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東徵1
1、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公元前334年)
公元前336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死後,他的兒子亞歷山大繼承王位。
公元前356年,亞歷山大出生於馬其頓王國的首都伯拉。亞歷山大出生的時代,希臘的繁榮已成過去,曾強盛一時的斯巴達和雅典在歷時二十七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耗盡了最後的力量,再也沒有重建霸權的能力。此時,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小王國馬其頓乘機興起。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是一位勇敢、果斷、野心勃勃的國王,在他的統治下,馬其頓由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邦,躍為希臘地區的霸主。
亞歷山大少時曾經受過良好的希臘文化的教育,著名的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是他的老師。
有這樣一個故事:馬其頓的國王腓力二世買了一匹未經訓練的烈馬,決定在城外廣場上試馬。
國王說:「誰能最先馴服這匹馬,我就把劍送給他!」十幾名優秀騎手相繼被摔下馬來。國王沒精打採地說:「把馬牽走吧。」
「慢著!」國王12歲的兒子亞歷山大飛速地跑到父親跟前,「這麼好的馬,可惜被這些膽小的人給弄糟了。」「你怎麼能譏笑長者!你徵服得了這匹烈馬?」國王說。
在場的人都笑了起來,出人意料的是國王竟同意讓亞歷山大來馴馬。亞歷山大勇敢頑強地馴服了這匹烈馬,他的父親和在場的人都驚呆了。
從此,腓力二世更喜歡亞歷山大,他從希臘聘來著名的學者、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來教育亞歷山大,偉大的荷馬史詩成為亞歷山大最喜愛的作品。他一意仿照詩中英雄,為馬其頓建立豐功偉績。從十六歲起,他就跟他父親,參加軍事遠徵,學得不少作戰技術和軍事知識。在著名的喀羅尼亞戰役中(公元前338年),十八歲的亞歷山大曾指揮馬其頓軍隊的左翼,取得輝煌的戰果。他經常參與治理國家的政務活動,習染統治階級的各種思想觀點和道德習慣。這些,使得亞歷山大從兒童時代就培育起一種好大喜功的思想。據說,在他還沒有登上王位的時候,每當他獲得父親勝利的消息時,就會發愁,因為他害怕這樣下去徵服世界的「偉大」事業就沒有他的份兒了。亞歷山大具有狂暴的熱情、堅強的意志和出眾的智力。每臨大事,他總能保持堅定的信心、敏銳的判斷和隨機應變的才能,來實現他的預想。
亞歷山大即位時,才不過二十歲。當時,國內外環境十分困難,內有馬其頓貴族的謀叛,,外有希臘各邦的反抗。腓力猝然死去,在馬其頓和希臘城邦引起了強烈的反應。馬其頓的版圖本來就是靠徵服擴大的,這時那些被徵服、被吞併的北方部落開始騷動,一部分軍隊投到了背離者一邊。希臘的反馬其頓派又活躍起來。德摩斯梯尼(德謨斯提尼)為此高興萬分,給自己帶上了花環。雅典的公民大會則投票決定給謀殺者一頂冠冕。伯羅奔尼撒各邦(除麥加洛波利斯和美塞尼亞外)也團結在斯巴達之下,展開反馬其頓的鬥爭。進行這一鬥爭的還有底比斯(忒拜)。亞歷山大首先鎮壓了馬其頓貴族的謀叛,然後率軍南下,越過溫泉關,進入福基斯,在特爾斐召開近鄰同盟,重掌腓力時代盟主的大權。接著進軍伯羅奔尼撒,控制了斯巴達以外各邦。雅典雖未受亞歷山大兵鋒所及,但懾於兵威,只好派使向亞歷山大請罪,承認他為希臘的霸主。公元前336年秋亞歷山大在科林斯召開希臘同盟大會,除斯巴達外各邦皆有代表參加。會上任命亞歷山大為遠徵軍統帥。
正當亞歷山大準備東徵前夕,北方伊利裡亞人掀起暴動。亞歷山大為了清除遠徵後顧之憂,平定了暴動。在同北方部落的一次作戰中,他負了傷,於是,亞歷山大逝世的謠言就傳開了。這個謠言傳到希臘,各邦反抗又起。底比斯首先起事,殺死留駐的馬其頓官員,圍攻駐紮在衛城卡德米亞的馬其頓軍,同時向希臘各城邦呼籲,聯合起來,共同反對馬其頓,雅典和伯羅奔尼撒各邦都參加了反馬其頓運動,但保持慎重態度。
亞歷山大知道,底比斯是希臘諸城邦中有名的大城邦,如不把這次暴亂平息下去,其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他決定殺一儆百,當機立斷,火速揮師南下,以閃電般的速度出敵意外的出現在底比斯城下。底比斯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無不驚慌失措。底比斯城被攻陷,變成了一堆瓦礫,6000人被殺,3萬居民都被變賣為奴,只有過去和腓力二世或亞歷山大友好或贊助過馬其頓的少數人除外。 亞歷山大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底比斯是有名的大城邦,它的被毀滅,引起全希臘的極大震驚。希臘諸城邦望風歸順,紛紛表示臣服。隨後雅典也表示臣服,並懇求寬恕。在科林斯召開的希臘同盟大會上,重申擁立亞歷山大為希臘的盟主,支持他東徵波斯。此後,底比斯雖然被重建,但已經失去重要性。公元前2世紀中期,併入羅馬帝國。
在希臘局勢平定之後,亞歷山大便著手實現他父親預先計劃好的對東方的侵略性遠徵了。
希波戰爭(公元前499年至前449年)在希臘世界與波斯帝國之間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雖然此戰後的百餘年間,雙方並未公開大戰,但都伺機插手對方事務,如希臘內戰期間,波斯以調停人的身份撈了不少好處,希臘僱傭兵也曾幹預波斯王位之爭,因此,對立情緒並未消除,反而越演越深。希臘久存報復之心,卻始終為內爭所苦,無力外伐。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在徵服希臘後,號召進攻西亞,於是成為希臘人心目中的復仇天使。但亞歷山大東徵,其目的不僅是奪取一個波斯帝國,且有其更龐大的計劃,他有一句名言:「一個有志之士的奮鬥是不應當劃出一條什麼界線的」,他是「把世界當做自己的家鄉」,以徵服世界為己任。這個世界沒有邊際,不只是西亞、非洲,也不只是印度、西歐,甚至連中國和英國也要囊括在內,他說,"把中國海岸作為希臘的天然邊界,也是很可能的。這樣一來,我的馬其頓的強大與安全就將得到永久的保證"。關於他的野心,阿里安曾說,「即使在亞洲之上再加上歐洲,把不列顛諸島也併入歐洲,他還是不會滿足。他永遠要把目光投向遠方,尋找那些他還未見過的東西。」可見,亞歷山大東徵的原因,既出於希臘人報復波斯的傳統心理,更是他追求名位、好大喜功、圖謀主宰世界的雄心暴漲所致。
風光綺麗的亞歷山大城宛如一顆明珠鑲嵌在地中海畔,它是埃及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著名良港,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亞歷山大城雖然座落在埃及境內,它的興建者卻是曾一度在歷史舞臺上叱吒風雲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俗話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波斯國王大流士(前522年-前486年在位)、薛西斯(前485年-前465年在位)等恐怕做夢也想不到,他們在希臘國土縱橫馳騁、恣意妄為百年後,曾經被他們用刀劍施於頭項的希臘人的後代們,卻又將明晃晃的刀槍架到了他們的後代的脖子之上。格拉尼庫斯河戰役開始之際,也正是他們的後代們開始慘遭刀鋒洗禮之時。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親率3萬5千人大軍和160艘戰艦,開始了對東方波斯的遠徵。遠徵的藉口是波斯人在希波戰爭時曾蹂躪希臘的聖地,後來又參預刺殺亞歷山大之父腓力二世。為了喚起人們的同情,瓦解波斯帝國,亞歷山大還把自己打扮為人民的解放者,假惺惺地許諾要幫助亞洲諸族擺脫波斯的羈絆。其實,這不過是他為了徵服亞洲而採取的一種宣傳策略。這次遠徵有深刻的社會經濟根源。當時希臘城邦已經衰落,社會矛盾十分尖銳。自由民破產日益嚴重,破產者多靠行乞和各種零星工作餬口,或去當僱傭兵以求生路;而富有者也希望把這批使他們感到不安的社會集團打發出去。另一方面,馬其頓貴族和希臘的富有者都熱衷於發動戰爭,以便掠奪土地、財富和奴隸。此外,馬其頓的統治集團深感希臘內部不穩,企圖以發動對波斯的戰爭來轉移希臘反馬其頓運動的視線。
出師之前,亞歷山大把他所有的財產和奴隸分贈給人。
「請問陛下,您把全部財產都分掉了,那您把什麼留給自己?」有人問。
「希望!」亞歷山大回答,「我把希望留給自己,它將給我無窮的財富!」
途中,遠徵軍佔領了小亞細亞的一座古城,有人請亞歷山大觀看一輛皇帝的戰車。車上有個結子。據說皇帝有過預言:誰能把結子解開,誰就一定會佔領整個亞洲。亞歷山大舉起寶劍,一刀把結子劈成兩半。隨即一揮寶劍,說:「管它什麼結子,讓亞洲在我的劍下屈服吧!」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