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關注】 隋煬帝墓西北方發現一座同時期磚室墓 ,墓主或是楊廣兒子

2021-03-05 揚州日報

昨天,「隋煬帝與揚州」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首日研討,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隋煬帝墓考古發掘過程及成果,就隋煬帝墓誌、隋煬帝與揚州關係、隋煬帝墓葬多次改葬之謎等課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天的會議在交流研究心得的同時,也透露了隋煬帝墓考古發掘與保護的最新進展,引起與會人員的廣泛關注。

再現謎云:一同時期磚室墓墓主是誰?

在下午進行的大會交流中,據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透露,隋煬帝楊廣墓葬的西北方位,發現一座同時期的磚室墓葬。


市文物局副局長徐國兵介紹,隋煬帝墓所處地塊的面積達13萬平方米,勘探出墓葬跡象130餘座,然而,許多墓葬屬於唐、宋等各個朝代,同時期墓葬很少。


隋煬帝墓的出土論證,解開了中國歷史上的一道千年謎案。但楊廣的兩個兒子最終葬於何處,從未有確切記載。


根據史料記載,楊廣被宇文化縊殺前,次子齊王楊暕及其兩個兒子已被叛軍所殺。三子楊杲在楊廣被殺後,在其身旁不停哀哭,裴虔通舉刀砍下楊杲人頭。蕭後和宮女、宦官一道,用木板做成棺材,把楊廣和楊杲置於江都宮西院流珠堂。


在有限的史料中,無論是江都郡守陳稜為慘死的煬帝發喪,還是唐高祖李淵作出遷址隋煬帝陵的決定,或是唐太宗李世民命人將蕭後其屍骨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均沒有提及楊暕、楊杲的葬所地。


目前,國家文物局尚未就這座磚室墓的發掘下發考古執照,這所神秘的墓葬中究竟安葬的是誰不得而知。


不過,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朱巖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從北周起,皇帝後代的墓葬改成在帝王陵寢後方,新發現的磚室墓恰好也在隋煬帝墓後的西北方向。


那麼,墓主會不會是楊杲,或是楊暕,或是其他與楊廣有密切關係的人?


「考古歷來是以物證來說話,所有的疑雲,一切都要等到將來考古發掘後才能作出判斷,當然,也不排除因歷史上被盜挖而缺乏有價值的信息。」朱巖石說。

雨水侵蝕:隋煬帝墓年內建防水系統

由於今年雨量豐沛,導致地下水位升高,去年考古挖掘的隋煬帝及蕭後的陵墓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滲水情況。為了防止地下滲水進一步侵蝕皇陵,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將於年內開建防水系統。


在上午與會人員參觀隋煬帝墓過程中,束家平介紹,隋煬帝墓地下水最高滲漏達60釐米,蕭後墓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滲水侵蝕,但是程度沒有隋煬帝的陵寢那麼嚴重。


目前,長期處於積水狀態的隋煬帝墓地表及周圍的磚牆已經出現了小面積青苔。「為了使皇陵減少侵蝕,這段時間我們每天都用水泵抽水,以保持皇陵地表的乾燥。但是由於缺乏一個系統而完善的解決方案,目前水泵抽水只能是權宜之計。」


束家平說,目前,他們已經跟清華大學考古修繕方面的專家進行了接觸,預計年內動工,最遲明年7月份完工。


「我們確定的方案是建造一個6面體,外圍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建防護板,再深入挖掘到墓葬下方,把防護板『嵌入』地下。然後再把頂部封起來,整個防水系統形似一個六邊形的『盒子』,從而對整個墓葬形成立體防護。」

學術質疑:日本學者觀點獲專家稱道

昨天研討會上,數位專家、學者對隋煬帝墓以及出土的文物提出了看法,日本明治大學東亞石刻文物研究所所長氣賀澤保規對陵墓出土的墓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提出部分質疑。


「隋煬帝對於日本史和對我個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對象。去年隋煬帝墓中出土的墓誌,是證明墓主身份的最直接證據,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氣賀澤保規說,隋煬帝墓誌目前只能解讀出全部內容的1/4,其中,「隨故煬帝墓誌」、「隨大業十四年」兩處,都把國號寫成「隨」而不是「隋」。


「根據文獻顯示,隋統一後定國號為『隋』,而唐太宗貞觀四年左右才開始使用『隨』,那麼,貞觀元年,即大業十四年怎麼會有『隨』呢?」


氣賀澤保規還對墓誌內容的表述異常提出了質疑,認為隋煬帝墓出土的「墓誌」並非真正的墓誌。「我作了比對,褚遂良為唐太宗寫的《唐太宗文皇帝哀冊文》和隋煬帝墓誌兩篇文章的格式幾乎完全相同,雖為墓誌的形式,但使用了哀冊的文體。」


雖然提出了質疑,但賀澤保規還是充分肯定了煬帝陵墓的真實性。「我經過研究,發現古代『九』和『元』兩個字非常相似,墓誌中的『貞觀元年』極可能是『貞觀九年』,這是因為,曆法上貞觀元年沒有『朔辛』月份,而在貞觀九年中,有兩個月是可以和『朔辛』對上的,或是『丁卯朔辛卯』,或是『丁酉朔辛酉』。」


對於氣賀澤保規的質疑,與會專家、學者表示,他的研究具很有見地,令人耳目一新。

相關焦點

  • 考古記憶:發現隋煬帝墓
    二、隋煬帝墓在揚州被發現對於隋煬帝的葬地之說,在揚州曹莊隋煬帝墓發現之前有三處掛著隋煬帝墓的招牌,一個是被阮元考證的位於揚州槐泗鎮的墓葬。另兩個分別坐落在洛陽和西安。毫無疑問,對於揚州的考古工作者而言找到隋煬帝墓在很長時間裡被視作一個夢想,做了很多年的揚州夢。
  • 武功西塬上的「隋煬帝」墓埋的是隋煬帝嗎?
    這座墓埋的是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煬帝楊廣嗎?武功西塬上的「隋煬帝陵」據說早期的「隋煬帝陵」陵冢高大、石雕林立,並建有享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到後來地面只剩下一座墳丘和一個保護碑,墳丘也只有10平方米左右、兩米來高。
  • 探索 隋煬帝墓之謎
    在近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古城揚州從未正式做過都城,但是,文獻記載,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而又頗具爭議的帝王——隋煬帝楊廣卻葬在了這裡。
  • 巫山發現東晉時期紀年墓 墓內壁磚刻"永和九年"
    巫山發現東晉時期紀年墓 墓內壁磚刻"永和九年"   7月16日,記者從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不久前,該院考古人員在巫山發現了戰國晚期至六朝時期的墓葬34座,其中,一座刀把形的磚室墓內的壁磚上有「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的明確紀年,十分罕見。專家稱,其發現對於三峽地區墓葬分期、東晉時期的墓葬習俗及社會文化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 四川最大北宋"土豪墓"墓主高貴 墓底有防腐水銀
    四川最大北宋"土豪墓"墓主高貴 墓底有防腐水銀     「眉山現北宋土豪墓」後續    去年11月18日,眉山市象耳鎮金象化工產業園進行工程建設,挖出大量青磚。據考古人員介紹,此次發現確定為北宋雙室墓,規模之大川內罕見。據了解,北宋時期,眉山多文人墨客,北宋墓或與蘇東坡家族有關係(華西都市報曾報導)。
  • 隋煬帝墓專家回應質疑:有牙齒及遺骸 非衣冠冢
    新華社發  揚州曹莊隋煬帝墓被發現後受到高度關注,隋唐史專家、陝西師範大學教授胡戟教授在接受媒體提問時假設:此墓可能只是隋煬帝的「衣冠冢」。對於胡戟所提出的疑點,作為認定隋煬帝墓的專家之一,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長劉慶柱昨天接受了京華時報記者的採訪。  為何不公布墓誌全文?  字跡不清不便公布  胡戟:要確認隋煬帝的墓,應該全文公布墓誌全文。
  • 朔州發現元代壁畫墓
    山西晚報訊(記者 孫軼瓊)12月22日,山西晚報記者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在朔州市發現一座元代壁畫墓,該墓葬型式為凸字形土壙磚室墓,墓室是仿木結構形制,雕繪出梁、枋、鬥拱、椽、簷、門等,壁上繪有精美的圖案,色彩鮮豔、畫工精細。
  • 真假隋煬帝陵:江蘇揚州兩座,陝西武功一座,河南洛寧又一座
    因為早在清朝時,在揚州北郊槐泗鎮槐二村就有一座墓被清代學者阮元認定為是「隋煬帝陵」,因阮元個人的影響力,這座墓長久以來便被當作是隋煬帝陵。除了揚州的兩座隋煬帝陵,還另外有兩座「隋煬帝陵」。一座在陝西武功縣西塬,一座在河南洛寧縣東宋鄉鍋村柏山。有網友將這種現象戲稱為「一楊四吃」。
  • 發現曾侯乙墓
    主要學術成果有《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曾侯乙墓》、《古代文明探索之旅叢書·樂宮之王——曾侯乙墓考古大發現》、《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曾侯乙墓》等。本會今日特刊發譚維四先生在2018年,適逢曾侯乙墓發掘四十周年,以89歲高齡應邀寫的一篇回憶性文章《發現曾侯乙墓》,以緬懷先生。
  • 北京出土一塊千年墓磚,曝光了墓主身份,韓國人連忙宣稱:造假的
    如果大家看過韓國人繪製的古代地圖,就會發現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他們恨不得把古代中國都劃為「韓國」。有網友就發出感慨,韓國宣稱整個地球都是自己的。這是韓國人的自嗨,一家之言,可說多了難免讓人心生厭惡。2015年3月,北京大興區黃村鎮三合莊村發現一處大規模墓葬群。
  • 河南沁陽丨新發現一座清代壽官墓
    7月8日,沁陽市文物工作隊在進行文物調查時,於常平鄉後楊河村東北發現一座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皇清例贈壽官宋澤寬及元、繼配楊氏合葬之墓」。該墓位於後楊河村東北山坡上,墳墓封土已夷平。墓前磚砌碑樓,兩坡灰筒板瓦頂,內嵌青石墓碑一通,呈長方形,圓首,首身一體,殘高1.5m,寬0.6m,厚約0.15m,碑額正中豎刻楷書「永言孝思」四字,兩側線刻雲龍紋圖案。碑文楷書10行,足行80字,正中鐫刻「皇清例贈壽官宋公諱澤寬字得眾元、繼配楊氏合葬之墓」,右側序文6行,惜風雨侵蝕,字跡不清,識讀不暢。左側依次鐫刻子孫名字(略)、裔孫邑增生宋蘭原名金蘭撰文並書丹,石工張牛林修造勒刻。
  • 《蓋天保墓磚銘》考
    墓中無棺木,西葙(廂)壁下作磚」床。 後為四個大字,字徑4~5釐米,蓋字最大,長可6釐米: 蓋興國父。 此磚銘文內容包括墓主情況、卒葬時間、卜葬方位和葬制特點等四個要素。是迄今為止在大同地區見到的北魏平城時期文字最多,內容最富,信息量最大的一方墓磚。 一、蓋天保其人 磚銘所記墓主姓蓋名天保,官積弩將軍,其子蓋興國當為葬父而立銘者。蓋天保、蓋興國父子皆不見於史傳。
  • 雙乳山發現西漢諸侯王墓,墓主未穿戴金縷玉衣,專家:原來如此!
    劉寬在位期間,因與父親劉胡的王后和妾室通姦,悖離人倫,並在祠廟祭祀時詛咒皇上。事發後漢武帝下令將其押往都城問罪,劉寬聞訊後自刎而死,此後濟北國被廢黜,改設置為北安縣,歸屬泰山郡管轄。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就是末代濟北王劉寬的墓。
  • 蚌埠首次發現新莽時期夫妻合葬墓 男性墓主武官身份不凡
    他在有心遛看施工現場時,看到施工工地散落成片的大型漢代灰磚。喜愛並略懂一二文物的他,從灰磚較大的尺寸、質地及花紋,初步判斷,這是早期磚,可能有墓葬或建築,於是立即制止施工,並上報給當地文物管理處。經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組織專家現場勘察,責令停工並確認此處為新莽時期古代墓葬群。
  • 內蒙古發現一座金人合葬墓,女墓主死狀悽慘,專家:莫非是她?
    內蒙古發現一座金人合葬墓,女墓主死狀悽慘,專家:莫非是她?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自秦始皇一統六國創建秦朝開始,中國便進入了封建社會時代。秦朝之後,無論是漢朝、三國時代、晉朝、唐朝等朝代,統治者都是漢人。彼時的漢人王朝都以黃河一帶為統治根基,繼而向四周輻射。
  • 南林大校園內發現46座古墓 或含明代徐達家族墓
    而磚室墓的特徵就非常明顯,在勘探中發現硬物就基本可以做出判斷了。」許先生說。  據了解,所謂「十墓九盜」,南大山的這些古墓此前都曾遭到過盜竊,大概只有六座沒有被盜墓賊「光臨」,儘管如此,此次考古的成果還是非常豐碩的,「初步統計,出土文物有100多件,包括金器、銀器、銅器、陶瓷器以及滑石製品等等。」
  • 「同堂共穴,兄弟永願」:成都現明太監雙室合葬墓
    2014年3月,地鐵施工的工人在此挖出了一塊彩色墓磚,43座明代宦官墓葬出現在考古隊員眼前。 兩位宦官好友的雙室合葬墓在成都發現的宦官墓葬群中,這一處,墓主品級相對較高。有趣的是,考古隊員還發現了一組雙室合葬墓,墓主是一對好友,兩人生前相約要「同堂共穴,兄弟永願」。
  • 西漢打鬼圖壁畫墓:一組打鬼「連環畫」再現漢代喪葬觀(上)
    ■壁畫墓簡介  西漢打鬼圖壁畫墓位於邙山鎮燒溝村南,1957年發掘,1986年搬遷到原古墓博物館。該墓坐西朝東,為洞穴磚室墓,由豎井式墓道、墓門、主室和四個耳室組成。主室東西長5.1米,寬2.3米~2.35米,高2.3米,由大型空心磚構築,墓頂為平脊斜坡式。主室中部略靠前有一隔梁,將主室分為前後兩部分,隔梁下用一方柱形空心磚支撐。左右耳室呈「丁」字形,用小磚券砌。
  • 江西鄱陽發現林士弘墓?墓磚紋飾是'皇'字?
    墓應該就在凰崗與金盤嶺交界處的楊家櫟水庫附近。據,老一輩介紹,在楊家櫟水庫修建前,楊家櫟水庫周圍有許多村莊,如張家山、方家山、林家、楊家等。楊家櫟水庫未修建前是一條河道,可通往麗陽的碼頭。到我們鄱陽的老縣城鄡陽也近。建楊家櫟水庫時,水庫周圍的幾個村遷出。楊家櫟水庫周圍,曾出土大量瓷瓦片,懷疑是官窯所在地。
  • 淮南武王墩墓大猜想:墓主或是楚國遷都壽春的第一代王
    而且1933年被軍閥盜掘的李三古堆出土文物近4000餘件,時代明確、文化面貌清晰,不僅成為楚國晚期器物斷代的標準器,而且是迄今安徽發現的唯一可以確認的楚國國王墓,其墓主身份被認為就是楚幽王。武王墩被盜掘後追繳文物的等級,也說明了該墓葬絕非一般的貴族墓葬,所以該墓葬主的身份直指考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