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講倭寇的時候,提到了明朝的戰力,今天寧衰人就跟大家聊聊明朝的對外戰爭的戰績如何。
其實,明代的發展,按照當時整個工業革命之前的世界,明朝領先了100-150年。鄭和下西洋比歐洲大航海早了一百多年。工商業發展規模、海外貿易,正規軍戰力都是世界一流的。
我一直的觀點是:滿清的入侵雖然有一定影響,但其實不是落後的根本原因。只是突然歐洲的工業革命好像開了掛一樣突然加速,將我們甩開。一個開掛,一個正常打怪升級,所以短短200年,差距就拉開了。
好了,廢話不說了,我們還是回到主題:
大明疆土遼闊,但一直跟蒙古糾纏不清,雖然元朝變成北元後分裂成三個大勢力,但黃金家族的餘威還是讓大明的邊疆不安寧。因此明朝的精銳部隊大部分集中在北方。
後期水師也慢慢發展起來,除去倭寇侵擾的江南衛所兵,總體軍力還是很強的。
今天我們來看看明朝立國以來的對外戰爭結果如何?
第一次:揍越南,朱棣徵越南
朱棣是個街溜子皇帝,其實打越南的理由很簡單,和後世的某個大人物理由很類似:「
南面的小朋友不聽話喲!「 明朝建國之初,越南是明朝的附屬國。朱元璋任命陳氏為越南國王,但後來朱棣手裡,政變弒君篡位,本來也沒啥,但是不給天朝上國通知就不對,朱棣發現自己小弟換人了,而且還沒來拜碼頭,十分惱怒。派兵攻打越南。據史料記載,碾壓完勝。
第二次:揍葡萄牙,屯門之戰
16世紀歐洲大航海時代剛開始,葡萄牙與西班牙迅速崛起算是初期的海上霸主,葡萄牙早在明朝中期就以抵達中國。這時候明王朝的皇帝是那個千年不遇的奇葩皇帝朱厚照。開始的時候葡萄牙與明政府也只是小摩擦,雙方在香港、澳門附近小衝突了幾次。嘉靖初年,葡萄牙人覺得自己實力夠了,大戰爆發。1521年雙方開始正式開戰,1523年明軍勝利。史料記載:明軍參戰人數10000人,葡萄牙700-800人,明軍指揮官為汪鋐。
老實說,雖然勝利,但贏的也不輕鬆,畢竟是十倍軍力,本土作戰。就是這第一次與歐洲人的接觸後,明朝意識到火器的作用。開始大力發展火器事業,增加軍事實力。
第三次:揍葡萄牙,西草灣之戰
西草灣之戰算是屯門之戰的後續。當時明朝贏了屯門之戰以後,明政府下令"不準中國人與葡萄牙人接觸。同時要中國戰船一旦遇葡萄牙旗船隻,無論軍艦商船。就將其擊毀"。然後西草灣之戰第二次湊翻了葡萄牙,但明朝政府也意識到了歐洲軍艦的強大,後來雙方達成協議。葡萄牙可以進行官方貿易。按照明朝法律進行,同時上繳稅款,合法經營。
第四次:揍日本,萬曆朝鮮戰爭
萬曆援朝戰爭是明代版「抗日援朝」戰爭。朝鮮當時是明朝的藩屬國。日本侵略朝鮮優勢碾壓,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朝鮮向明朝求援。明軍遠赴朝鮮,基本全殲入朝的日軍。
萬曆援朝戰爭其實更深遠的是對日本壓制了300年,對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
順便提一下,前段時間很火的韓國電影《鳴梁海戰》,就是這場戰爭中的一段,當時朝鮮也就李舜臣是算個不錯的將領。按照棒子們的尿性,這電影有多少水分。大家應該清楚。
第五次:揍荷蘭,料羅灣海戰
荷蘭很小,但大航海時代卻有「海上馬車夫」的稱號,也稱霸於一時。料羅灣海戰算是中國古代規模比較大的海戰之一。這場海戰雖然勝利,但也導致了臺灣後來的命運。
明朝末期崇禎年間,其實明朝當時李自成、滿清等威脅更為巨大。但是打荷蘭人,明朝方面先後投入戰艦150餘艘,士兵幾萬餘人,荷蘭有幾十艘帶加農炮的戰列艦,雙方在福建金門東南海岸料羅灣開打。最終荷蘭失敗,這算是中國人第一次在海上大敗西方海軍的戰役。後來荷蘭方面與明朝方面維持穩定的貿易行為直到明朝滅亡。
第六次:揍英國,明英戰爭
這次戰爭是被挑撥的。明朝跟葡萄牙打過幾次後,雙方安寧的貿易。英國想打開中國市場,葡萄牙卻樂意。給明朝忽悠英國人就是荷蘭人。當時距料羅灣海戰發生不久,明朝對於荷蘭沒什麼好感,拒絕了貿易往來。英國決定武力打開市場。最終明朝與英國戰爭爆發,
嚴格意義上,只算是小規模衝突,雙方投入的戰船不超過10搜,明朝廣東海防當局派出3艘戰船發射火炮和火箭,很快就幹翻了英國人。有趣的是,英國還上過虎門地區,燒了幾艘船,搶了30頭豬跑了。最終結果,狠揍一頓,通過談判,英國賠償白銀2800兩。
其實一直到崇禎年間,明朝那時候已經是內憂外患,一腦門麻煩,但是對外敵還真沒慫過。基本跟當時的歐洲海上霸主都拼過,而且沒吃虧。
【如廁小品,歷史趣聞】
【關注寧衰人,扯淡不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