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隨著我們日常文體活動的增多,世界上各類文化體育活動都逐漸的被愛好者乃至專業人士引入中國,劍道與居合道便是其二。
許多城市都開設了道場,無論是受90年代初的日本進口劍戟片,還是動漫,亦或是本身就對日本文化有所了解和喜愛,越來越多的學生白領選擇劍道和居合道作為工作之餘的文體活動。但是說起劍道相信很多人都略知一二,但是什麼是 居合道?
居合道範士八段 石堂倭文先生
居合道產生的歷史原因
居合道是日本於50年代確立名稱的武道運動,而它的實體則是在日本存在了約400餘年的一種劍術技巧——居合術。
在日本的諸多劍術流派體系中,都存在一個叫做居合術的用劍技巧。若稱通常的劍術為鞘外劍術,而居合術則相應的被稱為鞘內劍術。而居合術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叫做拔刀術。
說到拔刀術,是不是分分鐘想到這個角色(哈哈哈哈哈)
在日本古代,無論是戰場,還是劍客之間的切磋,用劍者在對戰之前都會先拔出佩劍準備好才開始迎戰,而拔刀術則反之,在劍出鞘之前亦做好了迎敵的準備,用最少及最簡化直接的動作來達到最大的效果。往往也和當時的武術環境和武器制式有很大的關係,可以說這個技巧是在當時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下產生的的一種劍術技巧,在當時這是非常少見的技術,因為它和本來概有的劍術習慣——拔劍後準備好,再拼鬥,完全不一樣,劍未出鞘之時,敵手甚至猜不出熟用這個技巧的劍客會怎麼做。
在有效的範圍內,兩個劍客同時拔劍,善用拔刀術的人可以直接把拔劍的動作和進攻連貫起來,完全不給對方準備的機會。而對於距離太近或者空間太小的特殊環境,熟練拔刀術的劍客可以靈活的運用劍柄和劍鐔等部位作為武器,調整攻擊的範圍和攻擊時機來進行反擊。
這種在當時不按常理的拔劍技巧,可以在當時的諸多情況中爭取到優勢。不光是一開始是否拔劍用以誘敵,諸如在天花板低矮的日式房屋裡、無法左右大幅度揮劍甚至僅能容納一人的小巷內都是可以用到這些技巧。憑藉與眾不同的拔劍和使用方式,讓使用同樣長度武器的人趨於劣勢,給自己取得更大的自保和制敵機率。而對於本身就在狹小空間或者近距離就使用靈活短兵器的敵人,善用拔刀的劍客能以靈活的技巧讓本身處於劣勢的長劍變得有利。更有善用這個技巧的人,在日本古代充當了刺客,因為他們可以通過熟練的技術出其不意的完成任務。
在當時,武士階層人人佩刀,即便在和平年代,刀雖不見得經常用到,但是武士也會隨身攜帶,但凡有人拔出,旁邊的人早就有所準備躲開甚至跑掉了(在當時的社會規則下,只要劍不出鞘,則代表和平)。善用拔刀技巧的劍客不會讓自己的敵人有任何準備,而是會找準機會或走到合適的攻擊距離,力求一招制敵。
居合術(拔刀術) 的名稱便由此而來。
居合鼻祖林崎甚助的故事
居合術(拔刀術),目前在日本學術界公認其最早的創造者是在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到江戶時代初期的一名名為 林崎甚助 的劍客。
居合術被創造的真正年代由於沒有明確的書面記載,現今已經無法準確的考證。因為他高超的武藝和對日本劍術的影響,日本有著供奉他本人的神社,即林崎居合神社。但本來,林崎神社的原址和他本人並沒有什麼關係。根據林崎神社當地的傳說,林崎甚助就是在這個地方悟出了在當時與眾不同的用劍技巧從而報得父仇,從此這個地方則改名為林崎居合神社。
日本山形縣村山市(古代日本時稱出羽國)林崎居合神社
林崎甚助源信公
人物本身在日本武術界舉足輕重,遊戲中也有引用。圖為日本KOEI(光榮公司)出品遊戲《太閤立志傳》截圖
林崎甚助本姓源,名重信,幼名為民治丸。少年時其父親被人所害。為了報仇,他苦練了名為「鹿島新當流」的劍術。傳說有一天,他在練習結束後路過一個神社。筋疲力盡的他進入神社許願之後便睡著了。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他夢到神仙對他講要用長柄長寸的劍配合所學的技術才能更有效的發揮作用。驚醒的他立刻自製了一把柄長2尺刃長3尺的木刀,在綜合當時武術環境下大多數人的用劍習慣後,在自己劍術基礎上創出了從拔劍直接轉換到攻擊的用劍技巧。
最終在19歲時,民治丸遇到了自己的殺父仇人。民治丸當即則向殺父仇人發起挑戰,而當時他的殺父仇人——坂上主善已經是一名很出色的劍客。因為年齡的差距和對實戰經驗的自信,坂上對民治丸十分輕蔑,實有輕敵之意。而在他正拔刀準備迎戰時,民治丸直接通過加長的刀刃配合反覆練習的經驗,做出一個從拔刀到斬擊的連貫動作,提早結束了這場戰鬥,坂上主善萬萬沒有料到他的敵人會僅以一個拔刀的動作就斬殺了自己。
因此,這種在當時橫空出世的「拔刀術」名聲大噪。後來民治丸也更名為林崎堪助重信(重信流的居合劍術也成了很重要的劍術流派)。
居合的原理
或許有人說,從直接拔出劍來到斬擊敵人很容易啊,應該很多人都想得到也很容易做到吧。但是如果有條件實際操作一下,就明白這樣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是很難成功。
一般的拔劍出鞘,通常會因為拔出劍後已經用盡了手臂的長度而無法直接做出攻擊動作。並而拔刀術是一開始就需要想好出劍的運行軌跡,需要通過左手拉鞘配合(日本劍術中稱之為「鞘引」),來保證右手順利拔劍的同時右臂有足夠的彎曲來進行揮劍動作。
配合大幅度「鞘引」使出的拔劍技法「橫一文字」 演武者為北京居合道杖道同好會負責人.居合道四段 張宇老師
只有這樣才能做出一個從拔劍到攻擊的連續動作,並在速度、力量和切斬路線上達到預期效果。而細緻的握劍手勢(日本劍術中稱作「手之內」),則會影響劍出鞘後的切斬爆發力。可以說在當時的劍術環境下,並沒有人(或許有少數人,但是並沒有將其發展成一種固有形式)這麼去做,大多數的劍客還是抽劍後準備好了才開始迎戰。
由此可見,拔刀術在剛剛被確定概念的時候,按照當今的說法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和通常的劍術格鬥不同,它不宣而戰,並提早的想好了可能的應對方式,完全就是一種「兵法」,「戰術」的概念多過「技術」。而這種理念則對後期居合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影響。在後人的發展和完善下,更多的拔刀技術為應對不同的情況而創立出來,而不再單一是「不拔則以,拔即殺敵」。比如各種奇襲時候的技巧,各種快速拔劍防禦再反擊的技巧,亦或是文章前說的特殊場合用的技巧。隨著時代潮流的改變,武士改佩刀刃向上佩戴的打刀,取代了刀刃向下佩戴的太刀,且江戶末期對武器制式有了明確的尺寸規定,拔刀術也隨著時代和人們的生活習慣而對技術有了調整。由於拔刀術在一開始是作為一種「暗殺」或者說「復仇」劍法而創,雖然技巧獨特,但如果一擊不中,則必會為敵所乘。因此在之後的發展中與基礎劍技相互滲透,不斷完善,最終發展成一種料敵於先,動靜相宜,雷霆出擊的武技。
而最終目的實則是需要修煉一種古井般的心態,以藏刀於鞘的狀態去應付各種挑戰。而拔刀術最終被稱之為 居合,正是因為它的技法是從各種非典型戰場的場合(如日本獨有的社會環境、武術環境等)中設計而來,一種比較常規的說法,「居合」的「居」是指生活,或者日常,而「合」則是「比試」、「戰鬥」,例如日語中的」試合」(比賽)、「合戰」(戰場戰鬥)。
雖然大多數劍術或者其它武術都會遵循這樣的發展方式,例如中國武術諸如少林武當等都從日常生活中的動作或者哲理中悟出並整理出了搏擊的技術。但總的來說,居合術與通常劍術的最大區別和特色就是劍未出鞘則開始應敵,畢竟它還有著「拔刀術」這個特殊的名字。
居合術的發展
話回到林崎甚助。最終,林崎甚助並沒有給他的這個用劍技巧取名,也沒有自立流派。最終他的用劍技巧被後人稱作「神夢想林崎流」,或許正是因為傳說他是在睡夢中悟到的技巧。而後來他的徒弟田宮重正,則根據他的技巧和理念開創了田宮流劍術。隨著時間的發展和技術的流傳,門下高手結合自身格鬥的經驗又重新建立流派。例如到了第七代,長谷川英信以自己的名字創立了「英信流居合兵法」。而此時的林崎系統的拔刀術已經根據多代高手的整理和歸納,變成了以居合劍術為主、其它兵器為輔的綜合性武術。而此時的居合術,已經不僅僅是劍術中的一類,而變成了「兵法」(從單一的「術」,到綜合的「術」,則進階為「法」,後面會講到和「道」的關係),且流派之間的高手,也會在技法之間又相互滲透。例如英信流九代林六太夫,曾師從真陰流的大森六郎左門衛學習正坐居合的技法,而大森六郎左門衛又曾師從於長谷川英信。這英信流居合劍術到了後期又分成兩派,為「無雙直傳英信流」和「無雙神傳英信流」。在幾百年裡,林崎系的居合術被許多人學習和整理,並開創出許多新的流派,比較出名的有結合了無外流劍術的「無外流居合兵道」、「民彌流居合術」、「關口流拔刀術」、「水鷗流居合術」等等。
因為居合劍術誕生的原因和其特殊性,相較於用於戰場作戰的劍術,大多居合劍術流派都十分低調(因為太過公開透明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一些意義),所以在古代日本的武術歷史上,大多劍豪都不是以居合劍術出名,因居合劍術的成名劍術家往往也只被稱為「劍の達人」而非「劍豪」。以居合術為主的劍術流派,也大多不像其它流派一樣大開道場開枝散葉,而是選擇低調的在各地進行秘傳。
大正時期,後來被譽為昭和劍聖的中山博道來到了高知縣(古稱土佐番),學習了在番內秘傳的無雙神傳、直傳兩派英信流(並拿到了無雙神傳英信流的免許皆傳)並考證了其它林崎系流派的居合術,為了恢復居合術本來的理念和最純粹的技法,重新整理了林崎系居合術的技術。中山博道的弟子則把中山重新整理過的技法命名為「夢想神傳流」。而夢想神傳流的初傳正坐部分則被稱作大森流,中傳立膝部分又被稱為長谷川英信流,為的就是紀念林崎系居合術系下的兩位傑出高手。
昭和劍聖中山博道
現代居合道的形成
現代居合道運動的確立,則是在昭和年代。
為了復興居合,以及為了追尋居合劍術於和平年代的發展,「無雙直傳英信流居合兵法」第20代宗家河野百鍊於昭和29(1954)年成立了全日本居合道聯盟,夢想神傳流、新陰流、北辰一刀流、關口流、無外流、伯耆流等紛紛加盟。
無雙直傳英信流第二十代宗家河野百鍊
此時,居合術便在這個環境下更名為居合道。雖然其本體依然是居合劍術,但是為了適應時代的改變而作出了變化。因為在和平年代並且是現代,刀劍已經失去了它的用武之地。而居合也不再是單純的武技,而是武術精神的一種傳承和心靈修煉的方式。
隨後,全日本劍道聯盟的居合道部成立,同樣也吸引了不少流派加盟。當然也有不少劍術流派為了自身的傳統也並沒有加入這個聯盟組織。全居聯和全劍聯兩個組織曾經有希望合併為一體,但是因為當時的兩個組織理念稍有分歧而最終沒有合併。無雙直傳英信流和夢想神傳流,因為其為林崎系居合術後裔的正統性,影響力大及門徒眾多,也變成了現代居合道的母體。
無論是全劍聯還是全居連,都以這兩個流派為主並融入其他流派的部分技法,整理出了隸屬於兩個聯盟的不同的標準制定型,以便用來作為基本功的學習和用作不同流派的研習者在聯盟內段位晉升的統一標準。全劍聯的標準制定型稱作全劍聯制定居合,全居聯的標準制定型稱為日本居合道刀法。而隨著昭和49(1974)年河野百鍊的去世,全日本居合道聯盟又分裂出幾個其它居合道聯盟。此時,全劍聯居合道部成了居合道研習者人數最多的一個團體。
圖為全日本劍道聯盟.神奈川縣劍道聯盟居合道部段位審查現場
北京居合道與杖道同好會所研習的內容就歸屬於全劍聯繫統下的夢想神傳流居合,居合初心者剛接觸到的練習內容則為全劍聯制定居合的十二式,以及在二段或三段之後會接觸到的夢想神傳大森流、長谷川英信流等等內容。
在如今,「居合」已經不再是用于格鬥的武技,而是發展成了以自我修煉為目的的修心運動,其通過古代居合劍術的技法和核心理論來鍛鍊自己的性情與人格。(如快速的拔劍則代表做事(生存)的效率,劍出鞘的方式和擊打的部位,則代表精確的處理問題。千萬次的揮劍,則培養待事的專注度與耐心,對型招式的研習,則讓人思考自己所處的環境來產生相應的應對方式。尚武精神,則為保家衛國)
可以說,居合在今天已經不僅僅是古代劍術的傳承,更多的,則是一種心靈上的修行,用於磨練身體心智,塑造個人精神力量,且藉由正確和嚴格的訓練來使自己進一步提高禮儀、榮譽感以及文化修養的心性修行,以促使修行者能夠更好的愛自己,愛社會,以及國家,並從劍理中悟道,思考人生的哲學。
居合從古代的劍術「拔刀術」,發展為綜合的武術「居合兵法」,再到「居合道」,經歷了三次更名。而什麼是「術」,什麼是「法」,什麼是「道」?其實這個名稱的改變,是日本吸收了中華漢文化的精華後,對武術修行,因時代需求的改變而進行的更名,其概念變化,與老子的《道德經》又不無關係。
老子 中國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
道德經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道德經注》中說「以道御術」。
即以道義來承載智術,「術」要符合「法」,「法」要基於「道」,道法術三者兼備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
術,是行式、方式,
法,是方法、法理,
道,是規則、自然法則。
以上,便是居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