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曾侯乙墓

2021-02-13 青銅文化研究中心

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武漢大學考古專業的創建人之一、湖北省博物館原館長、研究館員譚維四先生於2020年9月7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91周歲。譚維四先生1930年4月生於湖南長沙,1950年至1952年在湖北人民革命大學工作,1952年至1964年先後在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化局工作,1954年參加北京大學第三期考古訓練班。1992年7月退休。他畢生從事文博工作,組織完成多次文物普查,主持發掘或組織領導發掘了隨州曾侯乙墓、江陵楚郢都紀南城、鳳凰山秦漢墓一系列重要的古文化遺存,為湖北文博事業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1978年主持發掘曾侯乙墓,任整理小組組長組織編寫了《曾侯乙墓》考古報告,該報告榮獲「夏鼐考古學成果獎」。並主持了曾侯乙編鐘複製研究項目。主要學術成果有《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曾侯乙墓》、《古代文明探索之旅叢書·樂宮之王——曾侯乙墓考古大發現》、《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曾侯乙墓》等。本會今日特刊發譚維四先生在2018年,適逢曾侯乙墓發掘四十周年,以89歲高齡應邀寫的一篇回憶性文章《發現曾侯乙墓》,以緬懷先生。

            

中國青銅專業委員會

2020年9月7日

2018年適逢曾侯乙墓發掘四十周年紀念。四十年來,海內外學界從歷史、考古、科技、藝術等領域展開了對曾侯乙墓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中國先民二千四百多年前的禮儀與智慧,藉助這些精美的出土文物,重新呈現於世人面前。四十年後的今天,每每讀到關於曾侯乙墓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新聞報導,我依舊能回憶起1978年發掘過程中的種種艱辛與感動。

圖1 著名考古學家、曾侯乙墓發掘隊隊長譚維四先生

在考古現場(左四)

  

曾侯乙墓的發現經過,可謂曲折又傳奇。1977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軍區空軍雷達修理所在駐地湖北省隨縣城郊公社團結大隊境內的東團坡擴建廠房。在平整土地對紅色砂巖山崗實施爆破時,突然出現一大片褐色泥土。在繼續施工的過程中,從褐土層中炸出一層人工鋪砌的石板。所幸監管施工的副所長和所長都是業餘文物愛好者,他們懷疑下面是古墓,在施工過程中本著儘量保護文物的原則,並未無所顧忌地繼續爆破,而是三番五次將工地的最新情況報告給縣文化館和文教局,最終得到了上級的重視。襄陽地區文博館派人勘查後亦認為是古墓,於是向湖北省博物館作了報告。時任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兼文物考古隊隊長的我,於3月19日率考古技術人員組成的勘探小組感到隨縣擂鼓墩。我們用了3天時間探明了此墓的基本情況,確認這是一座巨型巖坑豎穴木槨墓。當時殘存坑口呈不規則多邊形,面積約200平方米左右,規模之巨大,形狀之特殊,在湖北地區是第一次見到。在勘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墓的中部有一個盜洞。一些同志見狀不免有些沮喪,又對此墓的發掘是否具有價值產生了懷疑。對此,我心中是有數的。儘管有一個盜洞,但規模很小,可能屬於早期的一種民間小型盜竊,如此規模的大墓,當年必隨葬有大量大型青銅器,是不可能被盜光的。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後,我們決定從5月11日正式開始發掘工作。5月17至20日,我們用一臺載重8.5噸的黃河牌吊車起吊槨蓋板,蓋板揭完後,發現東、中、西、北四個槨室中滿是積水,深不見底,除了浮起的殘竹、木、漆片,殘漆木器及十具木棺外,不見他物。水裡藏了一些什麼文物珍寶,誰也不知道。5月21日午夜,開始用一個小潛水泵從北室的東北角抽水。隨著水位的徐徐下降,各室的隨葬器物開始「露頭」,擂鼓墩沸騰起來了。5月22日,墓主外棺蓋終於露出東室水面。這是由內外兩層棺組成的一副套棺。外棺以青銅為框架嵌木板構成,體形如此龐大,加以銅木結構和髹漆繪彩,在過去的古墓發掘中未曾見過。接著又見到一座青銅鹿角立鶴面朝南立於主棺東北角。之前浮於東室水面的八具隨葬棺,經清理後發現隨葬者均為青年女子,年齡均在19-26歲之間,應為墓主人生前的妃妾或近侍宮女。在主棺與陪葬棺之間,布滿了各種質地的禮器、樂器、兵器、用器和車馬器等。5月29日,從主棺下取出金器五件。6月8日,開始取吊主棺。無奈兩臺吊車同時起吊,大棺依舊紋絲不動。看來我低估了它的重量,於是啟用分層取吊的方案。外棺蓋打開以後,發現一個形體巨大、五彩繽紛的內棺置於底部,頂部有已腐爛了的絲綢殘跡。不一會兒內棺蓋也被打開。只見內棺棺室四壁的朱漆更加鮮豔,耀人眼目,南頭棺壁上,一塊半圓形玉塊嵌於中央,上部有腐爛的絲麻織物,可知當年下葬時死者身穿多層錦衣。下有人骨架,小型玉、石、骨、角器布滿死者周身。內棺髹漆非常講究,以朱漆為地,再以墨黑、金、黃等色漆繪出幾何形門窗、龍、蛇、鳥及神人、怪獸等組成的圖案。經過四個晝夜,內棺遺物的清理工作完成。清出人骨一具,經測定為男性,年齡在45歲左右。另外,清出金、玉、石、銅、琉璃、水晶、骨、角等各類文物500餘件,其中不乏罕見的藝術珍品。剩下主棺的兩層棺身,是到6月21日其它各室全部清理完以後才取吊的。至此,東室的清理工作基本結束。在四個室的整個清理過程中,最動人心弦、最受人們關注、工作難度也最大的要數編鐘的出水和主棺的起吊了。5月22日午夜,水位降到距槨牆頂50釐米的時候,中室隱約出現了三個木架。23日凌晨,水位降到深60釐米處時,人們才發現木架下方懸掛著三組18件青銅鈕鍾,它們大小有序,懸掛依舊。只見三組鈕鍾在水中搖曳,三個木架橫梁兩端均有浮雕龍紋青銅套,人們戲稱為「蛟龍戲水」。目前已出水的木架橫梁才露出一米左右,其下還有兩米多,那麼三組鈕鍾之下還有沒有鍾?人們不禁心生疑惑。24日午夜,中層露出三個立於下層巨大橫梁上的佩劍青銅武士。第二層橫梁為長短兩根曲尺相交,黑漆紅彩,梁端飾有透雕龍鳳青銅套,梁下懸甬鍾33件。甬鍾比上層的鈕鐘不僅體大,而且花紋精美,皆有錯金銘文。25日午夜,第三層橫梁也顯露了出來,12件大甬鍾及1件鎛鍾或懸於梁下,或落於梁架旁槨底板上。緊挨編鐘的是32件石編磬和一座建鼓。至6月15日,全套編鐘安然出土。沉睡地下2400餘年的音樂宮殿重現人間,我至今猶記立於編鐘前時,心緒之激蕩振奮。中室取吊編鐘的同時,將編鐘南架與南壁間的青銅禮器,靠近東壁的大型酒器、漆木器及雜陳於鍾、磬、鼓之間的包括扁鼓、有柄鼓、漆瑟、排簫、笙和篪等樂器一一取出。至6月17日,中室文物取出工作全部完成。

圖 清理曾侯乙編鐘

  

北室的清理,水位下降後從5月29日取出浮在水面的車輿、傘蓋及甲冑殘片開始,接著又發現大量長杆兵器、竹簡。竹簡在北室的西北部,成兩堆上下疊壓,與兵器、甲冑共處。到6月23日將兩件大銅缶起吊出槨,北室的清理才最後完成。甲冑殘片稍後被運到北京,在當時中科院考古所夏鼐所長的支持下,由該所技術室的同志指導和親自參與,最後取得了十分可貴的甲冑資料,並復原了實物。兩堆竹簡在轉入室內繪圖、攝影清洗後,得知竹簡有240枚,計6696字,內容為記載葬儀車馬兵甲的遣冊。西室的清理比較簡單。在揭槨蓋板時已取走木棺兩具,5月22日開始抽排積水不久,一隻無頭鴛鴦形漆盒浮出水面,後在此室2號陪葬棺內找到了它的上半部分,知其為此棺內的隨葬物品。6月17日至19日,將陪葬棺逐一吊出槨室,傾覆於槨室的小件器物及部分裹屍竹蓆亦同時取出。經復原歸位後得知,此室陪葬棺共十三具,屍骨經鑑定全為13-24歲的女性。東室八名或為妃妾或為近侍宮女的女子,其木棺製作較西室更精、隨葬品更豐富。故西室十三位女子或為君主宮中的樂舞奴婢。

圖 提取陪葬棺

  

四個墓室的清理結束後,人們認識到曾侯乙墓完整模擬了一位國君的宮殿。中室以陳列禮樂器為主,即為「宴樂大廳」;東室為墓主人長眠之所,堪稱「寢宮」;西室是樂舞奴隸殉葬之處,可稱「西廂」或「西房」;北室則是宮中「武庫」了。據編鐘下層鎛鐘的銘文記載,此鍾是楚惠王於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贈予曾侯乙的。墓內出土的眾多青銅器上出現「曾侯乙」銘文,主棺旁還發現鑄有「曾侯乙之寢戈」銘文的銅戈。以上證據表明,墓主人就是曾國的一位名叫「乙」的國君。

曾侯乙墓發掘之後,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1988年11月,為總結曾侯乙編鐘研究成果,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湖北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湖北省博物館、武漢音樂學院,在武漢聯合舉辦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國際交流·曾侯乙編鐘專題」國際學術會議。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韓國、臺灣和香港等國家與地區及中國大陸各地的專家學者六十多人參加了此次學術活動。各領域專家齊聚武漢,針對曾侯乙編鐘開展了涉及領域空前廣泛的學術研討活動,此次學術對話為學界貢獻了豐富的學術成果。

圖 「中國古代科學文化國際交流·曾侯乙編鐘專題」國際學術會議合影

圖 黃翔鵬先生(左二)在「中國古代科學文化國際交流·曾侯乙編鐘專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言

  曾侯乙編鐘是樂器,湖北省博物館不僅將其作為核心展品陳列於展廳,還積極開展了曾侯乙編鐘的演奏、複製工作,使2400多年前的華夏正聲重現於世。早在編鐘剛剛出土的1978年8月1日下午,在擂鼓墩附近的炮兵某師大禮堂,臨時組建的「考古樂團」用編鐘原件舉行了第一次「編鐘音樂會」,演奏了一組古今中外著名樂曲,並通過電臺廣泛得到廣泛傳播,震驚世界。

  1979年原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成立「曾侯乙編鐘複製研究組」,經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工作,成功複製了部分編鐘。1984年,第一套曾侯乙編鐘複製件通過國家驗收,達到了「形似」「聲似」的效果,並於1985年獲得了文化部1983、1984年科技成果一等獎。

圖 文化部科技成果獎一等獎證書

  

每逢盛事,必奏編鐘。1984年國慶期間,新成立的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應邀赴北京,用剛剛獲獎的曾侯乙編鐘複製件,為共和國三十五歲生日獻上了首場大型民族交響樂。1997年香港回歸典禮上,用編鐘奏響了音樂家譚盾創作大型交響曲《一九九七:天·地·人》,「編鐘樂代表著中國燦爛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而貫穿樂曲始終」。

圖 1984年國慶三十五周年曾侯乙編鐘音樂會

  

隨著曾侯乙編鐘影響力的擴大,曾侯乙編鐘作為中華禮樂文明的重要象徵,在海外的知名度也不斷提高。1998年,臺灣「海基會」致函湖北省博物館,請求為他們複製一套「其音質和音準可為演奏及音律研究之用」的編鐘。經過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編鐘特別複製小組」的努力,這套複製編鐘做到了「形、聲神似原件」,至今仍陳列在臺灣傳統藝術中心。

圖 「海基會」函件

圖 臺灣定製的曾侯乙編鐘複製件驗收證書

曾侯乙墓的發掘已經過去四十年。四十年來,曾國考古成果不斷,擂鼓墩2號墓、文峰塔1號墓、文峰塔4號墓、葉家山111號墓、郭家廟曹門灣墓區1號墓、漢東東路129號墓等曾侯等級的墓葬中都出土了編鐘、編磬等禮樂遺存。曾國音樂考古以完整的序列呈現在世人面前,使我們能夠更加清楚的認識到曾侯乙編鐘的源頭和價值。我相信,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曾侯乙編鐘將在未來不斷奏響新的樂章。

編審:蔡一陽

排版:王   卓

長按關注,了解更多青銅文化

相關焦點

  • 曾侯乙為何含著21枚玉器下葬?說說曾侯乙墓中幾個被忽略的細節
    1978年考古發掘的曾侯乙墓,就槨室而言,比長沙馬王堆辛追夫人墓大六倍。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曾侯乙銅冰鑑,還有出土的各類青銅器、玉器、漆器等達到上萬件,這座墓的發掘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墓中出土的文物則向我們展示了古代貴族的奢華生活,其中也有不少被人忽略的小細節。
  • 曾侯乙墓究竟有什麼發現?「曾國」跟「隨國」真否是一個國家呢?
    說起曾侯乙墓,相信經常關注考古消息的人士並不陌生。20世界70年代末期,駐守在湖北隨州的解放軍戰士打算在隨州市西北方向的丘陵地帶擴建軍區營地,那個山丘被當地人叫做擂鼓墩。考古人員用小鏟子把木炭一點一點的挖出來以後,在稱重時發現木炭的重量達到了驚人的30多噸。這時候槨板的一角出現了,考古人員極度驚喜。因為清理木炭時就發現這座墓室的棺槨因為木炭的包圍根本沒有遭到盜墓賊的侵害,墓室裡面的文物不僅製作精美還數量龐大,那麼棺槨內的陪葬品檔次肯定更高,想到這裡考古人員不由得加快進度,把大家分為幾組連夜挖掘。
  •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多達15404件,尋找古國遺音
    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於湖北隨縣(今湖北隨州市曾都區)擂鼓墩的曾侯乙墓中,該墓出土的文物包括樂器、禮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器、喪葬用品及竹簡等多達15404件,其中不少都堪稱國寶,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缶的原型,就是曾侯乙銅鑑缶。曾侯乙墓的發現震驚了全世界,為湖北考古史書寫了一頁華美的新篇章。
  • 歷史大觀園┃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與光輝燦爛的楚文化
    現正在廣州越秀山五層樓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不但提供了這方面的有力佐證,而且使人們對中國民族古代文明所達到的高度水平獲得不少新的認識。曾國,是春秋戰國時期同楚國關係極為密切的一個小國。據專家們認為,它就是我國古文獻上所記載的隨國,戰國初年很可能已成為楚國的附屬。有充分的理由證明,戰國時期的曾國文化已屬於楚文化的範圍。
  • [荊楚「國寶」面世始末]曾侯乙墓讓隨州一夜聞名
    3月31日,發掘隊發現,在南北兩坑相交偏西處有一個人為挖開的洞,此墓顯然曾遭盜擾。一片驚嘆之聲隨之而起。發掘隊裡的幾位小夥子洩氣了:「別白幹了!」「累死了不好看。」很快,「寶藏既已被盜,還有什麼發掘價值」的質疑聲四起,四面八方的人們又一次把目光集中到了譚維四身上。
  • 沒有曾侯乙墓的出土,中國車戰五兵裡殳的形制就永遠是個迷了!
    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兵器,其中包括二十一件殳。曾侯乙墓的殳分為兩種,一種殳頭為帶有三稜尖刃的銅套,共有七件,這種殳上面帶有銘文,自稱為「殳」,考古人員為了和無刃的殳區分,稱其為銳殳;一種殳頭無刃,僅有銅套,墓中出土的竹簡稱其為「晉」,考古人員稱其為晉殳,一共十四件。
  • 失傳千年: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
    這件築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對於深入研究古代樂器的發展與演變,研究曾侯乙一生的音樂實踐,以及正確理解中華古籍中有關使用築的許多描述,弘揚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五弦琴不是「鈞鐘」而是「築」 曾侯乙墓中一共出土了120多件樂器,其中一件比較特殊:它出自東室,形若長棒,由整木雕成,首段近方,尾段近圓。
  • 王侯的黃昏:曾侯乙的葬禮
    原創 鷹眼荷魯斯 歷史心發現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歷史心發現】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 禁止隨意轉載本文結合考古發掘現場和文獻記載,復原戰國諸侯曾侯乙去世時的情況。
  • 戰國曾侯乙,好強一樂迷!
    而這個小國的君主叫「乙」,後人都稱他「曾侯乙」。也許是這個小國實在太小,翻閱史書,關於曾侯乙的記述寥寥無幾。不過沒關係,這絲毫不影響他骨灰級樂迷的稱號~~1978年,當曾侯乙的墓葬被打開時,考古學家難掩激動。從他的墓中,出土了大量樂器,編鐘、編磬、鼓、瑟、笙、簫、篪…… 而這些樂器中的C位,無疑是曾侯乙編鐘。
  • 「珍寶檔案」曾侯乙編鐘
    圖為曾侯乙編鐘(湖北省博物館供圖)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年代為戰國早期。鍾架長7.48米、高2.65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上層為三組共19件鈕鍾、中下層五組共45件甬鍾,及一件楚惠王贈送給曾侯乙的鎛鍾所組成。鍾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整套編鐘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其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 湖北隨州發掘出來的曾侯乙,嘴裡為啥塞進去了21個動物?
    曾侯乙嘴裡的那麼多小動物,其實和我們現在的銅錢差不多,只不過人家的更值錢一點。古代富貴人家,有人去世後,要在嘴裡放上玉,有玉蟬、玉魚,也有單純的玉珠、玉片。想曾侯乙一國君主,嘴裡多放點要沒什麼大不了的。
  • 五指律符:曾侯乙「築」上的核心圖案揭秘
    作者:王金中  在曾侯乙墓中確認失傳千年的築,是中國古代樂器的一個驚世大發現(參見光明網11月20日《失傳千年: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同樣令人震驚的是,在這件築上精心描繪著有關音樂的神話故事和類似五個手指頭的音律符號。
  • 「珍寶檔案」曾侯乙尊盤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曾侯乙尊盤,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由尊和盤兩件器物組成,尊高30.1釐米,口徑25釐米,盤高23.5釐米,口徑58釐米。曾侯乙尊盤這件尊盤的驚人之處在於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裝飾,裝飾表層彼此獨立,互不相連,由內層銅梗支撐,內層銅梗又分層聯結,參差錯落,玲瓏剔透,令人嘆為觀止。
  • 蜻蜓眼玻璃珠:2000多年前來自埃及的奢侈品,曾侯乙墓出土最多
    所以中國境內,蜻蜓眼玻璃珠首先在新疆發現,時間可以追溯至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這種彩色的玻璃珠來到中國,迅速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青睞,從新疆一路向西,駛向中原。戰國初年,中原很多高等級的貴族墓中開始出現蜻蜓眼的身影。
  • 擁有勾踐劍、曾侯乙編鐘的湖北博物館,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若要評選中國人最熟悉的國寶,有兩件文物一定上榜:越王勾踐劍和曾侯乙編鐘。 這兩件文物屢次出現在課本和影視劇中,可謂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有趣的是,它們都收錄在一座省級博物館中,這便是湖北省博物館。
  • 「悅攝神州」武漢,湖北省博物館,有曾侯乙編鐘與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該館四大鎮館之寶。湖北省博物館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國家一級博物館、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湖北省規模最大、藏品最為豐富、科研實力最強的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1960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的董必武來館視察,並親筆題寫館名。
  • 「古樂鍾皆如合瓦」:千古絕唱的曾侯乙編鐘一鍾雙音的奧秘
    1978年湖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擂鼓墩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墓葬——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特別是全套大型曾侯乙編鐘轟動了中外。全套編鐘共64件,由青銅鑄就,出土時分3層8組懸掛在由兩名青銅佩劍武土雙手託起的曲尺形漆木鐘架上,氣勢雄偉壯觀。
  • 2000多年前的曾侯乙尊盤,為何難以複製,現代工藝還不如戰國?
    曾侯乙是戰國時期曾國的國君,這位老哥給世人留下最寶貴的財富就是,1978年考古隊在他的墓中挖掘出了大批大批的寶物,共15000餘件文物,有9件被列為國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侯乙編鐘」。但真要說精美程度,編鐘在這件「曾侯乙青銅尊盤」面前,就是個弟弟。
  • 驚世古墓3:古代樂器的「扛把子」,曾侯乙編鐘竟能「一鍾雙音」
    上文提到,墓葬當中發現保存完好的曾侯乙編鐘,但其實最重要的並不是他的數量和保存狀況,而是它強大的音樂性能。就在曾侯乙編鐘出土後,眾人對編鐘滿腹疑惑之時,一件新出土的文物給了專家啟示。不過儘管有圖案作為參考,考古人員也在墓中找到了配套的工具,但是誰也不敢輕舉妄動。畢竟編鐘已經在水裡泡了幾千年了,萬一不小心敲碎了怎麼辦。後來專家提出讓懂樂器的行家來看看。於是上級就派了幾位音樂專家來測音。結果測音結果令人震撼。當時音樂專家挑選了一個看起來比較厚實的編鐘進行敲打。結果一錘子下去編鐘不僅沒碎,還發出了聲響。
  • 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館新晉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在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原有「鎮館之寶」基礎上,新增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