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99家風久久,對宗族祖源祖地記憶的歷史懷想!

2020-12-22 名門修譜mmxp
家風傳承

「湖廣填四川是明清時期規模盛大的移民運動, 「邵陽隆回」則是從清以來我遷湘始祖劉吉祥祖公後裔們共同的祖源地記憶。對於家族遷川的後裔而言, 康熙10年(1671年) 是一個標誌性的年份, 其背後有著遷蜀後裔們對家族與祖地的不舍,以及在遷移過程中的血淚悽悽和開創基業的煌煌大志。一方面是由於明末清初的連綿戰爭造成四川人口的大量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因家族困於一囿之地,形成祖地不堪之重負,於是背井離鄉,以自己的行動為祖地和家族減負,以犧牲小我的精神,走出這片天地再去開創一片天地。

被譽為「近代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邵陽隆回人,清道光、鹹豐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家魏源在其《湖廣水利論》也說:「 當明之季世, 張賊屠蜀民殆盡, 楚次之, 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後,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 故當時有江西填湖廣, 湖廣填四川之謠。」 由此可知湖廣藉之民實則為入蜀填川之主力。

「湖廣填四川」 特點

明末清初由於連綿的戰亂,四川人口的損失達到了歷史上最為悲切的時期,據民國著名歷史學者鄧志欣與任乃強所撰《四川歷史考》中所考證言:「經戰後,川蜀實丁所載僅八萬餘人,計未載丁口實數者,巴蜀之地總不過三十萬人口,森林覆蓋率當以達百分之七十五,蔭木蔽日,虎過城聚,動輒以人為食……」。清初張德地為四川巡撫時,曾專門設立打虎隊,時西充縣有虎食人,縣令專門組織五人打虎隊,一日出城為群虎食其二人,向張德地求增派人手言:西充之地本蜀之要津,今當下野鄉俱是虎患,人不敢居,都聚城裡,目下全邑丁戶共三十七戶,計口一百二十三,卑下充為職守,役丁七人,以五人為執,昨出城兩人喪於虎口,餘三人皆帶傷而歸,且都為不堪,乞都堂為民計,何執……。由此可見,清初巴蜀之地雖然是天府富饒之地,但也是處處危機之處。所以在康熙七年(1668年)張德地上奏請以移民實蜀,清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終下《招移民入蜀詔》,以後又分別於康熙十五年、康熙二十三年多次下詔移民,並給予隨意佔地開墾,十年免徵賦稅的優惠政策。這一政策,雍正、乾隆兩朝也連續執行,長達八九十年,十餘省數百萬移民來到四川。大量移民使四川恢復了人氣,社會經濟與文化也逐漸復甦,從而開始「天府之國」新一輪的大發展。

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條件下,我劉氏一族的大量族人從康熙十年(1668年)便開始了陸續的入蜀。按一般的規律,一個新到的移民之家,以一個五口之家為例(即一夫一妻三子)至少要100年才能形成一個家族,何況是面對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組織均遭到嚴重破壞,且生態惡劣,各種野獸肆虐的地方。因此,如何在巴蜀生存,這是擺在每一個移民面前的難題。但在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中,移民的遷徙並不是以單一的家庭為單位,而是以一個家族的幾兄弟或家族的支系共同行動, 一起遷居四川而形成的,他們或是同時遷入,或是間隔不同時間遷入,使同屬一個支系的成員在新的地方能迅速建立起家族, 這就大大縮短了四川宗族組織建立的時間。而宗族組織的組建則是四川社會政治經濟恢復的發韌,使四川的社會的組織形態得以慢慢復原。我吉祥祖遷川後裔便是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遷入的四川。

「湖廣填四川」 走向路線

先期到來的家族成員,從祖地的家族中游離出來進入各自認可的地區後,開始是同鄉間的相互依託,形成同鄉村落, 後又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個「家」所組成的「家族」,最後演變成為聚族而居的大的血緣宗親集團——宗族,並依託這些建立起來的家族的威勢,向祖地的同族人或同鄉帶去四川尚有大量未開墾的荒地的信息,以招徠族人、鄉人對四川地域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進行快速的修復,並依託外遷宗族的優勢同祖地宗族加強聯繫與互相影響。吉祥祖遷川後裔們入川後,便是通過經商、務農、技藝、考取功名等途徑,逐漸積累家產, 贏取社會地位, 轉而購買土地,發家致富,在當地建立起勢力龐大的宗族。宗族組織在當時社會中,起著協調社會生活,平衡社會矛盾的作用。從宗族內部來說, 宗族對族人提倡和諧、和睦、尊老、勤儉等風尚 , 是中國傳統的美德, 在教化本族子弟遵守道德品質規範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從外部而言,宗族讓族人遵從和鄉裡戒異端等社會公德,遵從社會規範,為穩定社會秩,無疑也起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從四千二百年以前的氏族部落聯盟以來在1949年以前的中國社會中,宗族社會一直是維繫社會穩定的基礎和發韌。

「湖廣填四川」 解說

綜觀我族由湘入蜀,背後蘊涵著的是怎樣的歷史深意?她所反映的是族人怎樣的期望與訴求? 雖然古人一向說:物離鄉貴,人離鄉賤,在這種悲悽與無奈中,我們的先人們還是背井離鄉,遠離了所親所敬的祖地,但作為我們這些後裔卻從未有放棄過對祖地、祖源的執著,因為在我們每個人的腦海中無不有我們的長輩們對我們的講述過的有關祖源、祖地的記憶。遍閱我吉祥祖一族遷蜀之《劉氏族譜》無論是何時編撰,都載有一個個讓後人們深攜的名字:隆回、八都、九龍、倉門前、斛木山…………這是後裔們對先祖的尊崇,這是一份對祖地的記憶。據民國二十二年內江《劉氏族譜》稱: 吾族系宋元豐八年自江西泰和梅子村早禾市遷保慶府隆回八都居斛木山,明萬曆八年又遷邵邑之九龍石腳洪家廟。聊聊數語,迴響的是代代人不記祖地的理想。

因為這些祖地的地名,在族人如瑰如寶的呵護下讓我們這些後代耳熟聞詳,祖源的字輩歌代代相承,成為了我們族人最重要的祖籍地認同標誌。可以說:家祚蕃(凡)延(衍)盛,裕國安邦萬載興是我們祖源的標記,那麼邵陽隆回八都、斛木山、九龍、石腳則是我們共同的祖地記憶。

對於我們來川的族人來說,大部分族人剛遷川時最初並無族譜之類, 現存族譜中有些是先人憑記憶所追憶,有些則是族人來川穩定後,不遠千裡跋涉到祖地抄錄而來,再有些則是祖地不憚辛勞為免後裔失真由湘入蜀而送來,再有些則是淹沒無聞,至今還在為祖源、祖地的失落而奔走的人們。對祖源、祖地的記憶不是一個單純的代代複製問題, 而是一個代代相傳的建構問題:她讓我們傳承的不僅僅只是對家族家風的理念,更是對家國情懷的奉獻,是對整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理想的和諧社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情懷的構建。

作者:四川 劉峙

相關焦點

  • 潮汕宗祠,凝聚宗族心,傳承家風,團結一致發展家鄉!
    潮汕宗祠,凝聚宗族心,傳承家風,團結一致發展家鄉!每一個地區都會形成獨特的文化,這是歷史積澱下來的,廣東的東部地區也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現在帶大家看看潮汕地區的獨特風貌。粵東潮汕地區,遠在商周時代就已經是有歷史記載了,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因為其地處中國最東南尾端的獨特地理位置,遠離中原中心地帶,自然地也就產生有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而歷史上的多次人口遷移,也將中原的中華傳統文化帶入到潮汕地區,融合一起,所以,潮汕是一個既保留有自己固有的文化,同時也有著濃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地區。
  • 家風傳承,重在文化認同(新語)
    浸蘊在歷史深處的優秀文化傳統,正是家風傳承的精髓之所在如果一個地方可以自信滿滿地講家風傳承,這個地方往往是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之地。浙江湖州的南潯,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青石板、鷓鴣溪,行走在南潯古鎮,時光的記憶如運河水般流淌著,這裡的每一座橋、每一個院落,都有講不完的精彩故事。南潯早在明清時代就是江南群鎮中一顆明珠,史載「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擁有嘉業堂藏書樓等一批文保單位,積澱了獨特的建築文化、園林文化。古鎮繁盛綿延至今,最打動人的還是這裡厚積的誠信文化與公益傳統。
  • 淮北相九趙氏良好家風為何能傳承四百年?
    首先他們有一個保存完好的淮北相九趙氏宗祠,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趙氏宗祠,是家風、家訓地教育基地。為何叫相九趙呢?幾百年來,淮北相九趙氏家風、家訓、生活方式、文化氛圍是宗族重要的精力內核,是一切趙氏家庭成員都必須遵從的行為原則和品德規範。作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品德,家風時刻淨化著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靈,它是最無痕的教育。
  • 好家風 我傳承_新聞中心_洛陽網
    家風家訓,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我們愛國、愛家,就應當從立德樹人開始,從抓好家教、搞好家訓家風做起。好家訓造就好家風,好家風造就好家庭,好家庭則是造就好兒女的搖籃。  位於河南鞏義市康店鎮的康百萬莊園,是全國重點保護的三大莊園之一,到過康百萬莊園的人,大多都會在「留餘匾」前久久佇立。
  • 傳承好家風!中山市家風家教實踐基地在南區揭牌
    傳承好家風!中山市家風家教實踐基地以「中國百貨先驅」馬應彪先生的故居——馬公紀念堂為基礎陣地,將沙湧馬南寶、馬應彪、馬健南等仁人志士的愛國歷史和忠孝家風文化融入其中,基地初期項目工程分為歷史人文展示區和家風文化展示區兩方面內容。
  • 陳小琴:孝老愛親,傳承溫暖家風
    過去,家風是一個大家族的傳承根本;現在,家風是一個小家庭的立足之所。父母的思想,決定了家庭的價值觀。父母的言行,引導了整個家庭的風氣,這風氣就是家風。家住賽罕區的陳小琴就用她的故事來詮釋關於家風的傳承。
  • 中國古代宗族傳承有序,皇帝廢長立幼風險大
    血統就是宗族的基礎和命脈。血統和宗族的重點就是嫡、庶關係,無論宗族也好,王權也好,只有保證了血統的純正性才能有資格來繼承宗族關係,才能確保宗族的沿襲並沒有讓其他支系、旁脈混入正統。血統的純正性就是確保宗族沿襲在嫡系傳承,這是基本的方向,也是古人為了保證宗族不被外族吞噬的最好辦法。
  • 王氏宗祠的宗族風骨
    宗族風骨在靜靜流淌的還鄉河畔,有一座清代建築,青磚小瓦,木雕明簷。這就是位於玉田縣楊家套鎮的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王莊王氏宗祠。這座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建築,承載了一個宗族的風骨。那時才知在我的家鄉有一處保存這麼完好的宗族記憶。不禁想起了魯迅筆下少年閏土幫著做短工的父親擦 拭祭器的情景。作為家族的象徵,宗祠在人們心目中佔有極高的地位。在過去,宗祠祭典也作為傳承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沿襲下來。時常會想,王氏宗祠究竟蘊 含著怎樣的家族文脈?她留給子孫後代怎樣一種精神烙印?她又如何穿越歷史的風雨一路走來?真正有機會走近她是在去年夏天的一次聯誼活動。
  • 西漢司法監察長官張湯之家風傳承
    這番話鮮明指出了良好的家風建設與傳承對子孫成長和家族興盛的重要性。在西漢一代,與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家族因家風敗壞而導致滅族之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曾任朝廷司法、監察最高長官的張湯及其兒子張安世因為注重家風、家教及傳承,竟然延續八代逾二百餘年而榮顯不衰,打破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和「富貴不過三代」的古代民諺,成為中國歷史上家族發展的一個奇蹟。
  • 六旬夫婦傳承勤儉好家風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勤儉節約的良好家風依然不能丟。家住海州區新浦街道龍苑社區的王華和吳雨秀夫婦倆就是這樣,一直以來,他們都踐行節約糧食的理念,並倡導循環用水。他們認為,如今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沒有理由去浪費。
  • 楊渝東 || 從雙系傳承到宗族建構 ——以韓國光山金氏為例
    內容提要 在中國歷史上,宗族是國家推行的一套禮制,宗族的建構與社會變革有關。韓國的宗族是在中國的強大影響之下建構起來的。但由於韓國在歷史上實行雙系傳承制度,宗族的諸多要素在朝鮮原有的文化中並不具備。因此,韓國宗族的建構事實上面臨著一個外來文化如何地方化的問題。
  • 下柵社區舉辦親子遊園會 推動好家風家訓傳承
    遊園會上,社工精心設置了宣傳展示區和遊戲互動區:展示區匯集古今經典家規家訓和家風故事的宣傳展板,供廣大家庭駐足觀看、合影留念,引導家長和孩子們充分認識傳承好家風、好家訓的重要意義;遊戲區設置了三個趣味遊戲攤位,將家風家訓建設融入到大家喜聞樂見的遊戲中,用寓教於樂的方式引起廣大家庭對家風家訓的重視,深化珠海市文明家庭建設。
  • 曾子孝母與家風傳承
    充滿溫情和智慧的傳統家風故事也總是最能打動人心。良好的家風、家規是中華文明的璀璨明珠,也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曾子孝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曾子,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後世儒家尊稱他為「宗聖」。他主張以慈孝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其孝道思想至今仍具有極其珍貴的現實意義和人文價值。
  • 家書傳情 家風傳承
    情暖冬至家書傳情   12月21日,恰逢中國傳統節日冬至,玉環市紀委市監委舉辦了一場溫情而又生動的「清廉家書」分享會,12位分享者輪番上臺講述自己的家風好故事,字裡行間,情意深深,廉意濃濃,全體紀檢監察幹部一起聆聽家書
  • 【TY*育典】沐浴良好家風 傳承傳統文化
    山嶽蒼蒼,雲水茫茫國風浩蕩,源遠流長歷史是一條長河綿綿不絕,滾滾流淌千年國風,都是風雅頌歌萬代中華,騰起鳳舞龍翔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家風建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旨在引導東勝區罕臺田園幼兒園家長朋友們自覺踐行中華民族美德,做積極向上、文明高尚、良好家風的建設者,做和諧文明家庭的創建者,牢固樹立身教重於言教的觀念
  • 弘揚家庭美德 傳承良好家風
    家風是什麼?簡單說,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更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一個詞,一句話,乃至一個家的故事,都是家風的載體。  為了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家風,本期我們在市文明辦傳承紅色基因 堅守公私分明今年52歲的康秀兵,1986年11月參軍,198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妻子簡彩是本鋼冷軋廠的一名工人,兒子康天時在中建鐵投集團任職。  康秀兵告訴記者,自己可以說是出身於紅色家庭,爺爺是一名東北抗聯英烈,1936年12月因叛徒出賣,慘遭日本鬼子殺害,犧牲時年僅33歲。
  • 鐵山坪街道傳承優良家風家訓
    鐵山坪街道供圖   人民網重慶12月1日電 為推進中華傳統美德,傳承中華優秀家訓,近日,鐵山坪街道唐桂社區以「培育好家風、傳承好家訓」為主題,開展系列家風家訓活動。   11月20日,唐桂社區婦聯在市民活動中心黨建區內開展了「傳承家風家訓 弘揚家庭美德」的微宣講活動,吸引了轄區50餘戶家庭的熱情參與。活動邀請文良華等三位家庭代表宣講「好家風故事」。
  • 家族信託,財富與家風傳承的良方
    家族傳承不僅需要財富傳承,也需要文化傳承,家風傳承。 來 源 | 諾亞財富(ID:noahgroup) 整 理 | 諾亞業資綜合服務部 單純的財富傳承並不難,但想要在傳承財富的同時傳承祖輩精神,則並非易事。
  • 學習好家風 汲取正能量丨州婦聯參觀野椒園家風家訓傳承教育基地
    為深入推進「廉潔好家風」宣傳教育活動,教育引導機關黨員幹部廉潔修身,廉潔齊家,以好家風促黨風政風,8月25日,恩施州婦聯機關幹部到宣恩縣開展家風體驗活動。活動中,全體黨員幹部參觀了野椒園家風家訓傳承教育基地,實地走訪「傳家訓、揚美德」典型——張氏家族、楊氏家族。
  • 【貴港市家風家教大巡講系列活動十】 之傳承優良家風,建設和諧...
    【貴港市家風家教大巡講系列活動十】 之傳承優良家風,建設和諧家庭走進 桂平市石咀鎮小汶村新時代文明… 2020-10-24 13: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