有結束
    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弒殺後,宇文化及立隋煬帝的侄子楊浩為帝,但由於當時混亂割據,隋朝幾乎同時又後先後由兩位楊廣的孫子楊侑和楊侗繼位,此二人雖然是被李淵和王世充脅迫著,有其名而無其實,但也不能說不存在。其中,楊侑於公元617年,李淵攻入長安後被立為皇帝,但第二年就遭廢黜。
  • 楊素之子楊玄感為何要造隋煬帝的反?結果如何?
    楊素一家在隋朝位高權重,為皇家所倚重;可是,在隋煬帝大業九年(613),楊玄感突然間發動了針對隋煬帝的叛亂,想致隋煬帝於死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反叛原因筆者認為,作為隋朝貴族公子哥的楊玄感對當時最高統治者隋煬帝發起叛亂,原因無外乎有兩個:一是主觀原因,二是客觀原因。
  • 李淵登基後,隋煬帝楊廣的後人結局如何?
    次年年底,"後起之秀"李淵直接殺進了都城大興城,並擁立了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為新帝,是為隋恭帝。而還在南方沉醉於聲色犬馬的隋煬帝呢,則被大興城內的眾人單方面"尊為"太上皇。北方的李家有了這麼個大不敬的大動作,還圍繞在隋煬帝身邊的有心人便按捺不住了。
  • 隋煬帝與絲路萬國博覽會
    隋煬帝自繼位,就非常重視對西部的經營了。大業初,隋煬帝重用吏部侍郎裴矩積極經營西域,裴矩深知煬帝的意圖,利用一切機會深入調查河西各地的地理、政治、風俗、文化、商貿等,尋找契機接近胡商,建立友誼,全面收集西域44國的詳細情況,撰成《西域圖記》三卷,進獻隋煬帝。
  • 暴君隋煬帝的B面:原來你竟是這樣的詩人
    我們可以大膽地猜想,彼時彼刻,張若虛在江畔與明月一起追思一位揚州的故人,正是那位故人誘發他寫下這首千古名篇,而那位故人的同名詩作卻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無人問津;他的詩人身份,被」暴君」之名所掩,鮮有人提及——中原喪亂,群雄逐鹿,他在揚州度過了人生最後的日子。他就是隋煬帝楊廣。
  • 「千古聖君」隋煬帝為什麼被扭曲?
    609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鬥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因為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此峽谷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隋煬帝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盡苦頭。隋煬帝這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
  • 隋煬帝:楊廣仁壽宮弒父
    楊廣弒父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編他垂涎已久的宣華夫人,第二件事就是就斬草除根,對已經被罷黜的哥哥楊勇實行肉體上消滅,然後正式當上了皇帝,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隋煬帝。在殺了楊勇的同時,隋煬帝又誣陷自己的親弟弟蜀王楊秀用邪法詛咒老爹,幼弟漢王楊諒也受到株連。在外帶兵的楊諒剛得知父皇駕崩的訊息,車騎將軍屈突通就來接替他。楊諒知道,放棄了兵權絕對沒有好果子吃,索性就起兵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