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寶檔案」曾侯乙編鐘

2020-12-23 瀟湘晨報

圖為曾侯乙編鐘(湖北省博物館供圖)

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年代為戰國早期。鍾架長7.48米、高2.65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上層為三組共19件鈕鍾、中下層五組共45件甬鍾,及一件楚惠王贈送給曾侯乙的鎛鍾所組成。鍾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整套編鐘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其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文字整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海冰、通訊員溫靜)

(視頻拍攝:湖北日報見習記者何宇欣)

【來源:湖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珍寶檔案」曾侯乙尊盤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曾侯乙尊盤,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由尊和盤兩件器物組成,尊高30.1釐米,口徑25釐米,盤高23.5釐米,口徑58釐米。曾侯乙尊盤這件尊盤的驚人之處在於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裝飾,裝飾表層彼此獨立,互不相連,由內層銅梗支撐,內層銅梗又分層聯結,參差錯落,玲瓏剔透,令人嘆為觀止。
  • 「悅攝神州」武漢,湖北省博物館,有曾侯乙編鐘與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該館四大鎮館之寶。湖北省博物館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國家一級博物館、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湖北省規模最大、藏品最為豐富、科研實力最強的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1960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的董必武來館視察,並親筆題寫館名。
  • 「古樂鍾皆如合瓦」:千古絕唱的曾侯乙編鐘一鍾雙音的奧秘
    1978年湖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擂鼓墩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墓葬——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特別是全套大型曾侯乙編鐘轟動了中外。全套編鐘共64件,由青銅鑄就,出土時分3層8組懸掛在由兩名青銅佩劍武土雙手託起的曲尺形漆木鐘架上,氣勢雄偉壯觀。
  • 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館新晉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在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原有「鎮館之寶」基礎上,新增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珍品。
  • 發現曾侯乙墓
    他畢生從事文博工作,組織完成多次文物普查,主持發掘或組織領導發掘了隨州曾侯乙墓、江陵楚郢都紀南城、鳳凰山秦漢墓一系列重要的古文化遺存,為湖北文博事業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1978年主持發掘曾侯乙墓,任整理小組組長組織編寫了《曾侯乙墓》考古報告,該報告榮獲「夏鼐考古學成果獎」。並主持了曾侯乙編鐘複製研究項目。
  • 擁有勾踐劍、曾侯乙編鐘的湖北博物館,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若要評選中國人最熟悉的國寶,有兩件文物一定上榜:越王勾踐劍和曾侯乙編鐘。 這兩件文物屢次出現在課本和影視劇中,可謂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有趣的是,它們都收錄在一座省級博物館中,這便是湖北省博物館。
  • 來自2400年前的聲音,修復後的曾侯乙編鐘,首次敲響的哪首樂曲?
    上篇文章中我們講到,重新復原組裝的曾侯乙編鐘,將向世人重現2400年前的雄渾古老旋律,編鐘演奏會的時間就定在1978年建軍節,地點為駐隨炮師某部禮堂。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重新組裝復原後的整套編鐘和支架重達10噸,部隊禮堂的地板是否能夠承受得了這個重量呢?
  • 23年前,他敲響了曾侯乙編鐘,譚軍:借黃鐘大呂,探尋對祖先和歷史的...
    2017年,譚軍應《國家寶藏》節目邀請,以「國寶守護人」身份登臺講述曾侯乙編鐘的「前世今生」。 2019年,創作的《鐘鳴九天》首演於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閉幕式。 為這臺音樂會擔任指揮的,是與編鐘演奏結緣35年的武漢音樂學院教授譚軍,他也是2017年《國家寶藏》曾侯乙編鐘「今生故事」的講述者。據悉,曾侯乙編鐘出土後,在官方記載中曾被敲響過三次,而這最後一次敲響它的人裡,就有譚軍。 譚盾敲響曾侯乙編鐘,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 只知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來漲知識
    武漢晚報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孫夏)12月13日,備受期待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鎮館之寶」。
  • 驚世古墓3:古代樂器的「扛把子」,曾侯乙編鐘竟能「一鍾雙音」
    上文提到,墓葬當中發現保存完好的曾侯乙編鐘,但其實最重要的並不是他的數量和保存狀況,而是它強大的音樂性能。就在曾侯乙編鐘出土後,眾人對編鐘滿腹疑惑之時,一件新出土的文物給了專家啟示。一副是敲劍鼓,另外一副則是撞擊編鐘。也就是說,想要編鐘發出美妙的音樂得用專門的敲劍鼓來敲它。不過儘管有圖案作為參考,考古人員也在墓中找到了配套的工具,但是誰也不敢輕舉妄動。畢竟編鐘已經在水裡泡了幾千年了,萬一不小心敲碎了怎麼辦。後來專家提出讓懂樂器的行家來看看。於是上級就派了幾位音樂專家來測音。結果測音結果令人震撼。
  • 戰國曾侯乙,好強一樂迷!
    而這個小國的君主叫「乙」,後人都稱他「曾侯乙」。也許是這個小國實在太小,翻閱史書,關於曾侯乙的記述寥寥無幾。不過沒關係,這絲毫不影響他骨灰級樂迷的稱號~~1978年,當曾侯乙的墓葬被打開時,考古學家難掩激動。從他的墓中,出土了大量樂器,編鐘、編磬、鼓、瑟、笙、簫、篪…… 而這些樂器中的C位,無疑是曾侯乙編鐘。
  • 王侯的黃昏:曾侯乙的葬禮
    在所有人等待3日,確定曾侯乙沒有重回生機的跡象之後,在公元前433年5月初三黃昏,曾侯乙確定離開了人世。中室的西部放置編鐘,編鐘架呈曲尺形,分上、中、下三層。最上層分三架,全是小編鐘,共19件;中層鍾架由3個佩劍銅人武士頂託,有中等大的編鐘33件。與編鐘配套的,還有2件撞鐘棒依架而立,另有6件丁字槌處於編鐘架附近。在編鐘架的對面,即靠近中室東壁,有建鼓並青銅鼓座1件,建鼓原來是豎插於鼓座上的。
  • 全國八成編鐘江夏造!關於編鐘的那些事兒都在這裡……
    編鐘是盛行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型宮廷樂器。隨著歷史朝代更迭,秦漢以後編鐘的鑄造工藝漸漸退化、失傳。1978年曾侯乙編鐘的出土驚豔了全世界,也讓當代人第一次領略了2400年前國寶的風採。為了重現這古老的中華雅樂,20世紀80年代,國家決定仿製曾侯乙編鐘,讓沉寂千年的編鐘在當代舞臺上復活。
  •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多達15404件,尋找古國遺音
    說到湖北地區的出土文物,不少朋友首先會想到曾侯乙編鐘。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於湖北隨縣(今湖北隨州市曾都區)擂鼓墩的曾侯乙墓中,該墓出土的文物包括樂器、禮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器、喪葬用品及竹簡等多達15404件,其中不少都堪稱國寶,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缶的原型,就是曾侯乙銅鑑缶。曾侯乙墓的發現震驚了全世界,為湖北考古史書寫了一頁華美的新篇章。
  • 歷史大觀園┃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與光輝燦爛的楚文化
    現正在廣州越秀山五層樓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不但提供了這方面的有力佐證,而且使人們對中國民族古代文明所達到的高度水平獲得不少新的認識。曾國,是春秋戰國時期同楚國關係極為密切的一個小國。據專家們認為,它就是我國古文獻上所記載的隨國,戰國初年很可能已成為楚國的附屬。有充分的理由證明,戰國時期的曾國文化已屬於楚文化的範圍。
  • 件件稀世珍寶
    而湖北博物館中有四大鎮館之寶,每件都是稀世珍寶,它們是: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曾侯乙編鐘:時期為戰國時期,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鍾架長748釐米,高265釐米,重4.5噸左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
  • 2000多年前的曾侯乙尊盤,為何難以複製,現代工藝還不如戰國?
    曾侯乙是戰國時期曾國的國君,這位老哥給世人留下最寶貴的財富就是,1978年考古隊在他的墓中挖掘出了大批大批的寶物,共15000餘件文物,有9件被列為國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侯乙編鐘」。但真要說精美程度,編鐘在這件「曾侯乙青銅尊盤」面前,就是個弟弟。
  • 曾侯乙墓究竟有什麼發現?「曾國」跟「隨國」真否是一個國家呢?
    說起曾侯乙墓,相信經常關注考古消息的人士並不陌生。20世界70年代末期,駐守在湖北隨州的解放軍戰士打算在隨州市西北方向的丘陵地帶擴建軍區營地,那個山丘被當地人叫做擂鼓墩。墓地的寢宮墓口朝南,整個墓地面積超過兩百平方米,棺槨放置其中,分別有東、中、西、北四室,其中在面積最大的中室中,竟然有序的擺放著一套編鐘和大量的青銅樂器。墓主人的寢宮則在東室,裡面還有其他的陪葬木棺。經過考古學家的鑑定,墓主人是個男性,其他的陪葬著是年輕的女性,甚至還有一些寵物也陪葬其中。
  • 「青花古劍」、「遺骨編鐘」——湖北省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
    這裡是中華古文明發祥地之一,而華夏遠祖也曾在這裡留下印記。要了解獨具特色的「楚文化」,自然要參觀一番湖北省博物館。徜徉於古樸厚重的古物之間,感受著這片土地上百萬年件的人類文明印記。湖北省博物館有四大「鎮館之寶」。」青花古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越王勾踐劍。」遺骨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
  • 曾侯乙為何含著21枚玉器下葬?說說曾侯乙墓中幾個被忽略的細節
    1978年考古發掘的曾侯乙墓,就槨室而言,比長沙馬王堆辛追夫人墓大六倍。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曾侯乙銅冰鑑,還有出土的各類青銅器、玉器、漆器等達到上萬件,這座墓的發掘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墓中出土的文物則向我們展示了古代貴族的奢華生活,其中也有不少被人忽略的小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