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曾侯乙墓的出土,中國車戰五兵裡殳的形制就永遠是個迷了!

2021-02-10 冷兵器研究所

曾侯乙是曾國的國君,曾國又名隨國,封土在湖北的隨州、襄陽、荊門一代。雖然名聲不顯,但曾國曾經是西周時期的一個比較重要的諸侯國,其始祖是西周著名開國將領南宮适,即封神榜裡著名龍套「南宮將軍」。在真實的歷史中,南宮适是西周重臣,早在文王時期便是周國的核心謀臣。武王滅商後,南宮适被分封到曾國,為西周鎮守南方。

曾國留下來的文獻很少,以至於早期的研究者對它沒有什麼認識。1978年2月底,武漢空軍某部雷達修理所在隨縣擂鼓墩東團坡一帶施工。實施爆破作業時,施工人員發現土色有異,考古工作者聞訊趕來,發現這是一座大型古墓,從墓中出土的文物來看,墓主是一名叫作「乙」的曾國國君,此墓遂被命名為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兵器,其中包括二十一件殳。殳是西周至戰國時期中國軍隊常用的鈍擊武器,由安裝金屬頭的木棒演化而來。春秋時期,車兵的制式武器有五種,被稱為車戰五兵,這五種兵器分別為戈、戟、殳、夷矛、酋矛(夷矛和酋矛是兩種長度不同的矛,夷矛較長)。

殳其實就是安裝金屬殳頭的長棍,末端通常有鐏。曾侯乙墓的殳分為兩種,一種殳頭為帶有三稜尖刃的銅套,共有七件,這種殳上面帶有銘文,自稱為「殳」,考古人員為了和無刃的殳區分,稱其為銳殳;一種殳頭無刃,僅有銅套,墓中出土的竹簡稱其為「晉」,考古人員稱其為晉殳,一共十四件。

銳殳是實戰武器,而晉殳是儀仗用的禮器。兩種殳的柄均為積竹柲,這種柲的內芯為八稜形木桿,每個稜面貼有寬約1釐米左右的竹片,竹片外用絲線、革帶或藤皮纏緊,再在表面髹紅漆或黑漆,通長3.29~3.4m,直徑2.8~3cm。和同時期的其他武器不同,曾侯乙墓殳柄的截面為八角形,而不是常見的圓形或橢圓形,這樣做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增加打擊力。因為作為一種鈍擊武器,其柄部也可以作為打擊部位使用。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銳殳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銳殳的銅套部位鑄有凹凸不平的浮雕,這種處理方式是為了增大打擊力,另外一種銳殳的銅套則乾脆鑄成遍布尖刺的刺球狀,與後世的狼牙棒類似。兩種銳殳在距殳頭下方都單獨安裝有銅套,銅套距殳頭有一定距離,外表與殳頭銅套外表形制相似。

曾侯乙墓的七件銳殳中,有三件刃部較長,且在一側的刃上鑄有「曾侯乙之用殳」六字銘文。這個銘文的意義非常重要。在曾侯乙墓發掘之前,雖然殳頻繁出現在文獻中,但由於缺乏有力佐證,考古人士無法明確殳的形制,部分出土的殳甚至被稱為「三刃矛」。曾侯乙墓殳的出土,真正解開了殳的形制之謎。

曾侯乙墓之後,再無明確帶有「殳」字銘文的實物。也就是說,迄今為止,曾侯乙墓是唯一自銘為「殳」的兵器。這不能說不是考古人士的幸運,如果沒有曾侯乙墓出土的殳,也許直到現在,殳的外形還要依靠猜測來確定。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棍棒竟是中國古代軍隊最鍾愛武器?

青銅時代的五兵之首:殳的消失與發展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龍騎士盔甲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

相關焦點

  • 歷史大觀園┃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與光輝燦爛的楚文化
    現正在廣州越秀山五層樓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不但提供了這方面的有力佐證,而且使人們對中國民族古代文明所達到的高度水平獲得不少新的認識。曾國,是春秋戰國時期同楚國關係極為密切的一個小國。據專家們認為,它就是我國古文獻上所記載的隨國,戰國初年很可能已成為楚國的附屬。有充分的理由證明,戰國時期的曾國文化已屬於楚文化的範圍。
  • 發現曾侯乙墓
    他畢生從事文博工作,組織完成多次文物普查,主持發掘或組織領導發掘了隨州曾侯乙墓、江陵楚郢都紀南城、鳳凰山秦漢墓一系列重要的古文化遺存,為湖北文博事業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1978年主持發掘曾侯乙墓,任整理小組組長組織編寫了《曾侯乙墓》考古報告,該報告榮獲「夏鼐考古學成果獎」。並主持了曾侯乙編鐘複製研究項目。
  • 曾侯乙為何含著21枚玉器下葬?說說曾侯乙墓中幾個被忽略的細節
    1978年考古發掘的曾侯乙墓,就槨室而言,比長沙馬王堆辛追夫人墓大六倍。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曾侯乙銅冰鑑,還有出土的各類青銅器、玉器、漆器等達到上萬件,這座墓的發掘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墓中出土的文物則向我們展示了古代貴族的奢華生活,其中也有不少被人忽略的小細節。
  •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多達15404件,尋找古國遺音
    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於湖北隨縣(今湖北隨州市曾都區)擂鼓墩的曾侯乙墓中,該墓出土的文物包括樂器、禮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器、喪葬用品及竹簡等多達15404件,其中不少都堪稱國寶,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缶的原型,就是曾侯乙銅鑑缶。曾侯乙墓的發現震驚了全世界,為湖北考古史書寫了一頁華美的新篇章。
  • [荊楚「國寶」面世始末]曾侯乙墓讓隨州一夜聞名
    據負責考古現場保衛、物資後勤供應的隨縣文教局副局長周永清老人回憶,當年縣城只有四五萬人,可湧上墓區圍觀的群眾就有兩萬之眾。公安、民兵和解放軍組成的人牆屢屢被群眾衝開,直到空軍派出直升機航拍墓區全景時,才說服部分群眾暫時離開現場以便拍照。飛機離開後,傳言四起:「挖出一個『金頭』直升機運走了。」「挖出個老頭,血管還有血,直升機把他運到武漢搶救去了。」
  • 王侯的黃昏:曾侯乙的葬禮
    在所有人等待3日,確定曾侯乙沒有重回生機的跡象之後,在公元前433年5月初三黃昏,曾侯乙確定離開了人世。布置墓葬既然曾侯已經斷了氣,所以曾國使者向楚國宮廷通報了喪訊。在楚惠王發布了曾侯乙的喪報之後,楚國各地的封君的使者,或者封君本人來到曾城弔唁。按照曾侯乙墓出土竹簡的記載,當時楚王熊章,楚國太子,楚國令尹,還有魯陽公,陽城君,平夜君等楚國的縣公和王族封君們紛紛派使者送禮,弔唁曾侯的離世。
  • 失傳千年: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
    這件築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對於深入研究古代樂器的發展與演變,研究曾侯乙一生的音樂實踐,以及正確理解中華古籍中有關使用築的許多描述,弘揚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五弦琴不是「鈞鐘」而是「築」 曾侯乙墓中一共出土了120多件樂器,其中一件比較特殊:它出自東室,形若長棒,由整木雕成,首段近方,尾段近圓。
  • 五指律符:曾侯乙「築」上的核心圖案揭秘
    作者:王金中  在曾侯乙墓中確認失傳千年的築,是中國古代樂器的一個驚世大發現(參見光明網11月20日《失傳千年: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同樣令人震驚的是,在這件築上精心描繪著有關音樂的神話故事和類似五個手指頭的音律符號。
  • 蜻蜓眼玻璃珠:2000多年前來自埃及的奢侈品,曾侯乙墓出土最多
    埃及的蜻蜓眼項鍊幾千年前,玻璃珠都是手工製作,全世界沒有一對一模一樣的珠子。戴多少個、戴什麼顏色的,完全按照個人喜好搭配。所以中國境內,蜻蜓眼玻璃珠首先在新疆發現,時間可以追溯至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這種彩色的玻璃珠來到中國,迅速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青睞,從新疆一路向西,駛向中原。戰國初年,中原很多高等級的貴族墓中開始出現蜻蜓眼的身影。
  • 「珍寶檔案」曾侯乙編鐘
    圖為曾侯乙編鐘(湖北省博物館供圖)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年代為戰國早期。鍾架長7.48米、高2.65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上層為三組共19件鈕鍾、中下層五組共45件甬鍾,及一件楚惠王贈送給曾侯乙的鎛鍾所組成。鍾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整套編鐘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其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 戰國曾侯乙,好強一樂迷!
    而這個小國的君主叫「乙」,後人都稱他「曾侯乙」。也許是這個小國實在太小,翻閱史書,關於曾侯乙的記述寥寥無幾。不過沒關係,這絲毫不影響他骨灰級樂迷的稱號~~1978年,當曾侯乙的墓葬被打開時,考古學家難掩激動。從他的墓中,出土了大量樂器,編鐘、編磬、鼓、瑟、笙、簫、篪…… 而這些樂器中的C位,無疑是曾侯乙編鐘。
  • 曾侯乙墓究竟有什麼發現?「曾國」跟「隨國」真否是一個國家呢?
    說起曾侯乙墓,相信經常關注考古消息的人士並不陌生。20世界70年代末期,駐守在湖北隨州的解放軍戰士打算在隨州市西北方向的丘陵地帶擴建軍區營地,那個山丘被當地人叫做擂鼓墩。墓地的寢宮墓口朝南,整個墓地面積超過兩百平方米,棺槨放置其中,分別有東、中、西、北四室,其中在面積最大的中室中,竟然有序的擺放著一套編鐘和大量的青銅樂器。墓主人的寢宮則在東室,裡面還有其他的陪葬木棺。經過考古學家的鑑定,墓主人是個男性,其他的陪葬著是年輕的女性,甚至還有一些寵物也陪葬其中。
  • 「悅攝神州」武漢,湖北省博物館,有曾侯乙編鐘與越王勾踐劍
    湖北省博物館籌建於1953年,坐落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東湖風景區,佔地面積81909平方米,建築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藏品絕大多數來自考古發掘和各地徵集,其中以出土文物為主,既有濃鬱、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徵,基本反映著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該館四大鎮館之寶。
  • 擁有勾踐劍、曾侯乙編鐘的湖北博物館,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若要評選中國人最熟悉的國寶,有兩件文物一定上榜:越王勾踐劍和曾侯乙編鐘。 這兩件文物屢次出現在課本和影視劇中,可謂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有趣的是,它們都收錄在一座省級博物館中,這便是湖北省博物館。
  • 湖北隨州發掘出來的曾侯乙,嘴裡為啥塞進去了21個動物?
    豪奢的曾侯乙湖北省隨州市有個大坡叫擂鼓墩,當地百姓傳說這是戰國時期楚莊王擂鼓的地方。1978年,因為建設需要,便在擂鼓墩上開採石頭,一聲炮響,一座大墓終於向世人揭開神秘面紗。1978年5月11日,有關方面正式對這座大墓展開挖掘。
  • 「珍寶檔案」曾侯乙尊盤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曾侯乙尊盤,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由尊和盤兩件器物組成,尊高30.1釐米,口徑25釐米,盤高23.5釐米,口徑58釐米。盤的製作更為複雜,除口沿有和尊一樣的鏤空紋飾外,盤身的四個摳手也是由無數條龍蛇組成的鏤空花紋。摳手下有八條鏤空的夔龍。盤足為四條圓雕的雙身龍,龍口咬住盤的口沿,造型別致。整個盤體裝飾龍56條、蟠螭48條。
  • 「古樂鍾皆如合瓦」:千古絕唱的曾侯乙編鐘一鍾雙音的奧秘
    1978年湖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擂鼓墩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墓葬——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特別是全套大型曾侯乙編鐘轟動了中外。全套編鐘共64件,由青銅鑄就,出土時分3層8組懸掛在由兩名青銅佩劍武土雙手託起的曲尺形漆木鐘架上,氣勢雄偉壯觀。
  • 戰國真是個很颯的時代,以佩劍為尊,這些出土戰國寶劍即為力證
    在此,我們進一步從出土材料分析:西周晚期三門峽虢國墓地(M20001),是諸侯君主虢季的墓。其中出土了一把玉柄鐵劍,由鐵質劍身與銅質柄芯與玉質劍柄嵌接組合而成。由此發現,可以將鐵製兵器提前到西周晚期,同時與玉質和銅質結合在一起,可見非實用兵器。
  • 【王陵大墓】輝縣固圍村魏國大墓出土的絕世珍寶!
    1929—1930年曾遭大規模盜掘。1950—1951年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清理。三墓自西向東並列於一高2米、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35米的平臺上,依次編為1、2、3號,規模最大的2號墓居中。其建造時間以1號墓最早,2號墓次之,3號墓最晚。三墓墓口上皆存有大型建築遺蹟,南北兩端有通長150米以上的墓道,墓底至地面深15米以上。
  • 隨州出土:「曾世家」文物特展述說曾國八百年傳奇史
    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省曾國考古屢有重大新發現,曾侯乙墓入選二十世紀百大新發現,自2011年以來,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隨州文峰塔東周曾國墓地、京山蘇家壟周代遺址、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隨州文峰塔東周曾國墓地、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入選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在考古界極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