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曹雪芹故居啟動復建 恢復原汁原味清式三進四合院 預計明年3月完工
今天上午,兩廣路磁器口路口東北角一個平常的小院裡,隨著奠基的一鍬土鏟起,一場持續了20年的努力終於畫下了圓滿的句號——1999年修兩廣路時拆除的「蒜市口十七間半」曹雪芹故居復建工程正式啟動,明年3月,一幢原汁原味的清式三進四合院將落成。
多年呼籲曹雪芹故居復建的市政協委員、民盟北京市委專職副主委宋慰祖告訴記者,「十七間半」原址就在磁器口路口處,1999年修兩廣路的時候拆除了。復建的「十七間半」位置在原址的東北一點。
項目建設方介紹,復建的「十七間半」是根據拆除時留下的照片,並參考了同時期文獻照片以及紅學專家的建議,將原汁原味複製這「十七間半」房屋在清末時的形制。院落佔地790平方米,三進房屋,建築面積約440平方米。復建將採用文物復建的模式,房頂依舊採用木結構框架,從工藝和原材料都使用清末形制,建設過程中也將儘量使用當時拆除的老物件。
按照計劃,曹雪芹故居「十七間半」將於明年3月底完工,院落前部還將配套建設一個約200平方米的綠地,成為中心城區一個新的文化地標。
對於復建後的「十七間半」曹雪芹故居利用,宋慰祖建議儘快開展整理、收集、保護相關文物,組織政協委員、紅學專家、展陳策劃和規劃設計等方面的人員開展研討。
宋慰祖說,復建曹雪芹故居非為了建設一處景點,而是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世界各國著名城市都會為世界級文化名人建館立像,莎士比亞、莫奈、梵谷、莫扎特、安徒生這些聞名於世的文豪、藝術家無不是城市文化的符號和標誌。《紅樓夢》被翻譯成100多種文字,曹雪芹是世界公認的文豪,也是面向世界的中國文化符號。
宋慰祖建議構建以曹雪芹故居為中心的「紅學旅遊線」,以磁器口故居為起點,向東可看臥佛寺的老棗樹、隆安寺,向西進興隆街看城南會館文化,向南去琺瑯廠、玉器廠、百工坊、天壇工美參觀老北京傳統手工藝,還可將北京市留有曹雪芹足跡和印記的黃葉村曹雪芹故居紀念館、城市副中心張家灣的曹雪芹墓等串聯起來,加之西城的大觀園、恭王府的景區,構成北京曹雪芹與紅學文化遊的經典線路和旅遊產品,「這遠比憑空造一個水鎮、園林要有價值得多,帶來的旅遊消費要高得多。」
新聞連結
政協委員12年呼籲復建曹雪芹故居
宋慰祖對「蒜市口十七間半」曹雪芹故居的關注,始於2006年。當時的民盟崇文區工委主委王金鐘退休,卸任前特意將呼籲復建曹雪芹故居的事情拜託給當時任崇文區政協委員的宋慰祖。從崇文區的政協委員到北京市人大代表,再到北京市政協委員,12年來,從老主委那兒接過接力棒的宋慰祖每年都會呼籲復建曹雪芹故居。
「我一看地點,廣渠門大街207號院,那地兒我熟啊!我從小就在那條大街上住,小時候和夥伴們在大街上玩,經常跑到那個院子裡去喝水。」宋慰祖說,他還記得那個院子很有特色,小夾道,綠色的四扇屏門,寫著「端方正直」四個字。
為了將提案提好,宋慰祖輾轉找到了最早發現曹雪芹故居線索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員張書才。時間要回到1982年,張書才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清代內務府檔案中發現一件雍正七年(1729)的「刑部移會」,其中寫道:江寧織造隋赫德曾將抄沒曹家的「京城崇文門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間半、家僕三對,給予曹寅之妻孀婦度命。」由此可以確定,曹氏在蒜市口地區有十七間半老宅,而這裡應該是曹雪芹從南京回到北京後的第一居址。根據推測,這裡也應該是曹雪芹最初構思《紅樓夢》、完成初稿的地方。
宋慰祖說,1999年北京修建兩廣大街時,雖然各界極力呼籲,但「十七間半房」最終還是要為道路建設讓行,不過拆除過程中的考古發掘也待證實,廣渠門大街207號院老地基最底層部分正是明末清初建造的,而地基的布局恰好就是「十七間半」。這處四合院是國內唯一的一處有清代檔案可據、有《京城全圖》可證、有遺蹟遺物可尋的曹雪芹故居遺址。
出生在廣渠門大街,從小在「十七間半房」玩耍,宋慰祖沒想到自己和曹雪芹曾經在空間上如此接近。從那以後他也成了「紅迷」,在自己生活了32年的廣渠門大街尋找《紅樓夢》裡的蹤跡。
宋慰祖告訴記者,從老崇文區到現在的東城區,一直都高度重視「十七間半房」的復建工作,復建規劃、展陳大綱早在20年前就已經完成。如今,「十七間半房」終於啟動復建,他感到非常欣慰。(記者孫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