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為何含著21枚玉器下葬?說說曾侯乙墓中幾個被忽略的細節

2020-12-23 先秦考古雜談

1978年考古發掘的曾侯乙墓,就槨室而言,比長沙馬王堆辛追夫人墓大六倍。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曾侯乙銅冰鑑,還有出土的各類青銅器、玉器、漆器等達到上萬件,這座墓的發掘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墓中出土的文物則向我們展示了古代貴族的奢華生活,其中也有不少被人忽略的小細節。

在曾侯乙的嘴裡含有21枚玉質的小動物,這些玉器如拇指般大小,在曾侯乙去世後被塞進了他的口腔內。其中有牛形玉器6枚,羊形玉器4枚,豬形、鴨形及魚形玉器各3枚,狗形玉器2枚,幾乎是「六畜」俱全。有網友調侃,曾侯乙嘴裡簡直塞了一個微型動物園。很多人不解,曾侯乙的嘴裡為什麼含了那麼多的玉質的小動物?「二十一」枚又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含義?

起源於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口含」

含在死者口中的玉石器叫「口含」,也稱「口晗」。這種習俗最早可追溯到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山東大汶口文化中就發現了類似的習俗。在山東兗州王因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些墓葬中墓主人口內含有石、陶小球,甚至在一些墓葬中發現了墓主人牙齒磨損嚴重,應該是在生前就有口含石球、陶球的習俗,此外,大汶口文化中還有拔牙的習俗,總之,此地的風俗對牙齒真的很不友好,但是究竟這樣的習俗源自何種信仰,由於年代久遠又缺乏文字也實在不好妄下斷言。不過,這樣的習俗在商周時期則更為常見,也顯現出了一定的禮制。

口晗

在商朝時,無論是位於王權中心的安陽殷墟,還是其周邊地區都有發現此類口含玉石器的墓葬遺址。這些遺址中的口含大體可以分為兩類。等級較低的墓葬死者口中多含貝(相當於錢幣),數量不定。等級較高的墓葬中墓主人則口含各種玉器,如玉魚、玉蟬、玉珠等,整體來看,等級較高的墓葬多集中於王權中心區。

兩周時作了進一步規範,天子口含的玉器等級最高,其次諸侯、卿大夫、士人、庶子,數量上也有規定,天子口含數量最多,為數之極盡「九」。同時,又有「飯晗」,「飯晗」也屬於口含的一種。這裡的「飯」還真就指的是五穀雜糧。並且有嚴格的禮制,諸侯以粱,卿大夫以稷,士以稻,庶以谷實。天子也很可能是飯以粱的。

先秦時期之所以會有這種習俗,原因有二:一方面,「不忍虛其口」,「事死如生」的喪葬觀念在中國古代一以貫之,在死者口中塞有口含是對逝去之人的一種善待。另一方面,口含也有著比較實用的用途。即可以保存死者的形體。這樣的觀念發展到一定程度便出現了禮制。

曾侯乙是曾國國君,生前享有榮華,死後「事死如生」。曾侯乙生活的時代已經「禮崩樂壞」,因此其墓葬中多有違制的隨葬品,曾侯乙口內的21件口含在數量上顯然也有些僭越了。至於為何是21件,有人猜測或許有某種含義,因為曾侯乙墓內的殉人正好也是21人,但目前來說,這個數字的具體含義尚不明確。

另外,從曾侯乙墓的陪葬品可以看出,曾侯乙是個十足的「美食家」。因此,其嘴裡的口含才會儘是動物形狀。

曾侯乙:一位2400年前的美食家

曾侯乙墓出土的各類隨葬的物品多達一萬五千多件,許多是與飲食相關的青銅器,其中有一件看起來不起眼的青銅器卻極具爭議。關於它的名稱曾有4種說法,即烤爐、炒爐、煎烤爐、煎煮盤鼎,對應的是4種烹飪方式,即烤、炒、煎、煮。對於美食家曾侯乙來說,這個魚怎麼吃?

曾侯乙爐盤

這件青銅爐盤由上下兩部分,上下各為一個淺盤,上盤口徑為39.2釐米,下盤口徑為38.2釐米,出土時上盤內有魚骨,魚骨內夾雜著不少梅核,經過專家鑑定為鯽魚魚骨,每尾魚的魚齡至少在2年以上。下盤內放有木炭和碎炭塊,在上盤的盤底有明顯的煙燻痕跡。

古代烤爐

可以用排除法來確定,烤爐可以直接排除掉,因為古代有專門的銅烤爐,一般為方形,形制上與曾侯乙墓的這件青銅器差別較大。炒爐也基本可以排除掉了,因為「炒」這種烹飪方法直到宋代才廣為流傳,況且,烹魚也不適合用「炒」。「煎煮盤鼎」說是一個比較具有說服力的觀點,然而,考慮到爐盤為淺腹,並不適合「煮」這種比較耗水的烹飪方法,而且其形制也非「鼎」,因此,「煎」是最有說服力的觀點。

這種烹飪方法有點像現代的「乾鍋」,炭火旺盛時將魚煎熟,之後又可以利用炭火的餘溫繼續使魚更入味,魚骨中發現的梅子還可以去除魚腥味。這種吃法別出心裁,在當時也是不多見的。或許正是文獻中所說的「煎鰿」,鰿或為鯽魚,或其它魚類。

這類青銅爐盤最終得以流傳,演化為漢代較為流行的「銅染爐」。染爐是漢代一種在加熱中調味、在加熱中食用的炊器兼食器。其上部為「耳杯」的形狀,這樣在加熱調味時也能更好地防止爐內醬料濺出。

漢代「銅染爐」

曾侯乙墓還出土了大量的調味料,如花椒、山植皮、山植果、山植於、芒耳等等,這些調味料可以用於各種肉類的烹飪中,曾侯乙的美食家屬性還體現在其飲酒方式中,研究發現,曾侯乙在飲酒的時候,還特別注意在酒裡過濾掉其中的一些沉澱的物質,這些物質可以在夏季使酒降溫,冬季使酒升溫。曾侯乙在飲食上如此講究,這樣一來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其他人的玉含多為象徵性的玉禮器,而曾侯乙嘴裡的玉含皆為能食之肉類了。

結語

古人「事死如事生」,盛行厚葬,除了陪葬明器外,很多器物皆為墓主人生前所使用,從這些陪葬品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古代的物質文化,還能從中一窺墓主人的生活習慣、品性、愛好等等,比如,歷史上只做了27天皇帝的荒唐帝王海昏侯劉賀,其墓出土的陪葬品某種程度上「洗白了」海昏侯,也讓我們重新去認識那段歷史。這就是考古的魅力,它能驗證歷史,同時也在讓我們重新認識某段歷史。

相關焦點

  • 湖北隨州發掘出來的曾侯乙,嘴裡為啥塞進去了21個動物?
    豪奢的曾侯乙湖北省隨州市有個大坡叫擂鼓墩,當地百姓傳說這是戰國時期楚莊王擂鼓的地方。1978年,因為建設需要,便在擂鼓墩上開採石頭,一聲炮響,一座大墓終於向世人揭開神秘面紗。1978年5月11日,有關方面正式對這座大墓展開挖掘。
  • 發現曾侯乙墓
    主要學術成果有《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曾侯乙墓》、《古代文明探索之旅叢書·樂宮之王——曾侯乙墓考古大發現》、《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曾侯乙墓》等。本會今日特刊發譚維四先生在2018年,適逢曾侯乙墓發掘四十周年,以89歲高齡應邀寫的一篇回憶性文章《發現曾侯乙墓》,以緬懷先生。
  • 王侯的黃昏:曾侯乙的葬禮
    這一細節,是畫師心思細膩的體現,是為模擬人們仰望星空時的狀態進行繪畫的。布置墓葬既然曾侯已經斷了氣,所以曾國使者向楚國宮廷通報了喪訊。在楚惠王發布了曾侯乙的喪報之後,楚國各地的封君的使者,或者封君本人來到曾城弔唁。按照曾侯乙墓出土竹簡的記載,當時楚王熊章,楚國太子,楚國令尹,還有魯陽公,陽城君,平夜君等楚國的縣公和王族封君們紛紛派使者送禮,弔唁曾侯的離世。
  • [荊楚「國寶」面世始末]曾侯乙墓讓隨州一夜聞名
    在隨後召開的一次會議上,譚維四表達了3個觀點:儘管有盜洞,但規模小,屬於早期的一種民間小型盜竊(事後,從盜賊留在洞口的物品分析,盜墓時間約在墓主下葬後300年左右的戰國至秦漢這段時間),不可能把文物全部盜走;考古不是「挖墳取寶」,比金銀珠寶更重要的文物,也非常有價值;按照政策,這麼大規模的墓坑也是要發掘的。三條理由把大家說服,發掘工作繼續進行。
  •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多達15404件,尋找古國遺音
    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於湖北隨縣(今湖北隨州市曾都區)擂鼓墩的曾侯乙墓中,該墓出土的文物包括樂器、禮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器、喪葬用品及竹簡等多達15404件,其中不少都堪稱國寶,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缶的原型,就是曾侯乙銅鑑缶。曾侯乙墓的發現震驚了全世界,為湖北考古史書寫了一頁華美的新篇章。
  • 歷史大觀園┃曾侯乙墓出土文物與光輝燦爛的楚文化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大批編鐘、編磬、鼓、琴、瑟、笙、簫、篪等樂器,以極大的保真度,再現了我國先秦時期音樂文化的光輝成就。這些樂器數量之多,種類之全,製作之精,保存之完好在我國和音樂史上皆為空前的大發現。尤其是洋洋大觀的曾侯乙編鐘,一套共六十四件,經歷了兩千四百多年,仍原封不動地懸掛在保存完好的鐘架之上。
  • 沒有曾侯乙墓的出土,中國車戰五兵裡殳的形制就永遠是個迷了!
    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兵器,其中包括二十一件殳。曾侯乙墓的殳分為兩種,一種殳頭為帶有三稜尖刃的銅套,共有七件,這種殳上面帶有銘文,自稱為「殳」,考古人員為了和無刃的殳區分,稱其為銳殳;一種殳頭無刃,僅有銅套,墓中出土的竹簡稱其為「晉」,考古人員稱其為晉殳,一共十四件。
  • 戰國曾侯乙,好強一樂迷!
    而這個小國的君主叫「乙」,後人都稱他「曾侯乙」。也許是這個小國實在太小,翻閱史書,關於曾侯乙的記述寥寥無幾。不過沒關係,這絲毫不影響他骨灰級樂迷的稱號~~1978年,當曾侯乙的墓葬被打開時,考古學家難掩激動。從他的墓中,出土了大量樂器,編鐘、編磬、鼓、瑟、笙、簫、篪…… 而這些樂器中的C位,無疑是曾侯乙編鐘。
  • 失傳千年: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
    這件築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對於深入研究古代樂器的發展與演變,研究曾侯乙一生的音樂實踐,以及正確理解中華古籍中有關使用築的許多描述,弘揚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五弦琴不是「鈞鐘」而是「築」 曾侯乙墓中一共出土了120多件樂器,其中一件比較特殊:它出自東室,形若長棒,由整木雕成,首段近方,尾段近圓。
  • 「珍寶檔案」曾侯乙編鐘
    圖為曾侯乙編鐘(湖北省博物館供圖)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年代為戰國早期。鍾架長7.48米、高2.65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上層為三組共19件鈕鍾、中下層五組共45件甬鍾,及一件楚惠王贈送給曾侯乙的鎛鍾所組成。鍾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整套編鐘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其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 曾侯乙墓究竟有什麼發現?「曾國」跟「隨國」真否是一個國家呢?
    說起曾侯乙墓,相信經常關注考古消息的人士並不陌生。20世界70年代末期,駐守在湖北隨州的解放軍戰士打算在隨州市西北方向的丘陵地帶擴建軍區營地,那個山丘被當地人叫做擂鼓墩。墓地的寢宮墓口朝南,整個墓地面積超過兩百平方米,棺槨放置其中,分別有東、中、西、北四室,其中在面積最大的中室中,竟然有序的擺放著一套編鐘和大量的青銅樂器。墓主人的寢宮則在東室,裡面還有其他的陪葬木棺。經過考古學家的鑑定,墓主人是個男性,其他的陪葬著是年輕的女性,甚至還有一些寵物也陪葬其中。
  • 「珍寶檔案」曾侯乙尊盤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曾侯乙尊盤,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由尊和盤兩件器物組成,尊高30.1釐米,口徑25釐米,盤高23.5釐米,口徑58釐米。盤的製作更為複雜,除口沿有和尊一樣的鏤空紋飾外,盤身的四個摳手也是由無數條龍蛇組成的鏤空花紋。摳手下有八條鏤空的夔龍。盤足為四條圓雕的雙身龍,龍口咬住盤的口沿,造型別致。整個盤體裝飾龍56條、蟠螭48條。
  • 五指律符:曾侯乙「築」上的核心圖案揭秘
    作者:王金中  在曾侯乙墓中確認失傳千年的築,是中國古代樂器的一個驚世大發現(參見光明網11月20日《失傳千年: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同樣令人震驚的是,在這件築上精心描繪著有關音樂的神話故事和類似五個手指頭的音律符號。
  • 2000多年前的曾侯乙尊盤,為何難以複製,現代工藝還不如戰國?
    曾侯乙是戰國時期曾國的國君,這位老哥給世人留下最寶貴的財富就是,1978年考古隊在他的墓中挖掘出了大批大批的寶物,共15000餘件文物,有9件被列為國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侯乙編鐘」。但真要說精美程度,編鐘在這件「曾侯乙青銅尊盤」面前,就是個弟弟。
  • 擁有勾踐劍、曾侯乙編鐘的湖北博物館,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若要評選中國人最熟悉的國寶,有兩件文物一定上榜:越王勾踐劍和曾侯乙編鐘。 這兩件文物屢次出現在課本和影視劇中,可謂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有趣的是,它們都收錄在一座省級博物館中,這便是湖北省博物館。
  • 「古樂鍾皆如合瓦」:千古絕唱的曾侯乙編鐘一鍾雙音的奧秘
    1978年湖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擂鼓墩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墓葬——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特別是全套大型曾侯乙編鐘轟動了中外。全套編鐘共64件,由青銅鑄就,出土時分3層8組懸掛在由兩名青銅佩劍武土雙手託起的曲尺形漆木鐘架上,氣勢雄偉壯觀。
  • 「悅攝神州」武漢,湖北省博物館,有曾侯乙編鐘與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該館四大鎮館之寶。湖北省博物館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國家一級博物館、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湖北省規模最大、藏品最為豐富、科研實力最強的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1960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的董必武來館視察,並親筆題寫館名。
  • 蜻蜓眼玻璃珠:2000多年前來自埃及的奢侈品,曾侯乙墓出土最多
    透明的珠子裡面,有不同的色彩,約幾個小夥伴,拿幾個珠子就能玩一個下午。不過這些珠子在古代可是只有上層社會才能擁有的貴重物品。看見它的名字,第一反應,為什麼叫蜻蜓眼?而不是兔子眼、貓眼?查了一下,才知道是因為上面一圈圈的紋飾,像極了蜻蜓等昆蟲的複眼,所以近代學者給它起了這個名字。
  • 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館新晉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在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原有「鎮館之寶」基礎上,新增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珍品。
  • 漫淡古代玉器中的玉豬
    玉器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載體,在不同歷史時期產生了眾多極富時代特色的歷史遺存,這些玉器發展進程中不同階段的代表性器物,一方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治玉工藝的歷史沿革,另一方面反映出古代社會不同階段的人文風貌。在2019年己亥豬年來臨之際,讓我們盤點一下古代玉器中「玉豬」的發展歷程,從一個側面了解中國玉器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