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為何執意三下江都?

2021-02-13 中國國家歷史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身在東都洛陽的楊廣決定第三次南下巡幸江都。當時的天下已經亂得不像樣子了,群臣都怕皇帝這一去就回不來了,因此極力勸阻皇帝,希望他不要南下,並且懇求皇帝趕快回到京師大興去,重整山河。然而楊廣心意已決,執意南下,在誅殺了幾位要自己回京師的大臣後,朝廷再無人敢反對皇帝的巡幸計劃,楊廣也得以從混亂的中原抽身,前往溫柔鄉江都。在楊廣眼裡,江都真是個好地方,不光有美人和美酒。

隋煬帝

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二十歲的楊廣被委任為名義上的「平陳總司令」,率五十多萬大軍攻滅南陳。

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江南各地發生反叛。隋文帝派楊素等人鎮壓造反,之後決定任命晉王楊廣為揚州總管,統領江淮四十四州。

楊廣能夠成為統轄一方的大諸侯,倒不是隋文帝對他有多偏愛,在這點上隋文帝對幾個兒子是一視同仁的。比如,楊廣的三弟秦王楊俊是秦州總管,「隴右諸州盡隸焉」;四弟蜀王楊秀管轄益州附近二十二州;五弟漢王楊諒是并州總管,河北五十二州皆歸其管轄。也就是說,除了太子楊勇坐鎮京師之外,隋文帝將幾個兒子全分封了出去,每個人都是一方諸侯

隋文帝大搞封建,是因為他從所篡北周天下中吸取經驗。北周之所以能被他楊堅輕而易舉地拿下,除了因為他是皇帝外公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北周宗王實力弱小,沒有保衛中央的力量。為了保證大隋江山千秋萬代,他吸取教訓,讓幾個兒子出鎮地方,以鞏固中央。

隋文帝想得很好,然而他的兒子們卻認為出鎮地方是他們擴大勢力,向皇座發起進攻的一個好機會。不過要發展勢力,首先得有人才,當時全國有點本事的人差不多都被隋文帝弄到關中去了。所以他的幾個兒子就將目光落到了北齊、南陳失意之士的身上。

楊廣也不例外,晉王所在的江東一帶是陳朝故地,也是全國最後一個被統一的地方。三百年的分裂導致南北有很大的隔閡,因而江東的失意士人也是最多的

作為滅陳統帥,滅陳之後,楊廣處置得當,「天下稱賢」,因而江南人士對他沒有惡意,願意與他合作。坐鎮江都時期,楊廣竭力收羅不得志於新朝的江南人士,既有江南頂級門閥琅琊王氏等門閥貴胄,又有文採出眾、足智多謀的虞世南、諸葛穎等人,甚至連宗教界人士都願意與他交好,如天台宗實際創始人智顗就曾為楊廣受戒,而南北朝時期宗教力量是很強的。

在江南人士看來,楊廣是能夠保護他們利益的人,所以他們願意為楊廣效力。從開皇十年到奪嫡成功,楊廣坐鎮江都十年。十年間楊廣在此地的地位越來越穩固、勢力越來越大,與江南謀士的信任也愈發深厚,而他的奪嫡計劃也越來越周密。最後楊廣與心腹郭衍(關隴人士)定下了這樣的計劃:如果奪嫡成功當然是最好的,但如果不成功,只等父皇駕崩,便「據淮海,復梁、陳之舊」,在江東建立一個割據政權。當然最後楊廣奪嫡成功,這個計劃也就暫且擱置了,不過後來這個割據計劃有了升級版。

仁壽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駕崩,楊廣如願以償登上帝位,但很快隋煬帝就發現事情有些不對勁。當時大隋已經統一全國十幾年了,但是隋文帝時期,並沒能好好安撫北齊、南陳故地,只是一味用武力壓制。全國雖已統一,政權卻還是由關隴集團把持,他們排斥非關隴集團出身的士人,尤其是最後被徵服的江南地帶,導致這些地方的人鬱郁不得志。

現在輪到楊廣當家做主,時代也該變一變了。從根上說,隋煬帝當然是關隴集團的人了,但是關隴集團裡的高官成分太複雜,不光有支持他的,還有支持廢太子楊勇的,還有支持他的兄弟們的。此外他離開關中太久,除了楊素、宇文述幾個重臣及自己原先的一些心腹外,楊廣也不知道剩下的人裡面哪些是值得信任的,總之一句話,隋煬帝登基後和關隴集團已日行漸遠。相比之下他更信任在江都時期就跟隨自己的藩邸舊臣,這些舊臣裡除了一部分人是他從關中帶來的,大部分都是到達江東後招納的江南士人。

由此,江南人士的地位像坐火箭一樣蹭蹭上漲。南陳的宗室在國破之後,大多被隋文帝發配到隴右、河西等地,自謀生路,隋煬帝登基後陳朝宗室被全部召還京師,並被授予官職。雖然史書上說這都是因為隋煬帝寵幸陳叔寶女兒的緣故,但是對比當年隋文帝同樣寵信陳叔寶的妹妹,而陳朝宗室地位卻並沒什麼變化,可以說,陳朝宗室地位的提高是由於隋煬帝統治政策的改變,隋煬帝開始重用江南人士,作為他們曾經的老東家,陳朝宗室地位自然水漲船高。

僅僅是陳朝宗室地位提高還不夠,這時候江南人士也能慢慢接觸隋朝的權力中樞了。當年那位很有才的虞世南,這時候已經可以與老牌重臣蘇威「分掌朝政」。與此同時,大批江南士人被徵召入京師供職。

僅僅是徵召做官還不夠顯示隋煬帝對江南人士的信任、重用,接下來隋煬帝把自己的生命安全交到江南人手中。隋朝的軍隊承接自北周,正是憑藉宇文泰獨創的府兵制,狹小的關中先後擊敗北齊的鮮卑騎兵、江東的水師樓船。統一天下後,軍隊的成分沒有變,依然為關中人士所把控。

煬帝即位後,江南人士開始擠入軍隊內部。始興人麥鐵杖在平定江南豪族反叛中立下赫赫戰功,然而卻因為「以不識書,放還鄉裡」。隋煬帝即位後,以麥鐵杖為右屯衛大將軍,「待之愈密」。江都人來護兒更是在三次徵伐高句麗中擔任大隋水軍統帥,足見煬帝對他的信任。到了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雁門之圍時,隋煬帝被嚇成驚弓之鳥,只有在江南人許善心「領江南兵宿衛殿省」才能安心睡覺。

從文官到武官乃至士兵,可以說隋煬帝對江南人士的信任提拔,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隋煬帝信任跟自己比較親近的江南人士,本意是想平衡隋朝中央的政治格局,但沒想卻收到了相反的效果,這使大業年間的高層政治潛藏著深刻的危機。

楊廣大肆提拔江南人士,使得隋文帝時在高層政治中處於排他地位的關隴人士受到排擠。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文帝時的重臣高熲、賀若弼、宇文弼,因「謗訕朝政」之罪被殺,緊接著隋煬帝曾經的重要支持者楊素也因權勢太重而受猜忌。這樣不滿的情緒在後來楊素之子楊玄感於大業九年(公元613年)起兵反叛中得到總爆發,楊玄感斥責隋煬帝寵溺江南恩幸,乃至「朋黨相扇,貨賄公行,納邪佞之言,杜正直之口」。大批關隴人士在這次反叛中站到了楊玄感一邊,可見隋煬帝時期關隴集團與江南人士的矛盾之深。

關隴士人與江南士人的激烈矛盾,隋煬帝或許還能強行鎮壓,畢竟楊玄感起兵沒多久就被鎮壓了。但有一個矛盾隋煬帝卻調和不了,那就是他自己的親信裡面除了江南士人虞世南、裴蘊等人,也有宇文化及這樣的關隴人士,當隋煬帝威權還在時,這兩波人馬還不至於衝突,但當隋煬帝落魄到江都的時候,這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要了他的「好頭顱」

南下江都之前,隋煬帝曾作詩曰:「徒有歸飛心,無復因風力。」其實他自己也不想就此南下,楊廣知道這一去再想回來估計是不可能了,但是沒有辦法。

隋煬帝曾在江都坐鎮十年,對他來說江都就是他的堅固後盾。當時天下已經大亂,各地反王四起,隋煬帝三次徵伐高句麗失敗,雁門之圍又喪失大量精兵,自己手中剩下的這點兵力能自保就不錯了,收拾全國殘局,看來已經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那麼,既然自保也得找個退居之地啊。群臣勸隋煬帝回大興,是希望憑藉關中險要地勢阻擋起義軍,但隋煬帝不這麼看,他認為自己在關中沒有什麼支持力量,且自登基以後他在大興待的時間加起來連一年都沒有,他不認為在毫無基礎的關中可以長久堅守下去。

而江東就不一樣了,隋煬帝在江都有過輝煌的十年,就是在這個「福地」他奪嫡成功,走上政治上的巔峰。況且他曾有在這割據的打算,現在正是他楊廣「襲永嘉之舊跡」,仿效東晉南朝割據江南的時刻,而且若是搞得好的話,還能打回中原去。

想到這兒,說幹就幹。但當時的江南也不是那麼安定,以劉元進為首的江南豪強同樣在發動叛亂,與中原遙相呼應。為了維持江南的穩定,隋煬帝先後派遣魚俱羅、王世充等人剿滅江南的叛亂,江南豪強被平定,地方權力出現真空,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輔公祏、杜伏威等人能順利佔據江東的原因。

解決了地方叛亂,隋煬帝又開始籠絡軍士。護送隋煬帝南下江都的驍果軍中除了江南人外,還有不少關中人。為了能讓他們死心塌地跟隨自己留在江南,隋煬帝採納江南臣子的建議,將江南地區的女子配給關中籍的驍果軍。國家給你發老婆,江東以後就是你的家了,你們就跟朕安心在這待著吧。

後來隋煬帝又得到李淵佔據關中的消息,就更不想回去了。他派人渡江去整修丹陽(今南京)宮殿,打算就此終老江南

隋煬帝自以為他與蕭皇后類似於長城公(陳後主)和沈後(陳後主妻)的狀況。但有人可不這麼想,跟隨隋煬帝前來江都的關隴大臣在得知隋煬帝的意圖後大為不滿。尤其是一旦隋煬帝真的渡江,為了在江南扎穩根基,他必然會親信江南士人,而關隴大臣們則會再次失去根基,被排除出權力核心。

事實上江南士族不光是這麼想也是這麼幹的,隋煬帝到江都後不久,虞世南等人就以「昏耄老疾」為由將蘇威(關隴人士,蘇綽之子)排擠出最高領導層。這無疑加深了關隴人士與江南人士本就存在的矛盾。

在江南士人步步緊逼以及隋煬帝的默許下,江都的關隴士人不斷受到打擊,忍無可忍的關隴集團決定反抗。他們推舉宇文化及為首領,又策反關中籍的驍果軍:「陛下聞說驍果欲叛,多醞毒酒,因享會盡鴆殺之,獨與南人留此。」

正是在自身利益受到嚴重侵害的情況下,關隴北人發起突襲,最終隋煬帝身死國滅,而裴蘊、來護兒等南人也盡數被誅。隋煬帝妄圖劃江割據,但歷史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

參考資料:

[1]王化昆. 玄感反叛 隋朝漸亂[N]. 洛陽日報,2019-05-10(009).

[2]牟發鬆.論隋煬帝的南方文化情結——兼與唐太宗作比[J].文史哲,2018(04):77-92+167.

[3]張學鋒.隋煬帝對揚州的經營及江都陪都地位的確立[J].揚州文化研究論叢,2009(02):85-96.

[4]《隋書》、《資治通鑑》

《中國國家歷史》新書上市,點擊「閱讀原文」連結即可購買!

下單即贈館藏圖書一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01

投稿郵箱:zggjls01@126.com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為什麼中國這麼急著垃圾分類?

把她P成網紅,是對這個才女的最大侮辱

「皇權不下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河北,對不起

亦實亦虛楊家將——楊家將故事的歷史演變


相關焦點

  • 隋煬帝為何執意三下江都?不只是因為美人和美酒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身在東都洛陽的楊廣決定第三次南下巡幸江都。當時的天下已經亂得不像樣子了,群臣都怕皇帝這一去就回不來了,因此極力勸阻皇帝,希望他不要南下,並且懇求皇帝趕快回到京師大興去,重整山河。然而楊廣心意已決,執意南下,在誅殺了幾位要自己回京師的大臣後,朝廷再無人敢反對皇帝的巡幸計劃,楊廣也得以從混亂的中原抽身,前往溫柔鄉江都。
  • 「江都兵變」中,宇文化及為何要殺死隋煬帝,而不將其作為傀儡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司馬德戡和虎賁郎將元禮、直合裴虔通扥人密謀,推左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為主,於江都發動兵變,縊殺隋煬帝楊廣,史稱「江都兵變」。那麼,宇文化及為何要殺死楊廣,而不讓其作為傀儡呢?此外,隋煬帝楊廣也已經失去了關隴集團的支持,關隴集團本是楊家的堅強後盾,但由於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對關隴豪強的持續打壓,雙方矛盾已是極為尖銳,這也是楊廣堅決不肯返回長安和洛陽的主要原因,李唐宗室實際已經取代楊家成為關隴集團代理人。另一方面,由於隋煬帝的胡作非為,此時的天下已經是四分五裂,在隋煬帝楊廣被殺之前。先是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逼近東都,公布煬帝十大罪狀。
  • 「江都兵變」中,宇文化及為何要殺死隋煬帝?而不是將其作為傀儡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發生了歷史著名的歷史事件「江都兵變」。隋煬帝楊廣被宇文化及謀反中殺害。大業七年(公元611年),鄒平人王薄在長白山(今山東章丘境內)首揭義旗,號召農民起義。各地農民因隋朝統治下而名不聊生,最終紛紛響應起義,起義的勢頭很快便傳播開來。
  • 隋煬帝為何困死江都:是關隴的背叛,還是可汗的陰謀?
    問題如下:回答如下:看到這個問題,肯定有讀者以為是要討論關隴貴族與隋煬帝的矛盾,其實不然,在這篇文章中,會涉及到隋煬帝的戰略布局,涉及到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的原因,卻並不會涉及到關隴貴族,希望不會讓你失望。
  • 探索 隋煬帝墓之謎
    在近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古城揚州從未正式做過都城,但是,文獻記載,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而又頗具爭議的帝王——隋煬帝楊廣卻葬在了這裡。
  • 古代公主軼事之南陽公主:備受父親隋煬帝寵愛,青燈古佛了卻一生
    隋煬帝歷史聞名,但是對於他的膝下兒女,大家卻並不熟悉。本文的主人公是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為隋煬帝皇后蕭氏所生,是一位心志堅定的公主。
  • 隋煬帝最後的日子(寧欣)
    」(《隋宮》)這是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有感於隋煬帝下江都(今揚州)、建離宮、開運河、造龍舟,耽於淫樂,虛擬了他與同為亡國之君的南朝末代皇帝陳後主(叔寶)在地下相見時的情景。歷史上的陳後主才情過人,卻因荒淫喪國;隋煬帝雄才大略,卻由貪暴失位。兩位亡國之君,不僅政權易手,離世之地和葬所也進行了南北易位。
  • 隋煬帝陵墓千年之謎:隋煬帝是怎麼死的?
  • 隋煬帝一次下江南丟江山,清朝乾隆六下江南沒丟掉江山,這是為何
    隋煬帝楊廣在位14年,在他統治時期對外大張韃伐,三徵高句麗。對內大興苛政,百姓多有死傷。京杭大運河「弊在當代,利在千秋。」是隋煬帝最大的貢獻。 伴隨著京杭大運河的修建,隋煬帝下江南巡視,結果身死國滅。而清代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國家卻安然無恙,這都是楊廣激起民怨不修德政而乾隆愛護民力珍視百姓的結果。 國家財政狀況不同 乾隆六下江南時,國家穩定,百姓富庶。
  • 武功西塬上的「隋煬帝」墓埋的是隋煬帝嗎?
    隨行的隋煬帝的親屬和隨從在陵墓附近住下守陵,成了後來的「挪駕堡」村和「落煬」村,演變為現在的羅家堡村和洛陽村。「隋煬帝陵」與眾不同的是,墓門和石刻是向北的。據當地村民傳說,這是因為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無顏面對南邊一河之隔的父親——隋文帝楊堅,故背對泰陵。
  • 考古記憶:發現隋煬帝墓
    不過任何事情可能都存在另一面,至少揚州人對隋煬帝應當是感恩的。這可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隋煬帝對揚州的營建。隋煬帝在被委以南下統一中國的重任時就駐紮在揚州。稱帝後還在揚州修建江都宮苑,又遣隋兩京的設計者宇文愷布置下揚州沿線的建築,江都宮的設計極有可能與他有關。到了唐代則是沿用了隋江都宮城作為大都督府和淮南節度使等地方長官的府署。揚州城勘探的結果表明,揚州城的規劃格局與東都洛陽相似。
  • 隋煬帝墓專家回應質疑:有牙齒及遺骸 非衣冠冢
    新華社發  揚州曹莊隋煬帝墓被發現後受到高度關注,隋唐史專家、陝西師範大學教授胡戟教授在接受媒體提問時假設:此墓可能只是隋煬帝的「衣冠冢」。對於胡戟所提出的疑點,作為認定隋煬帝墓的專家之一,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長劉慶柱昨天接受了京華時報記者的採訪。  為何不公布墓誌全文?  字跡不清不便公布  胡戟:要確認隋煬帝的墓,應該全文公布墓誌全文。
  • 隋煬帝為何不立楊暕為太子?楊侑作為孫子憑什麼稱帝?
    楊侑是隋煬帝楊廣的孫子,元德太子楊昭的第三子。楊廣有三個兒子,楊侑怎麼可能有機會成為隋三世?我們從隋煬帝的家事談起。隋煬帝楊廣有三個兒子,長子楊昭,次子楊暕,三子楊杲,其中楊昭在楊廣即位當年,就被冊封為太子。
  • 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後,又是如何在險象環生中獨掌大權的?
    作者:齊雲軻大業十四年(618)三月十一,暴君隋煬帝在江都被反對他的隋朝大臣們給聯合起來屠弒了。隋朝王室、外戚、貴族等被殺上百人,做了隋王朝的殉葬品。雖然此時尚有代王楊侑在京都長安城、越王楊侗在東都洛陽城打著隋朝的旗號,隋朝仍執掌著三分天下;但是,歷史學家一般將隋煬帝被殺作為隋朝滅亡的標誌性事件。
  • 隋煬帝楊廣為何要修建大運河,而且把終點放在杭州?
    隋煬帝楊廣的名氣不用多介紹了,畢竟只用了十幾年就把一個大帝國糟蹋一乾二淨的敗家子並不多。
  • 隋煬帝眾叛親離,為何王義卻甘心殉主?
    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聽到消息後,除了仍然醉死夢生外,也毫無辦法。一天酒後照鏡時,隋煬帝自言自語道:"好頭顱,誰來斬?"把身邊的蕭皇后嚇了一跳,忙問:"皇上何出此言?"隋煬帝苦笑著說:"貴賤苦樂,循環相尋,沒什麼可怕的。就是我了失天下,仍不失去做一個長城公,眼下與卿只管行樂吧!"
  • 宇文化及發動政變弒殺隋煬帝後,隋朝有沒有忠臣與叛臣叛軍鬥爭?
    作者:齊雲軻大業十四年(618)三月十一,暴君隋煬帝在江都被反對他的隋朝大臣們給聯合起來屠弒了。
  • 大百科旅遊第11期|隋煬帝:遊幸,對面的女孩看過來
    在位14年,在都城大興城的時間不到1年,在東都洛陽不到4年,其餘時間都在全國巡遊,三下江都,兩巡塞北,一巡西域。《諡法》說:「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暴君、昏君、荒淫.「煬」這個諡號,怎麼惡毒怎麼來!解鈴還需系鈴人,既然隋煬帝一生都在路上,就得以旅遊的名義,還他一個公正!
  • 隋煬帝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大業十四年(618年),驍果軍在江都發動兵變,楊廣被叛軍縊殺。《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說明他絕對算得上油菜花。你可知道,隋煬帝前後有三個諡號?分別是:唐朝李淵諡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諡閔皇帝,其孫皇泰主楊侗追諡為世祖明皇帝。
  • 紀德君:中國古代小說裡的隋煬帝 | 《隋書》專題
    諸如《大業拾遺記》《海山記》《迷樓記》《開河記》等,均圍繞隋煬帝建東都、造宮室、開運河、遊江都等事來獵奇話異,製造看點。以《開河記》為例,該小說寫隋煬帝因無意中目睹《廣陵圖》,勾起昔日鎮守江南、沉迷揚州山水的美好回憶,於是在蕭妃慫恿下採納其弟蕭懷靜的建議,決定開鑿運河,一來滿足他乘船下揚州遊玩的欲望,二來也可以鑿穿睢陽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