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曾侯乙編鐘(湖北省博物館供圖)
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年代為戰國早期。鍾架長7.48米、高2.65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上層為三組共19件鈕鍾、中下層五組共45件甬鍾,及一件楚惠王贈送給曾侯乙的鎛鍾所組成。鍾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整套編鐘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其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文字整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海冰、通訊員溫靜)
(視頻拍攝:湖北日報見習記者何宇欣)
【來源:湖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