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分封的諸侯中,英布可能是項羽最信任的一個了。
不過,項羽雖信任英布,卻並不了解英布,最後,英布還是被更了解他的劉邦集團挖走了。
好戰友
英布,出身貧民,曾以刑徒身份在驪山修築皇陵。後來,又逃入江中為盜,聚集了數千人。
秦末起義時,他率眾加入項梁義軍,開始跟隨項梁、項羽作戰。
巨鹿之戰,英布與蒲將軍為先鋒,率先渡河,初戰得勝後,又數絕甬道,為項羽「神跡」打下基礎。
此後,項羽率領的諸侯聯軍西進,英布又為先鋒。
先入關中的劉邦曾在函谷關閉門防守,英布二話不說直接打了下來!
可以說,無論是殲滅秦軍,還是壓制劉邦,英布都是項羽的首功之將。
所以,項羽對英布有特殊的信任。
項羽分封諸侯,英布被封為九江王。
殺義帝,這種見不得人的勾當,項羽也是委託給英布去幹的。
可是,很快,好戰友之間就出現了裂痕。
裂痕
楚漢戰爭開始後,曾經一馬當先的好兄弟,英布卻「消極」了起來。
齊的田榮造反,項羽找英布徵兵(霸王是諸侯之長,有權徵調諸侯作戰),英布卻推脫身體有病,只派了數千人前去助戰。
劉邦一路攻破彭城,英布又拒絕去幫楚。(得虧是項羽牛逼,再次上演軍事奇蹟,否則,這次就直接被滅了)
英布如此不配合,項羽很不爽,屢次派人責備,並召他前去,英布不敢。
曾經的親密戰友,如今出現了裂痕。
需求變了
項羽與英布之所以出現裂痕,是因為項羽不懂英布的需求。
當年,出身低賤的英布,只有拼死作戰,才可能出人頭地,裂土封王,自然驍勇積極。
可是,如今,英布從一個驪山囚徒,一躍成為一個萬乘之主,他的需求已經變了。
殺義帝,對英布沒有任何意義,好處都是項羽的。人家替你背上這麼大一鍋,項羽似乎沒有太多表示。
項羽打田榮,是平定齊亂,對英布基本沒有實際意義。
當時,其他諸侯,要麼已經和劉邦眉來眼去,要麼保持中立,像英布這樣,還出幾千兵已經算是積極了的。
劉邦抵達彭城時,大兵56萬,氣勢洶洶。
這個時候指望英布「佐楚」,是讓英布去送死呀!
作為諸侯王,英布的需求已經不是出生入死、出人頭地了。他最大的需求是:保持安全、擴大地盤。
項羽一味以徵調、責備來招呼英布,還指望英布像當年一樣一馬當先,怎麼可能長久呢?
挖角
項羽不懂英布的需求,劉邦身邊有人懂。
隋何找到英布,人狠話不多,幾句話就把英布搞定了。
1、項羽和你已經鬧掰了!
項羽屢次徵調,你都不服從,現在關係已經鬧成這樣了,早晚來收拾你!
2、劉邦不會輸。
劉邦雖敗,但已經收攏諸侯,以成皋、滎陽為阻,以關中、巴蜀為基地。
我們只要堅守不動,就不會輸!
何況,你也看到了,天下諸侯,多已反項羽,連彭越也在梁地反楚了。項羽就算能贏劉邦,也會被諸侯反抗。
3、事成以後利益大。
事成之後,劉邦分更大的地盤給你!
句句命中要害!
保持中立?項羽不會饒了你!幫助項羽?晚了!幫助劉邦?萬無一失!利益大大!
隋何話不多,但人狠!
就在英布暗中答應,卻決心未下時,項羽的使者來了。
隋何直接說:九江王已經依附漢王,項羽憑什麼讓他發兵?
英布,就這樣被挖走了!
被算死的英布
劉邦集團抓住英布需求,成功挖角。
英布大約想不到:劉邦集團牢牢抓著這個需求,把他算死了!
英布,是劉邦最後一個收拾的異姓王。
因為,劉邦集團已經看穿了英布。
在收拾其他異姓王時,英布無動於衷。
蕭何就曾斷言:英布本無意造反,只是看到韓信、彭越都被誅了,出於安全考慮,才決心造反。
而造反後,英布的戰略也被劉邦集團算死了。
英布造反時,薛公就說:英布有上中下三策!施上策,則「山東非漢有也」。施中策。「勝敗之數未可知也」。
不過,英布從驪山囚徒到裂土封王,已經知足了,沒有取天下的志向,他一定會「歸眾于越,身歸長沙」,只擴充力量,以求自保。
英布所為,完全不出這些預料!
面對已經看穿自己的劉邦,英布毫無辦法!
成為諸侯王后,英布的需求變了。項羽卻一味以上下級的方式對待英布,彼此的合作自然難以長久。
無論是反秦時的親密戰友,還是楚漢戰爭時的叛楚助漢,英布從未背叛自己的立場。
英布背叛的,只是項羽的幻想。
成為帝王后,劉邦的需求變了。英布卻直到造反時都寄希望於繼續「裂土封王」。
無論是楚漢戰爭時的極力拉攏,還是稱帝後的除之而後快,劉邦也從未背叛自己的立場。他背叛的,只是英布的幻想。
只有時刻考慮對方的需求,才能爭取長期合作,預防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