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封英布九江王,劉邦沒有給予封王,為何英布卻叛楚投漢

2020-12-12 諸史

公元前206年,項羽封十八個諸侯王,其中封英布為九江王,定都於六,統治九江、廬江二郡。項羽對韓信、陳平等或瞧不上,但對英布這樣的猛將,項羽還是很重用的。

公元前204年,漢使隨何遊說英布,指出劉邦奪取天下之後,「漢王必裂地而封大王」,給了英布一個封王的空頭支票,當時還沒有直接封王,但英布卻叛楚歸漢。

歷史上的英布,本來只是一介刑徒,出身低微,在陳勝吳廣起義時,糾集一批人馬抓住機會反秦,後來在項羽手下屢立戰功,尤其巨鹿之戰中英布表現突出,於公元前206年被封為九江王。從一介刑徒躍升為九江王,固然有自身戰功的原因,但項羽之恩不可或缺。然而,漢使遊說英布,只是給了一個封王的空頭支票,劉邦能不能奪取天下還在兩可之間,尤其公元204年劉邦屢戰屢敗,項羽優勢還很大時,為何英布卻叛楚投漢?

公元前204年,楚漢爭霸第三年,劉邦又一次攻打項羽失敗,失利後從梁地撤退來到虞縣,非常生氣的劉邦對身邊的人出口成髒:「像你們這些人,不配共同謀劃天下大事。」劉邦身邊主管傳達稟報的隨何說「我不理解陛下說的是什麼意思。」劉邦說:「誰能給我遊說英布叛楚,讓他出動軍隊,在齊國把項王牽制幾個月,我奪取天下就萬無一失了。」隨何請求出使淮南遊說英布。

當時形勢是楚強漢弱,項羽屢戰屢勝,劉邦屢戰屢敗,而且項羽對英布恩重如山,因此這一次遊說怎麼看都難以成功,但結果出人意料,隨何卻成功遊說英布,隨後英布立即出兵攻打楚國。隨何為何能夠成功遊說英布?

隨何見到英布之後,提出了二個理由,直戳中英布的要害。

楚漢爭霸開始之後,齊王田榮背叛楚國,項王前往攻打齊國,向英布徵兵,但「九江王布稱病不往,遣將將數千人行」;劉邦偷襲彭城打敗楚軍之後,面對項羽徵召,英布又一次託辭病重。楚漢爭霸中,英布已經有了保存實力的私心,對項羽徵召表現得非常不積極。

英布保存實力的做法,讓項羽非常生氣,多次派遣使者責備英布,並且徵召英布,但越是這樣,英布越是不敢應召,於是項羽與英布矛盾就越深。但當時項羽幾乎是四面有敵,齊國、趙國蠢蠢欲動,劉邦又起兵反楚,項羽又不傻,於是就沒有攻打英布。更為重要的是,史書上還有這一句話,「所與者獨九江王,又多布材,欲親用之」,項羽對英布印象很好,非常重視英布才能,更想與英布親近、並重用之,所以沒有攻擊英布。

項羽的真正想法,英布並不知道啊,反而擔心自己的行為已經激怒了項羽。隨何抓住這一點,指出英布既然臣服項羽,卻陰奉陽違,只出兵4000助陣,而不是全力幫助項羽,這是坐山觀虎鬥呀,因此我認為這不是臣子應該做的行為。隨何這一段實情分析,讓英布擔心未來會遭到項羽清算。

隨何第二個理由是:如今項羽強大其實是虛的。

項羽深入「敵境」八九百裡,想要撤回軍隊,中間還有相隔,難度比較大。而另一邊,劉邦收攏諸侯之後,回師駐守城皋、滎陽,從蜀、漢運來糧食,後勤充足,又深挖壕溝,高築壁壘,分兵把守著邊境要塞,嚴陣以待項羽。

因此,項羽想打,那麼又打不贏,攻城又難以攻下。即便項羽回兵到滎陽、成皋時,首先面臨自身兵馬疲憊不堪,又會面臨劉邦堅固的防線,因此「楚兵不足恃也」。

隨何這一段分析看似有道理,實際上項羽之強超出想像,後來與劉邦的滎陽之戰中,項羽大破劉邦,擔心害怕之餘與項羽議和,史稱「鴻溝議和」。鴻溝議和之後,劉邦立即撕毀協議追擊項羽,這時英布出兵,但結果項羽擊敗英布,打的劉邦亡命而逃。這是後話暫且不談,但隨何的這一番戰略分析,卻讓英布安心,一定程度上認為項羽在劫難逃。

除此之外,隨何還提出項羽背棄盟約又殺害義帝,以及項羽打敗劉邦之後諸侯必然聯合抗楚……最終總結出「楚不如漢」的結論,指出如今局勢之下,一旦英布叛楚歸漢,那麼劉邦奪取天下必然萬無一失,屆時「漢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況淮南,淮南必大王有也」。說到底,隨何只給了英布一張空頭支票。

作為漢初三大名將之一的英布,自然並非易於之輩,英布表面答應,但只答應暗中叛楚歸漢,卻不敢立即宣布投降劉邦,洩露這個秘密。

當時,楚國使者也住在淮南賓館,正在催促英布出兵。隨何直接闖進楚國使者住所,大言不慚地說「九江王已歸附漢王,楚國憑什麼讓他出兵?」英布非常吃驚,楚使起身要走。這時,隨何勸說英布「事已至此,就不能讓楚使回去匯報」,於是英布立即殺掉使者,出兵攻打楚國。隨何這一橋段,想必大家都比較熟悉,後來班超斬殺匈奴使者,幾乎是之翻版。

筆者認為,英布叛楚歸漢,根本原因不是隨何一番勸說,而是楚漢爭霸中英布保存實力的私心決定了。說到底,英布保存實力激怒項羽,由此擔心項羽事後清算,而經過楚漢數年戰爭,項羽越來越衰弱,於是在隨何一番遊說之下,英布最終決心叛楚歸漢

如果英布一心追隨項羽,以英布之才能,楚漢爭霸的結局或許真要改寫。可惜,英布叛楚投漢之後,並未落得好下場,與彭越、韓信一樣,最後也被劉邦誅殺。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焦點

  • 項羽封英布九江王,對英布恩重如山,為何英布還會背叛項羽
    公元前206年,項羽封十八個諸侯王,其中封英布為九江王,定都於六,統治九江、廬江二郡。
  • 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為什麼英布卻在關鍵時刻背叛項羽轉投劉邦
    曾為驪山刑徒的英布,早年也是反秦義軍一員,後投靠楚地反秦先鋒項梁,成為楚軍陣營的一員戰將,項梁戰死定陶之後,英布在「巨鹿之戰」期間投入項羽麾下。因在反秦戰爭中屢立戰功,項羽大封天下時獲封九江王,然而在「彭城之戰」後,卻被劉邦的使者隨何策反,就此投入劉邦陣營。按理來說,項羽對英布也算是情深義重,英布為何還要背叛項羽投靠劉邦呢?
  • 項羽沒有虧待英布,英布為什麼還要背叛項羽投靠劉邦呢?這才是關鍵
    英布本來只是項羽手下的一名大將,項羽分封天下諸侯的時候,對英布進行了破格提拔,封英布做了九江王。九江國和楚國是鄰國,項羽封英布做九江王,目的是想要讓英布隨時隨地能夠幫助自己。然而英布在離開項羽之後,漸漸萌生了自立門戶的想法,對項羽愈發的不尊敬。
  • 項羽重情重義,封英布為九江王,為什麼英布還是背叛了項羽?
    可以說,正是憑藉英布的一系列表現,英布才越過項羽手下的眾多項氏子弟,成為項羽的重要心腹之一。項羽也沒有虧待他,在分封諸侯時,項羽將項布分封為九江王,都城就是英布的老家——六縣。三、隔閡回到九江國的英布,終於過上了此生夢想無數次,卻從未實現過的生活。
  • 英布是項羽的手下,為何在劉邦逆風時,冒家人被殺風險叛楚歸漢?
    1、隨何帶使團達到淮南後,一路十分低調,畢竟眾所周知九江王英布當時是項羽的手下,只是最近項羽因徵討齊王時,英布不願隨同,項羽罵了他幾句,雙方產生了矛盾,劉邦這才起了拉攏英布的心思。英布在聽聞劉邦的使團來找他後,為了避嫌,便讓太宰把他們攔住,不肯接見。隨何在被擋住之後,異常冷靜,他反倒覺得這事多半能成!
  • 劉邦和項羽都曾爭奪韓信,其實英布也受過這個待遇!
    他私下跟隨何約定,自己會同漢王一起反對楚王,可另一方面,他又不想這麼快和項羽撕破臉皮,因為就在此時,項羽的使者也來到了淮南,他是來督促英布發兵的。隨何很快聽到了這個消息,那一天,英布正陪項羽的使者商量事情,隨何一挑帘子進來了,他對使者大聲說道,你回去吧,九江王已經歸順我家漢王,不可能發兵了。
  • 身為項羽左膀右臂的英布,被項羽分封為王,為何最後反了項羽?
    項羽簡直把這個英布看成手足一樣,以至於後來項羽取得天下之後,大封諸侯把英布封為九江王。九江這個位置很關鍵,就在項羽本國旁邊,那也算是項羽的大後防,那不是貼心的自己人不可能封這個位置,你看看劉邦給他封個什麼犄角旮旯的位置。
  • 項羽非常信任英布,英布為什麼還要背叛項羽,選擇投靠劉邦呢?
    先入關中的劉邦曾在函谷關閉門防守,英布二話不說直接打了下來!可以說,無論是殲滅秦軍,還是壓制劉邦,英布都是項羽的首功之將。所以,項羽對英布有特殊的信任。項羽分封諸侯,英布被封為九江王。殺義帝,對英布沒有任何意義,好處都是項羽的。人家替你背上這麼大一鍋,項羽似乎沒有太多表示。項羽打田榮,是平定齊亂,對英布基本沒有實際意義。當時,其他諸侯,要麼已經和劉邦眉來眼去,要麼保持中立,像英布這樣,還出幾千兵已經算是積極了的。
  • 【英布簡介】 楚霸王項羽手下名將九江王英布生平
    初屬項羽,被封為九江王,後歸劉邦,被封為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          英布出身平民,少時有人給他算命說他在受刑之後會被封王賜爵。到壯年果然犯秦法遭黥刑,黥布認為自己成名的日子不遠了,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
  • 彭城之戰明明項羽大勝,劉邦慘敗,為何英布卻投靠劉邦背叛項羽呢
    也就是說:英布在楚軍中的戰鬥力是除項羽本人之外最強的,項羽能夠屢戰屢勝,有英布一半的功勞,所以在項羽分封天下時,英布以一個戰功赫赫,又是相對獨立的楚國武裝,被封為九江王,英布算起來無論是在分封前,還是分封后,都是與項羽地位相差無幾的諸侯,而不能看成項羽的手下。
  • 項羽沒有虧待英布,英布為什麼還要背叛項羽投靠劉邦呢?
    秦末天下大亂,英布看準時機, 帶領一幫無業游民發動起義,因勢單力薄,投奔了反王吳苪,吳苪非常器重英布本領,就讓他做了自己的女婿,可見他對英布的喜愛程度。    彭城之戰,劉邦慘敗。退到下邑,張良提出下邑之謀,要劉邦以王位為誘餌,調動韓信、彭越和英布的積極性,從戰略上包圍項羽,派隋何出使九江,遊說英布。從此英布便跟隨劉邦做事,一路幫助劉邦。歸順劉邦後,英布也是戰功赫赫,漢朝建立後被封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後來項羽烏江自刎之時,在垓下圍攻項羽的漢軍之中,也有英布率領的部隊。讓人覺得可笑又可悲,項羽看重他,可他卻背叛項羽歸順劉邦,甚至成了逼死項羽的其中一員。
  • 九江王英布為什麼背叛項羽,歸順劉邦死後卻慘遭肢解!
    九江王英布曾是項羽的一員大將,可後來又成了漢朝的開國功臣之一。而英布為什麼背叛項羽,轉而歸順劉邦呢。而可笑的是,在英布歸順劉邦後,雖然立下很多的功勞,但最後九江王英布又一次造反了,這一次是真的慘,死後還被劉邦肢解成了八塊......說起九江王英布,他的一生可謂極度複雜。
  • 劉邦分封八個異姓王,臨終之前除了七,為何放過長沙王吳芮
    我們都知道,項羽去世之前,劉邦表現出豁達大度一面,對功臣不吝封王,但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卻開始慢慢剪除異姓王。漢初,劉邦一共封了八位異姓王,臨死之前一共剪除七位,並殺白馬為盟,與大臣訂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約,但劉邦為何偏偏放過了長沙王吳芮?
  • 非劉不封王,劉邦在建漢之初封的異姓王,遭遇了什麼結局
    彭越劇照彭越秦末在魏地舉兵起義,後來投靠了劉邦。在垓下之戰,幫助劉邦和韓信追擊項羽,並一同殺死了項羽。項羽死後,彭越也被封為了梁王。英布劇照英布原先是項羽麾下,那時他就被封為了九江王。但是受到漢朝遊說,他叛楚歸漢,項羽被打敗之後,被封為淮南王。
  • 項羽苦心栽培的英布,被劉邦輕鬆撬走,代價僅是兩個「洗腳小妹」
    而正是因為項羽的吝嗇,導致他手下的能臣紛紛跳槽都對手那裡。然而實際上,項羽並非對所有人都那麼吝嗇。對於他帳下第一大將——英布,項羽可謂是仁至義盡。英布,本是一介盜賊。秦朝時曾被官府逮捕,去驪山修過墳墓。其後,英布設法逃回自己故鄉,聚眾叛秦。陳勝吳廣起義後,英布和蒲將軍一起投靠了項梁,成為項羽的屬下。
  • 英布為何背叛項羽投奔劉邦,原因居然是這樣
    很多人都喜歡劉邦項羽的故事,他們倆的對峙更是傳為佳話。可是你知道嗎為什麼劉邦能夠戰勝並笑到最後,除了他有著很強的心理素質,還有更好的籌略之外,其實和他的待人之道也分不開。英布呢?就曾在項羽手下這樣一員大將最後卻投奔劉邦,從這樣一個小故事,我們就能看到劉邦成功的關鍵。
  • 彭城之戰明明項羽大捷,劉邦大敗,為什麼英布卻投靠劉項羽背叛?
    也就是說:英布在楚軍中的戰鬥力是除項羽外最強的,項羽能打很多勝仗,有英布一半的功勞,所以在項羽分天下的時候,英布憑一身戰功,又是相對獨立於楚國的武裝,被封為九江王,英布算起來無論是分封前還是分封后,幾乎都是與項羽地位相當的諸侯,而根本看不出是項羽的人馬。
  • 項羽器重的戰將英布,一生三次易主,稱王后因一個女子反叛戰死
    在與陳勝大軍的交戰中,英布作戰勇猛立下大功,但他不心裡十分清楚,大秦的未來不會很美好,又不甘屈人之下,他乘著秦大軍還在睡夢中,率領著自己的親兵逃走了,自立山頭,過起了流亡的生活。二 , 追隨項羽,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九江王。
  • 劉邦最早封的同姓王是劉賈,只可惜他遇上了英布!
    劉邦做了皇帝以後,曾同功臣們殺白馬歃血為盟,約定「非劉姓不能封王」。我們知道的劉姓王有很多,劉邦的二哥劉仲做過代王,劉邦的大兒子劉肥做了齊王,劉邦的侄子劉濞做了吳王,還有劉邦的其他幾個兒子,也都被封為王。可劉姓之中最早封王的,並不是這些人。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叫劉賈。
  • 根據劉邦不同姓氏不能封王的規定
    當劉邦還活著的時候,他與白馬將軍結成聯盟,並籤訂了一項條約:「非劉不封王,無功不封侯」。這相當於他為子孫制定了一個祖傳的戒律,需要遵守。在劉邦和將軍們制定這一規則之前,他自己卻封了8「異姓王」,因為形勢或需要贏得諸侯,在劉邦落戶世界之後,這八個「異姓王」的命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