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眼玻璃珠:2000多年前來自埃及的奢侈品,曾侯乙墓出土最多

2020-12-18 灶物者

灶物者說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一片混沌,一個叫盤古的人用斧頭將這片混沌劈開,有了天地,在他去世後,兩隻眼睛變為日月,左眼為太陽,右眼為月亮。

所以,中國自古就有對眼睛的崇拜,四川的三星堆遺址把這種眼睛崇拜發揮到了極致。

三星堆青銅面具

無獨有偶,在距離中國上萬公裡的埃及,關於眼睛也有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之前的尼羅河畔,一個叫賽特的壞神,殺害了自己的哥哥——國王奧西裡斯,佔據了古埃及。

賽特與奧裡西斯

奧西裡斯的孩子荷魯斯長大後,發誓要為父親報仇,在與塞特的搏鬥中,荷魯斯的左眼被奪走了。

荷魯斯的眼睛非同尋常,左眼代表月亮,右眼代表太陽(和盤古正好相反)。

左眼被奪走了,月亮神自然要出手相助。所以在一個月圓之夜,荷魯斯在月亮神的幫助下,殊死搏鬥,終於打敗了塞特,並將左眼奪回。後來,荷魯斯將這隻失而復得的眼睛獻給了父親,已經成為冥神的奧西裡斯。因此這隻左眼就有了連接生死的獨特作用,被稱為「荷魯斯之眼」。

荷魯斯之眼

古埃及人相信荷魯斯之眼能在重生復活時發生作用,所以經常在棺槨、裝飾物上刻畫有荷魯斯的眼睛。而這種標誌性的元素,也影響到歐洲,很多歐洲貴族去世要給死者身上放關於眼睛的裝飾。《權利的遊戲》中喬弗裡死後,就有此類裝飾。

荷魯斯之眼在埃及和西方都非常有名,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大英博物館的紀念品就是按照荷魯斯之眼來開發的。

大英博物館和首飾品牌合作的「荷魯斯之

古埃及人將眼睛的崇拜貫徹的相當徹底,在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體現。將高超的玻璃製作工藝和眼睛崇拜相融合,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色彩斑斕的蜻蜓眼玻璃珠。

公元前十四世紀埃及製造的蜻蜓眼玻璃珠

我第一次看這些玻璃珠,覺得像極了小時候玩的彩色彈球。透明的珠子裡面,有不同的色彩,約幾個小夥伴,拿幾個珠子就能玩一個下午。不過這些珠子在古代可是只有上層社會才能擁有的貴重物品。

看見它的名字,第一反應,為什麼叫蜻蜓眼?而不是兔子眼、貓眼?查了一下,才知道是因為上面一圈圈的紋飾,像極了蜻蜓等昆蟲的複眼,所以近代學者給它起了這個名字。不得不佩服學者的知識儲備和想像力。

複眼

根據考古發現,學者們基本認定這種獨特玻璃珠起源於埃及的十七王朝,大約是公元前1700~1500年,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商王朝。

在古埃及,「蜻蜓眼」最初是來裝飾棺槨這樣的喪葬用品的,顏色比較單一。隨著技術進步,使單色的母珠加入其它顏色的同心圓成為可能。

外貌的變化、顏值的提升使它的用途也更加多元,用來裝飾一般器具或者直接佩戴在身上的情形越來越多。

埃及的蜻蜓眼項鍊

幾千年前,玻璃珠都是手工製作,全世界沒有一對一模一樣的珠子。戴多少個、戴什麼顏色的,完全按照個人喜好搭配。

這種隨意搭配珠子的模式,潘多拉確實和它比較相似,就連價格昂貴這一點,潘多拉也完美的繼承了下來。不過在奢侈程度上,這種玻璃珠更勝一籌,畢竟在當時玻璃可是堪比黃金的珍貴物品。

潘多拉手串,比蜻蜓眼晚了幾千年

既然是奢侈品,總有人不論價格多少都要換來裝飾自己。也有人不論多遠都要「代購」。這些彩色的珠子從埃及出發,穿越地中海,到達中東,當時生活在中東的遊牧部族,在戰爭、遷徙的過程中到達費爾幹納,翻越帕米爾高原,到達天山。所以中國境內,蜻蜓眼玻璃珠首先在新疆發現,時間可以追溯至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

這種彩色的玻璃珠來到中國,迅速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青睞,從新疆一路向西,駛向中原。戰國初年,中原很多高等級的貴族墓中開始出現蜻蜓眼的身影。

最為大家熟悉的就是曾侯乙墓。除了編鐘等耳熟能詳的文物,170多顆的蜻蜓眼玻璃珠也是在這座墓葬中發現的!

曾侯乙墓發現的蜻蜓眼玻璃珠

剛開始中原的貴族只能「代購」。價格昂貴不說,圖案也不符合自己的審美。於是,戰國中期,隨著楚國玻璃製造技術的進步,蜻蜓眼玻璃珠也有了中國製造

材質:從鈉鈣玻璃到鉛鋇玻璃;

顏色:從單調(藍色、橘色等)到多元;

紋飾:從簡單的同心圓到規範布置紋飾;

形狀:從圓形到橢圓等多種形狀;

用途:從隨身佩戴到多種物品裝飾;

使用範圍:從貴族到一般百姓;

橢圓形、在同心圓基礎上用點布局各部分

以楚國為中心,考古學家在很多省都發現「中國製造」的玻璃珠。我個人非常喜歡洛陽金村出土的銅鏡,上面鑲嵌有很多藍色的蜻蜓眼,非常有特點。

洛陽金村出土的鑲嵌有蜻蜓眼的銅鏡

灶物者再說

「絲路」不是一條單獨的道路,而是東西交流往來的道路網;「絲路」不僅販運絲綢,還有很多有趣的東西翻山越嶺,融入彼此生活。

兩千多年前流行於北非、亞歐大陸的「潘多拉」就是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貴族也許不認識法老,也不知道這個有特殊圖案的小珠子除了好看還有其他功能,他們用自己的審美對小珠子進行各種改造,裝飾他們喜歡的任何地方。

參考文獻:

1.王穎竹. 兩周時期費昂斯技術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9.

2.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掘簡報[J].文物,1979(07).

3.吳澤.蜻蜓眼玻璃珠的前世今生[J].大眾考古,2017(11).

相關焦點

  • 半月談|蜻蜓眼玻璃珠:絲路前的「絲路」
    神秘的蜻蜓眼玻璃珠早在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一號墓石破天驚,1.5萬餘件各類隨葬器物浮出水面,包括樂器、禮器、漆木器、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等等。這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除了蜚聲中外的曾侯乙編鐘,還有曾侯乙尊盤、青銅冰鑑、聯禁銅壺、雲紋金盞等精美文物,無不令人驚嘆。
  • 發現曾侯乙墓
    主要學術成果有《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曾侯乙墓》、《古代文明探索之旅叢書·樂宮之王——曾侯乙墓考古大發現》、《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曾侯乙墓》等。本會今日特刊發譚維四先生在2018年,適逢曾侯乙墓發掘四十周年,以89歲高齡應邀寫的一篇回憶性文章《發現曾侯乙墓》,以緬懷先生。
  • 曾侯乙為何含著21枚玉器下葬?說說曾侯乙墓中幾個被忽略的細節
    1978年考古發掘的曾侯乙墓,就槨室而言,比長沙馬王堆辛追夫人墓大六倍。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曾侯乙銅冰鑑,還有出土的各類青銅器、玉器、漆器等達到上萬件,這座墓的發掘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墓中出土的文物則向我們展示了古代貴族的奢華生活,其中也有不少被人忽略的小細節。
  • 歷史大觀園┃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與光輝燦爛的楚文化
    現正在廣州越秀山五層樓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不但提供了這方面的有力佐證,而且使人們對中國民族古代文明所達到的高度水平獲得不少新的認識。曾國,是春秋戰國時期同楚國關係極為密切的一個小國。據專家們認為,它就是我國古文獻上所記載的隨國,戰國初年很可能已成為楚國的附屬。有充分的理由證明,戰國時期的曾國文化已屬於楚文化的範圍。
  • 沒有曾侯乙墓的出土,中國車戰五兵裡殳的形制就永遠是個迷了!
    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兵器,其中包括二十一件殳。曾侯乙墓的殳分為兩種,一種殳頭為帶有三稜尖刃的銅套,共有七件,這種殳上面帶有銘文,自稱為「殳」,考古人員為了和無刃的殳區分,稱其為銳殳;一種殳頭無刃,僅有銅套,墓中出土的竹簡稱其為「晉」,考古人員稱其為晉殳,一共十四件。
  •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多達15404件,尋找古國遺音
    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於湖北隨縣(今湖北隨州市曾都區)擂鼓墩的曾侯乙墓中,該墓出土的文物包括樂器、禮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器、喪葬用品及竹簡等多達15404件,其中不少都堪稱國寶,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缶的原型,就是曾侯乙銅鑑缶。曾侯乙墓的發現震驚了全世界,為湖北考古史書寫了一頁華美的新篇章。
  • [荊楚「國寶」面世始末]曾侯乙墓讓隨州一夜聞名
    破解「褐色之謎」說起27年前的往事,原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時任曾侯乙墓考古發掘隊隊長的譚維四教授激動不已:「那真是一波三折、千鈞一髮呀!」那是1978年2月底的一個夜晚。「譚隊長,長途電話,襄陽地區(今襄樊市)文博館有急事找你。」
  • 失傳千年: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
    這件築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對於深入研究古代樂器的發展與演變,研究曾侯乙一生的音樂實踐,以及正確理解中華古籍中有關使用築的許多描述,弘揚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五弦琴不是「鈞鐘」而是「築」 曾侯乙墓中一共出土了120多件樂器,其中一件比較特殊:它出自東室,形若長棒,由整木雕成,首段近方,尾段近圓。
  • 擁有勾踐劍、曾侯乙編鐘的湖北博物館,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若要評選中國人最熟悉的國寶,有兩件文物一定上榜:越王勾踐劍和曾侯乙編鐘。 這兩件文物屢次出現在課本和影視劇中,可謂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有趣的是,它們都收錄在一座省級博物館中,這便是湖北省博物館。
  • 王侯的黃昏:曾侯乙的葬禮
    布置墓葬既然曾侯已經斷了氣,所以曾國使者向楚國宮廷通報了喪訊。在楚惠王發布了曾侯乙的喪報之後,楚國各地的封君的使者,或者封君本人來到曾城弔唁。按照曾侯乙墓出土竹簡的記載,當時楚王熊章,楚國太子,楚國令尹,還有魯陽公,陽城君,平夜君等楚國的縣公和王族封君們紛紛派使者送禮,弔唁曾侯的離世。
  • 2000多年前的曾侯乙尊盤,為何難以複製,現代工藝還不如戰國?
    曾侯乙是戰國時期曾國的國君,這位老哥給世人留下最寶貴的財富就是,1978年考古隊在他的墓中挖掘出了大批大批的寶物,共15000餘件文物,有9件被列為國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侯乙編鐘」。但真要說精美程度,編鐘在這件「曾侯乙青銅尊盤」面前,就是個弟弟。
  • 圖坦卡蒙墓,打開埃及古文明印象
    周圍的法老陵墓早被瘋狂盜掘,圖坦卡蒙墓卻幸運地在沙漠中安穩度過了3200多年。墓中出土了超過5000件的豪華陪葬品,讓只活了19歲的圖坦卡蒙成為當今人們最熟知的法老。可以說,今人對埃及古文明的印象,基本都來自這座法老墓。
  • 「珍寶檔案」曾侯乙編鐘
    圖為曾侯乙編鐘(湖北省博物館供圖)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年代為戰國早期。鍾架長7.48米、高2.65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上層為三組共19件鈕鍾、中下層五組共45件甬鍾,及一件楚惠王贈送給曾侯乙的鎛鍾所組成。鍾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整套編鐘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其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 曾侯乙墓究竟有什麼發現?「曾國」跟「隨國」真否是一個國家呢?
    說起曾侯乙墓,相信經常關注考古消息的人士並不陌生。20世界70年代末期,駐守在湖北隨州的解放軍戰士打算在隨州市西北方向的丘陵地帶擴建軍區營地,那個山丘被當地人叫做擂鼓墩。墓地表面的泥土被一點點的清理乾淨,青石板露出來的面積越來越大,等到石板能夠大面積撬起的時候,映入眼帘的則是青灰泥和褐土的夯層,至此這個墓地的真正面目展示在了考古專家面前,各式各樣的隨葬用品一點一點的出土了,考古專家們把這些寶貝疙瘩小心翼翼的從墓地清理了出來,留在中間的是棺槨。只待把棺槨的周圍和坑壁的間隙之間充斥著大量的木炭清理出來就可以看到墓室全貌了。
  • 陝西鹹陽發掘秦墓75座,出土的琉璃珠少得可憐!!
    墓室在墓道東部,長約6米,寬約3米;葬具為一槨兩棺,出土隨葬器物有鼎、壺、扁壺等銅禮器,以及大量的車馬器、兵器等,棺內出土有數量豐富的玉器,未發現有人骨遺存。據了解,這座墓葬是秦鹹陽城遺址周圍地區保存較好的少數高等級秦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