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同源中草藥之--天麻

2021-02-12 進膳盡美

  傳說,遠古時代神農氏到深山採藥,不料摔倒,爬起來時,見一奇特植物,圓圓赤褐色的莖杆上連一片葉子也沒有,恰似箭杆插地。他採回煮食,能治許多病,神農氏認為這是神箭的遺物,就命名為神箭。由赤杆,又名赤箭。這就是今天的天麻。

  《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吳普本草》稱為神草,宋《開寶本草》稱天麻。《本草綱目》云:「赤箭以狀得名……天麻即赤箭之根。」《夢溪筆談》云:「赤箭即天麻也。」

天麻為蘭科多年生腐生草本植物天麻的莖,無根無葉片,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是靠同化侵入其體內的蜜環菌(屬真菌)獲得營養。塊莖長圓或橢圓形,有環紋,粗壯呈圓柱形,黃褐色,0.6~1米。疏生鱗葉,膜質,有油脈,鞘狀抱莖。總壯花序,頂生,多花,黃綠色。蒴果直立長圓形。花期7月。果期7~8月。生於林下腐質肥厚處。

性味與歸經】性平,味甘。歸肝經。

性能特點】橢圓形或長條形,略扁,皺縮而稍彎曲,長3~15釐米,寬1.5~6釐米,厚0.5~2釐米。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有縱皺紋及由潛伏芽排列而成的橫環紋多輪,有時可見棕褐色菌索。頂端有紅棕色至深棕色鸚鵡嘴狀的芽或殘留莖基;另端有圓臍形疤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角質樣。氣微,味甘。

功效】平肝息風止痙。屬平肝息風藥下屬分類的息風止痙藥。

主治病症

1.平肝息風。天麻質潤多液,能養血息風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可治療血虛肝風內動的頭痛、眩暈,亦可用於小兒驚風、癲癇、破傷風。

2.祛風止痛。用於風痰引起的眩暈、偏正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

與用量】用量3~9克,煎服。用治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癲癇抽搐、破傷風。

使用注意】氣血虛甚者慎服。

產地】生於溼潤的林下及肥沃的土壤上。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西藏等地。

採收加工】春季4~5月採挖為「春麻」,立冬前9~10月採挖為「冬麻」,質量較好。挖起後除去泥土,大小分檔,用清水或白礬水略泡,刮去外皮,蒸或煮透心,攤開晾乾或用無煙火烘乾。亦可切片曬乾。

真假、好壞鑑別

  1、聞:真品天麻有一股「馬尿」味,這個騷味比較重,放很長時間都不會消失,蒸煮都有這個味道,但室內大棚天麻的馬尿騷味就很淡,甚至聞不到。這是好天麻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所以買天麻第一就要聞味道,有騷味的就是好天麻!

  2、看:鸚鵡嘴,它就是天麻在冬天發的芽苞枯萎後的殘留體,冬天的天麻就有鸚鵡嘴,是好天麻。春天的天麻開始長杆子,就沒有鸚鵡嘴,當然這個也不絕對,鸚鵡嘴是很輕的材質,乾燥後輕輕一碰就掉了,所以很多冬麻也不一定都帶有鸚鵡嘴,但會有一個疤痕。此外,天麻表面還有一個個突出的小點組成的螺旋狀條紋,那個就是天麻的菌絲生長點。

  注意:好天麻外形不是很規則,顏色偏深,大棚天麻外形比較統一,顏色發白(所以,各位親在買天麻時不要以貌取物,外表再好看,治不了病痛,照樣是廢柴一堆,買天麻不是選老公、也不是找老婆,不看外表看療效,看過彝良街上少部分天麻實體店的人應該知道,他們擺出來的天麻都很規則、顏色蒼白,是不是好貨,不言而喻)。

  斷面:好天麻的斷面呈松香斷面,此斷面可以判斷幹天麻真假和肉質好壞,且能看出幹天麻是否足夠幹。

  3、嘗:上好的天麻是淡甘的,略有丁點辛味,可以直接嚼食,能直接嚼化,口感是蠻舒服的,我平時沒事也會吃上一兩個。如果你嘗到的天麻沒有什麼味道,那多是大棚天麻,如果嘗到酸味,澀的,那就要小心了,酸的是打過硫磺的,澀的怕是假的。

現代藥理研究】動物試驗證明,天麻浸膏及水煎液有鎮靜、鎮痛、抗驚厥作用;天麻多糖有增強實驗動物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及細胞免疫和抗炎作用。另有延緩衰老,抑制血小板聚集,保護心肌細胞等作用。

臨床配伍應用

  ①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頭痛眩暈,失眠:天麻9克,鉤藤(後下)、川牛膝各12克,石決明(先煎)18克,山梔、黃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各9克。水煎服。(《雜病證治新義》天麻鉤藤飲)

  ②治高血壓:天麻5克,杜仲、野菊花各10克,川芎9克;水煎服。(《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③治偏正頭痛,首風攻注,眼目腫疼昏暗,頭目旋運,起坐不能:天麻45克,附子(炮製,去皮、臍)30克,半夏(湯洗七遍)30克,荊芥穗15克,木香 15克,桂枝(去粗皮)0.3克,川芎15克。上之珠,搗羅為末,入乳香勻和,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漸加至十丸。茶清下,日三。(《聖濟總 錄》天麻丸)

  ④治腰腳疼痛:天麻、細辛、半夏各60克。上用絹袋二個,各盛藥90克,煮熟。交互熨痛處,汗出則愈。(《世傳神效名方》)

  ⑤治風溼麻木癱瘓:天麻、扭子七各30克,羌活、獨活各5克。白酒(40度)500毫米,浸泡7天。早晚適量服用。(《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天麻粥


準備三克天麻,一百克大米,適量的白糖。先把天麻洗淨,晾乾後研磨成細粉末;大米淘洗乾淨,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煮粥,待粥將成時加入天麻粉、白糖,攪勻後煮沸即可。溫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服用天麻粥可以平抑肝陽、祛風通絡、解痙止痛,對於肝風內動所致的癲癇或驚厥抽搐、頭目眩暈等症,對風溼痺痛、手足麻木等症也有輔助治療功效。

天麻魚頭


準備天麻、茯苓各十克,五克川芎,新鮮鯉魚1條,適量的料酒、鹽、醬油、水澱粉。先把鯉魚處理乾淨;川芎、茯苓、天麻分別入水浸泡,撈出後放在米飯上蒸透,切片,填入魚頭與魚腹中,上籠蒸半小時。將醬油、料酒、鹽、水澱粉混合在一起,拌勻,調成芡汁,澆在鯉魚上蒸熟即可。佐餐食用,每隔3日1劑。

本品具有平肝祛風、定驚止痛的功效,善治虛火上炎所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以及肝陰不足所致的煩躁易怒、頭痛失眠等不適,也是肥胖者的食療保健佳品。

天麻燉豬腦


準備十克天麻,一個豬腦。將豬腦洗淨;天麻洗淨後入蒸鍋中蒸熟,切片。將豬腦、蒸熟的天麻一起放入大碗中,隔水燉至豬腦熟透即可。佐餐食用,隔日1劑,分2次服完。服用天麻燉豬腦可以起到祛風開竅、疏通經脈、滋陰安神的功效,適用於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神經衰弱、頭暈眼花等。

相關焦點

  • 食藥同源中草藥之-- 刀豆
    因為高興緊張,他居然呃聲連連,全家束手無策,鄰居有位大娘見了,遂從家中菜園摘了把外形似刀的豆莢煮湯餵他食之,居然止住了。原來這豆莢因形態像刀,故名,俗稱「大刀豆」,也叫「挾劍豆」,在鄉間早有人食之,當地農村,歷來家家都種刀豆。婦女們還採用鮮嫩的刀豆,巧制刀豆蜜餞,俗稱「刀豆花」,為迎賓待客,饋贈親友的珍品。
  • 藥食同源 | 天麻雖好,但不能濫用!小心這5個禁忌,別踩雷
    藥食同源 | 天麻雖好,但不能濫用!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認為:「補益上藥,天麻為第一。世人只用之治風,良可惜也。」天麻在中藥界屬於「上藥」,它性甘、辛溫,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天麻素、天麻多糖等,可用於治療頭暈、定驚、祛風溼、益氣養肝。
  • 藥食同源--紫蘇提取物
    其中以葉子完整、色紫香濃為上品,因人們發現其食藥兩用功效,現已進行人工種植。紫蘇葉(或帶嫩枝)於夏季枝葉茂盛時採收為佳,除去雜質,鮮用或曬乾備用。果實於秋季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備用。6——9月採收紫蘇梗,將打下葉子和果實後剩下的主莖切成段入藥。
  • 食藥同源中草藥之-- 肉蓯蓉
    古代醫學著作中已有記載,稱「此乃平補之劑。溫而不熱,補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洩,有從容緩和之貌,故名蓯蓉」。肉蓯蓉(學名:Cistanche deserticolaMa),別名疆芸、寸芸、蓯蓉、查幹告亞(蒙語),屬瀕危種。高大草本,高40-160釐米,大部分地下生。花期5-6月,果期6-8月。主產於新疆、內蒙古阿拉善盟,甘肅、寧夏也有分布。
  • 藥食同源草的約會——與大國醫智庫張志強教授一席談
    中華傳統文化傳遞著「安身之本,必資於食」「食借藥之力,藥助食之功」的理念,此為藥食同源。上古聖賢運用五維思維理論,指出天氣主生,地氣主養,中醫藥文學倡導「以自然之物養護自然之身」說的是中藥材取自天地,遵循自然,因作用廣泛而倍受推崇。
  • 藥食同源大全,值得關注(2020年最新版)
    通知顯示,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經安全性評估並廣泛公開徵求意見,將對黨參、肉蓯蓉、鐵皮石斛、西洋參、黃芪、靈芝、山茱萸、天麻、杜仲葉等9種物質開展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以下簡稱食藥物質)生產經營試點工作。 根據各地試點實施情況,國家衛健委將會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研究論證將上述物質納入食藥物質目錄管理的可行性。
  • 楊尚真:要加快藥食同源中藥論證 推動中醫治未病的創新
    如果對於這些中藥提前進行藥食同源論證,必將擴大防控範圍和效果;同時也能極大地推進治未病中心發展。現行市面上,對於人體機能有調節控制作用的物品有藥品、食品、保健品,其中食品有普通食品和藥食同源中藥食品,楊尚真代表說。
  • 【藥食同源】西紅花
    藥名:西紅花、又名藏紅花。 功效分類:活血祛瘀藥;散鬱開結藥;涼血解毒藥。科屬分類:鳶尾科。 (《青島中草藥手冊》) 3、西紅花治產後瘀血:丹皮、當歸各6g,大黃4.5g,番紅花2g,幹荷葉6g。研末。調服,每日3次,每次6g,開水送下。 4、西紅花治傷寒發狂,驚悸恍惚:用撒法郎二分。水一盞,浸一宿。服之。
  • 藥食同源:食藥兩用中藥大全!
    (以上為2012年公示的86種)2014新增15種       人參 、山銀花、芫荽、玫瑰花、松花粉、粉葛、布渣葉、夏枯草、當歸、山奈、西紅花 、草果、薑黃、蓽茇 ,在限定使用範圍和劑量內作為藥食兩用。      以上101個藥食同源品種的具體植物來源、使用部位,用途限制、批准情況等內容詳見文後附表。
  • 藥食同源小產品 撬動國內大市場
    中康本草此次與醉味公司聯合開發黃精雞爪,就是利用貴州道地藥材、貴州雞爪、貴州大蒜、貴州辣椒、貴州花椒等當地原生態食材,打造一款藥食同源休閒健康食品,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這也是中康本草公司始終如一的追求」。中康本草公司總經理肖梟在品鑑會現場說。
  • 身處藥都,藥食同源中藥材都有哪些?你不可不知……
    (以上為2012年公示的86種)註:來源於《關於進一步規範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人參 、山銀花、芫荽、玫瑰花、松花粉、粉葛、布渣葉、夏枯草、當歸、山奈、西紅花 、草果、薑黃、蓽茇 ,在限定使用範圍和劑量內作為藥食兩用。
  • 天麻的功效與作用吃法,天麻7大養生功效和10大吃法,建議收藏
    導讀:在我國自古以來就會有「藥食同源」的食療文化藝術,早在《皇帝內經》中就明確提出了治病的標準——「藥以祛之,食以隨著」。而天麻作為一種普遍的藥食同源種類,除開祛風溼,止痛、益氣活血以外,也有別的許多功效,在食療中具備很重要的影響力。一、什麼人群最需要進食天麻呢?
  • 藥食同源之甘草
    豆科、甘草屬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壯,是一種補益中草藥。多生長在乾旱、半乾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根和根狀莖供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乾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曬乾。
  • 古詩詞裡的中藥材,藥食同源,源遠流長
    我們的祖祖輩輩喜歡效法自然,天人合一,講究五行相生相剋,衍生了許許多多別具一格的藥食同源文化。雨雪天氣,如果不能出去散步步,不妨在古詩詞裡去散散心。那些藏在古詩詞中的中藥材,不僅可以療病,同時也可以醫心,給人以賞析悅目的享受。
  • 藥食同源之藿香
    藿香拉丁名 Agastacherugosa,別名排草香、把蒿、大葉薄荷,唇形科藿香屬芳香草本植物,是我國傳統的藥食同源植物,全國各地廣泛分 布,東北各主要山區、半山區,尤其是長白山區各縣均有較大面積野生 或半野生分布
  • 藥食同源——西紅花的功效與作用
    藥名:西紅花、又名藏紅花。 功效分類:活血祛瘀藥;散鬱開結藥;涼血解毒藥。科屬分類:鳶尾科。 (《青島中草藥手冊》) 3、西紅花治產後瘀血:丹皮、當歸各6g,大黃4.5g,番紅花2g,幹荷葉6g。研末。調服,每日3次,每次6g,開水送下。 4、西紅花治傷寒發狂,驚悸恍惚:用撒法郎二分。水一盞,浸一宿。服之。
  • 代表心聲丨楊尚真:加強加快藥食同源中藥論證 推動中醫治未病發展...
    「其實,在中藥中還有很多『無毒』中藥,這些就是我們稱之為『藥食同源中藥』,這些『藥食同源中藥』既有藥性,能夠抗禦疾病,又是食物,可以長期服用。」楊尚真代表介紹,傳統將中藥分為上中下、無毒常毒大毒三品,如果將其中的既是藥物又是食物的「藥食同源中藥」單獨加以認證的話,將會更加擴大中醫藥的使用範圍。
  • 清熱解毒 · 菊花 (藥食同源)
    3.目赤昏花本品辛散苦洩,微寒清熱,如肝經,既能疏散肝經風熱,又能清洩肝熱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經風熱,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腫痛,治療前者常與蟬蛻、木賊、白僵蠶等疏散風熱明目藥配伍,治療後者常與石決明、決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藥同用。
  • 健脾安神 · 茯苓(藥食同源)
    茯苓經常出現在古代文人的詩句中,如西漢《淮南子》:「千年之松,下有茯苓」。唐代詩人李商隱有「碧松之下茯苓多」的詩句。因茯苓與青松相伴而生,所以,茯苓自古以來被視為延壽之品。魏晉時期,服用茯苓已蔚然成風,南朝陶弘景辭官隱退後,梁武帝令「每月賜給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以供服餌」(《梁書 · 陶弘景傳》)。
  • 一味藥食同源的中藥,常用於活血祛瘀調經,但過量食用會中毒
    有一味藥食同源的中藥材,它是活血祛瘀的要藥,常用於活血祛瘀調理經期問題,但是如果過量食用,它所含有的物質水解後能形成氫氰酸可導致中毒。它就是藥食同源的中藥材桃仁。桃仁作為藥材使用最早可見於《神農本草經》,它是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桃或者山桃的乾燥成熟種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