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今山東臨沂)人,三國時蜀漢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民不聊生。
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一起投奔荊州牧劉表。劉表「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言而不能納」,沒有四方之志。諸葛亮遂「躬耕於南陽」,過起「不求聞達於諸侯」的淡泊生活。諸葛亮喜歡吟誦《梁父吟》,「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以興微繼絕克復為己任」,利用一切條件和人事關係,了解形勢,探討弭亂的方略,因此人稱他「臥龍」。
後來,諸葛亮經徐庶推薦,受知於劉備,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劉備根據他的策略,聯合孫權,對抗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佔領荊、益二州,建立蜀漢政權。劉備去世後,為了實現「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遠大志向,諸葛亮鞠躬盡瘁,輔佐後主劉禪,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多有建樹。諸葛亮在蜀地位很高,後主事之如父。但他要求自己非常嚴格,尤其在生活方面,淡泊儉樸,堪稱模範。他在《誡子書》中曾經這樣諄諄教導他的子孫。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認為,君子的操行,應當不受任何外界的幹擾來修養自己,應當用節儉的行動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高潔,不排除外界的幹擾就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他不僅這樣說,也這樣來要求自己。諸葛亮死前,曾上書劉禪說,臣「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調度,隨身衣物,悉抑於官,不治生,以長尺寸。
臣若死之日,不使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後葛亮在軍中積勞成疾而死,家中餘財「如其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