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代詩人、揚州人張若虛,站在家鄉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創作了「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從此永載史冊,被聞一多先生讚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春江花月夜》中有兩句詩這麼寫道: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我們可以大膽地猜想,彼時彼刻,張若虛在江畔與明月一起追思一位揚州的故人,正是那位故人誘發他寫下這首千古名篇,而那位故人的同名詩作卻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無人問津;他的詩人身份,被」暴君」之名所掩,鮮有人提及——中原喪亂,群雄逐鹿,他在揚州度過了人生最後的日子。他就是隋煬帝楊廣。
比張若虛更早的一百年前,已是大隋帝國太子的楊廣春風得意,巡視江南之地時,寫下了一首《春江花月夜》,而且不同凡響,且看其第一首: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楊廣【春江花月夜】
其實《春江花月夜》的詩題最早由陳後主陳叔寶創作,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
《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所作。但陳後主的詩作已散軼,楊廣的作品則成為古今第一首《春江花月夜》,並一掃以陳後主為代表的南朝豔麗浮華,承前啟後。張若虛版《春江花月夜》不僅題目照搬,而且其詩中意境亦是從楊廣詩作中擴展而來。
隋朝雖然只傳三世四帝,享國三十八年,但修築長城的次數卻多達七次(值得一提的是,莫高窟開窟頻率最高的時期亦是隋代)。隋文帝楊堅五次修築長城 ,楊廣即位後雖然北關安寧,但他仍然動起了修長城的念頭,連續兩次大規模修築長城以防禦突厥。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楊廣第一次北巡,考慮其出塞安全,提前徵發了百萬民夫修築長城防線,不僅如此,更是向河套外的地區延伸,直達突厥可汗牙帳。次年,楊廣第二次北巡,再次徵發男丁二十萬修築長城。到了這個時候,自隋建國以來的修長城運動才就此落下帷幕。看到規模宏大、綿延萬裡的長城,楊廣不禁志得意滿。於是,一首氣勢磅礴的樂府詩在他心中醞釀出來,字裡行間都是勠力治國的闊大抱負: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裡。
萬裡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合小子智,先聖之所營。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
北河見武節,千裡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
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万旗動,飲馬長城窟。
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
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
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楊廣【飲馬長城窟行】
楊廣在這首詩中描繪了一幅壯美的大漠風景畫,更表現了一位帝王為黎民百姓徵戰塞外的萬丈豪情。
此後,他「慨然慕秦皇、漢武之功,甘心將通西域」,西巡張掖,遠涉至河西走廊。他到達焉支山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使臣紛紛前來朝見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此地進行貿易,這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親自遠巡打通絲綢之路的帝王。為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還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萬國博覽會」。
自漢武帝西巡至甘肅靖遠之後,尚沒有哪位中原帝王西巡達到如此遙遠的邊陲之地,楊廣成為歷史第一人。
史載當年的大隋帝國達到全盛:「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數。東西九千三百裡,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裡。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但,盛極而衰,理固然也.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隋煬帝楊廣開始籌備對遼東用兵,次年正式開啟「三徵高句麗」,大發山東、河北等地民役支持戰爭。大規模地濫用民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當年就爆發了山東人王薄領導的長白山首義,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吹響了隋末農民起義的號角。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農民起義接連不斷,烽煙四起。而也在這年,江都新造的大型龍舟完工,並駛達了東都洛陽,楊廣看了非常滿意,產生了乘龍舟巡幸江都的念頭,大臣宇文述等紛紛附和。其實大多數朝臣並不想隨同東巡,但思量著天子的絕對威嚴,幾乎無人敢諫言,冒頭為首的不是被放逐就是被殺,前後數十人,舉世駭然。臨行前,楊廣還洋洋得意地留下一句詩給宮人:」我夢江都好,徵遼亦偶然」。
到達江都之後的楊廣,卻見天下大亂,已無法收拾,竟自此心灰意冷,無心西歸,與從前意氣風發的樣子截然不同,每天只是酒色取樂,窮奢極欲……
帝國行將末路。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對這位帝王在江都最後的日子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記載:
煬帝見天下大亂,心不自安感覺時日無多,退朝後著便裝拄杖步行,走遍江都的樓臺館閣,至夜方止,再多看幾眼風景,唯恐不足…...
《隋書》沒有記載的一段,被司馬光這樣描繪出來,似乎在告誡後世:引以為戒吧,不然像煬帝這樣連看風景的時日都沒有了。
眼見山河破碎卻力不從心的楊廣,愁緒萬千,寫下一首晚年名作:
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
斜陽欲落處,一望黯消魂。
——楊廣【野望】
夕陽餘暉下透露著無奈的蕭瑟與悽清,寒鴉數點,黯然銷魂,平常的詩句卻在尺寸筆墨間流露出這位窮途末路帝王的悽苦和絕望。這裡的詩人,已不是當年叱吒寰宇的帝王;這裡的詩作,已不復當年的帝王之氣。現在的楊廣,真正化身成一位純粹的詩人,孤獨悽冷,「人比黃花瘦」。
如果說這首詩依舊如《春江花月夜》一般,鮮有後人知曉,那後世的北宋大才子秦觀化用楊廣《野望》所作的《滿庭芳》就膾炙人口,流傳百世:
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秦觀【滿庭芳】
總覽全篇,《野望》詩中的字幾乎被秦觀的《滿庭芳》詞全數照搬,殊不知這「天生好言語」原出自這位滿腹才情的末世帝王。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春三月,江都兵變,這位歷史上備受爭議、集功過是非於一身的帝王走向了人生的終點。生前的隋煬帝非常喜歡夏日,因為這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季節,人間一片繁盛景象,他曾經寫下一首推動詩歌格律化的五言律詩:
夏潭蔭修竹,高岸坐長楓。
日落滄江靜,雲散遠山空。
鷺飛林外白,蓮開水上紅。
逍遙有餘興,悵望情不終。
——楊廣【夏日臨江】
只可惜,詩人隋煬帝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公元618年的春天,再也無法逍遙地坐在幽遠寧靜的山水間,看這夏日的生命怒放、繁花盛景,唯有「日落滄江靜,雲散遠山空」.
楊廣做夢都不會想到,當年他在雁門關被突厥兵圍困之時,一位帥兵勤王、以智計解圍的少年,日後同樣擁有他一樣的豪情萬丈,內心如他一般的詩意盎然。這位少年就是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隋煬帝雁門之圍也是李世民成為「千古一帝」的人生起點,這就是歷史的際遇。
▼
作者:
本文為菊齋原創文章。歡迎個人擴散、轉發,公號轉載請聯繫我們開白授權。
歡迎個人轉發、擴散。
公號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繫juzhai99。
投稿請在後臺鍵入「投稿」查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