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隋煬帝與揚州」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首日研討,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隋煬帝墓考古發掘過程及成果,就隋煬帝墓誌、隋煬帝與揚州關係、隋煬帝墓葬多次改葬之謎等課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天的會議在交流研究心得的同時,也透露了隋煬帝墓考古發掘與保護的最新進展,引起與會人員的廣泛關注。
再現謎云:一同時期磚室墓墓主是誰?
在下午進行的大會交流中,據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透露,隋煬帝楊廣墓葬的西北方位,發現一座同時期的磚室墓葬。
市文物局副局長徐國兵介紹,隋煬帝墓所處地塊的面積達13萬平方米,勘探出墓葬跡象130餘座,然而,許多墓葬屬於唐、宋等各個朝代,同時期墓葬很少。
隋煬帝墓的出土論證,解開了中國歷史上的一道千年謎案。但楊廣的兩個兒子最終葬於何處,從未有確切記載。
根據史料記載,楊廣被宇文化縊殺前,次子齊王楊暕及其兩個兒子已被叛軍所殺。三子楊杲在楊廣被殺後,在其身旁不停哀哭,裴虔通舉刀砍下楊杲人頭。蕭後和宮女、宦官一道,用木板做成棺材,把楊廣和楊杲置於江都宮西院流珠堂。
在有限的史料中,無論是江都郡守陳稜為慘死的煬帝發喪,還是唐高祖李淵作出遷址隋煬帝陵的決定,或是唐太宗李世民命人將蕭後其屍骨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均沒有提及楊暕、楊杲的葬所地。
目前,國家文物局尚未就這座磚室墓的發掘下發考古執照,這所神秘的墓葬中究竟安葬的是誰不得而知。
不過,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朱巖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從北周起,皇帝後代的墓葬改成在帝王陵寢後方,新發現的磚室墓恰好也在隋煬帝墓後的西北方向。
那麼,墓主會不會是楊杲,或是楊暕,或是其他與楊廣有密切關係的人?
「考古歷來是以物證來說話,所有的疑雲,一切都要等到將來考古發掘後才能作出判斷,當然,也不排除因歷史上被盜挖而缺乏有價值的信息。」朱巖石說。
雨水侵蝕:隋煬帝墓年內建防水系統
由於今年雨量豐沛,導致地下水位升高,去年考古挖掘的隋煬帝及蕭後的陵墓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滲水情況。為了防止地下滲水進一步侵蝕皇陵,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將於年內開建防水系統。
在上午與會人員參觀隋煬帝墓過程中,束家平介紹,隋煬帝墓地下水最高滲漏達60釐米,蕭後墓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滲水侵蝕,但是程度沒有隋煬帝的陵寢那麼嚴重。
目前,長期處於積水狀態的隋煬帝墓地表及周圍的磚牆已經出現了小面積青苔。「為了使皇陵減少侵蝕,這段時間我們每天都用水泵抽水,以保持皇陵地表的乾燥。但是由於缺乏一個系統而完善的解決方案,目前水泵抽水只能是權宜之計。」
束家平說,目前,他們已經跟清華大學考古修繕方面的專家進行了接觸,預計年內動工,最遲明年7月份完工。
「我們確定的方案是建造一個6面體,外圍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建防護板,再深入挖掘到墓葬下方,把防護板『嵌入』地下。然後再把頂部封起來,整個防水系統形似一個六邊形的『盒子』,從而對整個墓葬形成立體防護。」
學術質疑:日本學者觀點獲專家稱道
昨天研討會上,數位專家、學者對隋煬帝墓以及出土的文物提出了看法,日本明治大學東亞石刻文物研究所所長氣賀澤保規對陵墓出土的墓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提出部分質疑。
「隋煬帝對於日本史和對我個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對象。去年隋煬帝墓中出土的墓誌,是證明墓主身份的最直接證據,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氣賀澤保規說,隋煬帝墓誌目前只能解讀出全部內容的1/4,其中,「隨故煬帝墓誌」、「隨大業十四年」兩處,都把國號寫成「隨」而不是「隋」。
「根據文獻顯示,隋統一後定國號為『隋』,而唐太宗貞觀四年左右才開始使用『隨』,那麼,貞觀元年,即大業十四年怎麼會有『隨』呢?」
氣賀澤保規還對墓誌內容的表述異常提出了質疑,認為隋煬帝墓出土的「墓誌」並非真正的墓誌。「我作了比對,褚遂良為唐太宗寫的《唐太宗文皇帝哀冊文》和隋煬帝墓誌兩篇文章的格式幾乎完全相同,雖為墓誌的形式,但使用了哀冊的文體。」
雖然提出了質疑,但賀澤保規還是充分肯定了煬帝陵墓的真實性。「我經過研究,發現古代『九』和『元』兩個字非常相似,墓誌中的『貞觀元年』極可能是『貞觀九年』,這是因為,曆法上貞觀元年沒有『朔辛』月份,而在貞觀九年中,有兩個月是可以和『朔辛』對上的,或是『丁卯朔辛卯』,或是『丁酉朔辛酉』。」
對於氣賀澤保規的質疑,與會專家、學者表示,他的研究具很有見地,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