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上強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這番話鮮明指出了良好的家風建設與傳承對子孫成長和家族興盛的重要性。在西漢一代,與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家族因家風敗壞而導致滅族之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曾任朝廷司法、監察最高長官的張湯及其兒子張安世因為注重家風、家教及傳承,竟然延續八代逾二百餘年而榮顯不衰,打破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和「富貴不過三代」的古代民諺,成為中國歷史上家族發展的一個奇蹟。故《後漢書·張純傳》贊曰:「自昭帝封安世,至吉,傳國八世,經歷篡亂,二百年間未嘗譴黜,封者莫與為此。」
言傳身教,好學敬業
張湯是漢長安杜陵人,其父曾擔任長安縣丞,主管一縣法令文書、倉庫、監獄等事務,對幼年張湯的學習和愛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漢書·張湯傳》記載,有一次父親外出,年幼的張湯在家看守。父親回家後,發現家裡的肉被老鼠偷吃了,氣憤之下打了張湯幾巴掌。張湯難忍委屈,掘開鼠穴,捉住老鼠和還沒有吃完的肉,對其嚴刑審訊拷打,錄取了「口供」,寫就了判決書,判處老鼠亂刃分屍的磔刑,與贓物陳於堂屋。父親歸來看到後大吃一驚,又見張湯寫的判決書於法有據,於情合理,「文辭如老獄吏」,從此讓張湯練習治獄辦案事務。父親的言傳身教和張湯的勤奮好學,使張湯終成大器,被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任命為主管司法的廷尉和主管監察的御史大夫,曾與丞相趙禹修訂國家法律,撰成《越宮律》二十七篇,為漢朝的法律制度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湯審鼠的典故千古流傳
張湯這種自幼好學、術有專長、勤奮敬業的作風深深影響了其子張安世及後世子孫。史書記載張安世年輕時因為「善書」被任命為給事尚書,供職於中樞機構尚書臺,勤於政事,「休沐未嘗出」,也就是經常放棄正常休假。有一次漢武帝行幸河東,丟失了由尚書保管的三篋文書,武帝問及所有尚書,對丟失文書內容皆茫然無所記憶,只有張安世一人從容列舉所失文書中記載的事實。後來所失文書被找到,其內容與張安世所言一一校對,竟然沒有任何差錯。武帝「奇其才」,擢提為尚書令。在昭帝和宣帝在位時期,多次下詔褒揚張安世「勤勞國家,守職秉義」,封為富民侯,先後出任右將軍、車騎將軍直至宰相,地位僅次於大將軍、大司馬霍光。張安世的長子千秋曾與霍光的兒子霍禹共同任官中郎將,率領所部隨度遼將軍範明友出擊烏桓。得勝還朝後拜謁霍光,霍光分別詢問山川形勢、用兵方略與戰爭過程,張千秋一邊口中解答,一邊手中「畫地成圖」,「無所亡失」;再問霍禹,霍禹全然忘記,隨口答道:「皆有文書」。霍光痛惜教子無方,喟然嘆息說:「霍氏世衰,張氏興矣!」霍光不幸而言中,《漢書》記載:「及(霍)禹誅滅,而安世子孫相繼,自宣、元以來為侍中、中常侍、諸曹散騎、列校尉者凡十餘人。」
為官廉潔,崇尚節儉
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臨終之前在《誡子書》中叮囑諸子道:「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後人引申為「廉以立身,儉以養德」。為官廉潔、崇尚節儉是張湯家族世代相傳的家訓,也曾有過血的教訓。史書記載張湯被三長史陷害自殺後,家產不過五百金,全部來自自身的俸祿與皇帝的賞賜,沒有任何來歷不明的財產。張湯的兄弟、兒子悲憤之餘,想厚葬張湯,張湯的母親不同意,說:「湯為天子大臣,被惡言而死,何厚葬為!」用牛車運載靈柩至墳地下葬,有棺而無橔。漢武帝聽說後,嘆息道:「非此母不能生此子。」於是盡誅陷害張湯的三長史,丞相莊青翟也引咎自殺。2002年,考古工作者發掘了位於西北政法大學南校區的張湯墓,考古發現,除了兩枚張湯本人的「方寸之印」、銅鏡、五銖錢外,再無其他物品,印證了史書記載的真實性。太史公司馬遷雖然厭惡張湯用法嚴苛,助力漢武帝與民爭利,將張湯列為十大酷吏之一,但也不得不在《酷吏列傳》文後稱讚如張湯這樣的酷吏「廉者足以為儀表」。
張湯及其母親廉潔立身、崇尚節儉的家風也深深影響了張安世及其子孫。在昭帝和宣帝時期,張安世雖貴為公侯,位列三公,地位僅次於霍光,但日常生活極為節儉,經常穿一身黑色的平常衣服,他的夫人也親自紡線織布,家僮奴僕數百人各以技藝專長謀取生計,從不收養遊客說士,更不容許家僮奴僕依仗相府權勢欺壓他人。安世為官清正,他對收受賄賂的現象深惡痛絕。有一個被他推薦為官的人攜帶重禮前來感謝,張安世大為惱怒,認為舉薦傑出人才為官乃自己的職責,豈有私下感謝之理,於是下令將來人驅趕出府,並從此斷絕了與此人的來往。張安世的兒子延壽在父親死後位列九卿,繼承了封地別邑。張延壽認為自己身無任何功德,不能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吃老本,幾次上書請求裁減封地別邑,生活不尚豪奢。張延壽的孫子張臨雖貴為宣帝的「駙馬」,婚尚敬武公主,但一生牢記家族遺訓,為人謙恭,崇尚節儉,經常引領兒孫登上府中臺閣樓榭,告誡說:桑弘羊、霍光家族以驕奢淫逸而導致滅族之禍,你們當引以為戒,不能辱沒祖宗,貽害後代。臨死之際他將家產分別施捨宗族鄰裡故舊,遺囑薄葬入土。
即使家風家訓如此嚴厲,但也難免百密一疏,出現個別不肖子孫。張臨的兒子張放因為是先皇公主的兒子深受漢元帝寵愛,「賞賜以千萬數」,大興土木建造府第,生活豪奢,淫逸無度,經常與元帝同臥同起,微服出遊,北至甘泉宮,南到終南山下,鬥雞走馬長安城中,並縱容家奴操戈持弩,公然衝擊官府,箭射官吏,傷害百姓,幾乎無惡不作,道路側之以目,迭遭百官彈劾。但漢元帝難割難捨,將其屢次貶放外地,又屢次召回朝中。元帝死後數月,張放也「思慕哭泣而死」。張放的兒子張純痛定思痛,以父親所作所為引以為訓,「恭儉自修,明習漢家制度故事,有敬侯(張安世)遺風。」故在王莽篡漢自立之際能保全家室,漢光帝中興漢室後官至大司空。
忠信謹厚,推賢揚善
漢武之世,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諸侯割據勢力,打擊地方豪強勢力,以加強中央集權。張湯作為中央政府司法長官與監察長官,與漢武帝保持高度一致,貫徹這些措施不遺餘力。漢武帝好儒學,董仲舒作《春秋決獄》,身為廷尉的張湯即延納治《尚書》《春秋》的博士弟子補廷尉史,討論彌補國家法令的疏漏與不足。遇到疑難案件需要皇帝親自裁決時,經常在上書中理清原委,說明情況,提出個人建議。如果受到肯定,便記錄在案作為以後審理同等案件的依據;如果受到皇帝指責,便引以為己錯,上書謝罪,但有時也據理力爭。如審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謀反案件時,武帝想為交結諸侯的文人俠士說情,被張湯嚴詞拒絕,武帝無可奈何,只得作罷。在任職御史大夫時,為了解決國家出擊匈奴所造成的財政困難,張湯奏請鑄造白金和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頒布告緡令。這些措施雖然得罪了豪強貴族,但為國家開闢了財源。張湯的這種忠誠王事的作風在張安世身上也有體現。昭帝曾經下詔褒揚張安世「輔政宿衛,肅敬不怠,十有三年,鹹以康寧」。宣帝也數次下詔讚揚他「宿衛忠正,宣德明恩,勤勞國家」,「忠信謹厚,勤勞政事,夙夜不怠」。
更為可貴的是,無論是張湯還是張安世,均以選賢任能為己任,向朝廷推薦傑出人才,有功則歸於下屬,有過則歸之於己。如張湯為廷尉時,但凡上書言事收到皇帝批評,他即自責是自己愚昧,不虛心接受下屬的意見,釀成此錯;如果受到皇帝稱道,則說明這一建議是屬下廷尉監、廷尉掾、廷尉史某某所為。故司馬遷雖然指責張湯是用法嚴苛、「舞文巧詆」的酷吏,但也不得不承認其為政作風擅長「揚人之善,蔽人之過」,故深得屬下及文學之士擁戴。張安世為官尚書令,典掌中樞機構,負責朝政決策,可謂位高權重,但他謹慎周密,經常於國家大政方針決策之後,稱病移居宮外,當正式詔令下達以後,又佯裝吃驚,派人到已經變為執行機構的丞相府詢問究竟。此舉雖有虛偽做作之譏,但體現了他恭敬謙遜、顯示皇權獨尊的態度。其屬下有一郎官自認為工作勤奮,勞苦功高,但不見升遷,頗有怨言,張安世當面批評他說:「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執事,何長短而自言乎!」這位郎官受到上司如此措辭嚴厲的批評,自以為從此升遷無望了。但沒料到未過多久,卻得到升遷的通知,方知張安世雖表面上拒絕了他的要求,實際上將其已寫入升遷人員名單上報朝廷。張安世的孫子張勃為官散騎諫大夫,認識了因家貧乞討流浪到長安的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陳湯,交談之後認為陳湯見識高遠,才能傑出,便極力向朝廷推薦他為官。後來有人檢舉揭發陳湯在其父親死後貪戀官位,沒有回家奔喪守孝,是大逆不道之舉,執法部門將其拘捕下獄,同時朝廷下詔譴責張勃舉薦不當,用人失察,給予削戶二百的處罰。張勃死後賜惡諡「繆侯」以示懲戒。陳湯出獄後毛遂自薦,請求出使西域打擊匈奴勢力,與甘延壽一起聯手並指揮西域各國聯軍大破匈奴,擒殺郅支單于,結束了漢與匈奴之間長達百年的戰爭,並發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極大地提高了漢王朝在西域的號召力和震懾力。這個時候文武大臣才想起了當年極力舉薦陳湯的張勃及其遭遇,紛紛在嘆息之餘敬佩張勃的知人善任。
張湯墓
正是這種忠信謹厚、推賢揚善的家風及其傳承,使張氏家族興盛二百餘年、歷經八代而不衰。故班固在《漢書·張湯傳》後贊曰:「湯雖酷吏烈,及身蒙咎,其推賢揚善,固宜有後。安世履道,滿而不溢。」前幾年,陝西考古工作者發掘了位於西安市長安區的張安世家族墓葬,14座墓葬中出土了玉衣殘片、瓷器、印信、佩劍、青銅駟車、成套量具、千軍戰俑等珍貴文物。目前,文物部門正準備在進一步發掘的基礎上籌建張安世家族墓葬遺址博物館,與附近的張湯墓一起對外開放,以期展現兩漢時期一個家族的興盛歷史與精神風貌。
作者:陝西省委黨校法學部 盧鷹
來源:人民法院報
編輯:趙煒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