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子繡—飽含溫度的傳統手工技藝

2021-01-12 見山見雨

工業社會的產品多數都是可以無限複製的,隨手可得,也隨手可扔,自然沒有了小時候手工縫補或敲打出來的物件所包含的溫度。

刺子繡 ——一針一線,彰顯自製手工藝品之美

見山見雨不喜歡把作品叫做產品,更喜歡稱為活計。雖然這些小小的東西,看不出什麼野心和宏圖霸業,但一針一線之間,卻彰顯了自製手工藝品的純粹之美。

刺子繡 ——拙樸的溫情

刺子繡將時光連綴成花刺子繡,其字意是「微刺」或「小扎針」的意思,正是刺繡動作的精確描述。

這種技巧最早是用來表現水波的紋樣,或者用來縫補衣服加以裝飾。

刺子繡再國內依然是很小眾的手工類型,雖然刺子繡所表現的日式和風紋樣中有很多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樣子,但是說刺子繡起源於中國,還是值得商榷的。

刺子繡獨立成為一個裝飾性刺繡藝術之前,主要用途是衣服的補丁和保暖加厚,再麻布衣上面增加布片提高厚度以增強保暖性能,想證刺子繡起源於中國,就要證明縫補丁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補丁所用到的直針針法,是人類發展自然形成,原始人為了保暖製作獸皮衣,使用骨針和線(獸筋,植物纖維等),自然而然運用平針針法將多塊獸皮縫合在一起。

刺子繡 ——美物の賞刺子繡茶巾

用色彩繽紛的線密縫出懷舊小圖樣,簡簡單單就能發揮點綴的效果,這正是刺子繡的魅力之一。

水波紋樣的茶巾,與茶客寧靜的心相得益彰。

刺子繡—包布

不拘泥於幾何紋樣,經過大膽換色後的「脫胎換骨」,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刺子繡—包囊

白底藍花的包布,同樣給人以靜謐淡雅的感覺。

不管是白線藍染布所帶來的淡雅,或是細棉線構成的半立體形狀,其起伏的觸感,都令人想要撫摸再三。

刺子繡—靠枕

拼布手法的運用,與金屬搭扣的結合,讓刺子繡的小包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刺子繡—服飾

因為刺子繡所用針線都比較粗,圖案也是古樸、素雅的風格,所以並不適合繡在很薄或很軟的布料上,而是適合繡在稍微厚、挺一點的布料上。最好是繡在天然染料所染出來的布料上,棉布或者棉麻都是不錯的選擇哦。

這樣的刺子繡服飾,不鮮豔,亦不奪目,第一眼看過去甚至會覺得有點土。但是這種服飾越看越有味道,越洗越柔軟,越穿越能感覺出它的好與美。

如果你喜歡,也可以選擇一件自然材質的衣服,局部繡一些刺子繡圖案。繡的不好也沒有關係,就當練手了嘛。

刺子繡——包包

相關焦點

  • 這就是手工刺子繡,工整、細膩的針腳
    刺子繡有著濃鬱的鄉村風格,繁複的圖案可以用簡單的運針得以完成,慢慢的,成了具有古樸風格的自成一體的織繡流派。刺子繡的線一般是用輕捻的極粗的棉線,顏色一般是白色和藍色也有漸變色的。刺子繡使用的針,一般是4-5釐米的長針,有一些粗度,針孔要大一些。
  • 潮鞋中的藝術品,傳統刺子繡造就高顏值百搭AJ4
    但其實除了那些大牌的聯名和經典復刻之外,一些結合了地方傳統文化的鞋款,其實也十分值得去關注。比如下面的這雙使用了日本傳統刺子繡的AJ4,就十分好看且百搭。而是使用了日本農業時代流傳下來的傳統刺子繡技藝,並經過精細設計的一雙全新特別款AJ4。整雙鞋在設計上,也完全遵循了刺子繡的主題。刺子繡花覆蓋了整個鞋面做法,也讓這雙鞋辨識度非常高。這種有著久遠歷史的傳統刺繡技藝,原本就十分精美好看。
  • 【映像·非遺】郝記剪刻紙花傳統手工技藝
    【映像·非遺】郝記剪刻紙花傳統手工技藝 河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郝記剪刻紙花傳統手工技藝 是從「郝記鞋花剪紙店」創始並發展起來的
  • 樸素之美的民間刺繡:手工刺子繡入門教程,新手小白都能學會
    哈嘍,大家好,刺子繡分享了很多了,還是有朋友私信說看不夠,問有沒有不一樣的刺子繡圖案及教程,那麼,今天一次餵飽,給你大大的滿足。 新手朋友想學的不要錯過哦,包括基礎教程和說明。
  • 應景做個「鼠」年茶席,傳統刺子繡,紅紅火火過鼠年,附教程
    這樣的美好一點都不單調,讓簡而不單的刺子繡帶來了春來花開的美好。刺子繡的討喜,恰恰是它的樸拙之美,帶著一針一線手作的溫暖。沒有機器刺繡的完美無缺,反而是它的微瑕,卻被更多的人愛上。素手刺繡,感知刺子繡的美好,「溫物而知心」,這是手作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刺子繡這種褪卻了所有紛繁技巧的「大巧」,直截了當指向美的根本,這是刺子繡大愛至簡的美好吧。
  • 刺子繡3:簡單易學的刺子繡,原來可以做成這麼多美麗的東東
    分享了刺子繡第1集和第2集,今天我們來分享刺子繡第3集。有的姑娘問教程,第2期裡有圖例示意圖。其實就是直針繡,變換各種圖案而已。你可以放大了圖片看一看,基本都是直針繡組成的。圖三如上圖三中的購物袋和小方巾,都是用了紅色的刺子繡,圖案簡單大方,也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現在都提倡環保,儘量減少塑膠袋的使用。我們可以做一些這樣的刺子繡購物袋,自用或者送人都不錯,也算為環保做了一點小小的貢獻。
  • 傳統手工技藝《 兗州宋氏秸稈扎刻技藝 》——我們身邊的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九)
    秸稈扎制便是流傳在這塊土地上的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技藝。它最早起源於百姓用高粱秸稈等製作的各種造型的筷子籠、水缸蓋、小籠子等生產生活用品,是當地人謀生的手段。至今約有200餘年歷史。現流傳於兗州民間的宋氏秸稈扎刻技藝,就是用高粱秸杆扎刻而成各類工藝品,其技藝特徵明顯,純手工製作保證了製作風格的傳統性和精密性。
  • 39款刺子繡作品賞析,簡單就是美!褪卻了所有技巧的「刺子繡」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褪卻了所有技巧的「刺子繡」和它的花紋。前面小編也發過很多刺子繡教程,可以關注後搜索查閱。刺子繡紋樣七寶紋千鳥紋麻葉紋麟紋菱紋龜甲紋青海波紋刺子繡主要的7大紋樣。下面一起結合這些紋樣賞析作品效果。
  •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羊玉蘭:傳承手工染線
    文\圖 見習記者 劉婧姝 通訊員 楊耀科  編者按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南各級政府部門在保護和傳承黎族織錦紡、染、織、繡四大工藝過程中,不斷尋找和發現民間傳統匠人,發揮她們的傳幫帶作用,讓黎族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
  • 傳統手工月餅,感受中秋文化
    一口手工月餅滿嘴醇香,透著質樸,回味悠長……中秋來臨,又到了家家戶戶買月餅過節的時候。
  • 刺子繡,像十字繡一樣簡單,會拿針線就會繡
    刺子繡,近幾年在國內漸漸流行開來,但依然是很小眾的手工類型。有人說刺子繡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也有人說刺子繡是由日本傳入中國的,這些都無法考證了。其實對於刺繡愛好者來說,用這種針法能夠能夠繡出各種漂亮的幾何圖案,還可以刺繡出簡單實用的物品,才是最重要的。
  • 洪家疃傳統糖坊,純手工糖果
    如今祖一元、黃森昌的招牌是難尋蹤跡了,但傳統的食品加工技藝並沒有失傳!但也只限於老一輩的當地村民了!張治中故居解說員-唐靜麗提供拍攝洪家疃糖房製作的糖果,尤其以花生酥、白切出名,松酥爽口,香甜而不膩,令人回味悠長。在黃麓地區小有名氣。在過去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裡,沒有現在超市裡琳琅滿目的食品,那個時候最著名的零食便是爆米花、花生酥這些手工製作小吃,而且這些都算是奢侈的食品了!
  • 民生微實事|「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之吹糖人體驗活動
    2020年7月29日,由和一社區黨委主辦,深圳市藝立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之吹糖人體驗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課上,時學進老師為孩子們講了吹糖人的起源故事:「相傳,吹糖人的發明人是明代宰相劉伯溫,當時的皇帝朱元璋為了鞏固皇位,要把開國的功臣殺掉,劉伯溫僥倖被一位賣糖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以賣糖為生,他發揮才智,發明了吹糖人這門技藝,並傳授給其他人,所以民間都說劉伯溫是吹糖人的祖師爺。」
  • 民間工藝|刺繡篇——看從江少數民族婦女傳統手工技藝吧
    刺繡最初人們為了生活實用而產生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刺繡便成為民間文化藝術.帶有深厚的民間鄉土氣息.是一種寶貴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有著獨特的藝術語言和技藝表現手法,刺繡的市場化之路更是給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和生機。
  • 敲擊兩三萬次,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金銀錘揲,「金繕」技藝「復活」受損物件
    -01-大學時代積累濃厚興趣拜師苦練傳統技藝現場製作茶杯敲擊兩三萬次今天的主人公,是身懷傳統手工技藝的「手藝人」——汪大江。-02-質感渾厚肌理拙實「金繕」技藝「復活」受損物件錘揲的流程並不複雜,只需要按照設計圖紙對於器物的線條和走向施加外力,最終得到中意的器型。在這一錘一揲中,毫釐之間的分寸都在匠人心中。
  • 刺子繡,又稱小巾繡,刺繡針法很簡單,文末附視頻教程
    敲黑板敲黑板敲黑板:文末附刺子繡視頻教程哦~~刺子繡屬於一種平民刺繡。刺子繡起源於何時何地已經無從考證,有的說是起源於日本,有的說是起源於中國。無論起源於哪裡,我覺得都不是很重要。美是相通的,不分國籍。刺子繡,更多時候,都是平針繡、織補繡、回針繡的反覆運用或綜合運用,利用簡單線跡,連綴成素樸大方又不失美麗的圖形。
  • 最具底蘊內涵的刺繡,當屬刺子繡,用平針縫出來的文化,太美了
    我們都知道刺子繡就是指用白線在靛染藍布上刺繡重複的簡單幾何圖案。而白線藍染布所帶來的淡雅,亦或細棉線構成的半立體形狀,針線所帶來的起伏觸感,樸實無華的風格,質樸的美感,都會讓人忍不住愛上它。傳統的刺子繡,簡單而美好。小塊的刺子繡也有它的美好。紅色刺子繡帶來不一樣的美好。裱起來,居然有獨特的美。而刺子繡不局限於小物,原來用在衣服上,也美翻了。就是簡單的平針縫,成品卻這麼有味道。小物裡的美好味道,忍不住愛上它。不一樣的圖案,不一樣的味道。
  • 路北區非遺項目「葫蘆砑花手工技藝」:巧手鈍刀 在葫蘆上呈現古今...
    據資料記載,葫蘆砑花手工技藝出現於清代晚期。砑花的原理與陽刻相似,用瑪瑙、玉、牙、金屬等製成的砑花刀壓下花紋周邊部分,使葫蘆表面出現凹凸不平的立體圖案。砑花不會破損表皮,葫蘆可以歷經百年長久保存,歷史價值極高。「葫蘆砑花技藝所用原料為純天然葫蘆,綠色環保可再生,符合當今社會需求。」劉建春說。
  • 「匠人」父子檔:傳承溫州手工皮鞋縫合技藝
    「匠人」父子檔:傳承溫州手工皮鞋縫合技藝 2020/12/08 06:58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遊歷 瀏覽:1165
  • 傳統手工鍛造,爐火不熄,傳承不止!
    有刀友問過我,為什麼匠人工坊只做手工鍛造的大馬士革刀,而不考慮用其他材料,畢竟現在科技這麼發達,可以作為刃材的好鋼有很多。我從小跟著家裡的長輩學習手工鍛造刀劍,長大之後才發現,原來我每天都在接觸的,其實是一門已經瀕臨滅絕的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