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媽(原創,歡迎轉載分享)」
幼兒階段孩子的好奇心強,還不具有辨別危險的能力,如果家長疏於看管,很容易釀成意外事故。
在我國,每年都有超過5萬名兒童因為意外傷害而身故,觸目驚心的數據背後,還有數不勝數的兒童意外受傷事件。
寶寶被意外燙傷,媽媽險些「二次犯錯」
周玉(化名)是一名全職媽媽,女兒婷婷從小到大、事無巨細都是由她親手照顧,看著女兒健康成長,周玉內心充滿了自豪感。
但最近婷婷卻出了事,2歲的婷婷正是好動的年齡,那天周玉把剛燒好的暖水壺隨手放在桌上,沒想到剛學會走路的婷婷踮著腳尖碰翻了水壺,滾燙的開水順著婷婷的小手流了下來,疼得婷婷哇哇大哭。
聞訊趕來的周玉,見到女兒的模樣差點暈過去。強迫自己冷靜下來的周玉,趕緊上前打算把婷婷的衣服解開,可婷婷哭個不停,周玉沒辦法,只能抱著孩子到水龍頭下衝涼水。冷水的刺激緩解了燙傷帶來的灼熱感,婷婷哭聲漸小。但周玉不放心,還是趕緊帶孩子到醫院檢查。
醫生得悉周玉差點先脫掉婷婷的衣服,忍不住說道:「好在誤打誤撞沒有脫掉衣服,否則脫衣服過程中,衣服纖維會跟皮膚表層黏在一起,一不小心就會將孩子的肌膚撕裂,導致傷情加重。
寶寶被意外燙傷,先脫衣服還是先衝涼水?第一步做錯,傷情會更重
1、 先衝涼
孩子意外被燙傷,家長應該立馬進行「急救」處理,用大量的自來水衝洗,可以降低燙傷的灼熱感,起到鎮痛作用。同時,冷水可以防止附著在孩子傷口上的衣服剝離,避免熱量繼續滲透進入肌膚,帶給孩子持續性的傷害。
點擊播放 GIF 0.0M
2、 脫衣服
用冷水衝洗持續20-30分鐘左右後,可以慢慢地給孩子脫掉衣服,這個步驟一定要小心謹慎。如果在脫衣服過程中發現有肌膚與衣服有粘黏部分,一定不要用「蠻力」硬扯,可以用剪刀剪開,注意不要弄破孩子的肌膚。脫開衣服之後,繼續用冷水為孩子燙傷部位降溫。
點擊播放 GIF 0.0M
如果燙傷的面積不大,那麼浸泡冷水疼痛得到緩解,家長可以為孩子塗抹燙傷藥。如果燙傷面積較大,則需要就醫治療。
據有關數據顯示,0~12 歲小兒燒燙傷佔有30%~50%的比率,而大多數原因都是因為家長疏忽照顧造成的。
作為一個合格的家長該如何預防孩子燙傷呢?這些細節別忽略:
一:家庭高危區域設置禁區
廚房、衛生間都屬於寶寶的家庭禁區,通常很多時候家長會將熱水瓶放在廚房或者浴室,孩子一不小心碰翻就會導致燙傷。給寶寶洗澡也容易發生意外燙傷事故的時候,洗澡之前,家長應該先接涼水再接熱水更加安全。
除了高危地帶要引起家長注意外,家長最好把熱水都放在寶寶夠不到的地方,安裝了飲水機的家庭,要確保飲水機裡沒有熱水,以防止寶寶玩耍時候誤碰燙傷。
二:給寶寶餵食時,注意高溫物
除了給寶寶餵食的食物要保持適口的溫度外,餵食過程家長也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寶寶身上,從而忽略了周圍的「安全隱患」。
如果周圍有放置熱湯、熱粥等溫度較高的液體、流質食物,也容易燙傷寶寶。畢竟低齡段的寶寶本就是活潑愛動的階段,打翻碗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三:冬季睡覺,合理取暖
尤其是寒冷的冬季,很多父母都擔心孩子受涼生病,於是保暖工作立馬跟上。熱水袋、暖水壺各種「神器」輪番上陣,但偏偏就是家長的「好心辦了壞事」。一些新聞也報導過,因為熱水袋滲漏導致熱水燙傷寶寶的消息。
即便是家長要用「神器」為寶寶取暖,也要選擇質量過關的產品,而且裝入的熱水溫度不能太高,不要自己製造「危險」。
孩子被燙傷,都是大人的責任,這句話一點也沒錯
畢竟孩子年幼,還不懂得躲避危險,他們因為好奇而「闖禍」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作為家長,不能心存僥倖,更不能掉以輕心。
燙傷如果處理不好,輕則會讓孩子留下無法消失的疤痕,影響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甚至還會威脅姓名安全。
為人父母者,自身必須要樹立安全意識,這是孩子安全的一道有力屏障。而為孩子的安全護航也是父母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任何時候都不能鬆懈安全意識。
那麼,身為父母的您,是用什麼方法防止孩子燙傷呢?歡迎留言交流,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