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系列 — 「亞歷山大東徵」之攻入奇裡乞亞

2021-02-23 地緣看世界
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役後的徵服過程中,一切都變得很順利。包括呂底亞舊都「薩第斯」,愛奧尼亞城邦「以弗所」在內的一系列城邦,都望風而降歸順了亞歷山大。上述兩個城市,也是橫貫波斯帝國的「波斯御道」的西部終點。從直線距離上來說,這也是直取帝國中樞的捷徑。問題是,這畢竟不是一次以巴比倫或者蘇撒為終點的商業旅行。在此之前,亞歷山大需要保證前進道路上每一個節點的安全。

  讓亞歷山大的大軍暫時停下腳步的,是愛奧尼亞的中心城邦「米利都」。儘管這個城邦是當年希波戰爭的導火索,也是最先起兵反抗波斯入侵的,然而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經過那麼多年的夾縫生涯,米利都人再做選擇時,就要慎重的多了。而波斯人自然也知道米利都在愛奧尼亞地區的重要性。為此,波斯人承諾,他們將派遣強大的海軍前來支援。當然,這也是一種威脅。如果你投降了亞歷山大,而波斯又反攻成功的話。。。。


  現在,米利都人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面是馬其頓人大軍壓境,另一方面又害怕波斯人的反攻倒算。在這種情況下,最合理的選擇就是保持中立了。然而這種首鼠兩端的做法,卻是亞歷山大最忌諱的。因此在接到米利都人選擇中立的請求後,米利都城還是被包圍了。  為了切斷米利都人的海上交通線,那支由160艘戰艦所組成的海軍,也進駐到了與米利都相鄰的拉德島上。不過你今天在地圖上,已經找不到這個島了。滄海桑田,米利都北部的這個海灣,今天已經淤積成農田了。之所以特別說一下,是因為當年波斯海軍擊敗雅典、愛奧尼亞海軍的海戰,以及希波戰爭中,希臘聯合海軍殲滅波斯殘餘艦隊的「米卡勒海戰」(公元前479年),都是發生在米利都相鄰海域中。由此我們也能看出,米利都的選擇,對於愛琴海的制海權有多麼重要。  在亞歷山大圍城之後的第三天,由四百艘戰艦所組成的波斯海軍,果然前來增援了。然而由於希臘人已經控制了米利都地區的港口,波斯艦隊並無法直接登陸支援米利都。按照希波戰爭時的經驗,這時候雙方需要以一場海戰,來決定各自的命運了。只是亞歷山大卻十分清楚,自己的海軍船隻太少,水手的海上經驗也不夠。反觀波斯海軍,卻擁有大批來自腓尼基、希臘、賽普勒斯等海洋地區的船隻和水手。如果海戰不勝的話,將極大影響到希臘諸城邦的穩定。要知道,雅典、斯巴達人(底比斯因為反叛,已經被亞歷山大滅國了),對亞歷山大和他的馬其頓王國,並不是真心歸順。一旦亞歷山大的東徵事業受挫,後院起火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正因為從軍事和政治上考慮,都沒有獲勝的把握,所以亞歷山大並沒有允許急於建功的海軍出擊,而是將馬其頓海軍變成了一支「要塞艦隊」。即堅守港口,協助陸地防禦的艦隊。為了逼走波斯艦隊,亞歷山大還派遣軍隊襲擾波斯海軍的停靠地。在這種情況下,波斯人非但未能如願發起海上決戰,同時還不得不遠離陸地,在沿岸島嶼上獲取補給。得不到波斯人增援的米利都城,在幾天之後就被亞歷山大所攻破了。隨後,亞歷山大又在愛奧尼亞南部的港口城市「哈利卡納索斯「(卡裡亞地區政治中心),進行了一場圍城戰。  這兩場戰役之後,波斯帝國在小亞細亞境內,就再也沒有組織過有效的防禦了。這兩場戰役給亞歷山大最大的啟示就是,如果自己能夠牢牢控制前進道路上的每一個港口,讓對手的無法靠岸補給的話,再強大的海軍也無法發揮作用。在哈利卡納索斯圍城戰之後,波斯海軍所能做的,就是將城內的殘軍運走,並且將愛琴海那些倒向亞歷山大的島嶼,做為攻擊的對象。  事實上,這一戰術按理說也應該適用於當年遠徵希臘的波斯的。問題是,當時的波斯大軍實在太過龐大了,必須依靠海軍從亞洲為陸軍運送補給。即使以陸地運輸為主,也需要跨越達達尼爾海峽。因此失去制海權後再不撤退的話,不用打仗波斯軍隊就得陷入內亂的境地了。  相比之下,亞歷山大這支三萬多人的遠徵軍,就完全可以做到「以戰養戰」了(前提是戰力足夠強大),對於制海權的爭奪也沒有那麼急迫的渴望。當然,波斯海軍在後方的存在,對亞歷山大的遠徵始終是一個戰略威脅。要想消除這個威脅,除非他真能做到,奪取所有的港口。  不管這個想法是否瘋狂,亞歷山大隨後的確是這麼做了。為了集中資源,亞歷山大甚至暫時解散了海軍(海軍太花錢了),完全依靠陸軍攻堅。在徵服小亞細亞半島西、南沿海的愛奧尼亞、卡裡亞地區後,呂基亞、潘菲利亞等沿海板塊後也相繼納入了馬其頓的版圖。需要說明的是,與當年幫助愛奧尼亞重返希臘的不同,亞歷山大這一次,並不是以一個純粹的解放者面目出現在亞洲的。這些被馬其頓軍團徵服的亞洲地區,在政治結構上並沒有發生變化,甚至大部分的地方總督,還是坐在原來的位置上,繼續幫助亞歷山大管理新的帝國。  對於希臘人來說,這種將領土直接納入「馬其頓王國「,而不是讓其獨立,加入同盟的做法肯定是不夠」民主「的。不過如果你想建立一個龐大帝國,而不只是做生意或者劫掠一把就回去的話,大陸文明的管理方式是是必須得到尊重的。事實上,這也讓亞歷山大的徵服事業,少了許多障礙。畢竟對於那些地方統治者來說,他們依然還可以保存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如果只是想奪取港口的話,馬其頓大軍下一步應該繼續沿海岸線東徵了。然後在前行至小亞細亞中南沿海的 「潘菲利亞」後,亞歷山大還是決定轉而向北,進攻安納託利亞高原腹地。這樣做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讓波斯人從容的在高原集結兵力的話,這條沿海線被切斷的可能性實在是太大了,更何況亞歷山大還沒有海上優勢。  進入高原腹地的亞歷山大,並沒有遇到波斯人的大規模抵抗。馬其頓軍團很順利的,就縱穿了高原西部(弗裡吉亞),抵達今天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當時叫安哥拉),然後再次反轉路線,將西臺人崛起之地「卡帕多西亞」過了一遍。之所以這般順利,是因為小亞細亞忠于波斯的力量,都已經在低地的幾次戰役中消耗殆盡了。乾旱的安納託利亞高原本身,並不是亞歷山大的徵服目標,整個半島最富庶和最有價值的區域,都在沿海地帶。以這個標準來看,即使亞歷山大最終只是想得到小亞細亞半島,那他也還有一個重要的沿海板塊——奇裡乞亞(也譯西裡西亞)需要徵服。  從所附的《亞歷山大東徵路線及相關地緣板塊結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整個小亞細亞半島的沿海低地,被山地自西向東切割為了卡裡亞、呂基亞、潘菲利亞,以及奇裡乞亞四個板塊。其中,奇裡乞亞的面積最大,緊鄰最富庶的「新月沃地」。由於「託羅斯山脈」的阻隔,以及奇裡乞亞平原位置地中海東南角的原因,奇裡乞亞板塊與小亞細亞境內其它沿海地區的地緣關係,並不比與東部新月沃地更為緊密。如果從卡帕多西來半島南下的亞歷山大,控制了奇裡乞亞的話,也就意味著他很快就可以染指,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區了。  想要阻止馬其頓軍團南下,最佳的阻擊地點,應該是穿越託羅斯山脈的孔道——奇裡乞亞門。穿越這條孔道之後,奇裡乞亞的政治中心——塔蘇斯(又譯「大數」)就在眼前了。然而波斯人卻並沒有在這道天險設防,換句話說,他們把小亞細亞半島最大,也是位置最重要的一塊沿海平原,「讓」給了亞歷山大。  有觀點認為,波斯人輕易交出奇裡乞亞,是在誘敵深入。問題是,誘敵深入,一般是往地形複雜,且缺乏就地補給能力的區域,以拖垮對手。將奇裡乞亞這樣富庶的沿海平原,放給亞歷山大,無異於「資敵」。事實上,波斯人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儘管龐大的波斯帝國,看起來資源豐富,人口眾多,但統治這樣板塊結構複雜的帝國,是沒有可能事事都依靠中央政府的。在大部分時候,地方事務(包括防務),都是依靠那些地方總督來管理的。前面我們也說了,小亞細亞地方的力量,已經被馬其頓人擊潰。如果想之決戰的話,只能依靠依靠帝國中央調集資源了。  當亞歷山大在小亞細亞長驅直入時,帝國中央也的確在集鑼密鼓的調集資源,準備與這支強大的陸軍進行決戰。在亞歷山大大軍南下奇裡乞亞時,由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親率的援軍,剛剛抵達奇裡乞亞東部。與所有戰役中波斯軍隊的數量一樣,這支軍隊的數量,是一個能從幾萬到幾十萬的迷題。鑑於波斯人喜歡誇大數量以震懾對手,以及希臘人同樣有理由給這個數字注水(誇大功績),我們應該永遠沒辦法搞清真實數字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大流士三世軍隊的數量至少會倍數於亞歷山大的軍隊。  與奇裡乞亞平原相鄰的板塊,也是一塊沿海平原——安條克平原。「安條克」城是亞歷山大帝國分裂之後,由他手下建立「塞琉古帝國」的將領——塞琉古所興建的,今天在土耳其的行政名稱是「安塔基克」。在後來十字軍東徵的歷史中,這裡曾經是基督教世界通過聖地耶路撒冷的橋頭堡,並建立過基督教的「安條克公國」。  分割奇裡乞亞與安條克的地理分割線,是一條叫做「阿曼山」的狹長山脈(還有加武爾山、伊斯肯德倫山、阿馬諾斯山、努爾山等名稱)。當亞歷山大的大軍,在奇裡乞亞整軍待發時,大流士的軍隊也正集結在阿曼山脈東麓,一個叫作索克依(Sochoi)的地點。  大流士三世之所以將大軍駐紮於「索克依」,是因為他摸不準亞歷山大下一步的去向。我們知道,波斯帝國曾經修築了一條,由波斯灣起,沿伊朗高原——亞美尼亞高原南麓西行,從乞裡面乞亞平原北部直入安納託利亞高原腹地,並最終向西抵達愛琴海沿岸的「御道」。大流士軍隊很顯然是沿這條御道向西進軍至阿曼山脈東麓的。  在當時,穿越阿曼山脈的山口有兩個,一是北部的「阿曼山口」,另一個是南部的「敘利亞山口」。從位置上來看,如果亞歷山大選擇東出阿曼山口的話,那麼他只需向北運動45公裡,就能踏上這條波斯「高速公路「,直取包括兩河中下遊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而如果亞歷山大選擇了敘利亞山口,那麼他在山口東側所看到的,就是安條克平原的腹地。儘管從安條克平原,也能夠向東穿越敘利亞草原,接入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但做為」西亞裂谷帶「最北部的地緣板塊,亞歷山大如果先取安條克的話,更大可能會順勢沿裂谷帶的西麓南下,徵服阿拉伯半島的海岸線。  以亞歷山大的野心來說,他最終的目標當然是波斯帝國最核心的區域,兩河下遊的「巴比倫尼亞「地區,乃至伊朗高原了。從這個角度說,他應該帶領這支人數不算多,但戰力無比強悍的軍隊,沿波斯御道直取帝國中樞。然而亞歷山大在小亞細細半島的曲折行軍路線,表明他希望通過控制沿海港口,解除掉波斯海軍的戰略威脅後,再深入波斯腹地。要是這樣的話,那馬其頓方陣下一步,就將出現在安條克平原了。正是因為一時摸不準亞歷山大下一步的動向,大流士才選擇駐紮於兩個山口之間的「索克依「。也就是說,不管亞歷山大的大軍往哪個方向運動,大流士都可以率軍快速前往堵截。  在如此近的距離裡,不管是亞歷山大還是大流士,要想隱瞞自己的大軍動向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正如亞歷山大在做出選擇之前,已經探知大流士的大軍,駐紮於索克依一樣。大流士也發現了,亞歷山大的軍隊開始向敘利亞山口開拔。依我們剛才的推斷,大流士在得到消息後,應該立即南下,與馬其頓大軍決戰於敘利亞山口了。   事實上,亞歷山大也是這樣認為,並做好了與大流士硬碰硬的準備,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大流士的大軍並沒有出現在敘利亞山口,而是北止折入了阿曼山口。也就是說,大流士沒有選擇正面阻擊對手,而是抄了對手的後路。




相關焦點

  • 歐洲系列 — 「亞歷山大東徵」之進軍巴比倫的路線
    事實上,早在伊蘇斯之戰結束後,波斯帝國對繼續保有地中海沿岸地區,就已經基本不抱希望了。在亞歷山大圍攻推羅(也譯「泰爾」),並且在塞達建立強大的海軍後,波斯在地中海地區存在的最後希望,也隨之破滅了。更為重要的是,建國已經120年的波斯帝國,內部已是矛盾重重,如果讓這個強悍的馬其頓人繼續打下去,誰知道會不會在東部引發連鎖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大流士三世比亞歷山大更需要和平。
  • 《古希臘兩千年史》亞歷山大東徵1
    正當亞歷山大準備東徵前夕,北方伊利裡亞人掀起暴動。亞歷山大為了清除遠徵後顧之憂,平定了暴動。在同北方部落的一次作戰中,他負了傷,於是,亞歷山大逝世的謠言就傳開了。這個謠言傳到希臘,各邦反抗又起。底比斯首先起事,殺死留駐的馬其頓官員,圍攻駐紮在衛城卡德米亞的馬其頓軍,同時向希臘各城邦呼籲,聯合起來,共同反對馬其頓,雅典和伯羅奔尼撒各邦都參加了反馬其頓運動,但保持慎重態度。
  • 如果亞歷山大東徵打到中國會怎麼樣?國外網民回答出奇一致
    在西方人眼中,歐洲歷史上有四位非常著名的軍事統帥:亞歷山大、漢尼拔、愷撒大帝、拿破崙。而排在首位的亞歷山大,又被稱為亞歷山大大帝,是馬其頓帝國的國王。 亞歷山大在統一希臘全境後,很快發起東徵,先後橫掃波斯帝國和兩河流域,並最終打到了印度,建立起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 亞歷山大東徵受阻,小小提爾城為何讓亞歷山大花費半年之久?
    亞歷山大自己可能都沒想到,在他東徵的路上,會被一個小小的提爾城,阻擋半年之久。提爾城位於地中海東岸的一個小島上,這座小島大約長有三四英裡,別看它面積不大,但卻是附近區域最大的商業中心。馬其頓軍隊以陸軍為主,沒有海軍,而提爾城修建在島嶼上,離陸地有半英裡之遠;況且提爾人為了保護自己,建在水面上的城牆非常牢固,組建的海軍艦隊不但裝備精良而且訓練有素,戰鬥力強悍;提爾人在發達的商業下生活十分富庶,他們可以利用商船運回各種自己所需的物資,所以也很難通過圍困來逼迫提爾人投降。
  • 亞歷山大東徵和東西方文明的碰撞
    在東徵的 11 年間,亞歷山大以金戈鐵馬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個大陸的龐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這個帝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至印度河,南接埃及,北至伊斯特河(現多瑙河),其疆域之遼闊,即使是全盛時期的羅馬帝國也望塵莫及。 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可以肯定地說,亞歷山大東徵是一次掠奪性的戰爭。
  • 亞歷山大大帝:我東徵很瀟灑,並不壓力山大
    亞歷山大東徵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希臘化時期,歷史性地拉近了東方與西方、亞洲與歐洲的距離,大大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為各自文明的演進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方向。始於仇恨,終於和解,東徵戰爭無疑也給了世界文明史一個意外的驚喜。無論就地理意義還是文化意義而論,東方與西方都是一個相對概念。地理上的東西分界線,是1884年制定的格林威治國際子午線,按此劃分,則大半個歐洲都算作東方。
  • 文明的餘燼:亞歷山大東徵與希臘文明的遺產
    但在徵服過程中,亞歷山大發現波斯也是一個文明的國度。當年,在希波戰爭後,希臘人一直認為波斯人屬於野蠻的民族,直至一百多年後亞歷山大東徵來到波斯的首都,他們才發現波斯人原來也擁有高度文明。波斯的統治者、貴族都是一些很有教養的人。更重要的是,波斯那種國王大權在握的專制主義統治方式也讓亞歷山大非常心儀,大流士等波斯國王號稱「萬王之王」的權威和霸氣更令他心馳神往。
  • 亞歷山大東徵來到中國,沒有秦始皇,他可以完成第一次世界統一嗎
    亞歷山大是被譽為太陽神阿蒙之子的人物,迄今為止都被譽為年少有為,是戰無不勝的化身。他先後擊敗了埃及、波斯、印度3個文明古國,據說是沒有找到路沒有來到中國。今天我們就假設一下亞歷山大來到了中國。從亞歷山大東徵的活動軌跡可以看到,他徵服了中亞、攻擊了印度,所以亞歷山大如果進入中國最有可能的是從西域過來。
  • 腓力二世改革:馬其頓全面崛起的序幕,亦是亞歷山大東徵的奠基石
    亞歷山大大帝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被譽為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統帥之首。從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324年,在將近十年的歲月裡,亞歷山大從希臘半島出發,跨過達達尼爾海峽奔襲小亞細亞,並旋即沿著西亞地峽南徵至尼羅河流域,不費一兵一卒佔領了埃及,隨後又蕩平波斯帝國,繼而將大軍開拔至中亞阿姆河流域和南亞印度河平原。
  • 戰爭衝突與文明傳播並行,亞歷山大的東徵,開啟了希臘化時代
    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的希臘化時代,指的是從亞歷山大東徵開始一直到最後一個希臘化王國託勒密埃及滅亡的這段300年的歷史時期,它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麼今天我就來講講,亞歷山大東徵究竟是如何開始希臘化時代的,而希臘化時代又給世界文明帶來了什麼。亞歷山大東徵開始於公元前336年,繼承腓力二世王位的亞歷山大在鎮壓了反馬其頓運動之後開始了他長達十年的徵服。
  • 繼業者新紛爭:歐洲版「挾天子以令諸侯」,小亞歷山大血書衣帶詔
    在得知安提帕特已死的消息後,安提柯隱約看到了奪取帝國攝政之位的機會,他打算利用卡桑德的動亂進入歐洲,急切地想引兵西進,於是他派人去招降攸美尼斯,期望能拔掉這顆扎在眼皮底下的釘子。可萬萬沒想到的是,攸美尼斯居然和圍城的軍隊打成了一片,還在一起搞「聯誼會」。
  • 希臘史25:腓力二世改革和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帝國的崛起
    關於他的死因,後人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馬其頓的守舊貴族不滿腓力改革;有人認為是波斯國王要以此阻止腓力二世東徵;還有人認為是亞歷山大母親奧林匹婭斯為了亞歷山大的王位繼承權派刺客殺死腓力二世。《亞歷山大大帝》劇照中的奧林匹婭斯三、亞歷山大東徵
  • 世界歷史上的七大帝國之亞歷山大帝國
    我將逐步地將這七個帝國的系列更新完畢,對其進行介紹,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關注收藏,以帶來更完整良好的閱讀體驗。 亞歷山大帝國 今天給大家講解的是七大帝國系列之二亞歷山大帝國,我將從亞歷山大帝國的歷史起源、東徵,版圖,覆滅等方面儘量以最簡潔的語言,講最全的事兒。請大家耐心閱讀。
  • 當年,如果亞歷山大東徵遇到秦始皇會發生何事?誰勝利的機率更大
    亞歷山大雖然確實是一代大帝,但秦始皇又何嘗不是千古一帝呢。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開始東徵,近一年之後就建立了橫跨歐亞的龐大帝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成就千古偉業之時,遠在西方的亞歷山大卻已經作古。 那麼,倘若亞歷山大東徵之後遭遇秦始皇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事實上,要進行一番「關公戰秦瓊」式的紙上談兵論戰,就必須對雙方的軍備、戰術、兵力等方面做出一個對比。
  • 亞歷山大東徵,遇到秦國會怎樣?秦帝國領土會比成吉思汗的還大
    亞歷山大東徵時期是秦昭襄王時期,當時的秦國已經變法大成,秦軍戰力空前強盛,秦軍也經歷了魏武卒方陣的歷練(秦國變法前曾經被魏武卒方陣虐得很慘),結果魏武卒方陣對秦軍沒有任何威脅而退出歷史舞臺。馬其頓方陣碰到這時期的秦軍,剛開始可能會佔一兩次便宜,結果必然被秦軍團滅。這時期秦國有白起、王翦等名將。
  • 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方陣立下大功,與秦朝鐵軍相比如何?
    導語:戰國時期,群雄爭霸,秦人秦軍逐漸成了時代的驕子,而在另一個時空,亞歷山大大帝也帶領著馬其頓走向輝煌,其本人更是被譽為西方四大軍事統帥之首。彼時,亞歷山大拿下希臘全境、橫掃中東、佔領埃及,更是開進印度河流域,在橫衝直撞下創建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這裡頭,攻滅波斯帝國的伊蘇斯之戰、高加米拉會戰更是使得馬其頓方陣的威名在古代地中海唱響,也成就了亞歷山大不可戰勝的傳奇。
  • 外國史知識┃亞歷山大東徵述略
    亞歷山大東徵述略公元前4世紀後期,有一個剛剛22歲德青年人,帶著一支3萬多人德軍隊,從巴爾幹半島打到埃及,又從埃及打到印度,建立起一個橫跨歐、公元前332年冬,亞歷山大率軍進入埃及。波斯駐埃及總督瑪扎西斯手邊沒有波斯軍隊,只好開門揖客,把亞歷山大迎了進來。亞歷山大在那裡委派了官吏,並決定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一座城市,即古今有名的亞歷山大城。之後,亞歷山大不辭辛苦,穿越茫茫的沙漠,來到西瓦綠洲,祭拜阿蒙神(太陽神也是埃及主神)。對於亞歷山大此行的目的,那裡的祭司們心領神會,當即宣布亞歷山大為阿蒙之子。所謂阿蒙之子,在埃及只有一個,那就是國王。
  • 徵服王亞歷山大最血腥的一戰,東徵中慘烈無比的推羅攻城戰
    亞歷山大的進軍,開始非常順利。由於腓尼基人對波斯和大流士的統治不滿,不少腓尼基城市對亞歷山大持歡迎態度,同時,亞歷山大大軍壓境,它們也無力抗拒。不過,當推羅的代表告訴市民,亞歷山大要進城向赫拉克勒斯獻祭時,推羅人堅決拒絕了亞歷山大進城獻祭的要求。他們讓代表轉告亞歷山大,他們願意接受亞歷山大的一切命令,但決不能允許任何波斯人或馬其頓人進城。推羅人這種既不歡迎波斯人,也不歡迎馬其頓人的態度,看似中立,其實是對亞歷山大的挑戰。
  • 亞歷山大若東徵華夏,會被孫臏等人玩死,死不瞑目,一世英名盡毀
    在世界歷史上,歐洲有四大軍事統帥,分別是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巴卡、愷撒大帝、拿破崙。在這四大軍事統帥中,亞歷山大排在第一位,因為他的戰績最為卓著。亞歷山大率軍東徵,統一希臘,然後橫掃中東,不費一兵一卒佔領埃及全境,蕩平波斯帝國,大軍開到印度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亞歷山大拿下三個,只剩中國沒有拿下。為什麼沒有拿下?是不敢拿下,還是沒有能力拿下?我們來分析一下。亞歷山大東徵時,中國正處在戰國末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紛爭,此時亞歷山大如果東徵華夏,會不會有勝算呢?應該是沒有的。
  • 文明衝突的幽靈:十字軍東徵的遺產
    如果十字軍東徵的持久吸引力是引人注目的,那麼與之相聯繫的法蘭克人的海外之地延續了近200年同樣值得注意。即便如此,人們也無法迴避拉丁人終究輸掉了聖地之戰的事實。從1099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徵獲取勝利到1291年阿卡陷落的過程絕非簡單的螺旋式挫敗或衰落。不過同樣地,從1148年第二次十字軍東徵兵敗大馬士革到1250年法王路易九世在埃及可恥地被俘,的確可謂勝少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