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亞歷山大的大軍暫時停下腳步的,是愛奧尼亞的中心城邦「米利都」。儘管這個城邦是當年希波戰爭的導火索,也是最先起兵反抗波斯入侵的,然而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經過那麼多年的夾縫生涯,米利都人再做選擇時,就要慎重的多了。而波斯人自然也知道米利都在愛奧尼亞地區的重要性。為此,波斯人承諾,他們將派遣強大的海軍前來支援。當然,這也是一種威脅。如果你投降了亞歷山大,而波斯又反攻成功的話。。。。
如果只是想奪取港口的話,馬其頓大軍下一步應該繼續沿海岸線東徵了。然後在前行至小亞細亞中南沿海的 「潘菲利亞」後,亞歷山大還是決定轉而向北,進攻安納託利亞高原腹地。這樣做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讓波斯人從容的在高原集結兵力的話,這條沿海線被切斷的可能性實在是太大了,更何況亞歷山大還沒有海上優勢。 進入高原腹地的亞歷山大,並沒有遇到波斯人的大規模抵抗。馬其頓軍團很順利的,就縱穿了高原西部(弗裡吉亞),抵達今天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當時叫安哥拉),然後再次反轉路線,將西臺人崛起之地「卡帕多西亞」過了一遍。之所以這般順利,是因為小亞細亞忠于波斯的力量,都已經在低地的幾次戰役中消耗殆盡了。乾旱的安納託利亞高原本身,並不是亞歷山大的徵服目標,整個半島最富庶和最有價值的區域,都在沿海地帶。以這個標準來看,即使亞歷山大最終只是想得到小亞細亞半島,那他也還有一個重要的沿海板塊——奇裡乞亞(也譯西裡西亞)需要徵服。 從所附的《亞歷山大東徵路線及相關地緣板塊結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整個小亞細亞半島的沿海低地,被山地自西向東切割為了卡裡亞、呂基亞、潘菲利亞,以及奇裡乞亞四個板塊。其中,奇裡乞亞的面積最大,緊鄰最富庶的「新月沃地」。由於「託羅斯山脈」的阻隔,以及奇裡乞亞平原位置地中海東南角的原因,奇裡乞亞板塊與小亞細亞境內其它沿海地區的地緣關係,並不比與東部新月沃地更為緊密。如果從卡帕多西來半島南下的亞歷山大,控制了奇裡乞亞的話,也就意味著他很快就可以染指,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區了。 想要阻止馬其頓軍團南下,最佳的阻擊地點,應該是穿越託羅斯山脈的孔道——奇裡乞亞門。穿越這條孔道之後,奇裡乞亞的政治中心——塔蘇斯(又譯「大數」)就在眼前了。然而波斯人卻並沒有在這道天險設防,換句話說,他們把小亞細亞半島最大,也是位置最重要的一塊沿海平原,「讓」給了亞歷山大。 有觀點認為,波斯人輕易交出奇裡乞亞,是在誘敵深入。問題是,誘敵深入,一般是往地形複雜,且缺乏就地補給能力的區域,以拖垮對手。將奇裡乞亞這樣富庶的沿海平原,放給亞歷山大,無異於「資敵」。事實上,波斯人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儘管龐大的波斯帝國,看起來資源豐富,人口眾多,但統治這樣板塊結構複雜的帝國,是沒有可能事事都依靠中央政府的。在大部分時候,地方事務(包括防務),都是依靠那些地方總督來管理的。前面我們也說了,小亞細亞地方的力量,已經被馬其頓人擊潰。如果想之決戰的話,只能依靠依靠帝國中央調集資源了。 當亞歷山大在小亞細亞長驅直入時,帝國中央也的確在集鑼密鼓的調集資源,準備與這支強大的陸軍進行決戰。在亞歷山大大軍南下奇裡乞亞時,由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親率的援軍,剛剛抵達奇裡乞亞東部。與所有戰役中波斯軍隊的數量一樣,這支軍隊的數量,是一個能從幾萬到幾十萬的迷題。鑑於波斯人喜歡誇大數量以震懾對手,以及希臘人同樣有理由給這個數字注水(誇大功績),我們應該永遠沒辦法搞清真實數字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大流士三世軍隊的數量至少會倍數於亞歷山大的軍隊。 與奇裡乞亞平原相鄰的板塊,也是一塊沿海平原——安條克平原。「安條克」城是亞歷山大帝國分裂之後,由他手下建立「塞琉古帝國」的將領——塞琉古所興建的,今天在土耳其的行政名稱是「安塔基克」。在後來十字軍東徵的歷史中,這裡曾經是基督教世界通過聖地耶路撒冷的橋頭堡,並建立過基督教的「安條克公國」。 分割奇裡乞亞與安條克的地理分割線,是一條叫做「阿曼山」的狹長山脈(還有加武爾山、伊斯肯德倫山、阿馬諾斯山、努爾山等名稱)。當亞歷山大的大軍,在奇裡乞亞整軍待發時,大流士的軍隊也正集結在阿曼山脈東麓,一個叫作索克依(Sochoi)的地點。 大流士三世之所以將大軍駐紮於「索克依」,是因為他摸不準亞歷山大下一步的去向。我們知道,波斯帝國曾經修築了一條,由波斯灣起,沿伊朗高原——亞美尼亞高原南麓西行,從乞裡面乞亞平原北部直入安納託利亞高原腹地,並最終向西抵達愛琴海沿岸的「御道」。大流士軍隊很顯然是沿這條御道向西進軍至阿曼山脈東麓的。 在當時,穿越阿曼山脈的山口有兩個,一是北部的「阿曼山口」,另一個是南部的「敘利亞山口」。從位置上來看,如果亞歷山大選擇東出阿曼山口的話,那麼他只需向北運動45公裡,就能踏上這條波斯「高速公路「,直取包括兩河中下遊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而如果亞歷山大選擇了敘利亞山口,那麼他在山口東側所看到的,就是安條克平原的腹地。儘管從安條克平原,也能夠向東穿越敘利亞草原,接入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但做為」西亞裂谷帶「最北部的地緣板塊,亞歷山大如果先取安條克的話,更大可能會順勢沿裂谷帶的西麓南下,徵服阿拉伯半島的海岸線。 以亞歷山大的野心來說,他最終的目標當然是波斯帝國最核心的區域,兩河下遊的「巴比倫尼亞「地區,乃至伊朗高原了。從這個角度說,他應該帶領這支人數不算多,但戰力無比強悍的軍隊,沿波斯御道直取帝國中樞。然而亞歷山大在小亞細細半島的曲折行軍路線,表明他希望通過控制沿海港口,解除掉波斯海軍的戰略威脅後,再深入波斯腹地。要是這樣的話,那馬其頓方陣下一步,就將出現在安條克平原了。正是因為一時摸不準亞歷山大下一步的動向,大流士才選擇駐紮於兩個山口之間的「索克依「。也就是說,不管亞歷山大的大軍往哪個方向運動,大流士都可以率軍快速前往堵截。 在如此近的距離裡,不管是亞歷山大還是大流士,要想隱瞞自己的大軍動向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正如亞歷山大在做出選擇之前,已經探知大流士的大軍,駐紮於索克依一樣。大流士也發現了,亞歷山大的軍隊開始向敘利亞山口開拔。依我們剛才的推斷,大流士在得到消息後,應該立即南下,與馬其頓大軍決戰於敘利亞山口了。 事實上,亞歷山大也是這樣認為,並做好了與大流士硬碰硬的準備,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大流士的大軍並沒有出現在敘利亞山口,而是北止折入了阿曼山口。也就是說,大流士沒有選擇正面阻擊對手,而是抄了對手的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