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大部分省份,特別是西南部一些省份的農村流傳一種民間習俗吃「刨湯」,吃「刨湯」是在每年的冬至前後,殺年豬迎新年的民俗活動中,用剛殺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豬內臟和蔬菜一起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就稱之為「刨湯」。
「刨湯」與「庖湯」, 在民間這兩個詞都在用,但細細分析,這兩個詞其含義有所不同。我們先看看「庖」字的解釋:庖,廚房、廚師。若用「庖湯」,就是指廚房廚師做出來的湯,包括飯豆南瓜湯、番茄雞蛋湯、酸菜粉絲湯、白菜豆腐湯、雞湯、老鴨湯、鯽魚湯、銀耳湯、燕窩湯,當然也包括殺年豬時的刨湯等等,它是一個泛指的「湯」,一年四季都可做。而「刨湯」是指殺年豬這一特定時間的活動所產生出來的美食,其季節性很強——冬至前後。殺年豬迎新年是從古代沿襲至今的民間習俗。在以前,一般殺豬是要待到年末,稱之為殺年豬。殺年豬過程中應分為四個步驟:殺、燙、刨、剖。我們的先人就從殺年豬這四個步驟中取了「刨」這一環節來代替殺年豬整個活動,並取了一個名字—「刨湯」。據說,在殺年豬時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殺年豬之前要選定一個自己喜歡的好日子,這個好日子就被人們稱之為「刨湯節」日。
有人說《庖丁解牛》中的「庖丁」就是「殺牛匠」,還可以引伸為「殺豬匠」——屠夫。我認為不準確:因為「庖」字是廚房、廚師,「丁」字是指人,兩個字聯起來「庖丁」就是「廚師」(《庖丁解牛》一文中解釋為姓丁的廚師),與「園」字一樣,加上「丁」字,就組成「園丁」是指老師,解放前的抓「壯丁」,就是指抓身體強壯的人,又如「人丁興旺」,所以,「丁」沒殺牛匠殺豬匠——屠夫的意思。如強用成「庖湯節」,也不錯,主要指廚房廚師做出來的湯,舉辦一個比賽,看哪位廚師做的湯味道鮮營養豐富,著重體現廚師的廚藝,一年四季都可以舉辦。而殺年豬,我們祖先要表達的意思是,用專業屠夫「刨」的動作來體現殺年豬的喜悅和豐收景象。所以,在此應該用「刨」字構成「刨湯節」才準確。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很多民間習俗需要我們去挖掘發揚,不,不是發揚!是傳承!「揚」會揚變味的!我們應該儘可能地,高保真地把祖先留下來沿襲至今的民俗文化傳承下去,因為「我們是龍的傳人」。
(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