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源自父母教育中的負能量,把孩子的成長分做三個等級

2020-12-23 家有三個把兒

文|家有三個把兒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種行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係。——李玫瑾

導語:

很多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這一點,甚至從孩子還在腹中孕育,就已經成為事實。如果你不知道怎麼看的明確,就帶孩子去快餐廳吃一餐,那時你就會知道了。

快餐廳的大人和孩子比較密集,而且各種年齡段都有,你仔細觀察,就會從中發現很多活生生的例子。

我有時忙碌到顧不上為三個孩子燒飯的時候,就帶他們去吃快餐,雖然不建議常去吃這些快餐,但是涉及到為自己的文章領域尋找素材,還是偶爾會去。

觀察久了,我就會自然而然地把這些孩子分成三個等級,與之相匹配的自然就是他們父母的等級。

幾等孩子對應幾等父母。

01一等孩子成就自己

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管考不考得上大學,不要緊,如果你想開店,我就給你啟動資本,千萬不要做一個無所事事的人。——李玫瑾

一等孩子成就自己,與之相匹配的是一等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做榜樣,一切行動讓孩子參與進來。

我觀察到有這樣一家四口人,父母,哥哥和妹妹,哥哥大概八、九歲的樣子,妹妹看上去有六、七歲。他們進來後先找了個四人位置,然後四個人先坐下來,把隨身帶的物品打理好,然後開始說話。

當時有點吵,我聽不太完整,大意是這個父親先和哥哥商量了一下,選擇什麼,然後由這個哥哥記下來。

這時候父親問母親需要什麼,哥哥問妹妹需要什麼,後來大家又統一了一下,都由這個小哥哥記錄下來,然後父親拿出錢來給小哥哥帶著妹妹去點餐,父母坐在那裡等著。

過了一會兒點餐完畢,回來後,這個妹妹按著菜單,查點了一下,發現缺了一樣,由妹妹去和服務員說,這樣都點回來,四口人不緊不慢的邊吃邊聊起來。

和平民主的一家。

【分析】

這一家,在用餐過程中就看出了父母的教育理念,首先讓孩子參與進來,協助點餐,並記錄,這是鍛鍊孩子參與家事,獨立自主,顧全大局的能力。

其次父親和哥哥尊重母親和妹妹,點好了一家共同的口味,然後再家人的個人口味單點,這鍛鍊的是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意願,不以自我為中心的做法。

再次,菜單選擇完畢,由哥哥去與服務員完成整個點餐過程,並帶回來,然後有缺失的,由小妹妹再去與服務員溝通。這鍛鍊的是孩子從小孝敬父母,獨立做事,膽大心細的特點。

怎麼樣,這種良好的用餐氛圍,是不是可以讓我們學習?

孩子應該參與到家庭事務當中來。

02二等孩子做複讀機

有的時候你用什麼方式對待他,他就會用什麼方式回敬你。你尊重他,他才會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自然不會尊重你。——李玫瑾

二等孩子做複讀機,與之相匹配的是二等父母為孩子做主,父母怎麼說他就怎麼做。

餐廳裡還有一對母女,打扮的都很洋氣,女兒有三、四年級的樣子,在玩著手機,對一切都漠不關心的樣子。

這位母親先是打了個電話,說了一會兒,然後就去排隊,也沒有徵求女兒的意見,女兒也沒說什麼,繼續玩手機。

一會兒點回來,母親往女兒身邊放什麼,小姑娘她就吃什麼,比如有喜歡的想多吃一個,母親就告訴她吃多變胖該不漂亮了。

然後母親又問到孩子的鋼琴課,顯然母親也是會彈鋼琴的,而且還是高手,所以,我聽母親在與女孩子交談的時候,只是在告訴照做她就可以了。

女兒期間說了幾句感受都被反駁,自然女孩子也不再說話,一邊吃東西一邊看手機,這個母親倒沒怎麼反對。

父母再優秀,也要聽取孩子的意見。

【分析】

這位母親可能是自身比較優秀,所以就比較強勢,自然對待孩子也是比較事無具細,告訴的也很有道理。

但是我想這位母親可能忽視了一點,那就是,她所說的一切,都是她自己的經驗,她並沒有給孩子自己發表看法的機會。

這種教育方式通常發生在我們絕大多數父母身上,我們往往認為自己的經驗要比孩子豐富,就會用這些來打壓孩子,甚至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得。

實際上,一些科學家研究表明,孩子在腹中的時候,大腦一經發育,便有了自己的意識和思維,很多時候他們不表達出來,只是在對父母進行無聲的反抗或者漠視。

對父母無聲的抗議。

03三等孩子做窩裡橫

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李玫瑾

三等孩子做窩裡橫,與之相匹配的是三等父母對孩子大包大攬,把孩子寵成小霸王。

餐廳裡還有幾個老太太帶孫子孫女的,這個就比較喜感又無奈了。

老太太嘴巴裡甜的發膩,大孫子哦,小寶貝啊,小心肝哎,你不能那麼做啊,當心燙著啊,哎呀慢點吃啊,當心噎著啊。

還有一位老太太竟然把孩子吃剩下的雞骨頭又吃了一遍,我當時就驚呆了,吃生下的雞骨頭還可以人為回收一次?這是怕浪費?

更有一位老太太,把自己的小孫女抱上滑梯,把別人的孩子抱下來,讓我們孫女玩一會兒哈,你都玩了好一會兒了。導致那個小孩又爬上去,2個打成一團哭起來。家長哄了好一會兒才止住。

小霸王窩裡橫。

【分析】

這種做法是最為不可取的,基本也是發生在一些愛孫心切的老人身上。他們吃了一輩子的苦,不想再讓孩子也吃他們吃的苦,所以對孩子們是大包大攬,孩子要風不敢給雨,要星星不敢給月亮。

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這樣的孩子在家裡稱王稱霸。可是到了學校,有誰會讓著呢?再加上家人霸道,所以這樣的孩子有的時候就會被群起攻之,或者敬而遠之,甚至老師也不喜歡。

這樣一來,就越發導致孩子的壞毛病越來越多,在家窩裡橫,在學校沒人搭理,性格就會越來越偏激,實在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極端的家庭教育造成極端性格的孩子。

今日寄語:

孩子的心理陽光成長比智力重要。——李玫瑾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和大度,出人頭地,但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相信每對父母都會明白,你自身的修養就是孩子的修養,你自身的毛病就是孩子的毛病。

正如李玫瑾教授說的那樣,別讓你的教育為孩子劃分了等級。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何嘗不是對自己的再教育。

古人云」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我們隨隨便便給孩子一個木瓜,就想讓孩子還我們美玉,這是不可能的。

應該是所有的孩子和父母之間,都能夠以」投桃報李「、」投金報玉「來等價付出,才可以達到教學相長效果。

今日話題:親愛的寶媽們,你們有沒有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爆炸過,如果有,都是怎樣解決的呢?歡迎賜評!

教學相長成就幸福一家。

家有三個把兒—3胎全職寶媽,做淡淡的女子,寫暖暖的文字,養正能量的娃。專注0-6歲寶貝,親子、育兒、教育等最接地氣的陪娃成長,育兒路上,與你同行。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坦言: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4個「特徵」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一個育兒講座,而演講的人正是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李玫瑾教授講孩子的人生分為幾大階段,而3-6歲則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曾經就有一些人在李玫瑾的講座中問出了這個問題,而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回答的值得讓家長們深思: 「犯罪心理問題很多源於人的早期,所以我在犯罪心理研究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視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問題,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問題,你也會發現,它和人的早年的關係密切相關。」
  • 李玫瑾教授直言:長大後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多半有「4個特徵」
    李玫瑾是一位大學教授,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對青少年兒童心理問題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她的家庭教育講座往往能一針見血,指出孩子教養問題的根源所在。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長大後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多半有「4個特徵」。
  •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李玫瑾教授:人的成長中,除了愛,還需要敬畏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曾說過一段話:「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很多孩子正是因為缺乏這份「害怕」的心理,所以,才一再突破底線,跨越紅線。
  • 李玫瑾教授:父母進步是孩子進步的前提,不打不罵就讓孩子服!
    子女一出生即為父母的教育對象。第二,教育工作無法辭職。學校教師有輪流更替,父母則是終身制。第三,教育遺憾無法彌補。父母教育孩子是一張單程票,無法返程,犯下的錯誤、留下的遺憾基本無法彌補。現代社會中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要經過專業培訓,家長也不例外。但現實是,絕大部分父母「無證上崗」。中國有著悠久的家教傳統,孟母便是中國古代母親的傑出代表。
  • 孩子被欺負,你還在教他「告訴老師」?李玫瑾教授:打回去
    我沒想到在節目中,李玫瑾教授也斬釘截鐵地回答要打回去。李玫瑾教授還分享了她在家如何教育自己的孫女,她告訴孫女如果在幼兒園被欺負,就揪住他的耳朵,那個孩子就會主動鬆開手了。不得不說,李玫瑾教授這樣的發言相當大膽。
  • 孩子犯錯就大吼大叫?李玫瑾教授:不對,孩子犯錯要裝作沒看見
    李玫瑾教授:不對,孩子犯錯要裝作沒看見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次節目中談論到這個話題,她表示: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名詞叫作「行為主義」,主要的意思就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你對他大喊大叫,實際上是一種行為強化。孩子不僅沒有完整的接收父母想要傳遞的信息,反而會因為父母強化的表現而逆反。
  • 李玫瑾教授坦言:小時候都有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小時候有這4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都很低。因此家長應該及時糾正,並且對孩子進行情商教育,這樣孩子將來才能有出路。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打回去,我支持!」
    一味的退讓只會助長「施暴者」的囂張氣焰,讓他們更加的變本加厲,覺得孩子好欺負。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李玫瑾教授堅定地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 郭晶晶窮養兒,養育男孩聽聽李玫瑾教授的建議,把握三個關鍵詞
    下鄉插秧幹農活,通過勞動來獲取零花錢,郭晶晶和霍啟剛一直親自帶著孩子體驗生活的艱苦,用窮養的方式教育霍中曦。在窮養的氛圍中長大的豪門孩子,性格非常隨和,接地氣。人們對霍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連連稱讚。可見,「窮養兒」的方法, 即使在豪門中,也是非常重視的。
  • 李玫瑾教授:孩子這三種行為,一定要打
    李玫瑾教授說,這三種孩子,必須打。1,愛撒謊的孩子。關於這點,曾經有人說過,愛撒謊的孩子很聰明,確實,他們腦袋轉的很快。但是,撒謊也分很多級別。一個愛撒謊的孩子,一定要從小扼制他的行為,否則成長以後的惡習,是你所袒護不了的。2,無理取鬧的孩子。這類孩子情緒脾氣特別大。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現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前所未有地重視,但大部分注意力都在學習上,忽視了孩子本身的個性成長。更讓人擔心地是,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
  • 當孩子開始頂嘴,李玫瑾教授:家長學會這幾句話,孩子可能會出色
    倩倩看到孩子的反應,心中無奈,孩子怎麼開始頂嘴了呢?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對於家中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叛逆的孩子都是父母寵出來的。」李玫瑾教授針對孩子頂嘴的問題,做出了詳細分析,總結出了3句話,將對孩子頂嘴這個問題給家長解決方法。
  • 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李玫瑾教授:養兒有3忌,養女有5忌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想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因材施教,尤其是對待不同的性別,養育男孩兒要用養育男孩兒的方式,養育女兒要用女孩兒的方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爸爸和媽媽,誰嚴格對孩子成長有利?李玫瑾教授:分階段區別對待
    這種「男外女內」的模式下,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常常是一個扮演「紅臉」,一個扮演「白臉」,爸爸嚴肅、嚴厲,媽媽溫柔慈祥寬容。 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嚴父慈母」。這寬嚴相濟的教育方式,既可以讓孩子們體會到母愛的溫暖,又能讓孩子有規矩,懂得尊重,還能嚴格地要求自己。
  • 李玫瑾教授坦言:別給孩子報這3種「興趣班」,沒啥用還浪費錢
    李玫瑾教授雖然是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專家,但是在育兒方面也頗有建樹,經常給很多家長提出各種忠告,讓人們信服的是,她說的每一句話都很有道理。就像她曾經直言:別給孩子報這三種興趣班,不僅沒啥用,還浪費錢。對於興趣班,李玫瑾教授當然不是全部排斥,因為如果選擇正確,確實能夠對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如果家長盲目地為孩子選擇興趣班,那麼真的會像她說的那樣,只是浪費大家的時間和金錢,而孩子在這來回的折騰中也未必會有進步。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在這個年齡段狠心管,孩子聽話懂事
    今天和朋友一起吃飯聊起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大家都感慨現在的孩子太難管教了,亂發脾氣,沒有禮貌等熊孩子的行為隨處可見,其中一個朋友分享了李玫瑾教授的一次演講內容,讓我們都茅塞頓開。李玫瑾教授指出,過於管教和過於放任都是不合理的。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
    雖然現如今並不秉承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但教育孩子光用語言效果甚微,有時候「暴力」教育是可取的。就連李玫瑾教授認可,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教授的意思是:人在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還有敬和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才是真的保護他。
  • 孩子在校被欺負,你還在教「告訴老師」?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的
    作為父母,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自己的孩子乖巧,懂禮貌。我們對於孩子更多行為舉止的教育就是教他們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行為舉止得體,但是很少會有家長教孩子怎樣面對欺負自己的人,所以很多孩子在受到欺負時不知道怎樣的反擊和保護自己。
  • 李玫瑾教授:孩子2到5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李玫瑾教授:孩子2到5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孩子的成長都是分階段性地,對孩子的教育自然而然的也就不一樣了,在孩子的不同時期,都要用適合的教育去教育孩子。這個時候,李玫瑾教授就把孩子的一生分為好幾個階段。
  • 孩子在校被打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說打回去!不要認為這是錯的
    孩子在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說打回去!不要認為這是錯的。對的,反擊回去。一好友給我發信息,「兄弟你在學校工作,請教個問題:孩子在校被欺負、被打了,怎麼辦?」我苦笑,我一幹後勤的,哪裡知道這個喲。不過,我可以問問學校裡的教授、老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