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有三個把兒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種行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係。——李玫瑾
導語:
很多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這一點,甚至從孩子還在腹中孕育,就已經成為事實。如果你不知道怎麼看的明確,就帶孩子去快餐廳吃一餐,那時你就會知道了。
快餐廳的大人和孩子比較密集,而且各種年齡段都有,你仔細觀察,就會從中發現很多活生生的例子。
我有時忙碌到顧不上為三個孩子燒飯的時候,就帶他們去吃快餐,雖然不建議常去吃這些快餐,但是涉及到為自己的文章領域尋找素材,還是偶爾會去。
觀察久了,我就會自然而然地把這些孩子分成三個等級,與之相匹配的自然就是他們父母的等級。
01一等孩子成就自己
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管考不考得上大學,不要緊,如果你想開店,我就給你啟動資本,千萬不要做一個無所事事的人。——李玫瑾
一等孩子成就自己,與之相匹配的是一等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做榜樣,一切行動讓孩子參與進來。
我觀察到有這樣一家四口人,父母,哥哥和妹妹,哥哥大概八、九歲的樣子,妹妹看上去有六、七歲。他們進來後先找了個四人位置,然後四個人先坐下來,把隨身帶的物品打理好,然後開始說話。
當時有點吵,我聽不太完整,大意是這個父親先和哥哥商量了一下,選擇什麼,然後由這個哥哥記下來。
這時候父親問母親需要什麼,哥哥問妹妹需要什麼,後來大家又統一了一下,都由這個小哥哥記錄下來,然後父親拿出錢來給小哥哥帶著妹妹去點餐,父母坐在那裡等著。
過了一會兒點餐完畢,回來後,這個妹妹按著菜單,查點了一下,發現缺了一樣,由妹妹去和服務員說,這樣都點回來,四口人不緊不慢的邊吃邊聊起來。
【分析】
這一家,在用餐過程中就看出了父母的教育理念,首先讓孩子參與進來,協助點餐,並記錄,這是鍛鍊孩子參與家事,獨立自主,顧全大局的能力。
其次父親和哥哥尊重母親和妹妹,點好了一家共同的口味,然後再家人的個人口味單點,這鍛鍊的是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意願,不以自我為中心的做法。
再次,菜單選擇完畢,由哥哥去與服務員完成整個點餐過程,並帶回來,然後有缺失的,由小妹妹再去與服務員溝通。這鍛鍊的是孩子從小孝敬父母,獨立做事,膽大心細的特點。
怎麼樣,這種良好的用餐氛圍,是不是可以讓我們學習?
02二等孩子做複讀機
有的時候你用什麼方式對待他,他就會用什麼方式回敬你。你尊重他,他才會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自然不會尊重你。——李玫瑾
二等孩子做複讀機,與之相匹配的是二等父母為孩子做主,父母怎麼說他就怎麼做。
餐廳裡還有一對母女,打扮的都很洋氣,女兒有三、四年級的樣子,在玩著手機,對一切都漠不關心的樣子。
這位母親先是打了個電話,說了一會兒,然後就去排隊,也沒有徵求女兒的意見,女兒也沒說什麼,繼續玩手機。
一會兒點回來,母親往女兒身邊放什麼,小姑娘她就吃什麼,比如有喜歡的想多吃一個,母親就告訴她吃多變胖該不漂亮了。
然後母親又問到孩子的鋼琴課,顯然母親也是會彈鋼琴的,而且還是高手,所以,我聽母親在與女孩子交談的時候,只是在告訴照做她就可以了。
女兒期間說了幾句感受都被反駁,自然女孩子也不再說話,一邊吃東西一邊看手機,這個母親倒沒怎麼反對。
【分析】
這位母親可能是自身比較優秀,所以就比較強勢,自然對待孩子也是比較事無具細,告訴的也很有道理。
但是我想這位母親可能忽視了一點,那就是,她所說的一切,都是她自己的經驗,她並沒有給孩子自己發表看法的機會。
這種教育方式通常發生在我們絕大多數父母身上,我們往往認為自己的經驗要比孩子豐富,就會用這些來打壓孩子,甚至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得。
實際上,一些科學家研究表明,孩子在腹中的時候,大腦一經發育,便有了自己的意識和思維,很多時候他們不表達出來,只是在對父母進行無聲的反抗或者漠視。
03三等孩子做窩裡橫
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李玫瑾
三等孩子做窩裡橫,與之相匹配的是三等父母對孩子大包大攬,把孩子寵成小霸王。
餐廳裡還有幾個老太太帶孫子孫女的,這個就比較喜感又無奈了。
老太太嘴巴裡甜的發膩,大孫子哦,小寶貝啊,小心肝哎,你不能那麼做啊,當心燙著啊,哎呀慢點吃啊,當心噎著啊。
還有一位老太太竟然把孩子吃剩下的雞骨頭又吃了一遍,我當時就驚呆了,吃生下的雞骨頭還可以人為回收一次?這是怕浪費?
更有一位老太太,把自己的小孫女抱上滑梯,把別人的孩子抱下來,讓我們孫女玩一會兒哈,你都玩了好一會兒了。導致那個小孩又爬上去,2個打成一團哭起來。家長哄了好一會兒才止住。
【分析】
這種做法是最為不可取的,基本也是發生在一些愛孫心切的老人身上。他們吃了一輩子的苦,不想再讓孩子也吃他們吃的苦,所以對孩子們是大包大攬,孩子要風不敢給雨,要星星不敢給月亮。
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這樣的孩子在家裡稱王稱霸。可是到了學校,有誰會讓著呢?再加上家人霸道,所以這樣的孩子有的時候就會被群起攻之,或者敬而遠之,甚至老師也不喜歡。
這樣一來,就越發導致孩子的壞毛病越來越多,在家窩裡橫,在學校沒人搭理,性格就會越來越偏激,實在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今日寄語:
孩子的心理陽光成長比智力重要。——李玫瑾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和大度,出人頭地,但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相信每對父母都會明白,你自身的修養就是孩子的修養,你自身的毛病就是孩子的毛病。
正如李玫瑾教授說的那樣,別讓你的教育為孩子劃分了等級。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何嘗不是對自己的再教育。
古人云」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我們隨隨便便給孩子一個木瓜,就想讓孩子還我們美玉,這是不可能的。
應該是所有的孩子和父母之間,都能夠以」投桃報李「、」投金報玉「來等價付出,才可以達到教學相長效果。
今日話題:親愛的寶媽們,你們有沒有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爆炸過,如果有,都是怎樣解決的呢?歡迎賜評!
家有三個把兒—3胎全職寶媽,做淡淡的女子,寫暖暖的文字,養正能量的娃。專注0-6歲寶貝,親子、育兒、教育等最接地氣的陪娃成長,育兒路上,與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