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如何淡泊明志,死後沒有幾個存款!

2020-12-14 北派說書人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今山東臨沂)人,三國時蜀漢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民不聊生。

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一起投奔荊州牧劉表。劉表「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言而不能納」,沒有四方之志。諸葛亮遂「躬耕於南陽」,過起「不求聞達於諸侯」的淡泊生活。諸葛亮喜歡吟誦《梁父吟》,「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以興微繼絕克復為己任」,利用一切條件和人事關係,了解形勢,探討弭亂的方略,因此人稱他「臥龍」。

後來,諸葛亮經徐庶推薦,受知於劉備,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劉備根據他的策略,聯合孫權,對抗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佔領荊、益二州,建立蜀漢政權。劉備去世後,為了實現「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遠大志向,諸葛亮鞠躬盡瘁,輔佐後主劉禪,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多有建樹。諸葛亮在蜀地位很高,後主事之如父。但他要求自己非常嚴格,尤其在生活方面,淡泊儉樸,堪稱模範。他在《誡子書》中曾經這樣諄諄教導他的子孫。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認為,君子的操行,應當不受任何外界的幹擾來修養自己,應當用節儉的行動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高潔,不排除外界的幹擾就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他不僅這樣說,也這樣來要求自己。諸葛亮死前,曾上書劉禪說,臣「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調度,隨身衣物,悉抑於官,不治生,以長尺寸。

臣若死之日,不使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後葛亮在軍中積勞成疾而死,家中餘財「如其所言」

相關焦點

  • 跟著成語去打卡:淡泊明志
    特別是有「絕代奇書」之稱的《淮南子》誕生於此,「草木皆兵」「淡泊明志」的成語典故也在這裡產生。劉安在《淮南子·主術訓》中說道:「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諸葛亮在他的《誡子書》中加以引用,指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諸葛亮的《誡子書》寫了什麼內容,想表達什麼意思?
    據正史記載,諸葛亮一生戎馬倥傯,46歲時終於有了獨子諸葛瞻。中年得子,舐犢情深。但時光易逝,歲月無情。僅僅過了8年,54歲的諸葛亮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臨終前,這位滿腹家國情懷的蜀漢丞相,把對自己8歲愛子的殷殷教誨和泣血矚望,凝結進這篇《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諸葛亮死後,留下了一部神奇的兵書,他唯一的兒子卻沒有得到真傳
    諸葛亮死後,留下了一部神奇的兵書,他唯一的兒子卻沒有得到真傳 2020-12-12
  • 諸葛亮死後,老對頭司馬懿,為何16年都沒有再攻打蜀漢?
    諸葛亮 不幸的是,諸葛亮碰上了老奸巨猾的司馬懿。最終,他的數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本人也累死在了五丈原。但令人奇怪的是,諸葛亮死後,作為老對手的司馬懿並未趁機滅亡蜀漢,在之後的16年裡,他也未對蜀漢進行任何軍事行動。難道是他良心發現了?還是諸葛亮死後,他這位軍事高手有了獨孤求敗寂寞的感覺,對蜀漢不再感興趣了?真相自然沒這麼簡單。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司馬懿不再攻打蜀漢的原因。 首先,為了讓魏國恢復國力。
  • 為何諸葛亮死後,蜀漢再無丞相?原因其實非常簡單
    諸葛亮的死,在蜀漢歷史上是個影響深遠的事件。這帶來了蜀漢內部官員體系的重大調整。原本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漢只有丞相,沒有大將軍。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才封了蔣琬作為大將軍,但從此以後直到蜀漢滅亡,劉禪就再也沒有設立過丞相的職位了。
  •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為何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開始北伐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為何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開始北伐 2020-12-21 16:23:46
  • 諸葛亮死後劉禪去拜祭,看見家產後惱羞成怒
    ——楊簡引言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中華歷史最精彩的一段時期,湧現了無數的英雄好漢,雖然歷史上曹魏才是主線,但是蜀漢的發展歷程才是大家最關注的,因為蜀漢有大眾最喜歡的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在死後卻被劉禪立馬清查家產,查完之後也是怒不可言,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諸葛亮死後,諸葛後代幾乎被誅殺殆盡,如今卻為何出現諸葛後裔
    文|歷史追不停 諸葛亮死後,諸葛後代幾乎被誅殺殆盡,如今卻為何出現諸葛後裔? 說起三國時期大家最有印象的,我想就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了,諸葛亮可謂是神人也,神機妙算借東風等等。
  • 諸葛亮死後,劉禪維持蜀漢三十年,這樣的君主真的是扶不起嗎?
    蜀漢在諸葛亮苦心經營下,國力日強,多次北伐,對曹魏的威脅更甚於東吳,劉禪就這樣當了十二年的太平皇帝。可是諸葛亮死後,蜀漢就轉弱滅亡了嗎?二、劉禪自攝國事諸葛亮死後,劉禪廢除了丞相制,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將軍政事務分開,先後任用蔣琬、費禕、董允等人主政。可是上述執政者,均沒有諸葛亮的威信,更別說擁有凌駕皇帝之上的權力。特別是在蔣琬死後,劉禪自攝國事,親自主導蜀漢的政務。
  • 魏延一生戰功無數,卻被諸葛亮陷害而死,死後墓前跪著三座石像
    魏延為蜀國貢獻了自己一生,包括自己身死,都是為了蜀國的安定,而魏延死後,他的墓碑前則跪著三座石像。魏延一生都為蜀國興盛繁榮,沒有做過任何反叛的事情,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殺了對蜀國忠心耿耿的魏延呢?主要是還是因為人言可畏,所有人都說魏延有反骨,以後必定會造反,諸葛亮不敢賭,不敢賭魏延以後會不會造反,而是在想如果魏延造反,少主劉禪是否能壓住他。
  • 劉備死後,為何諸葛亮一直吃敗仗?姜維死前終於說出了實情!
    】劉備死後,為何諸葛亮一直吃敗仗?姜維死前終於說出了實情!關於三國時期歷史與演義中爭論最多的英雄人物,諸葛亮一定能算一位。以劉備的駕崩為界限,我們把諸葛亮的一生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劉備生前,第二部分是劉備死後。這樣區分,你會驚奇的發現,諸葛亮的前半生,戰績很好看,屢戰屢勝。但是到了後半段以蜀為據點的很多戰役都是無功而返甚至敗績連連,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諸葛亮在劉備走了以後的數次失敗。
  • 諸葛亮死後,此人詆毀不成反被斬殺,留下一成語流傳至今
    諸葛亮死後,蜀漢陷入了一片哀鳴之中,仿佛擎天之柱倒下了一般,但就在此時,卻有一個人站出來說了一句與當時哀悼的環境完全相反的話,這個人勸劉禪說:「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
  •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最後一計,司馬懿窮盡一生也沒有破解!
    而三國公認的頂級謀士則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他們兩人在三國中期針鋒相對,兩人比拼結果也影響天下格局。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雖然死得早,但司馬懿到死都沒有破解他的最後一計。司馬懿一上任果斷處決幾個玩忽職守的魏國將領為自己塑造威信,認真觀察地形後確定街亭是破局點,分給大將張郃1萬兵馬攻打街亭。諸葛亮交代馬謖依山紮營,馬謖抗命不遵故意帶兵上山,結果被張郃斷水源,3日後蜀軍被張郃全殲街亭陷落。此時司馬懿趁機強攻諸葛亮中軍,逼迫趙雲回防。當趙雲回防後命令部隊重新攻打隴西,成功收復失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結束。
  • 為什麼說諸葛亮是大聖人,曾國藩只是半個聖人?看看兩人的臨終書
    有這麼兩份臨終書,都為《誡子書》,一份出自諸葛亮之手,一份出自曾國藩之手。從這兩份《誡子書》入手,便可窺見兩位歷史人物的人生格局。不得不說,諸葛亮的人生格局,確實非曾國藩所能有。怪不得歷史上關於三個半聖人的說法,諸葛亮居於聖人地位,而曾國藩只能算半個聖人。不過,曾國藩這半個聖人,如今看來,也很了不起了。
  • 劉備得知張飛死後,脫口而出四個字,讓諸葛亮看清了他的真實面目
    「桃園三結義」就此定下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兄弟情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簡單的兩句話表明了這三人的關係就像是親兄弟一樣,可最後也沒有「同年同月同日死」。關羽死後緊接著張飛離世的消息傳到了劉備的耳朵裡,劉備得知後,脫口而出了四個字,從中諸葛亮看清了劉備的真面目。
  • 如果諸葛亮死後,魏延接管大權,魏延會打下中原嗎?
    有這樣的提問,無非是因為諸葛亮曾否決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如果諸葛亮死後,由魏延執掌軍隊,他就一定會實施子午谷奇襲。但是我們要注意,就子午谷奇謀一說,有諸葛亮在和沒諸葛亮在是兩回事。因為實施子午谷奇謀需要具備多方面硬性條件,比如大軍出隴右、後勤糧食保障等等,這些問題,沒諸葛亮都無法解決。
  • 諸葛亮死後,蜀漢真的不可能不亡嗎?
    我們看看諸葛亮在世時,一開始最看重的三個人:丞相府參軍馬謖,丞相府司馬魏延,丞相府長史楊儀。這三個人,都有致命缺陷:馬謖太有自己的主張,常常不聽諸葛亮的;魏延倒是聽諸葛亮的,但總是背後發牢騷,並且經常倚仗軍功跟將領、謀士們吵架;楊儀則是心胸狹隘,難成大器。
  • 看「出師表」跟著諸葛亮學習如何提高情商
    如何處理和領導的關係,是職場中很重要的學問,尤其是高管與老闆之間的關係。這一點可以從古人的文獻中受益頗多。諸葛亮的「出師表」是第一次北伐前寫給劉禪的。後世一般將其當「勵志」文來鑑賞,其實還可以跟著諸葛亮學習如何為人處世。
  • 諸葛亮死後含7粒米,到底是身份的象徵,還是另有玄機?
    諸葛亮死後含7粒米,到底是身份的象徵,還是另有玄機?三國演義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諸葛亮的聰明程度已經不是普通人了魯迅先生說過他聰明的就像個妖怪。這位為了蜀國盡心盡力的丞相在快要去世的時候都在為過操心。我們這樣做就能夠讓司馬懿他們覺得將星沒有墜落,他們也就不敢輕舉妄動。我們蜀軍就可以慢慢的撤退了,如果司馬懿他們追來了,就把我生前雕好的木像放在車上面,將這個車推到軍營前,讓將士們左右排列好,司馬懿他們看見了就會撤退的。這些都是諸葛亮去世前交代的,果然就和他說的一樣,司馬懿夜觀天象看見了一顆大星是赤色的,從東北方向流於西南方然後墜落在了蜀軍的陣營裡面。
  • 魏延死後,他用腳踩住魏延的頭顱,狂呼了七個字,足能把諸葛亮氣活過來
    劉備死後,三國這段時期,其實更應稱之為「諸葛亮時代」,此段時間內,最著名的事,都圍繞著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在《三國演義》中是「六出祁山」。公元234年,諸葛亮星落五丈原,一個時代結束了! 諸葛亮的死,給蜀漢大軍造成了極大震動,並產生了一個歷史謎團,這就是,魏延到底反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