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門歇業整整101天的武漢市武昌區精英美發中心在勞動節當天重新開業。這個開業時間在武漢的美髮店裡算是相當滯後的,4月8日武漢「解封」後全市理髮店就開始陸續恢復營業。而推遲到5月才恢復營業的原因是因為美髮店的老闆宋忠橋,從1月28日到4月12日期間為16支援鄂醫療隊義務理髮2476人次。直到送走了最後一批醫療隊,宋忠橋和徒弟們才結束了近80天的連續工作,開始居家隔離。14天後,核酸檢測結果出來後,宋忠橋的美髮店才開始重新迎客。
如今,美髮店的客流雖然只有疫情前的一半,但是宋忠橋卻充滿了信心,他相信武漢會慢慢恢復元氣,也希望能再為這座他從小生活的城市做些什麼。「武漢人民在這場疫情中付出了太多,等疫情完全過去了,我想帶著我的徒弟們進到武漢的1000多個社區裡做義務理髮。」
武漢殘疾美髮師為援漢醫療隊義務理髮2476人次
1965年出生的宋忠橋是個土生土長的武漢伢,因自幼患小兒麻痺症導致右腿殘疾,他至今行動都離不開拐杖。宋忠橋從事美容美髮教學培訓工作30餘年,是國家一級形象設計師,全國技術能手,先後榮獲湖北省首屆「楚天名匠」、湖北省首席技師。
新冠疫情期間,原計劃與家人吃完團年飯後返回蔡甸區的宋忠橋,因武漢實施交通管制滯留在了武昌區。「我當時網上看見不少護士剃光頭,一方面想著光頭對於很多女性來說接受困難,另一方面光頭的摩擦力太小其實也不利於防護工具的固定。所以我就想為醫護人員們剪出又美觀又實用的短髮。」
為了實現這樣一個簡單的想法,宋忠橋帶著兩個徒弟在疫情期間的武漢實實在在地連續工作了近80天,為16支援鄂醫療隊義務理髮2476人次,有時候一天要輾轉好幾個醫療隊駐地。「我們一般早上8點出發,晚上9點左右離開,每天服務少的時候十幾人,多的時候80多人。人最多的時候比我們疫情前的工作量大兩三倍,一天一站就是六七個小時。」宋忠橋回憶。
實際上,在疫情暴發期的武漢,做出這樣一個義務為醫護人員理髮的決定並不容易。宋忠橋坦言,當時自己也擔心害怕過。「我甚至給家裡人留過類似遺囑的信,告訴他們如果我真的不幸感染希望他們也能繼續我的公益事業。還好不管是我還是援鄂醫護人員,大家最後都很平安。」
為了醫護人員的安全和美觀設計「戰疫天使波波頭」
而為了同時滿足醫護人員的防護需求和美觀需求,宋忠橋設計出了一款後來被稱之為「戰疫天使波波頭」的髮型。
宋忠橋介紹,當時很多在ICU工作的護士告訴他,在ICU工作要穿3層防護服,工作半個小時以上就會出很多汗,汗水有時候會順著鬢角和後頸的頭髮滴下來,讓他們十分困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宋忠橋先讓隊員們戴上防護帽、護目鏡,仔細查看後他得出結論,醫護人員後頸處的頭髮只能留三釐米以內,鬢角必須推掉,劉海不能超過眉毛。
最終,宋忠橋決定把女性醫護人員的長髮剪短至後頸部,不超過三到五釐米,推掉鬢角方便戴口罩和護目鏡,劉海可以側分或者修短,其餘的地方剪成「波波頭」。這樣的髮型紮起來可以很利落地全部塞進防護服,披散開也是時尚幹練的「波波頭」。男士髮型則是底部至後頸部「推平」,其餘地方剪出層次感碎發。待他們脫下防護設備,洗順頭髮後,風採依舊。
「後來這個為女性醫護人員設計的髮型反響非常好,我們就把它叫做『戰疫天使波波頭』。直到現在還有已經返家的醫護人員說等疫情過去了,要來武漢再找我剪這個髮型。」宋忠橋說。
復工後客流減半 未來想為武漢1000個社區義務理髮
如今,宋忠橋的理髮店已經復工一周,為了達到防疫要求,店裡目前實施預約制。「顧客們現在都是先預約,然後到點以後測體溫做登記,按防疫流程來。」宋忠橋告訴北青報記者,現在每天店裡接待的顧客在20人左右,只有疫情前客流量的一半。「而且現在的顧客基本都是剪頭髮的,燙髮染髮的幾乎沒有。原來很多顧客會專門來理髮店洗頭髮,現在也沒有了。」
雖然客流量還未恢復,但是宋忠橋對未來仍然充滿信心。「我人生中也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疫情,那種對未知的恐懼是每個人都有的,包括我去給醫護人員義務理髮的時候,我也害怕過。但是不管當時多麼艱難,我們都挺過來了,只要我們繼續堅持努力,肯定都會好的。」
宋忠橋告訴北青報記者,目前他的三家美髮店的大部分員工都已返崗復工,他希望在疫情結束後能夠帶著大家一起進入武漢的1000多個社區為弱勢群體們義務理髮。實際上,宋忠橋店裡的大部分員工也都是有肢體殘疾和聽障問題的殘疾人。「我招他們來就是希望他們能通過學習一門手藝來自力更生,然後回報社會。我都是免費給他們培訓,但是有一個條件,那就是願意跟著我常年做義工。」
北青報記者從武漢蔡甸區殘聯了解到,宋忠橋從2001年以來免費培訓260多名殘疾學員,組建志願者服務隊,為殘疾人和老年人義務理髮超過2萬人次,為社會捐款捐物近20萬元。2018年初,蔡甸區殘聯將他所在的志願服務隊命名為「宋忠橋志願服務隊」,他以此為契機,組織開展志願服務完成「四個一百」:即走進100個社區免費理髮、為100個老人家庭上門服務、資助100個貧困留守兒童、免費培訓100個困難農民工子弟及殘疾人。這個目標已經實現,他將以實現「四個一千」為新的目標而努力。
(北青報記者 李卓雅)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Qnews
有線索請私信或發郵件(shehui@ynet.com)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北京青年報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