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明朝的對外戰爭,明朝竟然大敗三任世界霸主?

2021-01-08 小h看歷史

新中國建立,如今56個民族是一家,沒有對外戰爭的說法,因此明朝與蒙古、滿清的戰爭除去。戚繼光抗倭小編也暫時除去,因為戚繼光抗倭的最大敵人還是汪直、徐海等人的大量殘餘部隊,還有少量的日本海盜。鄭成功小編也暫時除去,畢竟那時明朝已經滅亡。但是即便如此,明朝的對外戰爭依然輝煌。話不多說,正文開始。

第一、朱棣徵越南

朱棣打越南的理由非常簡單,因為從明朝建國之初越南就是明朝的附屬國。朱元璋任命陳氏為越南國王,但是越南國內出現弒君篡位的情況,而且還不通知明朝。朱棣得知此事後十分惱怒,一氣之下便派兵攻打越南。據史料記載,明軍過境如履平地,以碾壓式的存在完成勝利。

第二、屯門之戰(明葡)

16世紀初大航海時代剛剛拉開帷幕,葡萄牙與西班牙迅速崛起,成為稱霸一時的「世界霸主」。瘋狂掠奪的葡萄牙早在明朝中期就以抵達中國境內。此刻的明王朝的皇帝,正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荒唐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不過此時的葡萄牙與明政府也只是小規模摩擦。直到嘉靖初年,大戰最終爆發。1521年爆發明葡戰爭爆發,1523年明軍勝利。雙方參戰兵力明軍10000人,葡萄牙軍700-800人,明軍主要指揮官為汪鋐。雖然明朝獲勝,但還是為明朝統治者敲響了警鐘,開始大力發展火器事業,增加軍事實力。

第三、西草灣之戰(明葡)

西草灣之戰算是屯門之戰的後續。明政府在經歷了屯門之戰後,下令"不準中國人與葡萄牙人接觸。反而發布命令,要中國戰船一旦遇上懸掛葡萄牙旗幟的船隻,就將其擊毀"。由於明朝水師堅定的求戰態度,加上西草灣之戰一開始明軍就佔了上風,經過反覆較量,葡萄牙不得不接受失敗。最終明葡雙方籤訂協議,打開交易市場,但是葡萄牙每年要上交10%的利息。

第四、萬曆朝鮮戰爭

萬曆援朝戰爭可以理解為另一版本的「抗美援朝」戰爭。只是把美國換成了日本,朝鮮還是那個朝鮮。日本侵略朝鮮之初,以絕對優勢碾壓,短短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朝鮮方面不得不向明朝求援。萬曆皇帝一揮手,明軍就去了,最終明軍勝利。萬曆援朝戰爭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奠定了之後三百年的東亞的和平局面。

第五、料羅灣海戰(明荷)

荷蘭不過一個彈丸小國,卻擁有「海上馬車夫」的稱號,也曾稱霸於一時。料羅灣海戰就是明朝與荷蘭之間的戰爭,也是中國古代規模比較大的海戰之一。戰爭發正在明朝末期崇禎年間,明朝方面先後投入戰艦150餘艘,士兵幾萬餘人,而荷蘭方面派遣數十艘最新式帶加農炮的戰列艦,於福建金門東南海岸料羅灣展開激戰。這場海戰在規模上不亞於鴉片戰爭,最終荷蘭失敗,這次海戰是是中國人第一次在海上大敗西方海軍的戰役。自此之後,荷蘭方面與明朝方面維持穩定的貿易行為直到明朝滅亡為止。

第六、明英戰爭

「日不落帝國」大家都曾聽說過,明朝確實和英國展開過對戰。明朝與葡萄牙進行貿易後,英國也想打開中國市場,但是葡萄牙方面不想有人分一杯羹,就在明朝面前一直污衊英國人就是荷蘭人。此時距離料羅灣海戰發生不久,明朝對於荷蘭一點好印象都沒有,於是拒絕貿易往來。但是英國國王似乎「石樂志」,決定武力打開市場。最終明朝與英國戰爭爆發,最終明朝勝利,英國失敗,英國賠償白銀2800兩。

明朝後期真的是時運不濟,命運多舛,外有以上戰役加上後金不斷騷擾,內有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莫非真的是天要亡我大明?但是!明朝真的沒慫過!

相關焦點

  • 3個海上霸主兩個周邊小弟,挨個被明朝揍,大明沒慫過!
    前一篇講倭寇的時候,提到了明朝的戰力,今天寧衰人就跟大家聊聊明朝的對外戰爭的戰績如何。 其實,明代的發展,按照當時整個工業革命之前的世界,明朝領先了100-150年。鄭和下西洋比歐洲大航海早了一百多年。工商業發展規模、海外貿易,正規軍戰力都是世界一流的。
  • 婺源有一人,力挽狂瀾拯救明朝,打敗了「徵服半個世界的霸主」
    、最殘暴」的王朝,連續用了三個「最」,足見對明朝評價之低,學者高曉松認為明朝是「三無王朝」,所謂無明君、無名仕、無名將等等,對明朝諸如此類的惡評,可謂多如牛毛。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一個如此「差勁」的王朝,在對外戰爭中卻屢戰屢勝,尤其是在面對「徵服半個世界的霸主」時,卻依然敢戰、能戰,最後還贏得了戰爭!對比文人墨客對明朝的如潮惡評,不得不讓人感慨文人的節操。
  • 盤點:史上5位武功最高霸主,第一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
    盤點:史上5位武功最高霸主:第5.明成祖朱棣,歷史上鼎鼎有名,先在北平當燕王,常年和蒙古騎兵打仗,後來朱元璋死後又扯旗造反,奪了侄子建文帝的位,自己當起了皇上,年號永樂,在位期間,北徵蒙古,南平安南,遷都北京,派鄭和下西洋,明朝最有面子的事全讓他幹了個遍。
  • 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為何對外採取防守戰略,使明朝被蒙古打得滿地找牙
    長此以往,明朝對與韃靼交戰逐漸失去信心,甚至產生畏懼,武臣的功勳獲得越來越困難,並滋生腐敗。明朝也不會去追尋強軍之路,甚至還會反過來認為,國家沒必要保留強大的軍隊。 史料記載,面對外敵時,明朝總是想避免戰爭。這種做法也得到了當時的士大夫階段的認同,因為他們認為發動戰爭是違反道德的。
  • 明朝末年,中國和海上霸主荷蘭三次交鋒,三戰皆勝
    文/寂寞的紅酒荷蘭,位於歐洲西部,是17世紀的海上霸主,世界第一殖民強國。鼎盛時期的荷蘭,勢力遍及全球,擁有世界一半的軍艦和商船。荷蘭依仗國力強盛,軍事力量強大,在世界各地橫行無忌,沒人敢招惹它。但在古老的東方,荷蘭人卻遭遇了滑鐵盧,在和中國的交鋒中屢屢吃癟,大明朝曾和荷蘭爆發了三次戰爭,結果明朝三戰皆勝,「海上馬車夫」的臉都丟光了。1622 年,荷蘭依靠強大的艦隊佔據了澎湖,封鎖漳州海口,威逼明朝通商給予貿易特權。明廷得知荷蘭的囂張行徑後勃然大怒,大明中央政府下令福建巡撫嚴懲荷蘭人。
  • 荷蘭的無敵艦隊曾是歐洲霸主,為何被明朝海軍打得道歉又賠款?
    十六世紀中後期的荷蘭可以說是稱霸歐洲海域,荷蘭的無敵艦隊為荷蘭贏取了短暫的「世界霸主」稱號。荷蘭面積不大,人口也不多。但是荷蘭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後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荷蘭對外擴張的勢頭相當猛進,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了全球性殖民統治,荷蘭達到了黃金時期成為世界霸主。
  • 同一場戰爭,明朝、朝鮮、日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價
    明朝萬曆皇帝,一個連續22年不上朝的皇帝。有人說他是禍國昏君,有人說他是千古一帝,但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萬曆皇帝主導了明朝最後的輝煌。萬曆皇帝為了鞏固中華疆土的完整,維護明朝宗主國的地位,發動了萬曆三大徵。寧夏之役掃除西北邊患;播州之役鎮壓不臣;朝鮮之役清除隱患。
  • 明朝對外戰鬥到底多厲害?荷蘭、日本都是手下敗將,世界無人能敵
    明朝時期的海軍實力無比的強大, 堪稱當時世界第一!哪怕是同時期的歐洲海洋霸主國家,都不是明朝水師的對手。當時明朝水師將向明朝挑戰的國家都打到臣服,總共有三十六個國家的使節向明帝國臣服,中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海洋國家。
  • 明朝萬曆援朝抗倭戰爭期間,曾有借兵暹羅的提議,為何後來沒了下文?
    到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1597年1正月,日軍撕毀停戰協議,再次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調集4萬兵力赴朝救援,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全部從朝鮮半島撤退。 可以看出戰爭在中期,尤其是第二次的時候,明日雙方已經陷入了僵持狀態,在此情況之下,明朝的也想儘快打破僵局,也想了不少辦法。
  • 鼎盛時期的清朝和明朝相比 誰更厲害一些
    這就是說,當時中國人已經達到了4.5億,是明朝人口數量的2倍多。從人口數量上來看,清朝再得1分。外戰成績明朝對外戰爭的數量不多,影響比較大的有5次。一是明成祖朱棣遠徵安南(越南),以碾壓式的勝利結束了戰爭。二是1521年——1522年與葡萄牙之間的一次戰爭,一戰屯門,二戰西草灣,均戰勝了葡萄牙。
  • 明朝時期,朝鮮和日本人口差距不大,為何抵禦日本全靠明朝外援?
    從整個歷史上來說,日本總共發動了三次對外戰爭,除了我們廣為了解的甲午中日戰爭,以及侵華戰爭,在明朝歷史上,還在朝鮮與明朝發生激烈軍隊對抗。可以說,每一次戰爭的背後,都能夠看到日本人在對外擴張時的軍國主義思想,事實上,這才是日本人在對外戰爭中一直能夠以小博大的重要原因。
  • 南明最後戰將,堅持打到康熙王朝,史書:他死後明朝才算真的結束
    明萬曆年間,明神宗朱翊鈞不問朝事,不久,壬辰倭亂爆發,日本太閤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抗倭援朝戰爭爆發,在戰場上,明軍驍勇善戰,大敗倭寇,至此之後,日本閉關鎖國二百餘年,東敵被肅清。抗倭援朝戰爭,明軍國內生產總值降低一半,從明憲宗到明穆宗積累的百年財富和精銳損失殆盡,這場戰爭,無疑讓明朝來了一次大出血。
  • 一將無能害死三軍的蠢材元帥,明朝就佔了三位,合計坑了百萬明軍
    不說朱元璋和朱棣,明英宗的爺爺朱高熾在靖難之役堅守北平,擋住了李景隆的50萬大軍;父親朱瞻基,對內平定他二叔漢王朱高煦的叛亂,對外親徵蒙古兀良哈,都取得大勝。到了朱祁鎮繼位,這位少年天子雖然年輕,卻也有一番安邦定國的雄心壯志。自正統三年到九年,明英宗三次北伐蒙古和瓦剌,雖然小打小鬧,卻也取得到一些戰果。
  • 看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就懂了
    但是,可惜的是,在最後,依舊是淪為魚肉,任他人像刀俎一般任意切割。我們如此廣袤的土地,那麼多的人,最後怎會淪為敵寇的盤中餐,任意瓜分?尤其是面對日本,在當初慘敗究竟是為何?通過明朝的繪製的地圖便可知其中緣由,也可見,這大清的失敗和最後的滅亡,不過就是事情發展的必然罷了。
  • 萬曆朝鮮戰爭誰贏了?明朝、朝鮮、日本都是輸家
    1588年,日本太閤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豐臣秀吉的計劃是以朝鮮為跳板,入侵並最終實現佔領明朝的目標。豐臣秀吉將這一計劃告知了朝鮮宣祖李昖,後者感到大吃一驚,他從道德和常識兩個方面進行拒絕和規勸,敦促豐臣秀吉放棄這個瘋狂的想法。
  • 明朝末年的雷霆之怒,「料羅灣海戰」大敗荷蘭
    1633年(明朝崇禎六年),明朝與荷蘭殖民軍在 福建金門海岸 料羅灣一帶 展開激戰,最後明朝水師在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為前鋒下以絕對優勢兵力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 與劉香海盜聯軍。這是以中國為東方代表,以荷蘭為西方代表的史上第一次東西方最大海戰(之前的小規模中葡之戰,這裡不說),且以當時的明朝(中國)勝利告終。
  • 【地理探究】從明朝皇帝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圖的反應看明朝和清朝對...
    所以利瑪竇當時獻出來的這份世界地圖,不僅僅沒有得到明朝的重視,甚至連後來的清朝也並沒有重視這種情況。而如果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們在思維上落後於同時期的世界水平,早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非常的明顯了,並不是從清朝就開始的,清王朝只不過是在一定程度上繼續延續了明朝的一些思維慣性罷了。
  • 張獻忠手下出了三個明朝一字王,決定了明朝和清朝最終的勝負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四人中的三人竟然最終被明朝封為一字王,掌握了明朝的軍政大權,將明朝的生死存亡掌握在手中。 1647年,孫可望率領大西軍餘部佔領雲南,並在雲南修養生息,經過幾年的恢復與發展,雲南生產得到了恢復,大西軍的補給得到了增強,而孫可望、李定國等人決定改變之前與明朝(此時已是南明時期)對抗的政策,改為聯明抗清。
  • 網絡世界裡,明朝愛好者正在重建大明
    宣傳派,是比較常見的狹義明粉,其特徵就是在網際網路上大肆宣傳明朝的正面事跡,包括: 收復幽雲十六州、鄭和下西洋、在對外戰爭中勝利、擁有諸多具有民族氣節的王侯將相等等...... 而宣傳派最常用的口號,就是下面這句: 我大明朝立國276年,開疆拓土。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明朝人物TOP10
    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TOP 7鄭和 鄭和,回族,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又作「三寶太監」),雲南昆陽州人。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