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是曾國的國君,曾國又名隨國,封土在湖北的隨州、襄陽、荊門一代。雖然名聲不顯,但曾國曾經是西周時期的一個比較重要的諸侯國,其始祖是西周著名開國將領南宮适,即封神榜裡著名龍套「南宮將軍」。在真實的歷史中,南宮适是西周重臣,早在文王時期便是周國的核心謀臣。武王滅商後,南宮适被分封到曾國,為西周鎮守南方。
曾國留下來的文獻很少,以至於早期的研究者對它沒有什麼認識。1978年2月底,武漢空軍某部雷達修理所在隨縣擂鼓墩東團坡一帶施工。實施爆破作業時,施工人員發現土色有異,考古工作者聞訊趕來,發現這是一座大型古墓,從墓中出土的文物來看,墓主是一名叫作「乙」的曾國國君,此墓遂被命名為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兵器,其中包括二十一件殳。殳是西周至戰國時期中國軍隊常用的鈍擊武器,由安裝金屬頭的木棒演化而來。春秋時期,車兵的制式武器有五種,被稱為車戰五兵,這五種兵器分別為戈、戟、殳、夷矛、酋矛(夷矛和酋矛是兩種長度不同的矛,夷矛較長)。
殳其實就是安裝金屬殳頭的長棍,末端通常有鐏。曾侯乙墓的殳分為兩種,一種殳頭為帶有三稜尖刃的銅套,共有七件,這種殳上面帶有銘文,自稱為「殳」,考古人員為了和無刃的殳區分,稱其為銳殳;一種殳頭無刃,僅有銅套,墓中出土的竹簡稱其為「晉」,考古人員稱其為晉殳,一共十四件。
銳殳是實戰武器,而晉殳是儀仗用的禮器。兩種殳的柄均為積竹柲,這種柲的內芯為八稜形木桿,每個稜面貼有寬約1釐米左右的竹片,竹片外用絲線、革帶或藤皮纏緊,再在表面髹紅漆或黑漆,通長3.29~3.4m,直徑2.8~3cm。和同時期的其他武器不同,曾侯乙墓殳柄的截面為八角形,而不是常見的圓形或橢圓形,這樣做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增加打擊力。因為作為一種鈍擊武器,其柄部也可以作為打擊部位使用。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銳殳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銳殳的銅套部位鑄有凹凸不平的浮雕,這種處理方式是為了增大打擊力,另外一種銳殳的銅套則乾脆鑄成遍布尖刺的刺球狀,與後世的狼牙棒類似。兩種銳殳在距殳頭下方都單獨安裝有銅套,銅套距殳頭有一定距離,外表與殳頭銅套外表形制相似。
曾侯乙墓的七件銳殳中,有三件刃部較長,且在一側的刃上鑄有「曾侯乙之用殳」六字銘文。這個銘文的意義非常重要。在曾侯乙墓發掘之前,雖然殳頻繁出現在文獻中,但由於缺乏有力佐證,考古人士無法明確殳的形制,部分出土的殳甚至被稱為「三刃矛」。曾侯乙墓殳的出土,真正解開了殳的形制之謎。
曾侯乙墓之後,再無明確帶有「殳」字銘文的實物。也就是說,迄今為止,曾侯乙墓是唯一自銘為「殳」的兵器。這不能說不是考古人士的幸運,如果沒有曾侯乙墓出土的殳,也許直到現在,殳的外形還要依靠猜測來確定。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棍棒竟是中國古代軍隊最鍾愛武器?
青銅時代的五兵之首:殳的消失與發展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龍騎士盔甲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