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藍兩字是對僧伽藍摩(samghārāma)的簡稱,直譯為「眾園」,也就是僧眾所居住的庭院——寺院。
伽藍菩薩是佛教的護法,主要工作是懲惡揚善、保護寺院、保護修行者。所以,伽藍菩薩就像佛教的警衛隊長,在漢傳佛教寺院中,伽藍菩薩一般被供奉在與祖師殿相對的伽藍殿中。
現在大部分漢傳佛教寺院都供奉關羽為伽藍菩薩,關羽生活在東漢末年(公元160-219年),而彼時距離佛陀創立佛教已過700餘年時間。
☉以關羽為原型的曹山寶積寺伽藍菩薩(攝影:李金洋)
通俗小說《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中介紹,關羽死後魂魄一直在空中遊蕩,到玉泉山時高僧普淨為關羽亡魂講法,關羽因而皈依佛教成為護法伽藍。
當然小說本身具有虛構的成分,但是在《佛祖統紀·智者傳》記載,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到玉泉山入定,遇關羽魂魄作祟,智者大師旋即講法安撫,關羽遂皈依佛教,受五戒。智者大師上報給晉王楊廣,請求封關羽為伽藍菩薩,得到「官方認可」後,關羽正式成為佛教護法。自此,天台宗佛教寺院大多供奉關羽為伽藍菩薩。
關羽一生忠義無雙,在中國民間享譽極高,因此智者大師之後,很多漢傳佛教寺院也將關羽納入寺院成為護法菩薩。在《全堂佛像》彩繪或者造像中,關羽和韋陀並立共同成為漢傳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
在關羽之前,佛教的伽藍菩薩通常是給孤獨長者須達多、祇陀太子和波斯匿王,至今也有相當一部分寺院供奉這三位佛教早期的大護法。
給(ji)孤獨長者須達多,一生樂善好施,經常幫助鰥寡孤獨者,因此被人尊稱為「給孤獨長者」,他經常無私地資助佛陀,因此成為印度佛教的第一位護法伽藍。
而祗陀太子和他的父王波斯匿王成為護法伽藍的歷程,則都跟印度佛教著名的精舍——祗園精舍有關。受給孤獨長者的感動,祗陀太子將祗陀林獻給佛陀,而波斯匿王也在這裡初聞佛法,隨即親近佛陀護持佛陀在舍衛城住錫弘法25年。
另外,伽藍菩薩又有伽藍勝眾菩薩一說,從廣義的角度看,這裡的伽藍勝眾菩薩指的是一切擁護佛法的諸天善神。《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記載,護僧伽藍有十八尊,分別為: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統稱為伽藍勝眾菩薩。
赤兔馬、冷豔鋸、五綹美髯飄胸前;
酒尚溫、斬華雄、面如重棗忠義候。
☉以關羽為原型的雪竇寺伽藍菩薩,大多數漢傳寺院的伽藍菩薩身上都有綬帶無風自動(攝影:盧鵬宇)無論是小說、戲本還是民間傳說,都將關羽逐漸神話,到了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關羽在民間已經享譽盛名,甚至經過了多個朝代的追封。
關羽在「斬顏良誅文丑」之後,曹操將其封為漢壽亭侯,這裡的「漢壽」是當時的地名,「亭侯」是爵位。而關羽的主公劉備,此時的爵位也不過是宜城亭侯,兩人的爵位是一樣高的。
關羽死後的第一個爵位,由後主劉禪封諡號為「壯繆候」;在宋朝又被宋徽宗趙佶諡關羽為「義勇武安王」;宋孝宗又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這是關羽的封號「由侯至王」的過程。
到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追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此時關羽初次被封為「帝」且帶有較強的宗教色彩;明思宗接著為關羽追封「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天尊是道教神仙中最高的級別;清朝的皇帝更是連續給關羽追封及至「關聖大帝」,同時關羽被列為「武聖人」和「文聖人」孔子地位相當。
可見封建社會下無論是統治階級還是人民百姓,都對關羽充滿敬仰。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免不了和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關羽進入寺院成為伽藍菩薩也並不奇怪。
同時,受歷代帝王和廣大百姓喜愛的關羽。他剛正不阿、忠義無雙、有勇有謀的特點與佛教的諸多教義不謀而合,因此在漢傳佛教中,關羽能夠成為伽藍殿之尊。
伽藍聖誕日之所以被廣泛的宣揚,就是要弘揚關羽的正面形象,希望大眾以伽藍菩薩為榜樣正信正行、一身正氣。但是,很多人將關羽視為財神,到寺院拜伽藍菩薩時也一心求發財而忽略了樹立這尊伽藍菩薩本來的目的,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